查看原文
其他

PAM在线讲座 |【开卷有艺·读画】《重屏会棋图》与“元绘画”

PAM 明珠美术馆PAM 2023-06-28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陈研在明珠美术馆讲座现场


讲座嘉宾 

陈研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我们可以尝试把画作想象成乐谱,小节和小节之间会有连接符,屏风扮演的正是连接符的角色。”



屏风上的视觉谜语 :《重屏会棋图》与图像学研究


👂

在上一期的回顾中,从围绕《重屏会棋图》的真伪论争、主人公李璟的家族与性格背景、画中细节以及屏风与屏风中的故事等方面展开了《重屏会棋图》的画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陈研老师去探索中外艺术史中与《重屏会棋图》异曲同工的作品,从中一窥中国人对于“幻”的意趣。



白居易诗意图

还是李璟的全家福?



王明清(南宋学者,约1127年—约1202年)的家中有一幅李璟的肖像画,他将那幅肖像画与《重屏会棋图》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识别出《重屏会棋图》中所绘的人物之一就是唐元宗李璟。我们可以将很复杂的美术史问题放入其中,《溪岸图》的真伪在上世纪末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先不论其真伪,大家来看画中的这位老人,很有趣的一点是他非常像《重屏会棋图》中的李璟。


传五代董源《溪岸图》


《溪岸图》传为五代南唐时期董源所作,他又被称为“董北苑”,所谓“北苑”是指他在南唐的官职。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我们本期探讨的《重屏会棋图》的作者周文矩也是五代南唐时期的画家。那么,五代南唐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我们所说的“荆关董巨”(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全都是生在这一时代的画家。在中国画的历史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最关键的时期,那非五代莫属。它承接了唐与宋的转型,唐代的作品与宋代的作品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两代之间的差异由谁来提升与飞跃呢?答案是五代。而五代之中哪个国家的文艺最强?答案就是南唐。

 

我们说董其昌“吾家北苑”、尊董源,董源为李璟画过画这一点毫无疑问。他给李璟画过很多《庐山图》,因为李璟很喜欢庐山,也很想归隐至庐山。因此当时有一些学者认为《溪岸图》中的人物就是李璟,这是董源为李璟所画的作品。还有人认为这是张大千所画,我认为虽然张大千的画艺十分了得,但这幅作品太精彩了,张大千不一定能够做到。


《溪岸图》局部


《重屏会棋图》中的人物处于归隐闲适的状态,样子很像李璟。丁羲元老师则认为屏风中的老人不是白居易,而是李璟的父亲李昪。因为屏风中描绘的不像是白居易56岁时那种比较清贫的生活,反而很像帝王家的日常。例如,有三位婢女铺床、他的夫人头戴莲冠、如果放大画面还会发现画中老人的面色表情很刚硬,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重屏会棋图》中不仅有李璟兄弟四人,还有父亲和母亲在屏风后关注着他们。这从一些角度和细节上来看也说的通。丁羲元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溪岸图》当中还隐藏了一位老者,所以在这幅画中李璟和李昪同时存在,有子有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我认为任何一种说法我们不是要去否定它,而是尝试通过否定来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画中屏与屏中画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局部),旧作唐代韩滉《文苑图》卷

衣袖处的战笔掣

五代南唐王齐翰《勘书图》

谈到《重屏会棋图》,我们还会谈到周文矩的另一幅作品《琉璃堂人物图》。这幅作品被认定为真迹,是因为画中用笔,尤其是衣袖这里是符合他“战笔掣”(国画中曲折抖动的笔法)这个特征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和《重屏会棋图》相关的作品,这幅是署名为王齐翰的《勘书图》,画中有个人在一边看书一边掏耳朵,他的背后有一扇大的屏风。苏东坡的性格天真烂漫,看到这幅画之后非常开心。《勘书图》的意境里有了些文人趣味,接下来我们看到内含文人趣味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传)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①


另外一件由《重屏会棋图》引申到的作品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中有很多扇屏风,而且这些屏风都以四分之三的角度倾斜出来。众所周知,《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官员韩熙载在家举办的一场“千古闻名”的夜宴。我们从上向下看,这是韩熙载和客人们一边宴饮一边听琵琶的场景,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演奏琵琶的女子身上,而她的身后有一架很大的屏风,屏风上绘有枯木山水。

(传)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②


这是主人公韩熙载撸起袖子开始敲鼓的场景,这边有个床,接着又是一架大屏风,这架屏风和上面出现的那架不同。韩熙载的身影又出现了,他似乎正坐在榻上玩耍,接着脱了衣服。在屏风的后面他盘腿上椅,好像是在舞蹈。紧接着,画面中又出现了一扇屏风,屏风上又绘制着和之前屏风不同的图案。毫无疑问,《韩熙载夜宴图》里出现的屏风应该不是他家中的真实之物,而是顾闳中用来为时空所作的间隔。

(上)《赵氏孤儿》画像,2世纪。山东嘉祥武氏祠
(下)《老莱子》画像,2世纪,山东嘉祥武氏祠
 
这种用屏风来间隔时空的做法,在比较早期的汉代画像石中也有出现,只不过当时的处理比较简单,这也正是咱们中国人的高明之处。就像一些电影对过渡的处理一样,并不一定要使用蒙太奇,蒙太奇只是其中的手法之一,比较高明的过渡其实就是完全了无痕迹、羚羊挂角的感觉。《韩熙载夜宴图》里屏风自然的融入到画面中,在把画面完全区隔开的同时也为这些人物活动的肖像加上了一些风景和图案的装饰。
 
有人说周文矩也参加了《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通过相关的屏风道具,在极为有限的画幅里,扩大了观者的想象空间,使观者可联想出一幅连续性情节的故事画面,这一点和《重屏会棋图》之间也有关联。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平榻向后隐退,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平塌斜伸的边线并不聚焦到某一个消失点上,而是聚焦在无形的中轴线上。对称的屏风并没有因此创造出一个让人产生幻觉的三维空间,而是标识出视觉的中心点。我们可以尝试把画作想象成乐谱,小节和小节之间会有连接符,屏风扮演的正是连接符的角色。


明早期《槐荫消夏图》册页


刘贯道《消夏图》局部


《槐荫消夏图》上也有屏风,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幅作品应该是受到了《重屏会棋图》的影响,《重屏会棋图》的幽灵飘到了这幅画上。更有甚者,如在刘贯道的《消夏图》中,通过乐器和其他一些标志性的事物我们可以判断,图中画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作者在他背后很刻意的画了一道屏风,屏风上绘制了一个像是有些身份的读书人,而在读书人的背后又有一道山水屏风。我们也可以认为刘贯道的《消夏图》是把《重屏会棋图》中的表现手法借鉴了过来。


仇英《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中的《弈棋图》


另有一说,《重屏会棋图》原作本身也是绘在一扇屏风之上,这样一来就是三重屏。上图为仇英《摹天籁阁宋人画册》的《弈棋图》当中的第七本、第七卷、第七图,画面中人物后面也画了一扇屏风。主要元素“下棋”和“屏风”与《重屏会棋图》相同,可能大家觉得这两个元素搭配是个很好的构图。


《勃艮第的圣母马利亚》[The Hours of Mary of Burgundy


这幅画为《勃艮第的圣母玛丽亚》,画中女子背后的不是屏风,但也类似。西方美术史学者认为,这幅作品里人物正在阅读的《祈祷书》里的内容就是身后的哥特式教堂当中的景象。而奇妙的是,画中女子又一次出现在她自己背后的场景里。这是什么呢?我觉的这是梦境,她在梦中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到了自己。这也是人类对于自我的终极问题,甚至可以把它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联系在一起。


《会真图》与“元绘画”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我研究的内容是《会真图》,它是一套21页的版画,为孤本,现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为什么我会把这套作品放进来一起讲呢?我们在之前提到过,屏风有三种属性:第一是实物,第二是媒介材料(我们可以将屏风看作为连接画作与实物之间的媒介),第三是屏风上的绘画图像。


《会真图》闵齐伋出版彩色套印版画

以此推而广之,我们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实物、媒介材料和图像的呢?又可以将这些运用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会真图》这套版画将其推向了极致。当然,不仅我这么认为,巫鸿先生在他所著的《重屏》一书最后也以这套版画作为结尾,并且引用了一个概念叫做“元绘画”,英文为Meta Picture。“元绘画”引用的是现在比较当红的美术史家米切尔(W. J. T. Mitchell)的理论,他说所有在谈论自己的绘画、所有在谈论绘画形式本身的绘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是“元绘画”。Meta的意思是更高一级,相当于绘画中的哲学家。下图就很典型,我们放大看。

(左)张生赶考,路遇普济寺
(右)张生高中,迎娶崔莺莺


《会真图》整个故事情节的来源是《西厢记》,而《西厢记》是戏曲,很多版画插图就是把戏曲内容当中高潮的一幕展现出来。但《会真图》不一样,第二张出自张生赶考,路遇普济寺。上述为情节,但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卷轴。我们在这里重新讲一下中国绘画的装帧,我提示一下大家,“张生赶考”是第一幅,是卷轴。而再下边是第十八幅,描绘张生高中,回来迎娶崔莺莺的一个皆大欢喜、类似结局的状态,是立轴。

 

卷轴是有时间性的,需要边展开边看,而立轴则是挂在当中,一直展示。当故事展开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后面的时间线,而不是当下的情节,所以使用卷轴。有些东西我们希望它能够永恒,能够一直存在,就会使用挂轴或者是屏风。因此我们可以说,闵齐伋绝对不是直接把这两种装帧方式安排到情节上去,他是不是在谈论绘画本身?在谈论媒介本身?如果是的话,我们可以将这一套版画称为“元绘画”。

 

我们现在看不到周文矩相关的文字,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把白居易的诗意图画在重屏之中。但我们能够看到闵齐伋留在《会真六幻》序言中如下的一段文字:

 

云何是一切世出世法,曰真曰幻。云何是一切非法非非法,曰即真即幻。非真非幻,元才子记得千真万真,可可会在幻境。董、王、关、李、陆,穷描极写,攧翻簸弄,洵幻矣,那知箇中倒有真在耶!曰:微之记真得幻,即不问,且道箇中落在甚地。昔有老禅,笃爱斯剧,人问佳境安在,曰: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此老可谓善入戏场者矣!第犹是句中玄,尚隔玄中玄也。我则曰:及至相逢,一句也无。举似西来意,有无差别。古德有言,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不数德山歌,压倒云门曲。会得此意,逢场作戏可也,褏手旁观可也,黄童白叟,朝夕把玩,都无不可也。不然,莺莺老去矣,诗人安在哉?忱忱热眼,呆矣。与汝说会真六幻竟。



中国人的“幻趣味”



《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题材来自于唐代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会真”是指遇到仙女或真人。《会真图》的作者闵齐伋是晚明的刊刻家,他把自己对于“幻”这一概念的理解完全的阐释了一遍,这篇序言非常精彩,我还针对它写了一篇文章,把每一句话的点都进行了阐释。由此我说,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有一种“幻”的趣味。
 
其实我可以使用很多关于图像学的方法来解释、或者可以用巫鸿老师关于空间的观点来解释这幅《重屏会棋图》,但我不是特别想这么做。我认为中国的很多艺术,包括到艺术史写作当中,需要保留中国人的一种特殊趣味,这种趣味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寻找到一种自己的文字。而这种文字如果解释的话,闵齐伋这段序言就非常合适。
 
他可以让我们读到很多在中国文明当中对于“幻”的认识。例如《会真六幻》序言中,一位老和尚很喜欢《西厢记》,别人问他里面哪句好,他答曰:“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一位老和尚爱看爱情剧,别人问他你最喜哪句话,他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当崔莺莺和张生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互相确认眼神之后,莺莺眼波流转、转身而去的一瞬间。然后闵齐伋就说“此老可谓善入戏场者矣”。我也觉得其中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叫做“及至相逢,一句也无”。


(左)《西厢记》明末凌濛初朱墨套印本
(右)闵齐伋版

大部分的戏曲版画就像上图这样,它非常好的把整个意境按照诗意描绘出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而对于闵齐伋来说,他的描述方法是画了一个巨大的蜃:一个蚌壳里面吐出了一个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中有两个人正在发分别的梦境。作者是在用图像的“边框”、或者是图像的软媒介来表达他的一种观点。

《会真图》莺莺读信

 

崔莺莺在读张生的来信,红娘在偷看她。一扇屏风将崔莺莺与红娘隔开,我们看不到莺莺的人,但可以看到镜子中她读信的身影,还能看到倒写的“鸳鸯”二字。而这是《会真图》的第二图,画在钵上,讲的是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相遇,因为故事是发生在佛殿之中,别的版画会画出寺庙的场景,而闵齐伋则直接将其画在了一只钵上。大家要是有兴趣想要深入了解的话,欢迎去读我的论文。


《会真图》张生与莺莺在佛殿初遇
 

这种构图十分巧妙,闵齐伋在这套版画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设计和构思,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周文矩。因为我们看到美术史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从南唐周文矩到苏东坡,从刚才看到的《消夏图》再到晚明的这套版画,从内府画苑的画家到完全在市场上、在生活当中的艺术家。


让我们回到“重屏”上来。闵齐伋的图里有非常多的屏风,在这些屏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扇与北宋有关,那一扇就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赤壁赋》当中带有辩证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又可以和“世界原是疑局”这句话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闵齐伋所写,“古今共处疑团,不疑何从起信,信体仍是疑根。我今所疑孰非前人之确信也,我今所信孰非来者之大疑也。疑者不笺,笺者不疑,以疑笺笺,疑疑有了期乎?”


《会真图》中苏东坡《赤壁赋》屏风


从南唐《重屏会棋图》的原作到北宋摹本,再到苏东坡、王安石等人可能都受到了这幅画的影响。再接着北宋开始流行的禅宗思想又到了晚明,由此产生了对于闵齐伋思想的影响,他才创作出了这套版画。这一切,如果用艺术史串联起来,我们会发现当中有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最后,在图像学的运用中,我们可以很灵活,去使用我们感兴趣的和我们感受到的方法。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掌握的一点是,在选择方法的时候要感性,不一定要很理性,但在使用方法的时候我们需要理性一些。
 
我们应该反向运用这样的思想,当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时候,通过文献和考古材料去接近古代的艺术作品,本质上我认为是一种对自我知觉的拓展。如果说VR和AR是虚拟与增强现实的话,美术史的学习与古画的欣赏其实是对想象力的磨炼与增强。对于我们来说,拥有一个更充沛、更丰富的想象力要比视觉设备更健康和更经济。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书目



《中国绘画名品》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 福利时刻
现在购买书籍即赠独家限量
“风景与书”精美明信片或徽章一份

更有 春日特惠 ↑ 活动 单笔消费满额立减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进入艺术生活实验室(LAb)




开卷有艺·读画


“读画”是明珠美术馆携手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开启“开卷有艺”系列讲座的首个主题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为原点,由对作品的艺术欣赏延展至对其创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人文、民俗风貌等方向的多元探索。“古画新谈”,明珠美术馆期待与观众共同开创品读艺术的全新视角。




PAM在线讲座 | 已推出以下内容,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01看画、看风景与书之间的关系: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一

02书籍的艺术性与文献性: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二

03曾活跃在西湖风景中的著名人物: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三

04李开升: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05【开卷有艺·读画】追溯《清明上河图》前世迷思

06【开卷有艺·读画】搜寻《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密码

07【开卷有艺·读画】《清明上河图》仿本创作潮流

08【开卷有艺·读画】《重屏会棋图》从屏说起

09【开卷有艺·读画】《重屏会棋图》棋盘上的迷局

10【开卷有艺·读画】《重屏会棋图》与“元绘画”


PAM在线 | “风景与书”作品赏析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01清川阿莎美“我们的故事”系列 
02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 
03徐冰《芥子园山水卷》 
04徐冰《天书》,周小英题跋 
05北宋《结莲社集》& 南宋《宋书》,周小英题跋 
06明崇祯《吴骚合编》;明初《朱高煦拟古十九首》,周小英题跋 
07清乾隆《冬心先生画竹题记》,周小英题跋 
08明万历《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珂罗版《马湘兰信札》,周小英题跋 
09清嘉庆《柳如是像》,周小英题跋 
10晚清《柳如是遗集》,周小英题跋 
11王叔晖《薛素素小像》,周小英题跋 
12三百年前一束绝妙的情书(王东龄《柳如是尺牍》)
13黄均《寇白门小像》,周小英题跋 
14张充和《集古梅花诗》,周小英题跋
15《勘书图》,邵仄炯、蒙中、王素柳(画),周小英题跋
16来自三百六十年前的庚子年(清乾隆《庚子销夏记》)
17今向离骚忆(龚自珍编《续离骚》)
18读完这篇你还敢说自己会看书吗?(古籍知识科普)
19画一首诗(杨小京《西湖十景》)
20明代雅士的旅行指南(晚明孤本《湖山胜概》)
22宋代人读什么样的书?(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
22古人如何做到“揣着石碑”走天涯(《玉版十三行拓本》)
23跋记中的红妆颂(从唐代到现代的才女佳作)
24生僻字的苦恼与乐趣(内附生僻字输入妙招)
25画中人(徐冰《芥子园山水卷》人物聚焦)
26山水记忆,天下图说(图文并茂的明清旅行指南)
27湖上春来似画图(清代《西湖景拓片》)




关于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Pearl Art Museum)是一座面向21世纪的美术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由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是一家独特的与生活态紧密连结“有书店的美术馆”,旨在“以艺术点亮生活”,拥有独立的研究、创意与执行团队,通过“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汇聚全球一流艺术与创意资源,用艺术、文化、创意及开放的跨领域合作态度为城市赋能。


关于PAM在线

明珠美术馆已全面启动“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自2020年2月2日起持续与您分享高质量有生趣的新媒体文艺内容,始终以创建“无墙的美术馆、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力争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