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在线讲座 |【开卷有艺·读画】《清明上河图》仿本创作潮流

PAM 明珠美术馆PAM 2023-06-28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刘涤宇在明珠美术馆讲座现场

讲座嘉宾 
刘涤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


“摹本经过层层的传摹之后,有可能东西越来越多,也有可能东西越来越简略,但其所画的东西和真实的绘画对象之间的关系肯定会越来越远。”


市廛展卷:历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与建筑

在上期的回顾中,我们对《清明上河图》里隐藏的细节进行了“地毯式搜寻”。通过对全画细节的解读,九百多年前北宋东京的城市画卷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在《清明上河图》创作完成之后,围绕它又诞生了哪些故事?后世依托它产生的伪本与仿本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本期回顾为您一一解答。


👂



因画卷造假引发的复仇记



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一些传说与故事。明嘉靖年间,传说严嵩(1480—1566,明代政治家、权臣)一直在搜寻《清明上河图》,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的父亲王忬为了向严嵩献媚而献上此画,但他一时失察,献的是幅假画。严嵩知道后非常生气,为泄私愤,就以王忬打了败仗为借口将其杀害。


(左)王世贞(右)严嵩(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世贞为了替父报仇,就投严嵩儿子严世蕃所好,写了一本《金瓶梅》献上。他知道严世蕃有用手指沾着唾液翻书的习惯,就提前把书页用毒药浸泡好,结果一举成功将严世蕃毒杀。这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让《清明上河图》有了非常大的知名度,而且这个故事是最早涉及《清明上河图》造假的传说
 
在严嵩之前,《清明上河图》曾收藏在一个叫陆完的苏州人那里。传说陆完的太太觉得这幅画十分珍贵,就把它藏在了枕头里。有位叫王彪的画师很想看这幅画,就和陆完的太太说,他不把画带走,只在她家看一眼就行。于是陆完的太太就给王彪看了画,王彪非常聪明,只看一眼就马上记住,回去就将《清明上河图》默画了下来,仿版便随之开始流传。有人把这个故事和前面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王忬献给严嵩的假画其实就是王彪所作,这两个故事是关于伪本和仿本比较早的记载。



苏州片与苏州



南宋时期苏州地图《平江图》
 
《清明上河图》的伪本和仿本大部分集中出现于苏州的桃花坞和山塘街这一带,我们来看南宋时期关于苏州的地图《平江图》。到了明代,阊门里边的桃花坞,阊门外面的山塘街有大量绘画造假团体,他们造的假画通称为苏州片,最早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仿本也都是苏州片的仿本。前文我们提到,画师王彪是看了陆完枕头里藏的《清明上河图》之后,回去默画出来的仿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直接照临原画,如果是主要根据记忆的话,必然会有些脑补的内容出现,在他的画中会出现明代苏州的城市情景也就不奇怪了。但更大的可能是,造假者是根据李东阳的题跋内容来作的画,而画师就在苏州阊门内外。


苏州河街平行,条状分布较多的城市特点


苏州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大运河从西面沿这个城市而过,在春秋时期伍子胥建成苏州为吴国的都城之后,它就有了一个子城,这个子城直至南宋时期一直被保留。从《平江图》的细节可以看到其江南水乡的特点:河和街平行,水路交通网的密度和陆路交通网的密度相差不多,因此“桥”非常多。唐代诗人杜荀鹤曾留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样的诗句,这就是江南水乡的城市特点,从唐宋时期就有。

 

在安史之乱前,江浙一带的开发集中在南京、镇江这一带和浙中的诸暨金衢盆这一带。长江三角洲地带虽然有苏州城,但因为周边主要是沼泽地,相对来说人口数量比较少。唐安史之乱之后,有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江南,促进了江南水乡的开发,随后这种水网和陆网并行的格局成为这一带聚落的典型形态。

 

后面到了北宋已经发展到“苏湖熟,天下足”。而南宋一方面要维持和蒙古的战争,另一方面它的国土疆域很有限,便在粮食产出比较多的江南一带征收很畸形的重税。一直延续到明代,江南的赋税依旧非常繁重,这使得江南一带种植粮食作物相对来说不太划算。到了清代,“苏湖熟,天下足”变成“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湖北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地。



江南一带的生产转型



江南一带虽然还在种植水稻,但种植经济作物相对变得更加重要。比如种桑树和缫丝、以及从元代开始就在中国大量种植的棉花。这里要提到著名的黄道婆,她年轻的时候在海南岛学习了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后就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以松江为首的江南一带,让“松江大布”名满天下。所以这一带越来越多的人种棉花、种桑树,桑叶喂蚕产生的蚕粪还可以作为鱼的肥料来养鱼。这样一来,粮食反而变得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地区购粮。


收藏于黄道婆纪念馆的三锭踏脚纺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代中期后,虽然中国人并不知道美洲大陆被发现,但这一事件却对中国产生了很多间接影响。首先,欧洲从当时的美洲获得了大量白银,所以购买力突然增强,于是大量购买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印度和中国的货物,这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本土的产银量比较少,正是因为欧洲白银的大量流入,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白银就成为了硬通货。所以有人说,中国从明代后期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为止,其金融主导权一直都是和世界市场密切相连的,因为白银要依赖世界市场的供应。
 
中国物产里手工业品对外出口的重镇是江南长三角的这片地带,所以也引发了长三角生产的转型。男耕女织被认为是自然经济的一种代表,在明中叶以后的长三角地带,“男耕”是为了自己吃,而“女织”则是为了出售,一方面供应官方市场,另一方面也供应一定的出口市场。



《晓关舟挤图》



以上是对明清时期苏州及长三角地带的情况说明,因为明清各个仿本的《清明上河图》都是依托着苏州这个城市以及长三角一带。它们很大程度上已经手工业化并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开始参与世界范围的分工。


《晓关舟挤图》及其局部

 

这是画于清初的《晓关舟挤图》,画面中出现的就是苏州阊门。一个水门、一个陆门,陆门上有过护城河的桥。因为水门晚上会关闭,所以门外等待着很多想要进城经商的商人。每艘船都拉着一船的货物,从大运河这边过来,在水门外等待进入。到了早晨,晨钟一响水门便会打开,这些商船抢着进门,挤成一团。这个画面画出了阊门的热闹景象,其实也是在暗示苏州城工商业的繁华与发达。



传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苏州味道



苏州片制造的《清明上河图》大体上遵循了与宋版《清明上河图》类似的构图。这种构图很多都是把李东阳跋文的文字转换为画面,画师未必见过宋版原作。这幅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传说是仇英所作,但值得怀疑。不过从仇英的经历来看,他早年也是阊门内外苏州片的职业画师,后来被周臣收为徒弟,这才开始成为了著名画家。这幅画无论是不是仇英所作,它的画风很显然就是苏州片常用的仇英式青绿山水的风格。


热闹的春台戏场景

 

画中是郊外的戏棚,很多人在看戏。这一场景在明清的史料中也有过大量记载,每逢开春的盛大节日,一些村子会凑钱办一台献给神明的春台戏,它同时也是村民们的娱乐。在康熙年间曾经发告示禁过这种春台戏,因为筹办春台戏的人会从老百姓的手里搜刮银两、巧取豪夺,通过夺民之利来贪污自肥。但春台戏至少代表了乡村的公共生活,除了春台戏之外,画面中还包括了重要的迎亲等场面。这是江南水乡的水田,作为苏州这一带的画家,他所想象的郊区与农田都是江南水乡里围田通过水车排水之类的场景。


热闹的娶亲队伍与江南水田风光

经过辗转传摹之后,帆船的船桨都变得像一根简单的竹竿。实际上要想带动这么大的船,船桨的力量是有所不足的。摹本经过层层的传摹之后,有可能东西越来越多,也有可能东西越来越简略,但其所画的东西和真实的绘画对象之间的关系肯定会越来越远。就像之前我们说到《金明池争标图》一样,桥的四边有四支华表,但其中一支华表又延伸了一点,明显只能解释为画家并不理解它的意思,所以认为它可能是传摹中造成的失误。


细如竹竿的船桨
 

这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在郊外的画面比较单调,但从虹桥开始热闹起来。画面中出现一些相面看卦的摊位、表演的摊位等。对于虹桥的描绘,因为画家没有去过北宋东京,只能按照苏州的石桥进行想象,然后把石桥的尺度简单放大。如此跨度的石桥还是能够建造出来的,这在四川有一些实例。但是在苏州这一带跨度大的石桥更多是多孔桥,从这里可以推测,画家是把苏州桥的比例简单放大成这样。


仿造苏州石桥画成的虹桥

画面里各种人物场景几经传摹之后,每个人的脸都变得很相似,人物的形象远远没有宋版那么生动。宋版《清明上河图》中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有不同,但至少人物的各种活动还是可以区分的。而这幅画里的人几乎都一模一样,包括运动。这就是蹴鞠,是高俅赖以得宠、被认为是现代足球前身之一的运动。

市井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画面中还有个木材行,苏州胥门外好像有个木材市场。虽然画家的意向指向还是北宋东京,但他其实是在根据自己的经验作画,比如画中这些城市的细节更多是画家所生活的苏州城的细节。包括阊门水陆两门,甚至画里的城门楼和《晓关舟挤图》里的城门楼也非常相似。另一个和传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版本,现收藏于日本。本学者加藤繁据此藏日版本看出:画面里描绘的其实是苏州,门也是阊门。学者的洞察力很令人佩服。


画中与苏州胥门外木材行对应的场景

 

进入城市的街道由于不断加建等原因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通畅,而这种转折又给街道创造了很多特别的空间,可以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比如这种木偶戏和傀儡戏的表演,人蒙在帘子里,手伸出来操作傀儡,同时在里面唱戏,旁边的人在围观。


街头傀儡戏

 

大家都知道苏州是个园林兴盛的地方,所以画家在画街道的市井繁华之时,对园林的刻画也非常下功夫。包括我们看到“武陵台榭”,其实是各种歌舞升平、高台会客。廊子里还喂养着像仙鹤、鹿这样有着吉祥含义的动物,他把这种场景画的比较有趣。


苏州园林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东京的业态可能集中于饮食,以吃为主,几乎出现的都是餐饮业相关的各种品牌,其他相对较少。但在明末制造业就开始兴盛,例如哪家店香炉做的好、哪家店剪刀不错......类似这种品牌在明末的记载里面也开始出现。相应地,它也反映在了绘画中,传仇英版《清明上河图》里的这些业态的变化其实比宋版原作要多。


丰富的商业业态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例如房屋沿河、街与河平行等。每一家沿水沿河都有后门,在后门都有码头。这里和我们看南宋《平江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河道与街道平行,街道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都有桥或者牌楼。他画的这种牌楼的形状也是比较典型的苏州传统形状。


河街平行,沿河有码头的江南城市特色

 

很多仿本都是到这里为止,有些会加上练兵的场景或者再加上金明池。但是这个版本到后面又增加了一段,画了另一个江南水乡乡镇的画面。画面中有一个公共码头,码头上有亭子,亭子里有人的公共生活等,很有趣。到了后面的“金明池”已经是一种瑶池仙境的色彩了,整个楼阁都在水里,重要的是它和市井之间并没有门的连通。我们后面可以看到,明清各版本《清明上河图》的金明池都有门的联通,为什么它没有呢?也许是因为在苏州画师的潜意识里宫廷高不可攀,所以他更多画的是想象中的瑶池与宫廷结合的景观。


图末增加的另一个水乡乡镇风貌


与世俗隔绝的金明池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皇家气象

与南北混合风味



清代乾隆年间也画过不止一幅《清明上河图》,乾隆皇帝很喜欢《清明上河图》这个题材。乾隆后期应该看到过我们现在认可的北宋版《清明上河图》,但由于受到之前那些仿本的影响太多,他并没有觉得那是真本。


有缘相见却不识真本的乾隆皇帝(图片来自于网络)

 

乾隆觉得自己的宫廷画师可以画出比他见到的那些《清明上河图》都要好的版本,所以为了庆贺他登基,几位宫廷画师就合作创作出了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这个版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在画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但在台北故宫很受欢迎。因为画中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动,能够让参观者喜闻乐道,所以这幅画不仅是常设展品,同时还围绕它做了很多多媒体产品及其他衍生文创产品。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春台戏场景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也是用郊野引入城市的画法,春台戏的描绘和明代版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很多细节,比如我们能够看出春台戏正在上演的是《凤仪亭》,有董卓、有吕布。当时的女人家不适合抛头露面,也不够安全,所以她们一般不会出现在看戏这种公共场合。但是在这情况下,她们还可以踩到房顶上去看戏,有些女性离的远些,她就自己踩着凳子,让童仆踮着脚给她撑着遮阳伞看。还有些把孩子举得高高的去看戏,但是小孩子们可能对打架的兴趣比对看戏的兴趣更大。


经衙门统一整顿后非常整齐划一的虹桥商铺

 

接下来让我们观察虹桥这个位置。乾隆作为帝王,肯定对店铺那种各自为政、不整齐的状态深恶痛绝。他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店面经过整治,统一店招等整齐的状态。所以整个桥面的两排都是非常整齐的店铺,这样就导致无法从桥面看到河水。所以按照从前的版本描绘看水的场景就比较尴尬。


街头表演走钢丝的艺人

 

清院本也画了各种人的活动,比如走钢丝表演等。然而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版本和北宋版本最大的差别是,北宋版本是连贯的,虽然描绘了各种有趣的、零散的情节,但情节之间有很好的线索连贯起来。这个版本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情节,但连贯的线索并不是很多。


清院本中的京城元素
 
从护城河到城门。城门是很典型的北京城门楼,像阜成门的感觉。但是城和瓮城的关系不太一样,北京城瓮城的进入方向跟走出瓮城的方向肯定是不同的,画师是根据明代市井版本的构图来画的。城市可以看到一些北京胡同的特点,胡同在乾隆年间、嘉庆年间两边都有栅栏门,到后来栅栏门就逐渐没有了。


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皇家工程队运送花岗岩作业中
 
这是皇家园林,画师把很多皇家园林的细节放在一起,而且也会画上西洋楼以展示自己是集大成者。这里是用皇家的工程来运大的花岗岩,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多么劳师动众,用那么多马或者骡子,还要加几头备用牲畜的在后面,万一有骡子累倒了,“备胎”可以随时顶上去。还有一些从画面来看很琐碎但是又很有趣的场景,比如打架,画面中这两个人在打架,后面的人在拉架,还有想要加入进去的人。旁边的井口好像也有人因为要争夺井水在打架,当地有声望的人还得赶紧来调解。


街头打架特辑


刚才很多细节是北京特色,但到了这里它又像是苏州。因为首先清院本是以明代版本《清明上河图》作为蓝本的,还有一点就是,主要负责画建筑的画家陈枚是苏州人。你看他画的房屋主要是硬山顶,硬山顶是山墙直接上去包住檐椽,但是山面没有做出搏风板,这属于江南一带房屋建造的特点。这片更像是苏州的房子,有一种江南水乡河街并行的状态。而且沿河这一面的各种码头、水院等的形式非常丰富,这证明画家陈枚对江南地区非常熟悉。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出现河街并行的江南城市特点

 

路口处也有牌楼,而且路中间有铺装,两边没有铺装是土路。与牌楼隔街相望的是宫苑(金明池)的门,这种轴线更像是北京正阳门和五牌楼、正阳门外大街的关系。陈枚把北京的经验也放到了画里,所以说清院本是不同地方特点的结合。作为皇家画师,他不像是前面明代版本的民间画师,他画的园林可以堂堂正正的放一个门,里面非常详细的画出了皇家园林的场景。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图末情景


从《盛世滋生图》回到

《清明上河图》



《盛世滋生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带动了城市绘画的题材,那么在这个题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幅画就是《姑苏繁华图》,原名叫《盛世滋生图》。画家是怎么用这种长卷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座城市的呢?它和《清明上河图》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关系呢?他画苏州先画天平山,前面有山前村,然后是山水场景,再是木渎镇。绘制木渎这个小镇的繁华,然后又是石湖,石湖的三孔桥等一些标志性的景观都可以看出。图中还画了沿着大运河的重要粮仓。


胥门外万年桥

 

乡野的绘制显然受到了明清版本《清明上河图》的影响,转过乡野到了市郊,看到了城墙。但是没有进入苏州城,而是接着从城外走,再往后能看到苏州城里的一点点场景。我们又看到胥门外万年桥,这是乾隆年间刚刚造好不久的一个城市景观,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里面布政使司就是巡抚衙门,也要画出来。再往里有些招牌,应该也是衙门,因为当时苏州是省会城市,会有一些衙门在这里。


苏州重要地标——阊门


具有金明池意向的乾隆虎丘行宫
 
然后接着出城进入阊门,阊门是苏州的标志,作者也一定要去表达。阊门外的是山塘街,包括现在依旧能够看到的重要景点“五人墓”,最后进入虎丘,乾隆皇帝的行宫建在这里,这也是受到金明池意象的影响。他使用线性来表达一座城市,但是这种表达的文法关系,其实是和从宋代版本一直到明清仿本之间形成的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的城市化叙事传统密切相关。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这就是从《清明上河图》到它引发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谢谢大家!

 

(※讲座内容以文字为准,感谢您的认真阅读

下期回顾,我们将展开《重屏会棋图》的画卷,您想解开“屏风上的谜语”吗?敬请期待吧~


推荐书目



《中国绘画名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轻扫下方二维码 查询书籍购买详情




开卷有艺·读画


“读画”是明珠美术馆携手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开启“开卷有艺”系列讲座的首个主题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为原点,由对作品的艺术欣赏延展至对其创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人文、民俗风貌等方向的多元探索。“古画新谈”,明珠美术馆期待与观众共同开创品读艺术的全新视角。




PAM在线讲座 | 已推出以下内容,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01看画、看风景与书之间的关系: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一

02书籍的艺术性与文献性: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二

03活跃在西湖风景中的著名人物: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三

04李开升: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05【开卷有艺·读画】追溯《清明上河图》前世迷思

06【开卷有艺·读画】搜寻《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密码

07【开卷有艺·读画】由《清明上河图》而生的仿本创作潮流



PAM在线 | “风景与书”作品赏析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01清川阿莎美“我们的故事”系列 

02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 

03徐冰《芥子园山水卷》 

04徐冰《天书》,周小英题跋 

05北宋《结莲社集》& 南宋《宋书》,周小英题跋 

06明崇祯《吴骚合编》;明初《朱高煦拟古十九首》,周小英题跋 

07清乾隆《冬心先生画竹题记》,周小英题跋 

08明万历《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珂罗版《马湘兰信札》,周小英题跋 

09清嘉庆《柳如是像》,周小英题跋 

10晚清《柳如是遗集》,周小英题跋 

11王叔晖《薛素素小像》,周小英题跋 

12三百年前一束绝妙的情书 

13黄均《寇白门小像》,周小英题跋 

14张充和《集古梅花诗》,周小英题跋

15《勘书图》,邵仄炯、蒙中、王素柳(画),周小英题跋

16来自三百六十年前的庚子年(清乾隆《庚子销夏记》)

17今向离骚忆(龚自珍编《续离骚》)

18画一首诗(杨小京《西湖十景》)





关于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Pearl Art Museum)是一座面向21世纪的美术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旨在“以艺术点亮生活”,通过“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汇聚全球一流艺术与创意资源,以打造“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用艺术与文化为城市赋能。


关于PAM在线

明珠美术馆已全面启动“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自2020年2月2日起每天更新分享高质量有生趣的新媒体文艺内容,始终以创建“无墙的美术馆、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力争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