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在线讲座 |【开卷有艺·读画】搜寻《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密码

PAM 明珠美术馆PAM 2023-06-28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刘涤宇在明珠美术馆讲座现场


讲座嘉宾 
刘涤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


“‘运粮食’这个线索贯穿了这幅画的整体,这也是《清明上河图》宋代版本比后代版本艺术价值高很多的原因,它的很多主题都是从头到尾相呼应的,而且表达非常清晰。”


市廛展卷:历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与建筑


在上期的回顾中,我们通过对张著跋文的解读,追溯了《清明上河图》的“前世”——围绕作者张择端身份与画作创作年代的历史迷思、与其创作题材和年代相近的“兄弟作品”以及画面主体描绘的汴京城的城建历史。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正式展开图卷,细细搜寻《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图像密码。

👂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哪里?



《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到底是北宋东京的什么地方?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些争论不休。想要解答它,关键在于确认汴河上有几座虹桥。《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外城东七里有个虹桥:“巨木虚架,宛如飞虹”,和《清明上河图》中画的一模一样。还有“上下土桥亦如是”,上土桥和下土桥都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张择端只画了一座桥和一面城墙。那么究竟画的是外城部分的虹桥以及外城的城墙?还是内城的城墙以及内外城之间的桥梁?是上土桥或者是下土桥?这个是有争议的。

城门和年久失修的城墙


我们来看上图,图中的城门非常像内城的城门,我们看它旁边的城墙,已经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如果是外城的城墙,每一任皇帝都要不止一次去修葺它,因为它是起防御作用最重要的一道墙。而内城基本没有防御的作用,北宋末年开封保卫战时只守外城,外城一旦陷落,宋兵就全部投降。所以画中城墙这种很少修葺、年久失修的状态更像是内城。
 
还有一点疑问,当时的汴河沿线是一个商业非常密集的地方。根据《宋会要》记载,北宋晚期汴京的城门之内其实并没有多少空地,即使有空地种庄稼,那也不会是在汴河沿线。而《清明上河图》的画卷直接从农田开始,没有画外城就直接进入了关厢(关厢是指城门以外的城市区域),如果认为画中描绘的是内城,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也有可能是画家把不同地点的内容贴合在一起形成了这幅画,以城门为例,他并没有用题签来表明画的具体是哪一座城门。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不是清明节?



我们现在开始从头浏览《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长卷画是从右往左看,但并不是完全展开给你看,而是一边展开看一边往里卷,所以我们看到的一直都是某一段的局部,但这种局部又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按照这种观看方法,《清明上河图》最早是从郊野引入于城市。画面最开始是一支从郊外回城的队伍、一座土桥,然后是村落、村落里有个重要的晒坝、晒坝里有石碾子。

回城的队伍、土桥、晒坝与石碾子

 

关于《清明上河图》画的季节是否是清明节,这一点也存在争议。其中有个很重要的争议焦点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石碾子,碾子按理来说是秋天用的,到清明节左右早应该被收起来。所以有人说这画的应该是秋天,而题名中的“清明”可能是歌颂政治清明,是在向宋徽宗献媚。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画中有些内容还是能够看出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清明节相似。现在的清明节是关于扫墓的节日,在当时的北宋东京,清明节扫墓也很重要,同时都城人出郊(郊游)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他们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应该是清明节期间郊游的场景,所以画中的节气是清明。


张著题跋全文

 
针对此说法,我们可以关注一个小细节。上期回顾中,我们解读张著跋文里题签的日期是“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张著用“清明后一日”,说明在他的眼中《清明上河图》题名里的“清明”指的就是清明节。他题跋的时间距离北宋灭亡只有30年左右,是至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照。


这是去郊外踏青回城的一队人马,前面不知是一匹马(还是一头驴)受到惊吓,扰乱了整个队伍。20世纪50年代这幅画被征集上来的时候,画面里明人补了一段,画了架驴车,把这部分当成驴头,但驴身体和头的画风明显不同,而且画面已经残破了。重新装表的时候干脆就揭下了明人补笔的那段,这个房子补笔的依据比较强,但另一些区域依据不足,于是就没有补上,留下了空白。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重裱后的画面。


七十年代重裱前版本

①重裱时揭掉的明代补笔
②草棚还是驴头的争议所在


关厢风情



关厢处汴河边运送粮食的人


进入关厢,我们能看到一座临河的瞭望台,上期回顾中提到的彩楼欢门的简陋版本首先出现。同时,汴河也出现在我们眼前,河边停泊着几艘船,有工人正在往船下卸粮食,还有人指挥其他工人往城里运送粮食。“运粮食”这个线索贯穿了这幅画的整体,这也是《清明上河图》宋代版本比后代版本艺术价值高很多的原因,它的很多主题都是从头到尾相呼应的,而且表达非常清晰。而到了明清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其实就是把各种热闹的元素堆砌在一起,细节很丰富,但整体想要表达的主题反而显得模糊。


王家纸马

 

这里有家店叫“王家纸马”,纸马应该是和清明扫墓的风俗有关。我们能看到店铺里有个纸做的楼阁模型,柜台里还有各种祭品。如果把《清明上河图》里的“清明”理解为清明节,这一点便可作为相关联的“蛛丝马迹”。


汴河岸边有很多房屋,这些房屋沿着河岸用木棍支成一个平台延伸到河里,虽然河水现在在画中的位置,但等到水涨起来的时候,有可能会淹没到这里(平台)。沿着汴河,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是住在船里的。一直到明清时代都有被叫做疍(dàn)民的人,他们在陆地上没有房子,而是以船为家。张择端对船里的各种生活场景描绘的非常细致,有人在船顶上聊天,船上还搭着一些棚子。我们也可以看到船上的一些细节,例如绞盘、舵等,以至于很多船舶学家会通过《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宋代的造船技术达到了何种程度。


汴河边疍民的生活场景

 

对于沿河的酒楼来讲,很多顾客可能是来自于船上,所以酒楼沿着船有一个次入口。酒楼的里面还有很多狭窄的院落,真正的民居一般不直接面对街道,门前都得有个院子,店铺可以直接沿着街道。画中的店铺看起来宽敞,里面却堆了很多带刺的植物,用来防止小偷攀墙而入。

 

这个房子在转角处放了两个气窗,两边各有一个。放一个气窗的例子,在现在的古老民居里还有很多,包括在上海老城厢也看到过这样的房子。放两处气窗的例子,可能也有,但目前看到的不多。在《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里出现了四处在转角处放两个气窗的例子,这可能是北宋东京比较常见的城市景观。

 

我们还可以发现它没有后世的那种硬山(式)的房屋,硬山是把砖墙砌到房顶以上,封住屋面的山墙。而画中出现的基本都是悬山和歇山,悬山就是有檩子挑出外面一些,保护侧面山墙的样式。硬山屋面可能是明代以后由于城市密度对防火要求的提高而出现的,现在在整卷《清明上河图》里我们看不到硬山屋面。


扩建搭造的凉棚

 

在沿着河和路转弯的这片地方,房子在不断扩建。沿路这边搭起了一个凉棚,可以作为饭店经营使用,在沿河这边也搭起了一个相对临时的棚架,一部分作为居住,其他作为营业。用于居住的部分加盖了一个小小的院墙,在这个院子旁边用于居住的房屋也都有院墙。经我统计,沿街供人居住的房屋前面都有一个院子,直接沿街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是用来经营的。



“百口一声”,险渡虹桥

虹桥遇险


这是《清明上河图》的核心部分——虹桥,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河在三处地方有桥。东水门外七里有个虹桥,“巨木虚架,宛如飞虹”,通过这几行字,没有亲眼看过虹桥的人不太可能复原出这种形态。这幅画被发现之后,桥梁学家如唐寰澄、茅以升,都对画里桥梁的结构非常感兴趣,并对此做了复原。
 
按照画中的尺寸来看,汴河大约有八、九米的跨度,但实际当时的汴河大约有20多米宽。也就是说,为了夸大人、夸大场景、夸大建筑这些事物,其实是把河的宽度做了一些缩小的处理。现在发现的浙南闽北地区木拱廊桥的结构技术和画中的虹桥有相似之处,运用此类技术,甚至最大到四五十米左右跨度的桥梁也能被建造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桥底这边的杆件在往上顶,外边这排杆件在往下压,这是一个比较巧妙的编织式构造,借以完成了一种比较大跨的形态。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虹桥边有个非常重要的场景——船在过河。船要过河时,桅杆需要及时落下,但这船的桅杆似乎落的有些晚,眼看就要撞到桥。那怎么才能让船不撞到桥顺利过河呢?桥面上有很多人在指挥,有人甚至扔了绳子下去,岸边也有很多人在指挥。明代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跋文里对此场景的描述是“百口一声”,船马上就要撞到虹桥,在这惊险一刻,大家都要齐声指挥让它化险为夷。

因争执不下导致道路堵塞的骑马人与乘轿人

 
桥一直是岸两边进行联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这幅画里,商业活动已经延伸至桥面,桥面上摆了很多摊位,让本来就不算太宽的桥面留下供人行走的空间变得更少。在虹桥上,一个骑马的人,一个坐轿的人都认为对方该给自己让路,两边争执不下,导致加重了虹桥的拥堵。


“脚店”与街头文化

岸边有个重要的酒楼叫“十千脚店”,它的彩楼欢门和上期出现的《闸口盘车图》里的非常相似。 “十千”来自于李白的诗:“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是关于酒的典故。那么“脚店”是什么意思呢?在宋代的制度里,酒曲由官方专卖、专营,所以民间不能私自卖酒。但有些店面叫正店,被官方认定有正店资格的可以从官方那里批发酒曲自己酿酒。脚店没有这个资格,只能从正店去批发酒来卖,这个是两者重要的差别。店门口还有些字:“天之美禄”,这也是对酒的歌颂之词。

虹桥口名店十千脚店

设有两个气窗的房屋


我们前面提到《清明上河图》有四处转角设有两个气窗的房屋,这是第二处。沿河、沿路房屋各有一个转角,里面能看到二层的酒楼。它是悬山屋面,这种屋面对于消防来讲相对不利,但它属于比较早期的一种屋面形式。

在小船上生活的贫苦疍民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不但是大船,也有一些人生活在小船里。这些住在小船里的人应该是相对比较贫困的人,他们的船也比较简陋。上文有提到全画重要的线索“运粮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线索还在继续。运粮食的人正扛着粮食往城里运,运的肯定是刚才从前面船上卸下来的粮食。虽然到这里还没有进城,但从十字路口可以看到古代街头文化的繁华景象。


不断搭建分割的屋舍

 

看画面中的建筑,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人们的居住条件。比如,这个建筑的核心是个工字屋,但是后面沿着街道加建了L型的房屋,可能是因为家族繁衍、人口增多以及分家等原因进一步加建,所以房屋本身也被分割的越来越琐碎。作为一个大城市,虽然当时的便利化程度无法和现在的城市相比,但谋生的机会比起乡村要多得多。在古代,往往一遇灾年农民们就要逃荒,逃荒目的地的首选就是这样的大城市,所以城市的居住条件也随之变得拥挤。


很多人租用这些很简陋的房屋或者很小的房间,许多院子因此也都成为了杂院,甚至有些人会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在居住条件非常差、新入城市又没有太多人脉的情况下,人们能怎么办?他们居住在街道里,一方面通过街道获得他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也获得他的谋生手段。所以这种街头文化和当时的整个社会条件、综合生态也有着很大的关联。

官方驿站、酒楼和算命摊


这个酒楼很明显是用住宅的院落改造成的,它不仅是住宅,里面还有着园林的布置。根据房屋外边悬挂的酒旗,我们判定它就是一座酒楼。这应该是一个官方驿站,有匹马在里面休息,外边有很多人在守卫,但守卫的人很懒散,有的还在打盹。即便如此,对于在街上的行人来说,他们还是有震慑力的,所以这段路上的行人相对来说比较少。门上还贴了告示,告示里的文字并没有仔细表达。酒楼从旁边护城河引了一条小河作为自己的防卫,转角处还有人搭了一个算命摊,当然树下也是一个可供休息的地方

街道上光膀子的体力劳动者

 
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劳动阶层穿的都很少,有的甚至光着膀子,有人看到这些说《清明上河图》画的不是清明节。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还要冷一些,清明时节的开封会有赤膊的人出现,这一点很值得怀疑。但画中所有光着膀子的人全都是出大力气干活的苦力,在这种重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感到热也不是不可能的。

 


《清明上河图》与以其为题材的小说

黄仁宇虚构女主:“柔福帝姬”


大家看,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人。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看到街头文化的各种景象,里面出现的几乎都是男人,女人很少。这位就属于出现的少有的女人之一,从画面看,她马上就要回到轿子里去了。历史学家黄仁宇以《清明上河图》的绘制作为基本故事线索写过一篇小说《汴京残梦》,对北宋后期一直到北宋灭亡的那段历史时期进行探索。他借用《清明上河图》里出现的这个女性人物,虚构她是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柔福帝姬要求画师将自己的形象画进图中,而这个画师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张择端的助手。黄仁宇在小说里虚构了这位画师和柔福帝姬的一段爱情故事,有很多很有趣的细节。

突然出现却非常重要的群猪

 
再往后就是护城河了,在护城河边上出现了一群猪。这群猪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个位置?很多用《清明上河图》作题材的小说、故事等都会把这群突然出现的猪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写,因为这太意外了。尤其是六卷本的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里围绕猪的故事专门写了好几个章节。当然,小说作者是把画卷里的很多人物都加了姓名、虚构了他们的一段经历,所以才能写出六卷本。我们看过这幅画之后,回过头来再把小说里面写到的人物和画里的做对照,看他怎么用这幅画来组织整个小说的情节,这也是件比较有趣的事。


从细节处看世间百态

我们可以看到画中人的装束,简单的来说就是两类:一类是长衫,一类是短打扮。体力劳动者一般都是短打扮,有些身份的人会着长衫。你看这里有个乞丐,他也是向穿着长衫的人去要饭。宋代有制定关于舆服的制度,什么等级的人可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也都有很明确的规定。

①用字盖货物的驴车

②正在乞讨的乞丐


这里有一辆驴车,它是一辆简单的独轮车。有学者看到车上盖的字,怀疑画家是在暗示对徽宗时代实行文字狱的一种批评。当时,从王安石变法到北宋灭亡,新旧党争一直不断,可能前一段时间你还是朝廷重臣,过了一天你就会被贬官。随之,你的字之前可能还是挂在客厅上非常重要的书法作品,过一阵子可能就会被扔掉或者只能用来拉货时去盖货了。我倒觉得这种说法的证据不是很充分,只能留一说以备查考。


城门与城墙

城门楼上有人向城门下张望。城门本身不是像后世那种拱门,而是以石头做基础,然后用一排叫排叉柱的木柱子支着木梁做成的,这是在北宋《营造法式》或者《武经总要》里记载的城门的标准建造方法。有可能北宋有些城市已经开始使用拱门,至南宋期间拱门就变得比较普遍。因为这段时期其实是火器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到后来可能就有用火炮去攻击城门的做法,画中的这种木梁柱的城门可能应付火攻就显得比较吃力。

 

在《清明上河图》里用界尺画的只有城门楼和汴河的虹桥这两个重要的地方,它们都是地标建筑。张择端把古建筑的各个构件都画得非常清楚,城门楼里面还有一面鼓,下面有踏道。类似城门里面的防卫设施明清时期也画了不少,多是固守城池、盘诘奸细等。而这座城门里面有一个收税的税官,货物进来先有人盘算收税,所以说它的商业功能更重要。还有骆驼,黄仁宇的小说里写到:张择端要求助手在画中画上骆驼,助手觉得很奇怪,自从河西走廊被占领后,很多年都没看见过骆驼了,为什么要画这个呢?然后张择端说这是因为我们要表明万国来朝的场景,画几个骆驼还是必须的,这个也是黄仁宇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这幅画的理解。

城墙与城楼内外

 
这个是城墙,上边长满了草、灌木、甚至乔木,这说明城墙本身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前文提到之所以有人认为它不像是北宋东京的外城,就是因为它的这种状态。北宋东京外城的东水门按照记载是两个并列的陆门中间夹了一个水门,汴河从中经过,但是我们看到汴河在这个位置拐了个弯离开了画面。后面映入眼帘的是护城河,在这边只有一个陆门,而且不和汴河交接。符合这个条件的,从北宋东京的地图对比,更像是内城的东角子门,它和汴河也不在一起,而且完全是一个陆门。


孙羊正店与彩楼欢门

接下来我们看正店,刚才我们说起虹桥口有个十千脚店,也和大家解释了“正店”与“脚店”的区别。正店也有彩楼欢门,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当彩楼欢门装饰的非常细致的时候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它由各种装饰,例如凤鸟的装饰、几何图形的装饰、花形的装饰......底下的这种是缯彩,就是丝绸装饰,它的色彩非常鲜艳。
 
看了这一部分,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什么彩楼欢门是当时宋代比较流行的装饰。根据记载它还曾南渡,在临安也短暂的流行过。虽然南宋后期记载临安的《武林旧事》里面不再提起这种彩楼欢门,但在南宋早期的作品,像《梦粱录》或者《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等在讲临安城市繁华的文字里面还是会讲到这种彩楼欢门。

孙羊店一览

 
有人说在这家酒楼的装饰里看出了栀子灯,《东京梦华录》里记载门口放着栀子灯暗示的是酒楼里面有妓女。酒楼的店招除了“正店”之外,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孙羊店”。街上抛头露面的女人比较少,除了前文提到的“柔福帝姬”之外,这位也算是少有的一个,另有怀抱小孩的女佣在侧,她们好像在一起看一个摊子,但这个摊子不属于孙羊店。左边那个开间,这是一个可以供你拉弓、比试力气的地方。


观画也需要“佐证”

又有人说在虹桥旁边的画面里看到有卖西瓜的,所以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不是清明时节。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就说,那卖的明显不是西瓜,而是那种被切开的芝麻饼。在这样小的尺度上去争论这些细节,其实很难得出结论。但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其他的作品或者绘画记录去佐证,这样去理解它就会容易得多。

(上)《清明上河图》中后被证实的折叠桌

(下)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


例如,《清明上河图》里有七个这样相似的场景,有人一手托着一个东西,另一只手拿着另一个东西,这两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这像是做木工用的锯,但后来在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里发现了一处相似的细节,画中有人一手拿着、另一只手托着一个东西。在他的旁边还画了这些东西支起来后的样子,这才发现它原来是个折叠的桌子,是那种在十字形支架上放个桌面就可以沿街卖小吃的桌子。因为有这个做佐证,《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就变得很容易解读了。

运粮而归的空驴车


进入城市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运粮食的线索在画面的最后又闪现了一下。在开头大家搬着粮食可能是去装车的,车把粮食运到城里之后,空车还要回来。这两辆应该是空车,因为有四头骡子拉一辆车,如果不是装特别多的东西就不会用这么多畜力。这是十字路口,我们现在的十字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是不可能有人停留的,但是在当时,在整个快的交通工具不太多的情况下,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很多十字路口甚至能成为繁华的市场。
 
之前说《清明上河图》里有四处在转角处设气窗的房屋,其中有两处都是在快结束时的十字路口。这两条道路可能都比较重要,所以店铺沿着两条道路展开,在店铺的转角处放两个气窗。各种不同形式的彩楼欢门在《清明上河图》里一共有六处,这也是其中的一处。上期回顾说到后周世宗的法令里面就有道路宽度的十分之一可以给沿路的商铺用来种树、掘井、修造凉棚这一条。我们在画面里也可以看到树、井、凉棚等事物。由此可见,在一百多年之后,北宋东京还保持着后周世宗时期奠定的这种城市的基本格局。


让建筑解开迷思

在本期回顾的开始,我们有提到,很多人就《清明上河图》里画的是不是北宋东京这一问题而争执不下。甚至还有人说张择端可能画的是北宋时期的场景,但不一定是都城,只不过是当时的人看到熟悉的场景就把它误认成了都城。
 
我们来看,这一片的房子很重要,因为房子檐下的斗拱是五铺作,斗拱的铺作是指斗拱的层数,五铺作相当于三层。如果不是官宅,是不允许做五铺作的。虽然是官宅,但它的房屋很局促,后花园园林里也有假山等景物,但是整体的尺度非常小。在什么地方这种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住的房屋会这么局促呢?那也只有可能是在都城,因为都城有级别的官员太多,而且都城也太拥挤、太密集。

局促的官宅一瞥

 
这栋房子一部分的门厅被作为诊所的经营空间,上书“赵太丞家”。太丞是指医生,里面还能大体看出例如“五劳七伤”之类的字,这些其实是诊所的广告。大门和影壁中间的小地方被用来作为问诊空间,这栋房子是把住宅空间改造成商业空间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住宅空间改商业空间凡例——赵太丞家诊所

 

而旁边应该是同一片宅子,它真正的入口是在这里,里面有个折型的上马台,人需要踩到这个石礅上,然后再上马。这边断砌门础石比较高。关上门之后,下边没有门槛,所以有一片地方是空的,《营造法式》里把这种叫做断砌门,以此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和北宋同一时代的各种文献的呼应程度。



完本还是未完待续

那么画面是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呢?围绕这一点也有很多争议。我们看到后面明清各个仿版的《清明上河图》在最后很多都画到了金明池,这给大家造成了一个印象——《清明上河图》就应该画到金明池。最早确定讨论的是宋版《清明上河图》的已经到了上世纪,在伪满覆灭时溥仪带着逃走又被截回的那批画作里,东北博物馆的学者杨仁恺看到这幅画,就觉得这应该才是宋画、才是真迹。

 
之前大家认为《清明上河图》有那么多版本,即使看不到真迹,但真迹可能也和仿本差不多,然而杨仁恺却发现它们之间完全不同。所以在他认为这幅画是真迹之后,徐邦达等当时很多著名学者都对它做了考证,都觉得它更像是宋代的版本。但是受到后来版本的影响,大家认为这幅画很可能不完整。至于它是否完整,我觉得也很难说,它确实有可能还会延伸,但是从这幅画本身来讲,虹桥在画正中间的位置,所以它未必不全。另外一种可能是,宋代之后的版本对城市场景延伸的比较多,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更多的加入了画家们想象中北宋东京的符号,于是才有了后世版本中在最后画出了金明池的结果。

画面结尾回望街道的人

 
在这幅画的最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位行人,他好像在向后回看。在一般的长距离,以这样一个人物作为结果也是有可能的。但作为《清明上河图》,用这么一个不经意往后看的人物结尾好像又不太合理,虽然他很重要,沿着他的视角可以看到整个市井的各种景象。当然,如果认为它是全本也说得过去,只不过少了李东阳在题跋里说的徽宗的题签和双龙小印。这些在李东阳(1447-1516年)的时代还存在,但现在已经都没了。所以,这幅画到底全不全?我持一种开放态度。
 
李东阳的题跋中有一句“山则巍然而高”,《清明上河图》里没有山,这是一个大的疑点。但如果张择端画的是北宋东京,北宋东京确实没有山。所以他在题跋中是实写还是虚写,本身也值得怀疑。《清明上河图》在例如《宣和画谱》等宋代书籍里都没有被记载,按照张著的题跋《向氏评论图画记》里可能有提到,但这本书已经失传。目前唯一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早期材料就是这幅画后面的题跋,在这些题跋里张著的题跋最为重要,后面金代还有一些人的题跋。接着在元代杨准的题跋里说他看到这幅画是在内府里被人用一幅假画换出来的,然后他买到了这幅画,并描述了画里的场景。这个题跋从笔记等各方面来讲应该没错,而且《清明上河图》最早记载也有杨准的题跋。


李东阳题跋其一


李东阳题跋其二


明代李东阳是个名人,他看到过这幅画两次。第一次写了一首长诗,长诗里对画中的景物记载很详细,第二次看到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非常长的跋文,描述的就更加详细了。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山则巍然而高”之外,还有对画中各个人物的描写、对虹桥过舟这一核心场景的描写等,非常详细和生动。李东阳是弘治正德年间人,这两篇跋文有收录到他的文集中,并随着文集流传出去。也正是从这个时期起,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开始被大家关注。接下来要讲的明代以后各种《清明上河图》的仿本,很多内容与其说是对张择端这幅画的传摹,不如说来自对李东阳这些文字的理解。

(※讲座内容请以文字为准,感谢您的认真阅读

在明代嘉靖之后,《清明上河图》出现了很多伪本、仿本以及再创作本......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层出身的画师们又会赋予这些版本怎样的特色呢?敬请期待下期回顾。

推荐书目


《中国绘画名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轻扫下方二维码 查询书籍购买详情




开卷有艺·读画


“读画”是明珠美术馆携手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开启“开卷有艺”系列讲座的首个主题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为原点,由对作品的艺术欣赏延展至对其创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人文、民俗风貌等方向的多元探索。“古画新谈”,明珠美术馆期待与观众共同开创品读艺术的全新视角。




PAM在线讲座 | 已推出以下内容,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01看画、看风景与书之间的关系: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一

02书籍的艺术性与文献性: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二

03活跃在西湖风景中的著名人物: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三

04李开升: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05【开卷有艺·读画】追溯《清明上河图》前世迷思

06【开卷有艺·读画】搜寻《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密码



PAM在线 | “风景与书”作品赏析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01清川阿莎美“我们的故事”系列 

02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 

03徐冰《芥子园山水卷》 

04徐冰《天书》,周小英题跋 

05北宋《结莲社集》& 南宋《宋书》,周小英题跋 

06明崇祯《吴骚合编》;明初《朱高煦拟古十九首》,周小英题跋 

07清乾隆《冬心先生画竹题记》,周小英题跋 

08明万历《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珂罗版《马湘兰信札》,周小英题跋 

09清嘉庆《柳如是像》,周小英题跋 

10晚清《柳如是遗集》,周小英题跋 

11王叔晖《薛素素小像》,周小英题跋 

12三百年前一束绝妙的情书 

13黄均《寇白门小像》,周小英题跋 

14张充和《集古梅花诗》,周小英题跋

15《勘书图》,邵仄炯、蒙中、王素柳(画),周小英题跋

16来自三百六十年前的庚子年(清乾隆《庚子销夏记》)

17今向离骚忆(龚自珍编《续离骚》)

18画一首诗(杨小京《西湖十景》)

19明代雅士的旅行指南(晚明孤本《湖山胜概》)
20宋代人读什么样的书?(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
21古人如何做到“揣着石碑”走天涯(《玉版十三行拓本》)




关于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Pearl Art Museum)是一座面向21世纪的美术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旨在“以艺术点亮生活”,通过“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汇聚全球一流艺术与创意资源,以打造“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用艺术与文化为城市赋能。


关于PAM在线

明珠美术馆已全面启动“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自2020年2月2日起每天更新分享高质量有生趣的新媒体文艺内容,始终以创建“无墙的美术馆、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力争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