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吴信如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2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作者:吴信如


作者简介 吴立民(吴信如),号吴明,法名信如(1927-2009)。祖籍湖北阳新,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得大阿阇梨位(金刚上师),通儒、释、道三家。毕业于湖南东安耀祥书院,并曾在该院从事教学。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船山学社社长和名誉社长等职,离休后调到北京,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茶禅学会会长等职,主办《佛教文化》、主编《佛学研究》杂志。


 

 如来禅

 

如来禅定法系分类

 

讲了佛法禅定三大系之后,有人希望详细介绍一下三大法系的内容。我想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如来禅法系的内容。下列两表可以图示如来禅定法系的大体分类及基本内容(见表一、二)。如两表所列,如来禅有四大类,即:

 

有漏禅——世间根本味禅

亦有漏亦无漏禅——世间根本净禅

无漏禅——出世间禅

非有漏非无漏禅——出世间上上禅

 

如来禅分类一 表一


如来禅分类二 表二


如来禅定的基本内容

 

现谈谈有漏禅——世间根本味禅。

 

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必定当得,故此乃禅之根本,一切上妙胜定,莫不依之出生。这段话就是说,众生皆有佛体,都可以通过修禅定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就是即生即身成佛。学佛者一般都知道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人人皆可成佛。殊不知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心息相依,身心不二,物质和精神是分不开的,人的肉体和人的心灵是分不开的,佛性和佛体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也就皆有佛体。这只是浅略的解释。

 

进一步的秘密解释是,吾人凡夫肉体,血肉之躯,只是一个“粗身”,相对应的心灵,也只是一个“粗心”。正因为是“粗身粗心”,这个肉体就是一个被自身业感限制住了的肉身, 所谓“肉眼凡夫”。我们的眼睛能看,但秘觉的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光波段内,超过一定光波界限,如紫外线,我们就受不;红外线,我们就看不见。我们的耳朵能听,但听觉的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分贝内,超过一定分贝,如噪音,我们就受不;超声波,我们就听不到。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都是如此,在凡夫肉体身内被限制住了。就连我们的意识也是这样,我们的认识能力也被“粗身粗心”的业报体限制住了,有些事情,我们就是认识不上去,或者根本就认识不到,想不到;不是不可思议,而是思不着,议不着。比如人对自己的认识,人对他人的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说过去世、未来世了,就是现在世,不是都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事吗?

 

老子说过“人之大患,为吾有身”,这句话的真义,是说人们的一切毛病,都是出在我们有限的肉身上。是不是就嫌弃这个肉身,把它看成“臭皮囊”抛掉了呢?这可以作为不净观的一种观法,但不是“了义”,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看到,我们这个肉体,如果朝无明方向发展,那确是一文不值的臭皮囊。如果能修禅定,使它朝智慧方向发展,那就是无价之宝的宝楼阁,可不能轻视啊!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无尽宝 藏,它包含有蝉化相联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粗身粗心”,但它包含并可以开发岀第二个层次,就是“细身细心”。这“细身”里面,包含一个“微细身”,与它相对应的“细心”里面,也包含一个“微细心”,从“细身细心”里可以开发出“微细身微细心”,这是第三个层次。从“微细身微细心”里又可以开发出第四个层次的“最微细身最微细心”,那就是不可思议的法身了。

 

从深秘上来解释,我们这个肉身是一个基本身。它的第一重叫做三昧耶身,也叫誓句身,它配化身,是了脱生有的。它的第二重叫做智慧身,是从平等的誓句身进修来的,它配报身,是了脱中有的。它的第三重叫做三摩地身,也可叫做定身,它是从智慧身进修的,它配法身,是了脱死有的。

 

就秘中秘释上来说,则当体即以色身透法界,或者当下即以法界透色身,一超直入,当下即成。

 

可见我们这个凡夫身是最可宝贵的,成佛只能在人道中修成,所以说人身难得。这个“粗身粗心”,就是禅定的本体, 就是禅的根本,切上妙胜定,都是从这个“粗身粗心”上起修,也是依靠这个“粗身粗心”出生、证得。例如凡夫外道也能以六行观修得此根本味禅,就显示了这个“粗身粗心”就是禅定的本体。

 

所谓六行观就是厌下地而欣上地。

 

一、 厌苦观

二、 厌粗观

三、 厌障观

四、 欣胜观

五、 欣妙观

六、 欣出观

 

概括地说,就是厌苦而欣胜,厌粗而欣妙,厌障而欣出。修六行观,就可证得初地味禅。它也发有漏智,但未能生无漏智。因为它是暗证而无慧观,所以叫做“隐没”;它在禅定中生暧昧,所以叫做“有垢”,因为它所观的境界不分明,所以叫做“无记”。

 

四禅八定

 

有漏禅——世间根本味禅中,包含有十二门禅,这就是:

 

四禅: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四等:

 

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

 

四空: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

 

厌欲界而欣色界的,修四禅(缘内)四等(缘外);厌色界而欣无色界的,修四空(四空亦名四空定),合起来叫十二门禅,是内道外道凡夫都能修的世间根本味禅。

 

原始佛教和小乘佛教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九个次第,叫做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色界的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个无色界的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上最后的灭受想定,一共九个次第。这九次第定中,色界的四禅定(四等一般都纳入四禅中,因为四等的缘外与四禅的缘内是相联的),加上无色界的四空定,一共八个定,通称为四禅八定,这是内外道所共的八定。在佛未出世或在世时,印度的外道、印度的瑜伽,就修证 此四禅八定。佛成道前,也曾修证此四禅八定。第九个次第定,即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这是佛教所独有,是与外道不共的定,佛就是证得此定而涅槃的。

 

此根本十二门禅中,又以四禅为根本,而四禅中的第四禅,即色界的第四个定,尤为根本中之根本,最为重要。证悟、解脱、神通,皆由此第四禅而发出。佛涅槃时,亦由此第四禅入。所以大乘佛教也讲九次第定,从历史上说,这是佛教对禅定传承的传统说法,从佛法上说,这是佛法禅定系统的基本法系。

 

释迦佛诞生前,印度婆罗门教修炼瑜伽和外道修禅定,大都是修此四禅八定,很多人都有证得。佛成道前,曾就仙人阿罗逻及修陀罗学禅,也是四禅八定,佛修证到第八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八定的最高峰,佛认为不能彻底解脱, 所以才将四禅八定开展为九次第定。

 

佛涅槃后几百年时间内,佛典中记载成就阿罗汉及得四禅八定的人和事实很多。就在中国,历代高僧中得此禅定成就者也不少。只是到了近代,正法不传,修证者少,真有成就者更少。于是谈四禅八定者就只能抄袭旧典旧说,变成一套公式化的东西,毫无生命内容。甚至引起人们的一些怀疑,感到不可捉摸,或者认为虚无飘渺,不切实用,这只能归咎于学佛弘法的人缺乏修证,不能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圆融各种禅定法门所致,绝不是四禅八定本身有什么问题,这是修学禅定者所必须明辨的。也不能因四禅八定是有漏禅,不如祖师禅的高超和秘密禅的迅速,因而轻视它。殊不知四禅八定经释迦佛修证说出后,它就是如来禅的正禅,不但是小乘禅的根本,而且是修证其他一切禅之根本。

 

初禅

 

四禅即四禅定,又叫四静虑。初禅简介如下:初禅,或称觉观俱禅、有觉有观三昧、圣说法定。

 

三界

 

为了说明四禅的内涵,首先必须明确佛教的时空观。佛教用三世说明时间,用三界说明空间。

 

三世,又作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世是迁流的意思,乃过去世(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的总称。也有以现在之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称为三世的。或以劫为单位,贤劫为现在,以此而建立三世。说法很多,兹不赘述。

 

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空间,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所以又叫三有生死。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欲指爱欲,特别是食欲(物质之欲)、淫欲(男女之欲)二欲,所谓“食色,性也”。欲界有情,各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组织而成的物质身体,对二欲特别旺盛,是物质的世界。上至第六他化自在天,其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在里面。因是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色界:色有变碍和示现二义,指有形质障碍而又能转 变破坏的意思。这是远离欲界淫食二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 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即仍有殊妙的物 质身体和国土宫室,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的 深浅粗妙而分四级,称四禅天,即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 天、第四禅天,凡有十八天。

 

无色界:此界居于色界之上,无身体国土宫室,唯有 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全然脱去物质束缚,纯是精神独立的当体,没有境界处所,唯以心识位于深妙的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依禅定的胜劣而分为四处,即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处名四空天,即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三界可细分 为二十五有,其与九地之关系列表如下(见右表)。

 

以上佛教关于三世三界的时空观,从禅定上来说,就要联系我们自己身体来体会。人之一身,就具足三界,具有六道。联系前面讲的人体层次,就可以体会到它的内涵了。从现前来说,当体就是空间,气息就是时间,当体气息的表现就如实反映了人体在三世三界的实际境界。所以修禅定的人,要特别注意当体的空间和当下的时间。


 

气息(气功与息道)

 

为了说明四禅的修法,还要正确理解气息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修证初禅的前行法。

 

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是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息道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做工夫,即呼转变为吸或吸转变为呼之间的一停上做工夫。气功主要是在十二经络上发生作用,息道主要是在奇经八脉上发生作用。气功在生活力(即维持生活的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遍行气)上做工夫,息道则在生命力(即命根气)上做工夫。真正讲气功的是儒家,佛家或道家都是通过修息道然后做定功或丹功。气功是前行法,定功、丹功是主体功。息道是由前行法过渡到主体功中间的基本功法。儒家是气功系统,道家是丹功系 统,佛家是定功系统。

 

气功,主体做在水谷之精气和天空之空气上。如果说,真气是先天气,那么,水谷精气、呼吸空气,便是后天气。因为先天气有耗,必待后天气做补充,这就是新陈代谢的作用,气功全是在这种作用上做工夫。

 

息道则不然,息道完全做在真气上。譬如婴儿在母胎中,在胎中九、十个月内也是有生活的,也是有呼吸有饮食的,到了出生的时候,团的一声,口鼻呼吸外天气,逐渐饮食,又吸收了后天水谷精气,这些后天气,影响他的思想(识)、身温(暖)、身体的发育(息),息暖识三,(即寿暖识三)是谓命根。按藏密甚深内义来解释,就是他的命根气。息道就是从这生命的本源上做工夫。由息道而成定,由定中改造身心,由欲界而色界,由色界而无色界,乃至不离三界、不着三界。这样,就是所谓在生活中了生死,完全由息道功夫做起。

 

欲界的欲,从息道下手时,就要呵五欲(色声香味触),呵去了后天气上色声香味触,呵去五欲,身体改变了,于是先天气上的生活欲,便是志愿。心之所之谓之志,本来誓愿谓之愿。欲之与愿,本体是一,质量有别。欲是染污的,愿是清净的;欲是无明的,愿是觉悟的;欲是有我的,愿是利他的。所以做息道,要身心清净,眼不视外色,耳不听外音、乃至鼻息声,一切清净,只有真气一团,心也是清清静静的,只此一团真气,如《内经》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做息道工夫的人,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这就叫息道。

 

关于修禅的必要条件、应有的准备和必须注意的事项,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等论著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可以参阅,兹不赘言。

 

欲界定

 

初禅的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禅具有“八触”、"十功德”。

 

修四禅定,般都是从息道上的数息入手,然后随息,止息,息住。其要点是,行者安坐,端身摄心。

 

第一、推开尾闾(包括舌抵上)。

第二、视鼻端白(内视)

第三、安那般那(持出入息,数入不数出,数出不入)。

 

调息还是气功范围上的事。呼吸出入运行的是气,呼吸中间转换的一停息是息。做气功的要点固然在呼吸的规律上施为,但其呼后转吸之一息和吸后转呼之一息,实为要点之要点,规律之规律。所以调息之后的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都是息道上的事。调息之后,从数息开始,进而随息,心息相依,使主持呼吸的呼吸神经中枢和主持意念的思维神经中枢协调平衡一致,那就是大脑最佳平衡状态,既不是亢进兴奋态,也不是收缩压抑态,而是平衡休息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身的各种内分泌、激素等等就会自然调整平衡,道家所谓还精补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数息随息之后进入止息住息,使息调到呼吸微细不觉有出入之气,所谓内气不出,外气不入,身心安和,只有清净自在的感觉,这便是息住,这就是入定的基础。修禅定的人,正是从这种息住上起修的。从此入定出定,得止得观,止观双运而成正定。关于如来禅包括四禅八定的具体修法,我们将在以后《息法研究》等篇章中论述,此处只提一个大要。

 

如上所述,行人息住之后,即能入定,但这是最初或入门的禅定,禅门称之为欲界定,因为尚有贪瞋之欲没有清除。在得欲界定时,还要经历“粗住”、“细住”两个小阶段。行者于止定后,觉此心路泯然澄泠;怗怗安稳,蹋蹋而入,心渐虚凝,不复缘处,其心在缘而不驰散,这叫“粗住”。由此心后,其心泯泯转细,胜前,这叫做“细住”。

 

在此粗住和细住将得时,必有持身法起,就是发生“持身”现象。此法发生时,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假若是良好的持身现象,但微微扶助身力而已。假若是粗恶的持身现象,就表现岀坚、急、劲、强,其征候是,来的时候则苦其坚强,就是身体僵硬,不柔软;去的时候则反而宽缓困人,就是出定时反而缓解,这就说明身心与定还不相应。这绝不是好的方法。正确的作法是:心既细已,于觉心自然明净,与定相应,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以浅入深,或经一坐无分散意,所以说此为欲界定,入此定时欲界报身未尽故。

 

《摩诃止观》卷九论欲界定说:

 

“若好持法,持粗细住,无宽急过,或一两时,或一两日,或一两月,稍觉深细。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身如云如影,澄然明净,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怀抱净除,爽爽清冷,随复空净,而犹见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定内)功德,是名欲界定。《成论》名此十善相应心,闪闪烁烁,不应久住。今言欲‘界’定,坏弱不牢,称为闪烁,非定如灯焰也,又称为电火者。彼论云……七依外更有定,发无漏不?答云:有。欲界定能发无漏,无漏发时(极为快)疾,倏如电光,若不发无漏,住时则久。《遗教》云,若见电光,暂得见道。如阿难策心不发,放心取枕,即入电光,电光亦是金刚,金刚不孤,因欲界入无漏,无漏发疾,譬以电光,非欲界定,得此名也。住欲界定,或经年月,定法持心,无懈无痛,连日不出,亦可得也。从是,心后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冏冏安稳。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地相。无所知人,得此定谓是无生忍,性障犹在,(尚)未入初禅,岂得谬称无生定耶?”

 

这段话,说明以下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欲界定是有漏禅,但“欲界定能发无漏,无漏发时,极为快疾,倏如电光”。这就更加证明了世间根本味禅是一切禅之根本,欲界定亦能发悟,趋入无漏。

 

“无漏发时,倏如电光。”与祖师禅所说参禅得了“入”处时产生“旱地白牛”(即白色光明),即初步开发顿悟的景象很相像。发悟皆是预期不到,突然自来的,其疾速如电光闪烁,“若见电光,暂得见道”。

 

由于行者所修禅定观法不尽相同,其境界与觉受并不完全一样。禅定中所见“虚空”相有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虚空相就是般若的无生法忍境界。

 

未到定

 

从欲界定到初禅当中,还有一个过渡的中间定,叫做“未到定”。就是得欲界定后,此心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定”。此时性障犹在,未入初禅也。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云:

 

“明证未到地相〔者〕:由此欲界定,复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如虚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禅故,即是初禅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证此定时,不无浅深之相,今不具明。复次此等定中,或有邪伪,行者应证,其相非一。〔今〕 略出二事〔以说明之〕:一定心过明,二者过暗,并是邪定。明者,入定时见外境界青黄赤白,或见日月星辰宫殿等事,或一时乃至七日不出禅定,见一切事如得神通,此为邪,当急去之。二者若入此定,暗忽无所觉知,如眠熟不异,即是无想心法,能令行者生颠倒心,当急却之。”

 

在此未到定中“身心虚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则于此定中,即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由此次第得“动、痒、轻、重、冷、暖、涩、滑”等相,这叫做发八。这是色界的清净四大极微,依仗欲界身中而发,实际就是欲界身的四大初步转换改造成为色界身的四大。其四大极微转换,都各显现它体用两个方面,所以发此触相。其中动触、轻触,是风大转换的表现;痒触、暖触,是火大转换的表现;冷触、滑触是水大转换的表现;重触、涩触是地大转换的表现,这乃是正入初禅之相。此时又产生十德,又谓之十眷属,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解脱、境界相应,这只是就动触一触的功德而言,余七触的功德也准此。

 

八触是先后发生,十功德则是同时发生,先发八触,后有十功德。这八触十功德,唯在初禅才有,二禅以上就没有了,因为欲界四大已转换成了色界四大,四大转换已了,所以二禅以上就没有了,这是初禅的特相。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把行者在未到定中发生许多异常的禅境觉受,归纳为十六触相,即十六种禅境的感受。此十六触相也就是初禅发生之相。所以它把十六触相隶属于初禅发相项目中。为论述方便,依照传统惯例,将此十六触之觉受仍隶属于未到定中来说,更切实际。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说:

 

第一,初禅发相者,行者于未到定中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此十六种触相〕?若行者于未到定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得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 ……若动触起时,或从头腰背肋足等处,渐渐遍身,身内觉动,外无动相,似如风发,微微运运,从头至足,多成退分; 腰发成住分;足发多是进分。动触法时,有支林功德〔出生〕, 功德略言十种: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空者:动触发时,空心虚豁,不复同前性障未除时。

明者:冏净美妙,皎皎无喻。

定者:一心安稳,无有散动

智者:不复迷昏疑罔,心解静利。

善心者:惭愧信敬。惭我不曾得此法,以为愧耻,我今尚尔,信一切贤圣具深妙法,敬揖无量。

柔软者:离欲界忧戾粗犷,如软牛皮,随意卷舒。

喜者:于所得法,而生庆悦。

乐者:触法娱心,恬愉美妙。

解脱者:无复五盖。〔五盖者: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

境界相应者:心与动触诸功德相应不乱,又念持相应而不忘失。

 

得初禅时必有八种觉受。第一即是上面所说的动触,其它七触是:痒、凉、暖、轻、重、涩、滑。如是八触次第而发, 故名初禅。在此八触之外,还有另外的相似八触即:掉、猗、 冷、热、浮、沉、坚、软。合起来一共是十六触。《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明此两种八触之差别,及对“触”字一词之定义曰:

 

此八触与前〔八触〕相虽同,而细分别〔则〕不无小异 ……今此禅中有触乐之事,亦从心由,由数息故,使心软细,修诸定法。色界定法,住在欲界身中,色定之法,与欲界报身相触,故有十六触;次第而生,亦不从外来,而能觉知,故名为触。

〔此等触受之感觉,皆由〕四大而发,因四大生。地中四者:重沉坚涩;水中四者:凉冷软滑;火中四者:暖热猗痒;风中四者:动掉轻浮。……

 

以上所述为十六触中之第一动触。动触之所谓“动”,张澄基先生认为是“内息”发动了,此内息发动,似为一切禅定所发生之初相;道教讲胎息,印度教讲真大力(Kundalini)或内阳气,可能皆是一物。真大力气于内身发动时亦发生诸种功德,与上述之动触十功德相有若干类似之处。张说有其道理, 动触动时,是内息中胎息阳气之动。但这是次要的一面,这个动必然是与体内的地大功能,由欲界转为色界是联系着的,这才是主要的一面,是它的特点。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论动触之十功德时,特别提醒行者要注意避免过与不及:

 

“若动触起时,直尔郁郁,不退不疾。身内运动若成,〔若〕自急疾手脚搔扰,是太过;若都不动,如被缚者,是则不及。余冷暖等亦如是。”

 

又就动触空明十种,觉若过若不及:

 

此中之空:只豁尔无碍,是为正空。若永寂绝,都无觉知者〔为〕太过;若铿然块碍是不及。

明者:如镜月了亮。若如白日或见种种光色是太过;若都无所见是不及。

定者:只一心澄静。若缚著不动是太过;若驰散万境是不及。

〔如此类推〕乃至境界相应亦如是。

 

《童蒙止观》述未到地之经验,说此定有五种主要的觉受,即所谓五种善根发相。

 

明善根发相〔或觉受发生之相〕有五种不同。

 

息道善根发相:

 

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此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 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动、痒、冷、暖、轻、重、涩、滑。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蛛,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清晰无比,历历目前),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殊胜善根发相……

 

以上说由数息观纯熟后,渐次发生之觉受相。因为行者所修之禅定不相同,所以其觉受亦不尽相同。修不净观者就会发生下列的觉受。

 

不净观善根发相: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尸肿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不净观中九想观之〕善根发相。或于定静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肿胀狼籍,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柱,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 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得到或趋入禅定的人,不仅会有种种生理及心理之奇特觉受,其宗教情绪及热诚亦会自然而然地增长发生,智慧和慈悲亦自然增长,所以善根发相之第三、四、五,即是如下所述。

 

慈心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

 

因缘观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稳,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念佛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置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发爱敬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身心安稳,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心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发相……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三卷中有一大段说明如何鉴别正、邪二种不同的触相,解释十种邪触和二十种邪法,对修习禅定的人非常要紧,故摘录如下:

 

〔十种触者〕: 

触体增减。

定、乱。

空、有。

明、暗。

忧、喜。

苦、乐。

善、恶。

愚、智。

缚、脱。

10 心强、软……。

触体增减: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起、脚亦随, 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或如着鬼,身手纷动,或坐时见诸异境,此为增相。减〔相〕者,动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渐渐减坏,因此都失境界,坐时萧索,无法持身,此为减相。

定、乱: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得自在,或复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乱者,动触发时,心意撩乱,攀缘不住。

空、有: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证空定。有者,触发之时,觉身坚硬,犹如木石。

明、暗:明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暗者,触发之时,身心暗暝, 如入暗室。

忧、喜:忧者,触发之时,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心大庆悦,勇动不能自安。

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处处痛恼。乐者,触发之时,甚大快乐,贪着缠绵。

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乱、恼〕善觉观,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即无惭、无愧等恶心生。

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遇惑,返昏颠倒。智者,触发之时,利使知见,心生邪觉,破坏三昧。

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及诸烦恼,覆蔽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证空、无相定、得道、得果、断结解脱,生增上慢。

10 心强、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不顺善道。软者,触发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如软泥,不堪为器。

如是等十种邪触,扰乱坐心,破坏禅定,令心邪僻,是为邪定发相。复次二十邪法,随有所变,若不〔认〕别邪伪,心生爱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时惊狂漫走,或时得病,或时致死,或时自欲投崖赴火,自绞自害,如是障恼非一。复次二十种邪法中,随有发一邪法,若与九十六种〔外〕道鬼神法相应,而不觉识者,即念彼道,行彼法,于所得法中,鬼神随念便入,因是证鬼神法门。鬼加其势力,或发诸深邪定,及智慧辩才,知世吉凶,神通奇异,现希有事, 感动众生,广行邪化。或大作恶,破人善根,或虽作善,而所行伪杂,世人无智,但见异人,谓是贤圣,深心信伏。然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常以鬼法教人,故信行之者,则破正戒, 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或时啖食粪秽,裸形无耻,不敬三尊、父母师长。或毁坏经书,形像塔寺,作诸逆罪,断灭善根,现平等相。或自赞说,所行平等,故于非道,无障无碍, 毁他修善,云非正道;或说无因无果,或说邪因邪果,如是邪说纷然,坏乱正法,其有闻受之者,邪法染心,即内证邪禅三昧智,断功德种种法门,外则辩才无尽,威风化物,故得名闻眷属,供养礼敬,称叹等别。是以九十六种道经云:人为说法,鬼神加力,则一切闻者,无不信受,一切见者,咸生爱敬,以有如斯等事故,深心执著,不可回转,邪行颠倒,种种非一。若如是者,当知是人,远离圣法,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中……

 

以上是摘录张澄基先生《禅定瑜伽论》中的一些有关修禅定所容易发生之各种错误,或“邪途”。在引述之十项邪触中,如增减、定乱、空有等,其毛病皆出在过甚或“偏”。任何觉受,如果过甚,则会发生偏差,这是第一点

 

禅定之觉受,如果使人不能自主,及违反宗教和道德之基本规范,则亦是发生了毛病,这是第二点

 

由于深入错误的禅定(邪定),则行者亦能因邪定之力发生极大的宗教事业作用,但其心理及意乐皆发生偏差,自私和烦恼皆逐渐加强与道相违,这是第三点

 

一切错误的结果皆脱离不了自我及执著之加深,任何禅定之结果若是增长执著,则必然是错误的。佛经中明白揭示对治一切魔难及误途之办法,其主要点不外乎:

 

殷重祈请,求佛加佑,使入正途,脱离魔难。

忏悔一切罪业,及努力于使身、口、意清净之作为。

培养慈悲,广行善行,作利人济世之行。

破除以自我为中心之种种执著。

观察一切法空,毕竟如幻,深观无我及般若空性。以上五点为破除一切魔难之法,决无差失也。

 

关于习禅所遇见之事或歧途,大抵发生在初禅以前,即相当于欲界定和未到定之阶次。此一阶段因身心发生各种转变,定力亦不坚固,所以比较容易出毛病,俟定力纯熟稳固之后,就不太会有这种困难发生了。

 

以上说的欲界定、未到定,按佛教传统说法,不管修那种禅定或那种观法,其入门的结果必然是循欲界定、未到定而深入的。这也是根本味禅为一切禅根本的证明。


《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目录

 

 如来禅


(一)如来禅定法系分类


(二)如来禅定的基本内容


现谈谈有漏禅——世间根本味禅。


四禅八定


初禅

1三界

2气息(气功与息道)

3欲界定

4未到定

5初禅

 

如来禅的基础修法

 

1 推开尾闾

2 观鼻端白(视鼻端白)

3 安那般那



1 禅定名相及其分类《禅定述要》

推荐书籍《我的学密历程》附:自序 ▎“乘着本尊的翅膀”(节选)

我是侍者 ▎青梅子 ▎我不是佛 ▎佛的烦恼 ▎赵州石桥 ▎一串数珠《禅的故事》

5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寒山寺古钟觅踪 附:“寒山寺”名字的由来


128与尊者阿迦曼相处的第一天 ▎129他在教导上的善巧 ▎130 他的忠告、警告和鼓励总是个别的 ▎131《尊者阿迦曼传》


远官字 ▎念佛镜 ▎参究念佛 ▎急参急悟《竹窗随笔》

藏传佛教故事:渡河到彼岸 ▎神奇的牙齿 ▎佛像开口 ▎刹那证悟之法

南传佛教:念住呼吸(下)《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禅那 附: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中译者前言

南传佛教:念住呼吸(上)《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引言 ▎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禅定

南怀瑾先生: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一)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二)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三)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四)

修证心得:第01节 禅定(1)《坐禅之问答录》第07章 禅定

修证心得:第01节 禅定(2)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第01节 禅定(3)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1节 禅定(4)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①

修证心得  《坐禅之问答录》第07章 禅定 第02节 修行法门②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③ (上)

修证心得: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③ (下)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④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第02节 修行法门 ⑤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第02节 修行法门 ⑥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1、梦与加持(上)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1、梦与加持(下)

修证心得: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2、幻觉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3、阴神、阳神、出体(上)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3、阴神、阳神、出体(下)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4、神通(上)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4、神通(下)

第23盘 禅定和结使与修行方法、三四禅境界等(上)《南禅七日》

第23盘 禅定和结使与修行方法、三四禅境界等(下)《南禅七日》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白话《楞严经》卷十

《终南隐士》2:红尘中的青灯黄卷 ▎西五台吉祥 ▎隐士不是一般人▎雕刻隐者张树珉 ▎不见道任

佛禅大智慧: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戏赠灵澈上人 ▎乐道歌(节选)▎ 题崇福寺僧院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第六章 吐蕃本教巫咒的力量(下)《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推荐一个佛教电子书籍网站吧——“三学藏”

佛教故事:居士鸠那罗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难行能行:大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3(清凉山 文殊道场 文殊问疾 华严经)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2(般若 敦煌菩萨 五台山 文殊道场 贫女乞斋)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2 应身之谜《观音菩萨之谜》(附:观音菩萨珍贵图片51张)

第十章 施受法《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01 嘱累品  ▎02 佛对弥勒菩萨的交代 ▎03 两种菩萨 ▎04  ▎05 《维摩诘经讲记》第14品 嘱累

《终南隐士》1:在一座座山谷里,寻找隐者的踪迹 ▎终南山里的另一个世界 ▎不见王维

佛教故事:僧俗夜话神异多

白话《楞严经》卷九

佛学典故:大千世界(娑婆世界)

关于中元节(鬼节 祭祀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敬麻姑 超度)

6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温和的远方:不丹》


第五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锄草斩蛇 ▎听而不闻 ▎草的颜色 ▎真谛 ▎心与性《禅的故事》


大愿法师:有利于禅修进步的食物是很重要的助缘

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

充满奥秘的鉴真和尚并没有失明?

寒山寺在道光年间的废弃之谜

第肆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舍身守戒 ▎坟中生长遇佛得道 ▎苏曼与她的十个儿子

06 佛说法供养 ▎07 也是法供养——修行 ▎08 四不依 随顺法相 ▎09 . ▎10 .《维摩诘经讲记》第13品 法供养

一行禅师:直接体验,才是唯一的道路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佛禅大智慧:庐山东林寺夜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沩山水牯牛 ▎咏声

《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1(作者序 引言 诗歌与偈颂 长行与偈颂 )

第九章 西方人的难处《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附:佛陀 十不信(修行信任的原则)

白话《楞严经》卷八

佛教故事:蛇头和蛇尾 ▎殉难的精神 ▎蜂王警睡魔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第五章 藏密瑜伽神咒大修士《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贰篇 ▎第叁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第八章 觉照力(下)《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八章 觉照力(上)《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佛教故事:两师角技 佛胜婆罗门 ▎法能解忧 ▎四月八日灌佛日 ▎ 体悟人生

佛学典故:大慈大悲

《玛尔巴传》全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肯放下 ▎一切皆禅 ▎树根《禅的故事》


白衣观音 救度死厄——濒死体验案例

观音救三难(心定和尚讲故事)

第七章 毗婆舍那——观《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1 简介 2 推荐序 3 作者序 4 前言:发现蒂帕嬷《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引子 ▎第壹篇 《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假佛祖与真长者 ▎艺徒和木孔雀 ▎善恶供养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探禅记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飞天图《无字之诗——经典国画品赏82幅》 附:张大千-敦化壁画复原图之:飞天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宋元悟道居士 ▎无义味语 ▎信施难消 ▎知道不能造《竹窗随笔》

桃花源与竹林寺 寺院与佛教传说故事《寺院映现的中国》

佛学典故:晨钟暮鼓

佛禅大智慧:终南别业 ▎辛夷坞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诘摩 诗佛 终南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第三章 密宗修持中的神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碧岩录》讲座 (3)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

最具佛性的树:菩提

一行禅师在赵州柏林禅寺关于行禅的开示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黄念祖老居士)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话拂尘《退士闲篇》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下)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上)


中国古代高僧:一行——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


惠能——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上)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下)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智顗——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下)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上)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 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下)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古代高僧:安世高 ▍朱士行 ▍佛图澄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诗与禅:鸟鸣山更幽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禅宗以心传心的来源

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4)  附:禅宗三关

金碧峰禅师的故事 附禅师轶事

禅宗“西天二十八祖”

禅宗精髓仍然鲜活——读《花出青嶂》

禅宗三关

捧杀禅宗

主流禅宗的修习流程(东山法门)

禅是宗教的研究生院

禅门三关浅说(上)

禅门三关浅说(下)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禅宗教学法浅谈(上)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禅宗教学法浅谈(下)

临济禅(上)

临济禅(中)

临济禅(下)

一行禅师对五戒的重新解释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介绍几幅故宫收藏的唐卡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我如何遇见我的师父 全集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嘉噶·辛格·马哈拉吉诞辰138周年 附故事二则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专业打破修行的天花板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灵性的芬芳》全集  (圣.嘉噶.辛格 作品)


静坐问答(圣.给乐葩.辛格 作品)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