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周报

其他

“亚运会”的“亚”为什么会读成“yǎ”?

作者简介:宋舒鸿,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即将闭幕。这是我国第三次承办亚运会比赛,也是杭州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吸引了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在提及亚运会时,一些代表团官员、教练员、运动员、解说员,甚至有些记者都会把“亚运会”中的“亚”读作“yǎ”。此外,在平时生活中也常常有人把“亚特兰大”“亚里士多德”“亚丁湾”中的“亚”都念成“yǎ”。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1501-1502)中,“亚”只有“yà”一个读音。所以,“yǎ”是对“亚”的误读。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会把“亚”读成第三声呢?有学者认为是“哑”字读音的迁移(徐卫东,1996),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台湾话的影响。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是北京土音影响的结果。众所周知,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作为普通话标准音的北京语音有特定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北京话的语音。通常来说,普通话的“北京语音”指的是北京音系,也就是北京话的声、韵、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里的土词土音。(周一民,2007)而“亚”的“yǎ”音就来源于北京话的土音。在英国人威妥玛编写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2018:822)中保留了许多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材料,其中就提到亚有“yǎ”和“yà”两种读法。在《北京土音辞典》(1990:437)中,收录“亚赛”一词,读作“yǎsài”,意为“相似、近同”,并指出这里的“亚”是“yà”的变调。可见,将“yà”读成“yǎ”在北京老百姓的日常交际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北京土音辞典》中的“亚”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由钱玄同主编、赵元任校订的《国音常用字汇》,开辟了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新时代。在本书的第247页标注着“亚”有“yǎ”和“yà”两种读音,从官方的角度确立了“亚”字“yǎ”音的合法性,并延续了近20年。1955年出版的《同音字典》(1955:676)中,“亚”仍保留“yǎ”和“yǎ”两种读音。《国音常用字汇》中的“亚”《同音字典》中的“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国家语言文字的推广。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被确定为“普通话”,并于次年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审音工作。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63:132)出版,“亚”读音统一修正为“yà”。1985年,教育部发布的第二次审音成果《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429)中也明确指出亚统读为“yà”。这不仅说明在当时作为异读字的“亚”,仍有一部分人在使用“yǎ”音;同时也象征着在普通话中,“亚”从多音字向单音字的转变。至于不少人认为“亚”的“yǎ”音是受到台湾话影响一说,从表面上看,确实有理有据。在台湾现行最权威的“国语”词典《国语辞典》中,“亚”仍是多音字,有“yǎ”和“yà”两个读音,但追究其根源仍是归结于北京土音。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收复了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永远割让与日本”的“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但是,日本人侵占台湾50年,强制推行“只许说日语”的语言同化政策,禁止台湾同胞使用汉文汉语,以至于台湾光复之初,当时的中青年大多不会说本民族的母语。(王理嘉,2011)民族语言的恢复与重建随即被提上日程。1946年,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首任主任委员是北京大学的魏建功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魏建功的老师正是《国音常用字汇》的主编钱玄同。为了加快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订了《国音标准汇编》于1947年出版,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国音标准汇编》的第四部分正是1932年出版的《国音常用字汇》,“亚”自然保留了“yǎ”和“yà”两个读音。与此同时,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还邀请“老北京”齐铁根先生,从1946年5月1日起,每日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由此可见,台湾光复后的“国语”深深烙上了北京土音的印迹。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我们认为“亚”读成“yǎ”归根到底是受到了北京土音的影响。参考文献:[1]王理嘉.国语运动与汉语规范化运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06):1-8.[2]徐卫东.“亚”字读音辨正[J].咬文嚼字,1996(11):25.[3]周一民.普通话和北京语音[J].北京社会科学,2007(01):65-70.封面图来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本期编辑:林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封神》里商都朝歌的“朝”读cháo还是zhāo?

作者简介:徐春伟,宁波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文史研究员。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是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背景的奇幻电影。本剧中,朝歌的“朝”被读作zhāo。然而,上世纪90年代,风靡海内外的电视剧《封神榜》,却把朝歌读为“cháo”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争鸣│也谈“李玟”之“玟”的读音

作者简介:平甫,本名陈智勋,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流行乐歌手李玟去世已逾一周时间了。大家在悼念她的同时,也对她的相关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譬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顾军在《语言文字周报》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李玟”的“玟”读什么?》一文,对“玟”字的所谓“应然”读音进行了讨论。对此,我持他的相反意见。一、“玟”的由来“玟”在《说文解字》中被这样定义:火齐,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莫桮切。可知“玟”有两义,一是作所谓“火齐”,二是“石之美者”。后者不难理解,当是美玉或玉器;而前者则需要费些功夫去解释。《段注》引《吴都赋》注云:火齐如云母,重沓而可开,色黄赤似金。又《本草纲目》释“火齐”之义云:汉书作流离,言其流光陆离也。火齐,与火珠同名。结合两者,再参考《说文解字》中对“瑰”的释义可以得出,“火齐”即类似云母的圆形琉璃物品,有光泽和纹样,颜色如同古代黄金,亦是类似“石中美者”一般的东西。以上,“玟”之两义就应当很清楚了。同时,《说文解字》也特意标注了其读音为“莫”“桮”二字的反切,今读作“méi”。二、对顾军文章的看法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顾军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错误之处。一是判断潦草,以今视古产生误判。姓名是从古至今未曾间断使用的个性化标志,对于姓名用字的使用应该兼顾古今。《现代汉语词典》记录了“玟”的两个读音与不同读音时的释义,这一点顾军并未说错。但简单地根据今义推断一个字的来由似不应该。前文已叙,“玟”的古义有“火齐”与“石之美者”两项,皆应读“méi”,而顾军仅仅根据后代演化完成的字义和文字通假反视古代,造成了认知上的割裂。以今视古,潦草地将今天的字义安排到古代,这是不合适的。二是反切的不当使用。对于反切的方法顾军已有叙述,这里就不赘述了。但简单地将反切的声韵母划分放到拼音上,恐怕并不恰当。原因很简单,古制与今制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顾军在文章中这样说道:李玟原名李美林,“美林”和mín的读音密切相关:取“美”的声母m,与“林”的韵母及声调ín拼合在一起,即为mín。恕笔者在此直言心声:个人认为此方法极不可取。反切有反切的系统,拼音有拼音的系统,用拼音承担反切的方法,就如同周星驰电影中所说,是“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了,根本“弗搭界”。当然,这样的方法有时也会碰巧得出反切应该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正常的方法,属于巧合,因为今天的汉字发音仍有古代的影响;而所谓“wén的读音与‘美林’相差较大,恐怕并非改名为‘玟’的原意”的判断,亦不合逻辑。三是不顾“名随主便”的使用惯例强下论断。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姓名是个性化程度极高的指代之一,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应当全由使用者做主。李玟生前的采访、节目和种种公开播出的影像资料中,都清晰地将“玟”读成“wén”。李玟自己没有异议,旁人又有什么理由去质疑应该根据什么道理读成什么样呢?顾军给出的一个理由是“玟”字读“wén”时在现代汉语里的释义是“玉的纹理”,姓名中很少使用这一释义的字。那么,“很少”就代表“不能”吗?这听起来亦是较为天马行空。综上,我对顾军先生的观点整体持反对意见。作为专业身份的研究人员,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类现象进行研究,但应该以对社会大众个性化的选择加以尊重为前提为要。且在语言领域,现象的变化是第一要紧的,因此似乎不应以既有知识反推现象发生的合理性。当然,经由顾军先生的文章启发,许多朋友也对文字的运用产生了较强的兴趣,开始探寻常用文字的不常用意义和读音等等。在这一点上,顾军先生值得肯定。编辑:何鑫玥(实习生)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李玟”的“玟”读什么?

作者简介:顾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近日,歌坛天后李玟因患抑郁症,被发现于家中轻生,虽经抢救,但仍香消玉殒,令人唏嘘不已。“李玟”的“玟”由“王(玉字旁)”和“文”两部分组成,常被读成wén。实际上,读成mín更为合适。理由如下:第一,汉字的音义相关,“玟”读成mín在意义上更加合适。“玟”是一个多音字,包含了wén和mín两个读音。读wén时,表示的意义是“玉的纹理”;读mín时,同“珉”,《说文解字》:“珉,石之美者。”“珉”的字形还可以写成“瑉”“碈”,有时与表示“玉”的词语连用。《周礼·弁师》:“瑉玉三采。”《汉书·司马相如传》:“琳珉昆吾。”古人还有佩玟的传统。《礼记·玉藻》:“士佩瓀玟,而缊组绶。”人们取名往往包含美好的寓意。因此,带有“美玉”“美石”的用名常常受到青睐。例如“琦、琪、瑜、瑾、琼、瑶、璐、玮、璇、璧、琏、碧、珺、瑛、珈、珲、瑗、琅、瑭、琎、珂、玕、琇、瑨”等。而人名中很少使用表示“玉的纹理”意义的汉字。第二,mín与李玟的原名读音接近。据公开资料显示,李玟在家中排行第三,她有两位姐姐,大姐名叫李秋林,二姐名叫李思林。李玟原名李美林,“美林”和mín的读音密切相关:取“美”的声母m,与“林”的韵母及声调ín拼合在一起,即为mín。实际上,这种拼合方法从古到今都在使用。古代通常作为一种注音的方法,叫作“反切”。如东汉服虔给《汉书》作注解时,用“章瑞”拼合成“惴”的读音zhuì;北宋时期的语言学著作《广韵》中,大量使用反切的方法给汉字注音,例如用“都宗”拼合成“冬”的读音dōng、“乃故”拼合成“怒”的读音nù、“当孤”拼合成“都”的读音dū、“胡到”拼合成“号”的读音hào等。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为了追求新奇和经济,也利用这种读音联系,用两个字拼合成一个字。例如用“酿”表示“那样”、“间”表示“今天”、“宣”表示“喜欢”。甚至还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例如用“表”表示“不要”(“表”和“要”的声调不一致)、“造”表示“知道”(“造”和“知”的声母不一致)。因此,与mín相比,wén的读音与“美林”相差较大,恐怕并非改名为“玟”的原意。[基金项目]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网络新词“拉满”小议

“拉满”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动补短语,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将弓弦拉满”(指张弦引箭至箭头与弓把相及的位置不留余地)等用例,BCC文学语料库中也可见“拉满窗帘”(意指把窗帘完全拉合)、“拉满货物”(意指交通工具运输时装足货物)等搭配。“拉满”也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云南省的一个自然村。从该村少数民族居住地的背景来看,此“拉满”很可能是一个音译词。本文讨论的“拉满”有别于上述两类,而是一个用法特点鲜明、意义更为虚泛的网络新词。一、“拉满”的语法特点在网络上不难看到新词“拉满”的如下用例(例句来自微信搜索):(1)Get新年习俗,拉满新年年味儿!(2)就在今晚!浪漫拉满了……(3)把仪式感拉满上课啦!看谁状态还没拉满?这个“拉满”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或特征,可作为谓语、后接宾语或用于把字句中,其后可加“了”,可用“没”否定等。它有时也可以分开使用,如“今天的氛围感拉得很满”“进度条已经拉到最满了”等用语在网上屡见不鲜。可见它不仅能作动词,也能作动补短语,内部结构仍较松散。二、“拉满”的语义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拉满”中语素“拉”的基本义是“用力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满”的基本义为“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但在新词“拉满”中,两个语素的语义都已经抽象化或虚化了,其词义可大致解释为“将某事物推到极限状态或最高程度”。由于“拉”的动词性弱化,“拉满”有时仅被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概指“某事物的状态或程度达到并处于极限”,和“满满”“十足”等状态形容词相似(近年来网络上新产生的此类动词还有“炸裂”“爆表”“封顶”“逆天”等)。从搭配特征来看,与“拉满”组合的一般是度量名词或名词短语(如×值、×度等)或可以被度量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如效果、氛围、×感等),这些组合大部分是表积极意味的,如“可爱度拉满”“科技感拉满”“战斗力拉满”“惊喜拉满”“气势拉满”……但偶尔也有消极意味的,如“压力拉满”“仇恨拉满”。三、“拉满”的发展过程据网络检索,新词“拉满”本是一个网络游戏术语,与游戏玩家手指在屏幕上的牵拉动作有关,如《绝地求生》等热门游戏中主播经常说的“把绷带拉满”“把血量拉满”等术语都是指具体的游戏操作行为。在使用过程中,“拉满”的词义通过隐喻机制不断抽象化,渐渐被用来评价游戏玩家的操作技能,如表现优秀谓之“操作拉满”,表现糟糕则说“令人血压拉满”。当该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之后,其应用范围也就随之不断扩大:网络直播节目效果出色被形容为“效果拉满”,外貌出众的人被说成“颜值拉满”,而社会新闻中干坏事的人常被网友反讽为“素质拉满”……“拉满”现已成为普适性的极致表达用语。四、“拉满”的流行动因“拉满”之所以流行,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一些用“拉满”的语句也可以使用日常表达方式而不影响其概念意义,如“选手将紧张氛围拉满”也可以说“选手将紧张气氛体现得很充分”,“这波操作让我血压拉满”也可以说成“这波操作让我的血压升到最高”。但两相比较,“拉满”产生的形象感、经济性等语用价值是其他同义手段不能替代的。其次,“拉满”的流行和特定的社会人群心理有关。网络社会是一个“娱乐至上”的社会,网络游戏是典型的娱乐行为。近年来从网络游戏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已经不计其数(如666、YYDS、碾压、开挂、PK等等)。网络游戏的主要用户是年轻人,“拉满”作为一个从游戏中孕育出来的新词,其最初的使用主体和传播受众为年轻人群体,他们也多为网络直播平台的常客和社交媒体冲浪爱好者。“爱玩”是年轻人的心理特点,“爱玩梗”也是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发展的社会内驱力。何况,年轻人还喜欢制造各种新词新语来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博取关注。“绝绝子”“好吃到翘脚脚”以及更早之前的“笑到头掉”“嗨到爆”等一众“极致表达”(徐默凡《包揽一切的YYDS,泯灭了多少汉语表达的丰富滋味》,文汇网2021-8-12)都反映了年轻人这样的语用心理。“拉满”的流行还要归功于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网络新词往往发端于草根,但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频等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标题中,我们也不难搜到“战斗力拉满”“技能拉满”“自豪感拉满”“细节拉满”等表述。在以受众为中心的网络时代,如何抓住更多人的眼球成为新媒体人绞尽脑汁的问题。大力打破僵化的传统话语体系,让媒体用语尽量贴近受众,成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策略。巧妙借用大众喜爱的流行语是赢得网民认同与好感的有效方式。这也是“拉满”越来越多地进入主流媒体,在各种宣传标语、广告词、新闻标题中频频亮相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各种网络媒体对于这个草根词汇的借鉴和运用,才使它越来越广为人知,并不断加速其走进规范词典的步伐。最后,“拉满”一词的产生和流行,既迎合了网络语境中的极致表达潮流,也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圆满”的传统文化心态。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边喊着“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天花板”:从客观指称到主观评价

作者简介姚海斌,语言学博士、大连大学讲师自由宽松的网络语境与每天活跃在各种网络媒介的大量网民为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语境条件和主体条件。发达的网络媒介加速了语言演变的历时过程,“天花板”一词在网络语境促动下,语义内涵及语用功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一、语义内涵变化“天花板”语义由客观指称义转变为主观评价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天花板”:室内的天棚,有的上面有雕刻或彩绘。由词典释义可知,它是个指物名词,用于指称室内天棚这一客观存在的物体。比如:(1)几幅中古时代欧洲帝王的暗色油彩画像挂在镶墙的木板上,衬托着天花板垂下来黑铁色的旧款吊灯,这儿有它的韵味。(梁凤仪《弄雪》)“天花板”可以表示某人或某企业达到一定级别高度后很难晋升发展的语义。比如:(2)借语言优势突破职业“天花板
2023年4月7日
其他

晏几(jī)道还是晏几(jǐ)道?张载(zǎi)还是张载(zài)?这些古代作家名你怎么读?

作者简介:刘海燕,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古人名中多音字的读音执教古诗文,常常会碰上作者名字中有多音字,有时着实让执教者为难:到底该读哪个音才对啊?斯人已逝,惟文章千古。按说,今人读哪个音都不会惹出什么麻烦,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如果“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随便读一个读音,那不是做学问的态度,不能为学生作表率,弄得不好,实在是愧对古人,贻笑今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收集了一些作者名中有多音字的资料,有的还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判断。现不揣浅陋,选出几例,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求教于方家。0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刘长卿,“长”有“cháng”“zhǎng”两个读音,名中的“长”应读“zhǎng”音。唐代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因曾任随州刺史,故世称“刘随州”。多年来,对这个名字,我一直读“cháng卿”,周围的人也都这么读,从来不曾有过质疑。近来,阅读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编著的《给孩子的古诗词》,才知道应该读“zhǎng卿”。“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排行中年岁长的,称为“长卿”;年岁小的,称为“少卿”。“刘长卿”的名字应是沿袭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之字。而司马相如的取名又是沿袭战国时期的蔺相如,蔺相如曾经是赵国的上卿(相当于丞相),也就是众卿(官员)之长,所以“长卿”之“长”应该读为“zhǎng”。同时,笔者读近体诗发现,凡是诗句中的“长卿”一词,其“长”字都必须读第三声“zhǎng”音。例如:王维的五言律诗《送严秀才还蜀》中尾联“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还有苏轼的七言律诗《次韵刘贡父叔侄扈驾》中首联“玉堂孤坐不胜清,长羡枚邹接长卿”,按照律诗一联中上下句的平仄相对的格式要求,两诗分别在四、六位置上的“长”字都当读为仄声,故“长卿”之“长”应当读“zhǎng”。02《望江南·梳洗罢》作者温庭筠,“筠”有“jūn”“yún”
2023年3月3日
其他

上海图书馆的“館”字,陈毅市长的题字错了吗?

“图书馆”的繁体字是“圖書舘”,图书馆不是吃饭的地方,不可用“館”。“馆”写繁体字时要看场合,吃饭的地方用“館”,其他地方用“舘”——这是一则网友发布的微博。配图是轨交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内“上海图书馆”的题字。还有网友贴出南京西路上海图书馆旧馆大门的老照片,证明上海图书馆这个“错字”由来已久。网友对“图书馆”之“馆”的质疑“图书馆”的繁体字到底怎么写?以“馆中惊奇”为栏目名,上海图书馆专业服务中心的馆员发布了一篇文章,以活泼的语言、严谨的考证,为网友解惑。上海图书馆老照片首先是华语世界各大图书馆通行的写法,“有图有真相”;其次是“70余年前‘馆’的写法”,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里查得的1947年《文物周刊》、1949年《大公报》等都可见,当时“馆”的繁体字常见的也是“館”;再看看权威的字典怎么说,《新华字典》中,简体字“馆”后用小字体分列了“館”“舘”二字,并将前者列为繁体字,后者列为异体字。《辞海》同样显示繁体:館,异体:舘。1947年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腔调2022:“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发布

you.”,其中“thank”的发音酷似shuān。发音虽然不标准,但他说的“Thank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字斟句酌 | 论“不舍昼夜”的“舍”当读shě

作者简介郑妞,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1)《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再话大闸蟹的得名

大闸蟹“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一年一度品尝鲜嫩肥美的大闸蟹的季节。每当大快朵颐之后,总有想要一探大闸蟹何以得名“大闸蟹”的冲动。其实,很早就有食客老饕有同样的冲动了。比如,早在民国时期,周振鹤先生就在《苏州风俗·食馔》(1928年)中提到“三吴本水云乡,鱼虾各物,所产皆甚富,而尤以阳澄湖之蟹最好。……食法大都以活蟹加清水、紫苏煮之,手剥而食之,曰大炸蟹”,已经点明“大闸蟹”的得名源自烹饪动词“煠”(现今多写作后起俗字“炸”);建国初期,阿辛和帝虫两位先生也相继在报章上发表《“大闸蟹”》(《亦报》1949年10月23日)和《亦谈“大闸蟹”》(《亦报》1949年10月26日),虽互有争辩,总体上还是认为跟“煠”有关——这种说法后来一次又一次地作为冷知识被食客们反复提及,用以纠正其他种种臆想。如果看一下早期文献,这个得名问题恐怕不需要食客们有所纠结。“煠蟹”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南宋孟元老的名著《东京梦华录》。这本追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自是少不了美食佳肴,“饮食果子”一节中已有“炒蟹、渫[煠]蟹、洗手蟹之类,逐时旋行索唤,不许一味有阙”的记载。清代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中也有“煠蟹”的说法:“我说混堂里去濊一个放汤浴勒介,啰里哪里晓得时运来推弗不开,煠熟蟹爿爬子了屋里来”。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是位美食家,在他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节令习俗的《清嘉录·煠蟹》中,对大闸蟹的捕法食法及得名解说得颇为详细:“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民国时期的报章中,“煠/炸蟹”“大煠/炸蟹”的写法也到处可见,比如《苏州晨报》1923年3月、4月就有“探亲家搭大炸蟹”“马飞黄变大炸蟹”两则新闻,《力报》1940年5月7日也有题为“背后跟的小伙子像大煠蟹”的文章。“煠”本义是指“焯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表示焯水义的“煠”颇为常见。根据我们的研究(盛益民、翁琳佳《烹饪动词“煠”的方言差异及其成因》),“煠”后来在南北方言有了不同的词义演变路径:北方方言发展出了“油炸”义,现在说的“煠油条”“煠花生”“煠小鱼儿”就是这个来源;不少南方方言则演变成了“白煮”义,比如吴地的“煠蟹”“煠毛豆”“煠鸡蛋”就是用的“白煮”义。由于“煠”字形复杂且通语中又用来表示“油炸”,于是就找了个同音字“闸”来记录。用“闸”来记“煠”也并非仅见,比如明末毛晋编辑的《六十种曲•运甓记》第13出记录的几种美食“以又有炒田螺、闸簖蟹,以又有烧黄蟮、煮泥鳅”,就已经把“煠”写成同音字“闸”了。而一旦用了新字形或者原词词源已经模糊,那么各种脑洞大开的民间通俗词源(folk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语文争鸣 | 也谈“扒鸡”的得名

作者简介盛益民,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教授德州扒鸡又称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是著名的德州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之一。早在元明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繁忙和陆路古道兴旺,德州成为京城通达九省的御路,经济繁荣,码头、集市上也出现了烧鸡。烧鸡的形态呈现侧卧状,色红味香,肉嫩可口,成了后来德州扒鸡的原型。康熙年间以来,德州扒鸡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要经过宰杀、整形、上色、煮鸡等11道工序精制而成。这门制作技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扒鸡“扒鸡”的“扒”是鲁菜中的一门烹饪技法,但是对于其得名的由来,之前有不同的解释。国家特一级厨师吴正格先生在《“扒”字·扒菜·大翻勺》(《中国烹饪》,2016年)中认为“扒”取自胸腹向下卧倒之意,扒菜在文献中较早见于乾嘉年间童岳荐编纂的《调鼎集》,卷二“满席”中有“爬小猪”,该道菜品正是小乳猪胸腹朝下卧于盛器中;李廷芝主编《中国烹饪辞典》(山西科技出版社,2019年)也明确指出,“扒”这种烹调方法,“菜形整体,如趴伏盘中,故名”。近来,游帅先生在《语言文字周报》发表《说说“扒鸡”的“扒”》一文提出新见,认为用“扒”来命名应当与软烂义相关。“扒”是一个方言记音字,与四川以及乌鲁木齐等多地方言中表示软或者食物软烂之义的词有关。这个词在四川方言中常被写作“𤆵”(该字形也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读音对应到普通话读pā,例如“蹄子炖𤆵了”“人老咧,牙不好,肉不𤆵就咬不动”等;并举出明代李实《蜀语》的书证认为字形当写作“汃”:“以汃即汃烂,义与跋[]同……凡肉之烂者,地之湿者,果之熟者,粮食之不干者,人之弱者,物不刚者,皆曰。”我们对游先生的这种新说表示怀疑。一方面,“德州扒鸡”既然出产于德州,那么其得名的理据就不能不考虑德州方言。查曹延杰先生的《德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1年)等山东方言的著作,并未发现用pá或者pā的词表示“软烂”的意思;另一方面,汉语可以用形容词构成事物,如“酥鱼”“甜酒酿”等,但是一般并不会直接用形容词来给烹饪动作命名。因此,说“扒鸡”的得名跟“软烂”义有关,恐怕说不通。根据1992年版《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对“扒”这种烹饪动作的介绍,是将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整齐入锅,加汤水及调味品,小火烹制收汁,保持原形成菜装盘的烹调方法;而新近出版的刘建伟先生著《中餐烹饪技法大全》介绍,“扒”这种烹饪技法指将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码放整齐,放入锅中添汤(水)、调味,以中小火烹制收汁,保持成菜原型的一种烹调方法。由此可见,“扒”的核心要义在于菜品的整齐型制,正如吴正格先生所言,是因为这种型制跟“趴”这种动作类似而得名,而与菜品是否软烂并无必然关联。鲁菜中的“红扒肘子”“扒肉条”“扒鱼腹”“扒茄子”“扒菜心”等,津门传统菜品“四大扒”(可以“四扒”“八扒”“十六扒”,包括“扒整鸡、扒肉条、扒肘子、扒海参、扒鱼块、扒面筋、扒鸭子、扒羊肉条、扒牛肉条、扒全菜、扒全素、扒鱼翅、扒蟹黄白菜、扒鸡油冬瓜”等),莫不如此。厨业有句俗谚“厨师难做,扒菜难翻”,做扒菜翻勺的高要求,也正是扒菜需要保持型制整齐美观的体现。扒肘子香菇扒菜心其实,方言中的用法也能支持早先的说法。德州方言中“扒鸡”的“扒”读的是阴平的[pʰa²¹³],跟“趴”同音,对应于普通话应该读pā而不是pá。钱曾怡先生在《济南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写作“趴鸡”[pʰa²¹³⁻¹³ʨi²¹³],指“烧得烂熟的整鸡”。我们认为“扒鸡”本来应当就是“趴鸡”。还有一个证据能支持“扒”这种烹饪技法来源于食物趴卧形状的观点,银川方言“扒”这种烹饪方式音阳平的[pʰa⁵³](《银川方言词典》),对应普通话的pá,而该方言“趴”正好读的也是阳平的[pʰa⁵³]。那么“趴”为什么会写成“扒”“爬”这样的字形呢?这就要从“趴”在汉语史中的字形说起。“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相关联的义项:①胸腹朝下卧倒;②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以上两个意思的字形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定型,很晚才规范为“趴”的。根据刘君敬先生《唐以后俗语词用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20年)关于“趴”相关字形的研究,最早的例子见于元代,正写作“扒”,明代也多写作“扒”“爬”“跁”等,入清以后才有写“趴”的字形。用“扒”来表示“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例证丰富,例如:(1)
2022年8月5日
其他

让冷知识,热起来!

刚刚,“字斟句酌”家族新成员——“智慧担当”七娃上线~《这些知识不太冷——100个最容易出错的自然人文常识辨正》七娃懂得多,本领大,平常大家校不准的好多问题,它都能回答~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中的“烹小鲜”,到底是说容易还是困难?“六书”中的“书”指的是书法吗?如果不是,那是指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吗?“五斗米”是微薄的官俸,还是能算高薪?历史人物有“薛平贵”吗?秦朝人吃得到西瓜吗?内蒙古自治区可以简称“蒙”吗?现在一个村子的一把手还叫“村长”吗?铜板和铜钱是一回事吗?敖包等于蒙古包吗?制作狼毫,用的是狼毛吗?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七星岩是个洞吗?法国梧桐产自法国吗?上弦月是个月牙吗?鸵鸟在遇到危险时,真的会把头埋进沙子里吗?企鹅只有南极才有吗?树懒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吗?……视频小彩蛋一分钟了解七娃本娃🤩看,这个目录“不太冷”编者简介杨林成编审,上海语文学会理事,《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曾任《咬文嚼字》杂志副编审、上海远东出版社审校室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审读室主任,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检查审读专家、上海市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审读专家、上海市报纸编校质量检查审读专家。编著有《词误百析》《标点百诊》《语言文字规范手册》等。Q&AQ1“七娃”是怎么诞生的?《这些知识不太冷》是《常识百点》(上海咬文嚼字公司策划出品的“慧眼书系”丛书之一,2015年第一版)的全新插图增订版。考虑到《常识百点》如今在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之前没有购入的读者尚有需求,于是今年对其进行增订,并补充插图,重新出版。//////2022//////2015Q2从封面到内容,这一本和“字斟句酌”的其他书目好像都有所不同,为什么会被列入到这个系列中呢?《这些知识不太冷》中所讲的易错常识,大都以实际出版物中的知识性差错案例为据,不是随意选取的。讨论知识性差错,也是“字斟句酌”的一部分,所以仍然不脱离“字斟句酌”的范畴。此外,本次除了增订原有内容外,还特别补充了“词辨篇”,辨析了15组高频易错词语,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进行更全面的常识普及。比如——“爆发”和“暴发”有什么区别?“鄙人”和“敝人”一样吗?“贯穿”还是“贯串”?“橘子”可以写成“桔子”吗?“前三甲”的说法成立吗?……
2022年8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虚左以待、无出其右:古人眼中的“左”与“右”,究竟有什么区别?

2017.[10]知乎: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尊左”,什么时候“尊右”?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85971/answer/842308190END作者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能说“感谢XX导师”吗?

又到一年毕业季。写学位论文、特别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少不了要在文后有“致谢”——感谢同学同门室友,感谢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等。但承受感谢话语最多的,当数“导师”。研究生能够毕业并获得学位,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自当要好好“感谢”导师的。感谢导师的常见说法是“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不过,最近在阅读、评阅学位论文时,发现“致谢”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感谢XX导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我首先想感谢XX导师的悉心指导”“向XX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等等。问题是,“XX导师”(如“王庆忠导师”“李四海导师”等)可以说吗?要想辨明这个问题,还得从“教师”“老师”“导师”的不同说起。一般来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般不用作称谓。不能说“王庆忠教师”,也不能简称为“王教师”。可以说“语文教师”“人民教师”“小学教师”等。“老师”则是对教师的尊称,可以用作称谓,如“王庆忠老师”,简称为“王老师”,面称则可直接叫“老师”。也可以说“语文老师”“物理老师”“小学老师”等。因为“老师”有尊称意味,因而常用于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如当前荧屏上,某些文艺工作者或者文化人往往被称作“XX老师”。被称作“老师”的娱乐圈演艺人员更是比比皆是。某些地方,“老师”甚至有泛化为一般称谓的趋势,可以替代“师傅、先生”。“老师”泛化得过度,语义磨蚀,“尊称”的意味就渐渐淡化了。“老师”的尊称义既然淡化,就有人看上“导师”了。于是,就出现了娱乐圈和娱乐节目里,担任评委或专家或演艺指导的演艺人员被冠以“XX导师”的现象。其实,“导师”原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教师或者研究人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师”只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才有,是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进修生、青年助教等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或者老师都可以成为“导师”的。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导师”往往需要评选或者遴选,有入门条件,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简称“硕士生导师”“硕导”),多数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要求副高及以上;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简称“博士生导师”“博导”),一般要正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导师称为“合作导师”,其遴选要求应该更高。这三类导师,主要任务是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写作,指导对象往往是固定的,中途更换导师的现象很少见,除非特殊情况。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高校里的所谓“导师”,一般仅指这三类导师,并且主要是指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如“我的导师”“王明明的导师”,这个“我”和“王明明”一般就是研究生。为了体现高校“以本为本”的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有思政导师和学业导师之说。思政导师和学业导师主要指导本科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以及学业等,也应是经过遴选的有一定水平的老师。指导本科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老师,一般不称“导师”,而称“指导老师”“指导教师”。可见,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导师”,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教师。“导师”是一种身份,或一个岗位、一种职务。对研究生来说,可以说“我的导师”或者“我的导师王庆忠先生”“王明明的导师王庆忠教授”;就学科专业来说,可以说“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哲学专业导师”;就导师所在单位来说,可以说“文学院的导师”“哲学系导师”等。“导师”的第二个义项是指在大事业、大运动中指示方向、掌握政策、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如“革命导师”“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敬仰的导师”“袁隆平是时代青年的人生导师”“伟大导师”“成功的导师”“优秀的导师”等。特殊的学术头衔,也可以用“导师”冠之,如“易学导师”“佛学导师”“神学导师”等,这里的“导师”有“大师”的意味。显然,就第二个义项来看,没有大成就、大贡献,或者没有丰功伟业的人,不宜称作“导师”。从搭配上看,“导师”前的修饰语,一般是导师指导的对象,如“我的导师”“小王的导师”“研究生导师”;或者指导内容,包括所属、专业、性质等,如“文学院的导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导师”“思政导师”“学业导师”“情感导师”“佛学导师”“人生导师”“革命导师”“伟大导师”“成功的导师”“合作导师”等。“导师”后的成分,一般是人名(或人名+称谓),如“我的导师王庆忠教授/先生”“博生生导师王庆忠(教授/先生)”等。总之,从上述“导师”的两个义项来看,“导师”并不宜用作称谓。“王庆忠导师”“王导师”都是不规范的说法。可见,研究生不宜在学位论文的“致谢”中使用“感谢XX导师”“向XX导师致以诚挚的谢意”等说法。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解惑丨古诗词中的“还”字怎么读?

hái,意思是,还是用一杯酒祭奠一下江月吧;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诗人曾多次这样祭奠过,这次仍然这样做,如此也应该读成
2022年3月7日
其他

斩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字斟句酌”,是一种态度

近日,第41届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榜单揭晓,由《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策划并出版的“字斟句酌”丛书荣誉登榜。专业、全面、实用,是读者对这套丛书最直接的印象。专业Professional著者或编著者均为高校教授、专业学人、编审或资深编辑。全面Covering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腔调2021:“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发布

2021年12月10日,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双语榜单。来自澎湃新闻、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社会科学报、东方网、城市导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们齐聚上海教育出版社,共同回眸过往一年的“语文面孔”。流行语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以视频形式对2021年“双语榜单”进行了点评,浙江科技学院施麟麒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车飞博士也参与了点评活动。本年度“双语榜单”的诞生经过了读者推荐、网络海选和专家评议三个阶段。征集阶段,读者共推荐500余条流行语、热议语条目。编辑部根据流行度和热度高低,初步遴选出40条流行语和25条热议语进行网络海选。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师大、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浙江大学、浙江师大、杭州师大、浙江科技学院等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评议。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大多数条目都是本年度的新词语,但也不乏“内卷”“yyds(永远的神)”“社恐”等老面孔。其中,2021年继续强势流行的“卷/内卷”更是二度上榜,这体现了榜单评选中不惟形式、流行为重的核心态度。“yyds(永远的神)”“社恐”也在2021年的一众新流行词语中脱颖而出,其流行度的延续、甚至是增强,体现出很强的语言生命力。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对这些语言事实都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反映。另外,“网络流行语”往往有着特定的语域,即在网络上使用极为频繁,但在日常口语中可能很少说,甚至基本不说。这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特征。《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一直主张,年度语言盘点应注意区分“流行语”与“新闻热词”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喵、咪、咕噜、嗷呜……猫有19种叫声,你知道么?| 搞笑诺奖

动物之间相互交流主要使用声音、动作和气味这三类信号。猫在与另一只猫沟通时,大多是通过动作和气味;而在试图与人类交流时,猫咪更倾向于发出声音信号来吸引我们注意——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网络语言“杀”的新用法

作者简介:姚海斌,语言学博士,大连大学教师最近“回忆杀”“背影杀”“侧颜杀”“摸头杀”等一系列“X杀”在网络上刷屏并走向传统纸媒。这一表达结构中的“杀”似乎与其常见的义项识解存在偏差。“杀”的语义及语用功能值得我们关注。“X杀”类表达式存续时间较久的是“回忆杀”。“回忆杀”产生之初指动漫、游戏影视里的人物死之前或者比较厉害的时刻,眼前都会浮现出往昔的景象(即一有回忆便被杀)。《火影忍者》《海贼王》等动漫经常使用这一招。也就是说在日语语境下“回忆杀”中的“杀”表示“被杀”。现如今流行的“回忆杀”语义重点在“回忆”。“杀”的动词义特征逐渐消解。“回忆杀”还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1)“皇阿玛”张铁林助演、“柳青”陆诗雨、“柳红”陈莹惊喜亮相,也为观众带来了一波回忆杀。(《信息时报》2019年11月6日)例(1)“一波回忆杀”属于网络语言中常见搭配,表义重心在“回忆”,类似的还有“满满回忆杀”。那么“回忆杀”之类“X杀”式表达中“杀”语义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动作义消解,语义虚化明显。“杀”的常用义是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X杀”中的“杀”使失去生命这一义项完全消解,语义虚化为表示带给人冲击的事物、人或行为。例如:(2)久未露面的舒淇前段时间PO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她活力十足,岁月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照片一出,“舒淇侧颜杀”立马就上了热搜。女神依然是女神,这么多年人气丝毫不减。(搜狐网2018年6月7日))例(2)“侧颜杀”表示侧颜很好看,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力。“杀”不指涉具体的动作,只表示冲击力度大。当“X杀”中X为名词时,凸显名词的某个属性达到了超高程度。比如“侧颜杀”是指侧颜十分好看,类似的还有“背影杀”“眼神杀”“长腿杀”等。二、受事论元的宽泛性。“杀”的常规义项涉及施事(动作发出者)和受事(动作承受者)两个论元。网络表达“眼神杀”“低头杀”“按唇杀”等受事论元具有宽泛性,不是固定的、单一的动作承受者。例如:(3)14日晚,歌手徐怀钰通过微博直播带来一场“让我们线上相钰”的分享会,给网友送上“回忆杀”。(《北京晚报》2020年6月16日)(4)景甜张彬彬上演“按唇杀”,男方入戏太深表露心声,网友:原地在一起。(腾讯网2021年4月17日)例(3)“回忆杀”结合语境分析施事为“歌手徐怀钰”,而受事则是广大网友。“回忆杀”指能给网友带来冲击力的情感回忆。还有一些表达受事论元形式上已经消失,需要结合语境整体意义补出。比如例(4)这类表达中,“杀”涉及的受事论元是接收到信息的语言使用者,是熟知完整信息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群体,是泛化的人群。就是说“杀”的受事论元由句法结构中显明的对象转化为隐含的、泛化的对象。受事论元的消隐为“杀”的虚化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语言“杀”的语义虚化,动词语义逐渐消解,形式上后附,语音弱化,有向附缀发展的趋势。像高频使用的“回忆杀”,语义已经完全偏转到“回忆”。并且“杀”常规义项所涉及的受事论元在义项虚化后也逐渐模糊、宽泛,那么这样的“杀”具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一、引起人们强烈关注。“X杀”尤其是高频使用的“回忆杀”经常用于新闻标题中,引起人们关注。例如:(5)《演员请就位》上演还珠“回忆杀”(《信息时报》2019年11月6日新闻标题)(6)歌手徐怀钰在线直播引发“回忆杀”(《北京晚报》2020年6月16日新闻标题)例(5)和例(6)“回忆杀”用于新闻标题中,标题用法表明其语义具有简明性、概括性。二、触发人们情绪体验。词义的发展演化总是与初始义、常用义存在一定关联。“杀”作为动词其词义内涵偏重,虚化后依然带有比较重的语义信息。“杀”这一带有冲击力的词语能够触发人们强烈的情绪体验。例如:(7)白色西装,低头笑,眼神杀,今日份心动暴击来啦(新浪微博2021年6月1日)(8)童言杀:特指小朋友说的直击成年人痛点的哲理语句。(字媒体——公众号2021年6月1日)例(7)和例(8)的“眼神杀”与“童言杀”都给说话人及话语接收者带来很大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之配合共现的也是“暴击”“直击”等词义表达偏重的成分。一般而言,网络语言处于一个比较狂欢的状态,相较于传统表达方式更为激烈,更易触动人们的情绪。新兴“X杀”类结构依据产生时间早晚来看,原型结构应该为“回忆杀”,语言具有类推性,现代汉语中很多新用法的产生都源于语言的类推规则。“杀”前成分由名词性成分类推扩展到动词性结构。这为“X杀”的发展演化提供更为宽松的语境支持。无论其前成分属于什么性质,常规意义上“杀”涉及的受事论元在新兴用法中都不出现。综合语义、形式与语音而言,“杀”似乎正向准附缀发展。一个词语或表达的语法化过程涉及语言很多方面,包括隐喻转喻、使用频率、适宜语境、类推原则等。“杀”正是在这些语言规则促动下生成的新用法。(本文原刊《语言文字周报》1907期,2021年9月1日出版)本期编辑:陈钰婷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将(qiāng)进酒》还是《将(jiāng)进酒》?

六月“声如夏花”系列:《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随后表演艺术家郭达老师一段用陕西话演绎的《将进酒》占领了B站首页。欣赏郭森斯坦达老师场景重现式朗诵的同时,我也被弹幕说得有些疑惑,“将进酒”的“将”到底是念jiāng还是qiāng?那问题来了,到底是念jiāng还是qiāng?qiāng在这里比较贴合语境,李白明显在劝酒。中国古诗词吟诵学派都认为读jiāng,这符合吟诵的发音习惯,也符合古诗词的创作理念。在表演中,郭达老师读的是“jiāng进酒”,引发部分网友质疑。因为90后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主张“将进酒”中的“将”字应念“qiāng”,取“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请你再喝一杯酒”。事实上,这个读音在学界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将”本身就是多音字,jiāng和qiāng的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如果读成jiāng,则是做介词使用,意思是:且,那么“将进酒”的意思其实是“您且喝酒”(也有说“将为君斟一杯酒”的)。如果读成qiāng,则作动词用,表示“请喝酒”。也就是说,从字面上不管取哪种意思,都是能解释得通的。词典溯源
2021年9月6日
其他

“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语言学家谈问题标语

作者简介宗守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方言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7部,著有《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现代汉语句式及相关问题研究》《张家口晋语语法研究》等。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标语。有的标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百年树人,教育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等;有的标语内容平平,也谈不上什么积极意义,但似乎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当之处,如“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民富,不是好干部”等;而有的标语存在着明显的不当之处,我们把这类标语称为不当标语。不当标语大略有以下一些。一是生拉硬套式。例如:(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胎生育,丈夫有责。(2)一人睡觉,全家光荣;全家睡觉,精忠报国。(3)人民罪犯人民爱,人民罪犯爱人民。例(1)中写标语的人显然试图运用“同字”修辞格来达到宣传目的。殊不知前后两个部分根本不沾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二胎生育,丈夫有责”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种生拉硬套的说法是很难引起受众共鸣的。另外,“二胎生育,丈夫有责”也不妥,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这个地方的二胎政策都是男人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二胎生育没有女人任何事情,这显然是有违宣传者初衷的。例(2)是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标语,显然是仿拟“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个标语写成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容易理解,而“一人睡觉”全家是如何光荣的呢?这显然是胡乱联系导致的,实在不妥。例(3)是山东某监狱的标语,显然是模仿“人民战士人民爱,人民战士爱人民”等标语,但“人民罪犯”这样的组合实在是莫名其妙,这种生拉硬套的模仿是不合适的。二是废话展示式。例如:
2021年1月15日
其他

名家荐书 | 这是一本向公众普及古文字知识的好书,也可作为“强基”同学的专业参考书

作者简介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学会理事、教育部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宝钢优秀教师。
2021年1月8日
其他

流行语 | 凡尔赛文学:精致的炫耀

作者简介杨乐,阜阳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凡尔赛文学”,专指一种新式互联网文学体裁,指用贵族的生活方式表演出高级的人生状态。即语言表达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再加上适当的自问自答,在不经意间炫耀自己想要炫耀的东西,又显得自己很无奈很苦恼的样子。“凡尔赛”名词活用创造出了这种新文学。使用“凡尔赛文学”的人被称为“凡人”,或“凡学大师”。接下来探析“凡尔赛文学”的构成特点。一、先抑后扬,明贬暗褒例1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语文开讲 | 春夏秋冬

作者简介:徐丽群,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文字学,甲骨文。《语言文字周报》专栏《汉字探源》作者。《尚书·尧典》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授人时”即授民以时。可见在古代,百姓是按照帝王所颁授的“时”晨作暮息的。尽管尧帝所授之“时”并非只有“四时”,但“四时”是众“时”之首却是毋庸置疑的。“四时”按现在的理解来看,就是所谓“四季”,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之四时。“春”,这个字的意思本不是用来表示四季之首的,它的造字初义其实是草木在阳光下萌生。“春”字的古文字形体如下:
2020年8月5日
其他

语文开讲 | “儿”:儿童相见不相识

作者简介徐丽群,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文字学,甲骨文。汉字发展过程中,文字的结构形体经常会发生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造字取象于人形的汉字中,也有一些由于人形偏旁的形态变化较大,以致今人难以将其与人形联系起来。汉字中包含的人形偏旁,除了“亻”与“卩”外,还有一个“儿”。小篆《说文解字》收录了这个似“儿”形的字,一般都将其释作简化字“儿”,对此字的解释是:“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儿在下故诘诎。”这里所说的“奇字”,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楚、燕、齐这六国的文字,之所以称之为“奇”,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后,凡同时期的非秦文字都被认为是“异”是“奇”。《说文解字》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儿”形的字就是战国时六国文字(或在六国文字基础上稍加变异)的“人”字。为便于称说,我们不妨遵从一般工具书的意见,将此字视作“儿”。这个“儿”字一般在其他字中用作偏旁而不单独出现,但其作为偏旁的构字意图仍旧是表示人形。偏旁中包含此“儿”形的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儿”的繁体字“兒”,以及简体字“见”“光”“兄”“先”等。如上所述,“儿”字的形体其实是人形,它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人,与“儿童”之“儿”不能等同视之。“儿童”之“儿”的表意方式要追溯到它的繁体“兒”。繁体字“兒”,可以在各个时代的古文字中看到它的形体:
2020年4月8日
其他

语文观察 | 抗“疫”中的大喇叭语文

一位河南的村委会主任声嘶力竭地讽刺并质问道:“让你在家里待着,你就待不住,再三地强调!你长得可好看了?你长得可苗条了?你是个人不是?你可高贵了你?你死皮不要脸!你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我就让你去24
2020年3月9日
其他

广东、浙江、福建的地名为什么这么怪?

宁德的三都澳、平潭的苏澳、厦门的顶澳仔,都是“澳”的代表。其中,三都澳面积大,水深湾阔,澳内有澳,可谓是“澳”王。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誉三都澳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具有“东方大港”的潜力。
2019年12月24日
其他

《人民日报》也有出错的时候?看看这50例!

1959年7月创刊,2001年改为现名,并获得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指导,主办单位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邮发代号:3-13,每周三出版。
2019年9月12日
其他

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高频词语误用

“补壁”是谦辞,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人时,用“补壁”表示自谦,意思是说水平不高,只能为你糊墙壁。对于他人的行为,不能用谦辞。本例中的“一副对联为我补壁”应改为“一副对联,使我家蓬荜生辉”。
2019年8月30日
其他

中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365个错字一网打尽!家有考生的,赶快收藏!

1959年7月创刊,2001年改为现名,并获得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指导,主办单位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邮发代号:3-13,每周三出版。
2019年8月16日
其他

语文开讲〡诗文声韵的再思考

作者简介: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会长,著名语言学家、资深翻译家。他的关于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法史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中文危机与对策等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的观点为学界所熟知。本文大约10000字
2019年8月12日
其他

去鄱(Pó)阳湖登石钟山,去会(Kuài)稽山寻访古迹,去海参崴(wǎi)体验异国风情......这些地名你都读对了吗?

1959年7月创刊,2001年改为现名,并获得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指导,主办单位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邮发代号:3-13,每周三出版。
2019年8月6日
其他

“光年”是时间单位还是距离单位?“望其项背”到底表示赶得上还是赶不上? 10个最容易误解的词语,你能辨别吗?

风雨如磐,岁月如歌,伴随着改革的春天,1996年在朔州这块神奇的沃土上,出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农民,他开创了朔州民办教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所学校———占义学校。
2019年8月1日
其他

tēng个馒头,再做个táng心蛋......这些拼音所对应的汉字你都知道吗?许多人会说不会写的25个字,你能写几个呢?

1959年7月创刊,2001年改为现名,并获得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指导,主办单位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邮发代号:3-13,每周三出版。
2019年7月26日
其他

呱呱(gūgū)坠地、衣(yì)锦还乡、繁文缛(rù)节......这些成语你都读对了吗?一起来盘点那些最易读错的成语!

继上周与大家分享了一批最易读错的姓名之后,小编又整理了150个最易读错的成语。今天,我们不谈鸿鹄(hú)之志,只立下一个小目标——记清这150个成语的正确读音!
2019年7月22日
其他

《语言文字周报》出版6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会议用PPT的形式回顾了60年来《语言文字周报》的发展历程。与会者对《周报》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推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并纷纷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周报》的发展提出积极建议。
2019年6月21日
其他

字斟句酌 | 陈寅恪的“恪”怎么会读“què”?

1959年7月创刊,2001年改为现名,并获得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指导,主办单位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邮发代号:3-13,每周三出版。
2019年6月13日
其他

书评 | 中古道经语言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魏晋南北朝道教文献词汇研究》

以往的道教文献词汇研究,或为零碎的词语考释,或为单本道书个类语言现象的研究,尚未有全面研究某一历史阶段道经词汇概貌的专著。《研究》首次将研究视点瞄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献词汇,选取多达30
2019年4月30日
其他

语文开讲 | 也说“衰”“斜”“骑”读音的“改变”

近日有微信文章称一些汉字被“改变读音”,从而引发了热议。后经相关部门及专家及时解释,总算澄清了一些认识,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相关知识的作用,也算坏事变成了好事。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也想对此再作一些解释。“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之“骑”,这三个字的读音歧异,其实性质各不相同。第一例,实质上是多音多义词的词义认定问题;第二例是“叶韵”问题;第三例是破读别义问题,并且涉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问题。衰,有suō、cuī、shuāi三种读音,各自对应的意义不同。简而言之,蓑衣义读suō,丧服义、次第减少义读cuī,衰落义读shuāi。“鬓毛衰”之“衰”,或认为取次第减少义,或认为取衰败义,因此历来有两种读法。而主张读cuī者,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上句韵脚字为“回”,读cuī便押韵了。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是两头不讨好的事,因为第四句韵脚字是“来”。照顾了“回”,得罪了“来”,岂非得不偿失?所以协韵的问题可以不必考虑。至于贺知章为什么用“衰、回、来”三个今天看起来不同韵的字来押韵这一问题,讨论起来有点麻烦,我们只能说:它们在当时是协韵的。关于这一问题,金文明先生主张读shuāi,祝鸿熹先生主张读cuī,各有专文,可以参考。我们要说的是,这个字的读音分歧,主要源于多音多义词的词义理解分歧,并不存在谁把它的读音给“改”了的问题。“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可以看作对古音的保留,因为此字古时与“家、花”同韵,皆属麻韵,现代有的方言仍有近似xiá的读法。因此有的字典如《汉语大字典》在“斜”下注音xié,括注“旧读xi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保留此旧读;在古典诗文朗诵等特殊场合,使用这样的旧读,倒也未尝不可。读“斜”为xiá,说到底是一个“叶韵”的问题。古时人们诵读更古老的诗歌时,发现以他们当时的读音去读古诗,并不和谐上口,于是便采取改读某些韵脚字读音的办法,来勉强使之和谐。这种方法过去称为“叶韵法”或“叶音法”(“叶”通“协”)。这种方法早就被批评和扬弃了。以“斜”读xiá而论,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古音”。如果我们一味地从古,去读这样一些所谓的“古音”,那其实是无必要也不可能的。这一点早已成为学界共识。至于“一骑红尘妃子笑”之“骑”读作jì,这属于古汉语里的“破读”现象,即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以区别其意义或词性。如“春风(fēng)风(fèng)人,夏雨(yǔ)雨(yù)人”,“如好(hào)好(hǎo)色,如恶(wù)恶(è)臭”。这种区别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词教学中是应当特别注意强调的。骑,作为动词读qí,作为名词(指骑兵,又为一人一马的合称),旧读jì。这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中,属于常识;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只需要作为拓展性的知识让学生了解。1985年12月颁行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骑”统读为qí,这是根据社会语言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事实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济南轻骑”“坐骑”“骠骑将军”这些词语中的“骑”都是名词性成分,若按旧时的习惯,当读jì。但是试作调查,现在有谁会这样读呢?因此,对于此类异读词,我们的态度应当是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目的及交际需要,在遵从规范的前提下,了解掌握一定程度的相关知识。比如“箪食壶浆”“不胜枚举”“衣锦还乡”“听天由命”,这些成语中的“食”“胜”“衣”“听”旧时分别读作sì、shēng、yì和tìng,今天我们应当遵从《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读作它们的一般读音,而从事语言学习和教学、研究者则应当知晓其旧读。在古诗文吟诵或朗读中,也完全可以保留旧读。另外像“一骑红尘妃子笑”这句,其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骑”若读作平声,便与格式不合,这也是主张保留旧读的人们的正常心理,也是无可厚非的。总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骑”统读qí,并不妨碍人们在古诗文诵读中保留旧读,更不存在“改变读音”的问题。退一步说,如果说“改”,三十多年前早就改了,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微信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说教材“改变读音”,其实颇有混淆视听之嫌。该文称:“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我们姑且不要去管“更改拼音”这样的说法是否专业,单说这里对事实的陈述,实在漏洞多多。说“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斜在诗中本读xiá”,事实并不如此简单。说新版教科书改变了注音,其实过去的教科书及字典词典早就如此。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有记者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该室人员回应说,在新的审音表公布以前,应以原有的审音表为准。结果又被一些媒体的记者解读为“对于古汉语生僻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目前还应以原生僻读音为准”。这样一来,好像这些专家也真的不晓事,被人一质疑,就马上表态“好的好的,我们不改还不行吗”。由此看来,无论是像发表《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一文的
2019年2月22日
其他

称谓文化 | 将“副职”叫成“正职”是语言贿赂

给称呼“戴高帽”中最常见的是将“副职”叫成“正职”。有的同志为了“讨好”上级,故意在称呼中省略“副”字,以此来表示自己对上级的尊重。但这其中也不免有“奉承”心理,从某种程度讲,也是一种“语言贿赂”。
2018年7月19日
其他

方言词汇 | 崔山佳:方言中有“脑”作后缀的用法

湖南耒阳方言(属客家话)中有后缀“脑”,例如:木脑、棍脑、砖脑、土脑、藠脑。不过,耒阳方言也有后缀“头”,如:“石头、日头、骨头、高头、金矍头。”(王箕裘、钟隆林《耒阳方言研究》,2008:326)
2018年4月28日
其他

《光明日报》 | 郑伟:郑张尚芳的古音之旅

一身幽兰性,默默吐芳华。郑张先生潜心学问,自学成才,道德文章为同侪后辈敬仰。谈到个人的治学经验时,先生说过几点:“研究的起点要高,学术眼光要独到,老师的指点很重要,要善于博采众长,应打破门户偏见。”
2018年3月26日
其他

新书架 | 石汝杰《吴语字和词的研究》出版

钱先生的评论虽然简短,但是很有价值,一方面指出了拙著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另外一方面,也提出了这方面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这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也是值得学界今后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2018年3月22日
其他

徐时仪 | 《〈朱子语类〉文献语言研究》序

近年来朱子语录词语的研究已成为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而学界鱼龙混杂,诚如《朱子语类》卷四载朱熹说“气有清浊,则人得其清者,禽兽则得其浊者。人大体本清,故异于禽兽;亦有浊者,则去禽兽不远矣”。
2018年3月21日
其他

方言词汇 | 盛益民:“捉漏”补说

本文在宋闻兵先生《“捉漏”考略》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吴地表示修补屋顶漏水处一词的本字为“捉漏”。“捉”在吴地的意思颇为复杂,其间的语义关联和语义演变问题,则是另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了。
2018年2月5日
其他

崔山佳 | “光棍”与“女光棍”“男光棍”

“女光棍”已有一段历史,但“男光棍”却要晚得多,据目前所知,白先勇的早期作品《玉卿嫂》较早出现“男光棍”。我们既要承认“女光棍”说法的合理性,必要性,也要承认“男光棍”说法的合理性,必要性。
2018年2月1日
其他

方言词汇 | 崔山佳:方言中“妯娌”的说法

贵州贵阳既说“两妯娌”,也说“妯娌两个”,两种说法应该有层次关系,即既有北方话说法(西南官话),也有南方话说法,前者是底层,后者是后来的,受南方其他方言的影响。安徽宿松、江苏吕四等地说“妯娌两个”。
2018年1月24日
其他

徐时仪:研读《朱子语类》的价值和意义

朱熹一生都在从事学术的研讨、传授和著述,讲学在朱熹的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朱熹讲学时释疑答问,广征博引,自天地万物之源,至一草一木之微,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无所不及,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201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