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我在联合国工作10年,一年可以见到几十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上百位外长。在联大会议中我发现,尽管大国与小国确实存在着差别,但是,会说的与不会说的,在会议上的效果很不一样。会说的,会后必定有人走上前与之交流,向他表示祝贺或问一些问题;不会说的,讲完之后冷冷清清。如此,国家形象及影响便应“说”而生。

在外交场合,受尊重、被人佩服的是哪些人呢?是那些在大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办法的时候,能想出好点子的大使,是提出的方案能被多方接受的人。其中不乏来自小国的大使。像我曾经交往过的牙买加大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他们的国家不大,但是他们的交流能力很强,很有影响力。

短板在哪里?

为了学习取经,我曾经把联合国大会的全文记录找来,重新阅读那些讲话精彩的外国代表的发言,仔细琢磨“讲得头头是道”的动人之处,得出的经验是:要想说服人,必先打动人;有十分本领,如果示众的仅是你本领的十分之几,受众即接受之几,藏秀几分,吃亏几分;交流的硬道理——双方感兴趣。

中国人不太善于交流,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包括教育弊端、社会认同、思维定式等。

一、我们的文化不崇尚交流

孔夫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做事情要麻利,但讲话要小心,祸从口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样评价一个人:这个人“会说”,往往是贬义,意思是这个人夸夸其谈;这个人“老黄牛”,埋头苦干,不说话,是褒义。对比较善于表达的人,特别是在过去,不大看重。

二、应试教育扼杀交流能力

现代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使人重视笔试,轻视口试,学生们只会答卷子。我们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都是面对着一张考卷。口试有没有啊?有,但不多。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数。对于独生子女,父母要求把书读好就行,其他别管,一回家就看书,跟家人不大交流。

有一年,我去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他们告诉我,有一个北京名校的学生,老师带到北京城里参观。回校时,这个学生走丢了,居然不知道怎么问路回学校。这个听起来有点滑稽,也可能这个情况是比较极端的,但它说明,这个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三、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不太需要我们交流

大家更认可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你会不会表达都没有用,一切听从安排。可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卖出去,你讲不出产品的好处和优势,谁会来买你的产品?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我们把“讷于言”改写为“善于言”。

四、思维定式

国人讲话习惯从概念到概念,好讲大道理,疏于精耕细作的交流。另外,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一些问题。我曾听到一些家长跟我反映,他们对小孩迷恋游戏机愁得没办法。一个人每天对着互联网,对着一台计算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就少了,这是不行的。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有“民国第一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可谓年少得志。他24岁给袁世凯当英文秘书,兼国务总理唐绍仪的秘书。他是怎么做到的?

留学时期的顾维钧(右一)

1908年,时任清政府奉天巡抚的唐绍仪作为特使访问美国并会见留学生。留学生派代表讲话,派的就是顾维钧。这一篇讲话给唐绍仪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当了民国第一任总理以后,袁世凯需要一个英文秘书,唐就把顾维钧找来了。当时,顾维钧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开始并不愿意去,他的导师穆尔教授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你去吧。”博士论文让他以后继续做。就这样,顾维钧一下子进入了政界的最高层,后来唐绍仪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顾维钧与唐宝玥

交流改变人生,我还可以举很多例子。一个人善于表达,就具有更多的优势。现在人们不是经常讲要实现个人价值吗?一个人有能力但没人知道,谁都不会来找他;而一旦通过交流释放出他的潜能,人家就认识了他的能力,他的机会自然多起来,舞台也会大起来。

对于普通人来说,交流对生活的改变可能并不那么立竿见影,是渐进式的。一个人的影响,人们对他的承认,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对你形成印象,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人们认识你的能力,也有一个过程。

有能力的人若不善于表达,就好像茶壶里装了饺子倒不出来。但是交流的本领,并非与生俱来,只要注意学习,是能够不断提高的。

尼克松年轻的时候就口吃,为了从政,他经过刻苦的训练,终于克服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名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也有口吃等生理缺陷。他也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成为名垂史册的演说家。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59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60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61

幽默的力量

62

要有人情味

会说,还要善听

第九章  交流是一种真诚的表演

63

交流需要设计

64

举止易丢分

眼睛会说话

文化有差异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