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做点事(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这个问题我年轻的时候就想过。当时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要做点事,可以为自己,可以为家人,也可以为国家,我选择了第三者。生命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要多做点事,要把事情做好,就必须珍惜有限的时间。

我在荷兰当大使时,荷兰女王的父亲邀请我去家中做客。当时他刚刚大病初愈,因为热爱自然,经常和自然打交道。他对我说:“身体好的时候,对常常能看到秋天的红叶、夕阳的余晖这些美景觉得很自然,然而在经历了一场大病死里逃生之后,对许多以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领悟,例如对自然、美好的景色。当你还能欣赏到的时候,要格外珍惜。”

现在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身体还马马虎虎,能够做点事就做点事,将来回头看看无悔、无恨、无怨,多好。

做人要有本事

我出生在重庆,但是祖籍南京。由于家境困窘,我父亲吴保生只读过两年私塾,刚十四五岁就去学手艺,用双手养活自己。他学的是开汽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有些科技含量的。加上他肯钻研,又勤奋,逐渐通晓了汽车的驾驶、修理技术。

后来,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招聘驾驶员,父亲通过考试,被聘用为外交部的雇员。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初,被派到中国驻葡萄牙使馆,给中国公使开车。

虽然只在里斯本待了两年就回国了,但在那个年代,父亲毕竟出过国,见过世面。他会讲一些国外的见闻,教我母亲做吐司,把面包裹上鸡蛋,放在油里煎。他学会了几句洋文,给自己第一个儿子(我大哥),起了个“卡尔”(即“car”,英语轿车之意)的小名。我出生后,大哥升格为“大卡”,我被唤作“二卡”。

父亲工作起来,是那种把全部聪明和勤奋都投入其中的人。在我的记忆里,就没有父亲满脸愁云密布的印象。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他正常地吃饭、睡觉,罩不住他乐天而无忧的性情。

八年抗战结束后,我们举家从重庆返回南京。父亲有了自己的汽车,运营起相当于如今的“小公共”。后来他又开了个汽车维修铺子,照应不过来时还雇了个司机开车。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经济呈崩溃之势,通货膨胀,民生凋敝。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一段时间父亲为撑持家计分外忙碌。日子分明地窘迫起来,铺子里的雇工、做家务的用人都被辞退了。到了南京解放的时候,父亲已经是靠拆旧汽车的零部件、摆摊零卖来维持家计了。

当汽油没有供应了,父亲把汽车改装成烧木炭的,而木炭车老发动不着。到了冬季,每天出车前,还要烧火把汽车的水箱、发动机、底盘烤热……父亲的脸颊总是挂满汗水,但我从中看到了该如何乐观地面对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因为曾经有个铺子,有个雇工,父亲一度被划为“资本家”,不得不面对诸多磨难。对此,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依然默默地承受,乐观地生活。父亲乐天耿直,不爱说话,但有时说话不饶人。父亲常说自己只读了两年私塾,是家里穷得没办法。他为了供我们读书,拼命劳作。他有两句经典的话我现在都记得:“做人要有本事”,“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作者去北京上大学,离家前与母亲和弟弟妹妹的合影。

我的母亲姚世凤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很通情达理。她性格开朗,不知从何秉承了将混沌事务条分缕析得清清爽爽的才具,什么难解之事经母亲一说,便不再有争议。这自然也跟她比较乐于助人、与邻里相处融洽、人缘好不无关系。

我从小就敬佩母亲,在心里觉得母亲有威信。她无论如何不曾料到,自己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做了最朴素的外交启蒙,以自己的一再实践反复向孩子昭示着这样的事实:讲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平息事端;平日积淀的良好关系,会在解决突发争议时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时代的收获

吴建民(第二排左四)1955年高中毕业照

1955年,我在南京二中读完高三,面临高考填志愿的问题。跟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想入非非,什么都想学,看什么都新鲜。当时因为我在班上成绩还是可以的,想报考北大物理系。

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外国语学院南下招生。这所学校当时属于国防和外交系统,可以提前招生。有一天,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吴建民,你各科成绩都好,比较全面,长相和仪表也不错,就考北京外国语学院吧。”

我一听,外语,当时也不像今天大家学外语都蛮喜欢的。20世纪50年代看电影都是抗日的电影,翻译官没有好人。我心想,若学外语,将来可能也当翻译官去,给人家拎包,好像这个角色不是很正面,心里不大乐意。但是当时班主任的话就是“圣旨”,只能照办。事情就这么定了。

后来,我到了北外,一看学校那么小,远没有北大、清华、北航那么气派,心里挺失落的。因为报考这所大学并非我深思熟虑的结果,对于究竟选什么专业也没啥想法。学院代我做了选择,分班的时候把我编到了法文班。

不过我这个人做什么总要把它做好,不喜欢半吊子。我是南京人,家乡话里是字母“l”“n”不分,有些发音不准。另外,法语里面的小舌颤音、大舌颤音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不容易发好。在学校里我就时刻怀里揣一面小镜子,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口型是否正确。

除了刻苦、认真,大学时代,我能把全副精力用在学习上,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在校园里谈恋爱,一是年纪小情窦未开,二是班上女生年龄都比我大,没有条件。

大学生活对我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培养了我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从年轻时起就不喜欢在房间里坐太久,我妈妈说我屁股上长了锥子,坐不住。我觉得老坐在房间里想问题,反而出不来好点子,我要出去走走玩玩,做些体育活动,与外界接触一下。

刚进大学有一段时间,学校不太管学生的作息时间,可以睡懒觉。后来风气变了,学校抓起了作息制度,要按时起床,还推行了一段集体晨练。虽然这个晨练计划校方没有善始善终,可就在这段时间里,我已经养成了习惯,自己坚持了下去。

马约翰塑像(位于清华体育馆南侧)

能够有意识地坚持锻炼,还在于大学期间我听了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的讲座。马约翰教授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奠基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指出体育除了能健壮人的体魄之外,还能“培养人的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合作”……这些体育理念我听得很认真,迄今还记得一些报告的内容,比如锻炼身体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关键在坚持。

在家中客厅锻炼的马约翰(约摄于1950年代)

坚持和不坚持大不一样,一定要持之以恒,这对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也大有裨益。没有锻炼条件怎么办?上下楼也很好啊。

在大学里,我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锻炼身体。晨练的主要内容是长跑——每天围着学院操场跑3000-5000米,跑下来整个人觉得很舒服。无论春夏秋冬,一直坚持。这也让我养成了早睡早起、不睡懒觉、生活规律等习惯。这些好习惯坚持到现在,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国外工作时,我因地制宜选择锻炼方式,跑步、游泳、散步、打太极拳、倒立,不拘一格。我现在的血压、血糖、血脂都不高,身体还不错,可能跟我数十年坚持锻炼有关系。

工作疲倦的时候,我喜欢用游泳的方式来减压。有次晚上出差回来,8点半了,我还是去游泳35分钟,然后回家休息。即便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游泳池边思考问题,对我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我还喜欢独自一人散步,也是一种自得其乐。

我去出差,人们都说我总是精神饱满的。一个人若坚持体育运动,得到的不仅仅是体魄的健壮。有时人生不顺当的时候,你锻炼完了,精神也会随之好起来。我这一生从中受益良多。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做点事(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