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交流也是一种本领(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话很有道理。机会来的时候,你没有准备好,就抓不住它。而交流,我想是一把开启成功的钥匙。

我有一次到外地,有一位市委书记(现在是副省级了)对我说:原来他在一座小城市当市委书记。有一次,朱镕基去视察工作,他汇报,没有用稿,把这座城市的情况讲得清清楚楚。最后,朱镕基撂下一句话:“你这个人懂经济。”他就给朱镕基留下了这个印象。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被提升到省委常委里去了。这种事情并非少见,还是比较多的。

一个外交官发表讲话,成功还是不成功,不用人家怎么对你说,你马上能自己感觉出来。一次成功的讲话后,会带来很多邀请,今天这个请你去讲话,明天那个请你去讲话。如果你讲一次话,以后再没有人来请你了,那就说明你的讲话是失败的,这对日后开展工作很不利。

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曾做过一项研究,分析1万多位美国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发现其中固然有自身天赋、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的因素,然而这些人之所以成功,85%是因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不好、懂不懂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会交流意味着你成功的概率比别人高。交流不完全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怎样才能使别人了解呢?你觉得怀才不遇,可是人家怎么知道你有才华呢?必须通过一定的场合表现出来,而交流的能力就是让外界认识你才华的一把钥匙。

如果一个人本身的能力是10,而交流能力是0.9,那么乘起来,这个人在外界看来,能力就是9;如果换一个人,本身能力也是10,但交流能力是0.1,那这个人在外界看来能力只有1。交流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交流需要设计

在一次跟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有同学问我,交流跟表演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在中国,讲“表演”往往带有一点贬义,其实交流跟表演不是对立的。

20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工作,有人问当时的里根总统一个问题:“你原来是演员,现在当总统了,那么演员跟总统有什么区别?”里根说:“当总统能够不表演吗?”一开始我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管是总统也好,领导人也好,他在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都是一种表演。

如果你是公众人物的话,这种表演和举止应当有一定的设计,这里面需要一种思考。比如说,你应当穿什么衣服,你就要思考什么衣服在这种场合下比较得体,跟你的肤色、体态搭配得好。你还要考虑,这个时候讲什么话比较恰当,能打动人,让人听了以后容易接受,没有什么不舒服,这都需要设计。

交流渗透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它的涵盖性很大。人活在世上就需要跟别人交流,交流也是一种本领,而这个本领完全是从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比如说,走路也是一种“交流”。你参加面试,紧张得连路都不会走了,那你给人的印象就不好,而这就意味着你的面试失败。有人说走路谁不会呀,但是你要走好了也不那么容易。比如,模特儿走路就得练,因为他们在台上走路就是跟台下的观众交流,要走出美感来就需要练习,而这种练习就是一种实践。

上海市曾做过一项调查,中外企业在招聘中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总的感觉是:“知识水平还不错,表达能力较差。”

有的人面试表现很好,落落大方,回答得体,举止儒雅,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很快被录用。有的则不然。我们一个老师参加人家的口试,口试时进来一个贼眉鼠眼的人,这个人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结果他失败了。面试过不了关,不仅把时间浪费掉了,还把事情搞砸了,只因为不善于交流,辜负了一身学问。

我在外交学院时,也注重观察学生。来学院演讲的中外人士高度赞扬学生的素质,他们在学院论坛上提问彬彬有礼,讲话得体,我很高兴。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交流上有很多欠缺。

比如,有一年年终的新年联欢会,活动搞得很好,但我们学生不会献花。有的节目,人家歌没唱完就跑上台把花献过去,使双方都很尴尬。还有一个男同学,匆匆跑上台,把花塞给人家就跑下来了,给人的印象是敷衍了事。献花的目的是表示祝贺,但这样献花就连我这个观众都感到不快,不知道接受花者有何感想。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59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60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61

幽默的力量

62

要有人情味

会说,还要善听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交流也是一种本领(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