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这是胡扯” (Golubchik, eto vzdor.)

熊阿姨 熊阿姨 2022-04-29

 


“亲爱的,这是胡扯” (Golubchik, eto vzdor.)

 

某日凌晨,公爵讲述了一件俄国趣闻,普京近日发表了一段关于“温和保守主义”的言论。一位俄罗斯人类学家讽刺普京:

“‘温和保守主义’听起来就像‘二级新鲜度的鲟鱼肉’,真想对他说一句,‘亲爱的,这是胡扯’。”

 

群友们立即指出,“二级新鲜度的鲟鱼肉”梗来自《大师与玛格丽特》第十八章“倒霉的来访者”,是魔鬼三人组对上门拜访的小卖部负责人安德烈·佛基齐说的。

学习布学,应用布学,灵活化用,常用常新,这是我们对《大师与玛格丽特》爱好者们的美好祝愿。
 

以下是公爵的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章精讲:
(群友然什卡整理)


第27章

《50号公寓的末日》


第一个被传唤到这层彻夜灯火通明的楼里的,是音响学委员会主席阿尔卡季•阿波罗诺维奇•仙普列亚洛夫。

他的家就在石桥边的一幢房子里。


这章提到了仙普列亚洛夫(音响学委员会主席),这里说他的家在石桥边的一幢房子里,白桦熊的注释里说到了那里有一座有名的大楼,有专门给政府官员住的楼层。



但其实,那整栋楼都是给政府精英住的。仙普列亚洛夫住在这座楼里,表明在布尔加科夫的意识里,这个人物的原型更接近于一个政府高官,而不是马雅可夫斯基这样的文人,因为文人自有文人的住处,比如马雅可夫斯基是住在卢比扬卡附近的一间小公寓里。


接下来说剧院领导里姆斯基在“阿斯托利亚”饭店的412房间被找到,他隔壁正好住着一个来巡回演出的莫斯科的剧院负责人,这里恰恰是布尔加科夫把自己放进了故事中——当时他作为莫斯科大剧院的工作人员经常去列宁格勒出差,住在“阿斯托利亚”饭店,而412房间就是他通常住的地方。



接下来讲秘密警察机构里共有12个人参与了侦破工作。第五章柏辽兹死的时候,等他开会的也有12个人,这都是在影射耶稣和他的12门徒。



描写秘密警察逮捕行动的口吻是非常尖刻的。先是强调他们煞有介事地穿着便衣秘密行动,结果魔鬼坐在房间里都能觉察到动静。



黑猫“河马”中枪倒地之后喝了一口汽油,这和后面大师和玛格丽特喝了酒之后得到永生是呼应的。这个场景也有现实基础——俄罗斯人民素有饮用酒精替代物的传统,也就是在喝不到酒的时候喝各种含有酒精成分的东西。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1920年代人们在喝不起酒的时候确实会喝加了香料的汽油。


第28章

《克洛维耶夫

与河马最后的轶事》



这一章讲的外宾商店,中国读者可以代入我们过去的“友谊商店”。
一开始,苏联的外宾商店作为一种榨取外汇的方法,是只对外宾开放的。后来当局发现不少苏联人也藏有外汇和黄金,所以也允许苏联人在外宾商店消费,从而把这些外汇也榨出来。当局严格控制一般市场商品的量,制造紧缺,把商品移到外宾商店里去卖,而里面又只能用外汇和黄金来买东西,价格定得比西方还要高,这样就可以更搞笑地把国民手中的外汇榨出来。与此同时,外宾商店里面还有秘密警察,当发现有人可疑地持有大量外汇的时候就会盯住他们,将来上门搜刮。
推荐一本书:《苏联的外宾商店》,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著,这方面的头号研究。



布尔加科夫自己也和外宾商店打过交道。因为他的剧本在国外演出,让他可以收到微薄的外汇稿酬。讲舞会那几章时我们提到过,1935年布尔加科夫夫妇被邀请去美国大使馆参加舞会,舞会要求穿西装或者燕尾服,而做衣服的布料他就是在外宾商店买的。



布尔加科夫在描写外宾商店时也写到了假扮外国人的秘密警察,就是那个一开始不会说俄语,被扔到桶里之后说起流利俄语的人。他的穿着是:“淡紫色的大衣,小山羊皮的深红色手套”,这种穿着在当时一片黑、灰的莫斯科街头是很显眼的,大家基本一看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外国人。



在描写格利鲍耶陀夫之家大火的时候,作家提到编辑室窗台上的文件袋突然着火,这和“手稿是烧不毁的”形成呼应——真正的文学是烧不毁的,但是御用文人写的东西烧掉了也就烧掉了。与此同时,那些没有结束用餐的作家们——索菲亚·巴甫洛芙娜、博巴、彼得拉科娃等等都从餐厅逃了出去。
B&K的注释指出,被打断的盛宴和大餐是小说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比如一开始,柏辽兹想去吃大餐,没吃成就死了;李赫杰伊夫在家里的早餐也没吃成,就被扔去了雅尔塔。博索伊也是大餐没吃成就被抓走了。接下来餐厅管理员跑去沃兰德的公寓,沃兰德请他吃大餐,他也没吃成。这是布尔加科夫为那些没有精神追求,只知饕餮的人定下的惩罚——他们怎么都吃不到自己想吃的大餐。

最后讲餐厅经理阿尔齐巴尔德·阿尔齐巴尔德维奇出门的时候腋下夹着两块风干咸鱼脊,如果直译的话,这里其实不是“块”,是“原木”,是说这两块咸鱼脊特别大,像两根原木一样。


顺便补充一下,这种咸鱼脊并不是一般的咸鱼,而是用高级鱼比如鲟鱼或者三文鱼做的。(放图,祝大家晚餐愉快)



第29章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命运

就此注定》



城市的上空丹霞似锦,在莫斯科最美的一幢建筑楼顶上, 在这幢大约建于一百五十年前的大楼露台上,正有两个人:沃兰德和阿扎泽勒。从下面的大街上看不到他们,因为石砌栏杆上的石膏花盆和石膏花把他们遮挡住,躲开了不必要的视线。但他们却能一览无余地俯瞰整座城市。

这一章开头,布尔加科夫把沃兰德身处的楼称为莫斯科最美的一幢建筑,白桦熊的注释里提到了它是如今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的老楼,这座楼叫做帕什科夫楼。不过,据说在它的楼顶上其实是看不到莫斯科全景的。
以前在莫斯科的时候我们有个老师,正宗老莫斯科,看不起布尔加科夫这样的外地人,很不屑地评论这一章说,“布尔加科夫?基辅来的臭要饭的,压根儿不懂咱老莫斯科的规矩。帕什科夫楼楼顶哪儿看得见莫斯科的全景呀?丫净瞎写。”


沃兰德坐在一张折叠凳上,身上披着他那件黑色法衣。他那把长长的宽刃剑竖直地插在露台上两块裂开的地砖缝中,刚好形成了一个日晷。剑影缓慢而又不屈不挠地拉长,渐渐爬向撒旦脚上的黑色鞋子。他把尖尖的下颌支在拳头上,在凳子上佝偻起背脊,一条腿蜷曲着压在身下, 目不转睛地看着宫殿、大楼和注定要被拆除的小房子汇成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一章描写的沃兰德的坐姿,白桦熊的注释里说灵感可能是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不过B&K的注释则指出另一个来源,它对布尔加科夫而言更亲近一点,因为他可能看到过真迹,且它的主题也和小说内容更近一些。

这是俄罗斯本土雕塑家,安托科利斯基雕的梅菲斯特像




接下来阿扎泽勒回答沃兰德说,比起莫斯科他更喜欢罗马。为什么这里要提罗马呢,因为接下来写了莫斯科各处的大火,而罗马历史上也有一张著名的火灾——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放的大火。此外,莫斯科在拿破仑攻占的1812年也着了一场大火。大火把两座永恒城市联系了起来。

而作为一座被火毁灭的城市,莫斯科又可以被和彼得堡对立起来。我们知道,在俄罗斯文学中有“莫斯科文本”和“彼得堡文本”。在“彼得堡文本”中,彼得堡最终往往也会沉沦、毁灭,而毁灭的方式通常是被浓雾永远笼罩,或者沉入地底的沼泽里。

B&K的注释指出,莫斯科被烧掉的地方都和魔鬼密切相关的、最体现魔鬼性的地方,比如格里鲍耶朵夫之家、外宾商店、沃兰德的公寓,于是莫斯科的毁灭神话便让人不止想到罗马,也联想到圣经中的索多玛和蛾摩拉。上帝降下天火毁灭城市,只有为数不多的义人可以逃出去,而莫斯科的义人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
火焰在布尔加科夫笔下有时候还有浴火重生,通过燃烧达到不朽的含义,后面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地下室被烧掉可能就有这层含义。



接下来沃兰德和利未·马太的对话,包含了很多小说中的未解之谜。在小说的结尾,类似有争议的谜团会越来越多。


“他读了大师的作品,”利未 •马太说 ,“他请你把那个人带走 ,赐予他安宁。这事情你总该办得到吧,邪恶之灵?”

首先,马太对沃兰德说,约书亚请你把那个人带走,赐予他安宁。
关于这个“请你”,一开始有人认为布尔加科夫只是想表现礼貌,但在研究了手稿之后学者发现,一开始写的是“命令你”,后来才改成“请”。也就是说一开始在布尔加科夫的设定里,耶稣是可以命令魔鬼的,但后来两者就平起平坐了,变成一种正、邪二元关系——约书亚统治光明,沃兰德统治安宁。
接下来,这个“安宁”到底意味着什么,也是有很多争论,且也得不到彻底解答的问题。首先我们看看布尔加科夫笔下的宇宙,层级分明,最底下是魔鬼的无底深渊,然后上面是人类尘世,再上面是约书亚的“月亮”、“光明”。但人间和月亮之间有点暧昧。比如出现了一个彼拉多忏悔的“平台”,这个平台有点但丁《神曲》中炼狱的感觉。
但这个“安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处在其中的哪个层级?布尔加科夫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有些学者认为并不意味着什么字面以外的含义,只是远离了尘世的烦恼和苦难,死了就一了百了,这样看来安宁似乎是对大师怯懦的一种惩罚。但也有学者认为,安宁在布尔加科夫的体系中有非常强大的神秘力量,他甚至比约书亚所在的那个光明世界的层级还要高。
另一方面,布尔加科夫自己的态度可能也比较暧昧,一方面这里赐给了他们两个人永世的安宁,另一方面,小说最后在流浪汉的梦里,大师和玛格丽特又和彼拉多一起升到了月球上。这不就意味着这里所谓永恒的安宁也不是很勇猛吗?这又是一个谜团了。
另外,如果说约书亚和沃兰德是彼此平等的善、恶力量,那么尘世的恶,比如莫斯科秘密警察和御用文人的恶又是什么呢?如果沃兰德代表恶,他们也代表恶,那么沃兰德又为什么要降临到莫斯科去惩罚这些恶人呢?两种恶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有很多争议的地方。





接下来白桦熊的注释里有一个小细节要改一下,河马和克洛维耶夫跑回来的时候,跟沃兰德说,跑到了“季米里亚泽夫大街”,但其实原文只说“跑到了季米里亚泽夫”,不是指季米里亚泽夫大街,因为这条街在莫斯科很郊外的位置,而是指季米里亚泽夫雕像,这座雕像就在格里鲍耶朵夫之家的原型——赫尔岑之家所在的林荫道的尽头。



接下来是这章最后对乌云和暴雨的描写,这里和耶路撒冷世界的结尾是呼应的——西边来了乌云,整个城市下起了暴雨。这里尤其强调是“最后一场暴雨”,而暴雨之后沃兰德也跟着消失不见了,这都加强了结尾的末日氛围。

第30章

《是时候啦!是时候啦!》


章节的标题“是时候啦!是时候啦!”是一首普希金的诗,白桦熊的注释引了戈宝权的翻译,不是很准确,文辞也欠佳。穆旦的译本文辞甚佳,但一处关键句有错。
这里我引另一个版本:

该走了,亲爱的,该走了,心儿要求宁静,日子一天接着一天飞逝,每一点钟都带走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两个人打算的是生活,可你看,死亡却已临近。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我早就梦想着那令人羡慕的运命,我这疲惫不堪的奴隶,早想远走高飞,到远方隐居,在写作和安乐中憩息。
《是时候啦》普希金,冯春译


这个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冯春译本。虽然比对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译本应该参考了穆旦的译本,但里面的关键句译对了,也就是“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这句,因为此处的“自由”(воля)这个词在俄语里还有“意志”的意思,这里若解作“意志”,逻辑上似乎也不错,但根据《普希金用语辞典》,这里确实应该是“自由”。

这首诗和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文本构成了双重互文。首先第一句诗和标题产生了互文。而“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这句诗则和前一章对大师的处置:“他配不上光明但配得上宁宁”形成呼应。
顺便提一下,国内提到普希金总是会说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但其实这首诗在普希金创作中的地位微不足道,或许是因为鸡汤感而在中国特别受欢迎。相比之下,上述这首诗在俄罗斯的普及度就高很多,尤其是“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这句诗,很多俄罗斯人在谈到生活时总会引用它聊以自慰。



玛格丽特对大师说“我好幸福,我好幸福,我好幸福,我和魔鬼做了交易!”,B&K的注释指出,和魔鬼做交易在布尔加科夫的的小说中并不被视为一件坏事或恶行。在传统认知里,在《浮士德》里,和魔鬼做交易就像是签卖身契,势必要为此付出代价。但一心拯救爱人的玛格丽特和魔鬼做交易却换来了真正的幸福。




接下来阿扎泽勒出场,跟大师说主公邀请两位跟他去散心,并问玛格丽特会不会拒绝。手稿中阿扎泽勒只邀请了大师,而大师则说如果不跟玛格丽特一起,他就不会走。这个场景是有现实依据的。
我们之前说到过,莫加雷奇这个角色有两个潜在的原型,其中一个叫茹霍维茨基,虽然他是布尔加科夫的朋友,但也经常为秘密警察通风报信。三十年代布尔加科夫申请出国的时候,这个人就过来为秘密警察试探布尔加科夫的真实态度。他传话说,听说要允许他出国了,但只能一个人走——这是苏联的惯例操作,把家属留在国内当人质——这时候布尔加科夫就急了,说他决不会一个人走,一定要带上叶莲娜。



接下来他们骑上了黑色的骏马,这里B&K的注释指出,飞翔黑马意象无论在民间传统,还是在白银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是和死亡密切关联的。另一个飞马的文学来源是《浮士德》中的瓦尔普吉斯之夜,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也是骑着两匹飞马去巡游的。
尤其布尔加科夫十分喜爱的俄罗斯画家弗鲁别利(Mikhail Vrubel)就画过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骑飞马的题材,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他的画作对布尔加科夫文本的影响。




最后,沃兰德和三个随从一起骑着马,这就让人联想到《启示录》中的四个死亡骑士,只不过这里马的颜色不太一样。



接下来大师最后去看望伊万的时候,请他写彼拉多故事的续集。但这个“续集”到底是指什么,也是个让人很困扰的问题。我们知道小说中的耶路撒冷文本有三段。伊万梦到的约书亚受刑那段其实是第二段。也许这里的意思是让他重写大师已经写过的那第三段——杀犹大和掩埋?又或者是让他写福音书里有,但大师并没有写的约书亚的复活?
而在小说的尾声里,伊万似乎在幻想中写了另一个场景:约书亚、彼拉多、大师与玛格丽特四人一起升到月亮上,也许大师是在暗示伊万写这个故事?布尔加科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大师来跟伊万告别时,伊万说“我猜到了”。而两人最初相遇时,伊万告诉大师沃兰德出现在莫斯科,大师说的正是“我猜到了!我猜到了!”。这似乎表明,伊万多少学到了一些大师的方法——用直觉而不是理性来思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师和伊万告别时,说的是“再见了,我的学生”。



一些零零碎碎:


极昼工作室12月13日发表了一篇报道,《吴谢宇「狱」中来信》,其中提到,


高考后的暑假,吴谢宇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改编自一起真实弑父案件,书中围绕信仰与理性,在宗教、肉欲、哲学、道德等等都做出探讨。吴谢宇向阿姨阐述了几句他至今有印象的话:不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不是因为看见奇迹才产生信仰,恰恰相反是信仰产生奇迹;证据撼动不了人的信仰。在吴谢宇的信中,他也多次提到“上帝”。
小昼,公众号:极昼工作室吴谢宇「狱」中来信


滋什卡找到了这段话的原文,出自第五章“长老”:


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一旦现实主义者接受了信仰,那么,正是根据他的现实主义他一定也得承认奇迹。使徒多马宣称,若非亲眼目睹他就不信;及至看到以后,才说:“我的主,我的上帝!”是奇迹使他相信的吗?很可能并非如此,他之所以相信,只是因为他愿意相信,也许,他在说“我非看见……我总不信”时,内心深处就已经完全信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五章“长老”


卢什卡:“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一个老陀,能把吴谢宇案写成小说了。


第五章开篇写的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最单纯善良的小儿子阿辽沙,原文讲:


阿辽沙选择的是一条和大家相反的道路,但他也同样渴望迅速建功立业。他经过认真思索,刚一确信灵魂是不灭的,上帝是存在的,随即很自然地对自己说:“我要为灵魂不灭而活着,决不接受折中式的妥协。”


我不知道吴谢宇信件的前后文,不知道他这个引用,到底是以阿辽沙自比,还是单纯在讲述自己对上帝和信仰的看法。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弑父的故事,到底跟他的犯罪有多少互文,而他现在写出来的忏悔和弑母理由,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2.


纳博科夫有一次在课上给学生介绍俄罗斯文学,他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关了灯,教室内一片漆黑。

纳博科夫打开一盏灯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打开一盏灯说,这是果戈里。纳博科夫走到了教室门边,打开第三盏灯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走到窗边,一把拉开窗帘,耀眼的阳光顿时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上个月我在在得到APP上听贾行家的“文化参考”,讲到《战争与和平》时,听到贾行家讲了这个故事。
结果几天后,就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条:

@库索连着听了几个讲俄罗斯文学的节目,纳博科夫永远拥有一席之地,负责开灯关灯和拉开窗帘。


反应了几秒后大笑了半天。再次推荐贾行家老师的这组节目(得到APP搜“文化参考”“文化参考2”),值得你专门下载一个APP。知识付费就算再泡沫,我们贾老师这里永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给你最精华的文化评论,哈尔滨人不骗中国人。



3.读到这的朋友,你发现这期其实缺课了吗?




Enjoy!国庆《大师与玛格丽特》七日阅读计划——背景热身贾行家分享:《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愤怒与纯真像研究《红楼梦》一样研究《大师与玛格丽特》在耶路撒冷中寻找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双重文本

布尔加科夫为什么一直在写莫斯科的月亮?

隐喻、谐音、植入原型……《大师与玛格丽特》里的一万种复仇

一个被俄罗斯文坛典故浸泡的假期(未完持续


布尔加科夫的文学魔幻宇宙


“让普希金上交外币吧!”(白桦熊本尊出现了

为什么赫拉没有飞走?因为布尔加科夫搞忘了


今天我们来聊聊玛格丽特的玛格丽特


“一个千娇百媚的女妖留给我的纪念”是什么呢?


“这些都成了事实。而事实正是这个世界上最顽固的东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