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耶路撒冷中寻找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双重文本

熊阿姨 熊阿姨 2022-04-29


今天来磕《大师与玛格丽特》阅读的第一道大山,《第二章本丢·彼拉多》




以下是公爵的第二章精讲:

(群友王露整理)




文本中的文本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著名的结构特色,是“文本中的文本”“小说中的小说”。第二章耶路撒冷部分的一个看点,就是看行文中,布尔加科夫如何处理耶路撒冷文本/莫斯科文本的关系。


昨天我们已经说到过语言上的承接:比如第一章的结尾紧接着第二章开头,把两个文本紧紧地联系起来。第二章中,还可以看到两个文本许多细节上的呼应。


耶路撒冷文本的故事,大体上再现了《圣经》里耶稣受难的故事,但是有许多细节都向我们表明,布尔加科夫在刻意地与《新约》文本保持距离。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想创作属于他自己的福音书,这可以说是耶路撒冷文本的另一个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布尔加科夫的写作有非常扎实的历史研究。他的手稿中有一整个笔记本都是从史料摘录的素材。比如对罗马军团结构的摘录,对罗马法律的研究,甚至还有关于耶路撒冷植物类型的记录。



*春月尼散十四日清晨,身披血红衬里的白披风,拖着骑兵沙沙作响的步子。


尼散月14日,就是犹太人的逾越节的前夕,布尔加科夫在写作莫斯科现代部分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规定它的年月日,但还是可以看出整个故事其实发生在复活节期间。基督教复活节和犹太教的逾越节在同一天,所以《大师与玛格丽特》两个故事可以被认为是发生在相隔一千九百多年的同一个节期中。


彼拉多穿着“白色斗篷和猩红色的皮衬”,后文中一次沃兰德出场的时候,是黑色斗篷和红色的衬衣。这里的猩红色,原文是血色,即血腥的颜色,注释者认为这里其实是在暗示彼拉多的政权是一个非常血腥的政权。


布尔加科夫在写耶路撒冷文本的时候,他使用的很多人名和地名都刻意与通行的俄语译法保持差异。比如说耶路撒冷,俄语通常是叫“耶鲁萨利姆”(Ierusalim),但是在这里,布尔加科夫根据希伯来语的发音,把它写成“耶尔沙拉伊姆”(Ershalaim)。




*总督生平最讨厌玫瑰油的气味


玫瑰油的气味,其实也是和莫斯科文本中的一个细节做呼应——在耶路撒冷文本里,让彼拉多发疯的是玫瑰油气味,在莫斯科文本里面,把柏辽兹给弄死的,是安奴什卡漏出来的葵花籽油。两个文本之间的互相呼应,往往还有一个特征:耶路撒冷的文本背景是崇高的,莫斯科文本是滑稽的、讽刺的。所以耶路撒冷文本中一个很高级的东西(高级玫瑰精油),到莫斯科文本中会有一个相对低级的东西来衬托(廉价葵花籽油)。


补白桦熊译注:


总督生平最讨厌玫瑰油的气味,这句介绍性的直叙看似毫无来由,却是后人研究布尔加科夫隐喻含义的热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正如后文所写,玫瑰油的气味诱发了总督的偏头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玫瑰是基督教中基督的象征,总督讨厌玫瑰油,意即仇恨基督教,同时暗示了他残暴无情的个性,更和后文中他被耶稣感化形成了强烈对比。


*噢,神明,诸位神明,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


彼拉多的这句感叹,来自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的咏叹调《凯旋归来》,但这句话在《阿依达》的意大利语剧本里面不是特别明显,是在俄译版中有这么一句。


可参考苏联传奇女高音Vishnevskaya 演唱版本,在2:08后:




审讯耶稣



书中提到,四分区长官审过后,拒绝裁定此案,并把长老会的死刑裁决发给彼拉多来定夺。这其实也是在暗示大家都知道耶稣是一个无罪之人,都不想承担判他死刑的责任,所以全在互相甩锅。


关于长老会,白桦熊的注释稍微有一点点瑕疵,他说长老会有执法权,但是其实长老会拥有的不是执法权,是裁决权——他可以判决犯人死刑,只不过判决死刑的案子都需要经过总督,也就是彼拉多复核。



耶稣27岁?


说耶稣27岁,这个其实也是故意和福音书的说法唱反调(PS:新约是33岁)。


张晖老师补充:根据新约,耶稣基督死时大约三十三岁。这是布尔加科夫偏离传统圣经故事的众多细节之一。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第三版的注释中,他写道:«33-й год нашей эры.Иешуа мог родитьсяив 4-10 году нашей эры (23 года?)»


翻译成中文是“公元33年。约书亚可能出生于公元4-10年(23岁?)”。有种说法是耶稣死时是37岁(Farrar, Life of Christ)



耶稣的名字“约书亚”和“拿撒勒人”




小说中耶稣的名字和我们通常说的并不一样。这里布尔加科夫用的说法是“耶舒阿·哈诺茨里”(Ieshua Gha-Notsri)。前半部分白桦熊译成“约书亚”没问题,但是“哈诺茨里”是什么意思其实没有定论,白桦熊译成了“拿撒勒人”,但可能音译会更合适些。


有的解释说“哈诺茨里”意思是“拿撒勒人”,有的解释说是“属于真理”,还有解释是“枝条”,也有说是犹太人当时把各种异端都称作“纳佐莱伊”(nazorei),所以这个绰号还有可能是指“异端”。


布尔加科夫本人可能也不清楚这些绰号、地名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作家的拉丁语、希腊语应该还不错,但不至于能懂希伯来语和阿拉姆语。他应该是通过各种二手的素材去探寻耶稣生平,比如20年代初上演的一部讲述耶稣生平的戏剧可能是他很多新拼写法的来源。


耶稣的出生地、血统  


“出生地?” 

“迦玛拉城。”囚犯把脑袋朝右晃了晃,表示北部很远的地方 ,有个迦玛拉城。

“血统呢?”

“我自己也说不准,”囚犯清晰地回答,“我不记得我的父母是谁。听人说,我的父亲是叙利亚人......”


书中写耶稣说自己出生在迦玛拉城,这和福音书上的传统说法非常不一致。在公元67年、68年,迦玛拉城因抵抗罗马人,被彻底夷为平地,这座城从此就消失了。


此处或许也有两个文本的呼应:耶路撒冷文本中,迦玛拉城出了耶稣这样一个义人,这个义人死了,这个城市也被毁灭了;而莫斯科城出了大师这样一个义人,大师受到迫害,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最后2莫斯科也进入了一种启示录,一种末世的状态。


耶稣他描述自己的生平,说“我不记得我的父母是谁。听人说,我的父亲是叙利亚人”“我举目无亲”,这也是和福音书中关于他有父亲,有母亲,有兄弟姐妹的描述是相违背的。



否认利未·马太的羊皮纸记录


耶稣受审时说,利未·马太记录的那些内容他绝对没有说过。这里作家偏离圣经的意思就很明显——利未·马太记录下来的是《马太福音》,换句话说,小说中的耶稣是在现身说法否认《马太福音》与自己有关。



厌恶金钱



文中耶稣说利未·马太“现在已经觉得金钱令人厌恶了。”注释者指出,《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精神层级”:人的精神等级越往上升,他和钱的联系就越少。所以精神层次最低的人,比如犹大,他出卖耶稣就是出于对钱的贪心;精神等级最高的耶稣,小说的描写就是完全没有钱。


所以如果要转变,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抛弃钱财,比如利未·马太就抛弃了钱财,同样,在莫斯科部分中,玛格丽特之前过着奢侈的生活,但碰到大师之后就立刻抛弃了所有的奢侈。



耶路撒冷城的地理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耶路撒冷城,地理构造明显是在模仿莫斯科的地理构造。


比如希律王宫,即彼拉多的宫殿,其实对照的就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


彼拉多“脚下右侧远方赛马场”、 塞瓦斯提人已经封锁了“赛马场前面的广场”、赛马场旁边有“大广场”、耶稣发表演讲的集市,这些都可以参照克里姆林宫一一找到对应。



参照上面的莫斯科地图,红色的是克里姆林宫(对应希律王宫);黄色的是驯马场(对应赛马场);蓝色的是猎人商铺(对应集市);绿色的是红场(对应大广场)。


甚至布尔加科夫在草稿中,还曾经写到,耶路撒冷的大广场上,门徒为耶稣建了一座墓,墓上还建造了一个讲台(tribuna)——这明显是影射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因为列宁墓上也有个观礼台(tribuna)。


接下来书中说耶路撒冷是烈日焚身的清晨,这个也是和莫斯科文本第一章那一天的酷热是形成呼应的,这两个地方的酷热,对于四月来说都是非常反常的,其实都是在暗示魔鬼的在场。



“真理是什么?”


字面意义上,彼拉多问“真理是什么?”,耶稣的回答非常浅层次的,只是关于日常生活层面、关于彼拉多的生理困境。


(“当务之急的真理,就是你的头痛,而且痛得很厉害,以至于你怯懦地想到了死亡。你非但已经没有气力和我说话,甚至连看着我都觉得困难。而我现在却无意中成了你的刽子手,这让我很难过。你甚至都无法思考,现在你只希望能看到你的狗,看来它是你唯一的依赖了。不过你受的折磨很快就会终结,头也不会痛了 。”)


但接下来他们的谈话转到了更深的层面,即关于国家政权,这其实是耶稣对真理更深层次的答案。


(“任何一种政权都是强加于人的暴力,总有一天,不会再有任何政权,无论是凯撤的,还是别的什么政权。人类将会生活在真理和正义的帝国,那里将不再需要有任何政权。”)


后一个答案并非耶稣针对“什么是真理”的直接回答,但他却借此给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关于国家政权的真理



是否毛驴进城


原文中彼拉多说:“听说你骑着毛驴从苏兹门进耶路撒冷城的时候,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平民欢呼雀跃,就像是欢迎一个先知一样?”耶稣立刻否认,说自己没有毛驴,是步行。且只有一个利未·马太陪着。


彼拉多的这个说法,正是接近《马太福音》中的原始记载。但耶稣全盘否认。所以布尔加科夫又在这里制造了与原典的差异。



*这时,长廊里箭一样飞进一只燕子,在镶金的天花板下盘旋了一周,然后俯冲下来,尖尖的翅膀差点撞到壁龛里铜像的脸, 旋即便在柱顶的后面藏了起来。也许,它想要在那里筑个巢吧。


耶路撒冷文本里,一只燕子不停飞来飞去。白桦熊注释说,这个燕子可能就是在现场偷听的魔鬼化身沃兰德。我读的版本注释者提到,在基督教的传统里面,燕子本身也是基督的一个象征。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燕子是候鸟,每年四月已经飞回北方的莫斯科去了,不应该还停在耶路撒冷。所以小说中写燕子还在耶路撒冷,其实是又一次把耶路撒冷文本和莫斯科文本联系到了一起。



关于犹大


首先是犹大的名字,文中写他是“加略人”(Iuda iz Kiriafa),此处是布尔加科夫的拼法,与源自圣经的传统拼法(Iuda Iskariot)不同。在圣经里面,犹大是耶稣的一个门徒,最后背叛了他。在布尔加科夫笔下,犹大其实是一个陌生人,纯粹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慕才去引诱耶稣,后举报他的。


值得注意的是,布尔加科夫通过耶稣的口,说犹大这个人非常好,也很好学。“好学”这个词在这本书里面一共用了两次,一处是形容犹大,另一处是在后面莫斯科文本撒旦舞会那里,形容为秘密警察当密探的麦格尔男爵,说他也是一个“好学”的人。


耶稣说,犹大请他对国家政权的看法,犹大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极高。注释者指出,这和第一章的标题“永远不要和来历不明的人攀谈”相呼应,正是因为和犹大这么一个来历不明的人畅谈“对国家政权的看法”,才为耶稣导致了杀身之祸。


逮捕耶稣又有一个和福音书上的差别:福音书上耶稣是在客西马尼园里面被抓的,在布尔加科夫笔下,他直接在犹大家里被抓。



彼拉多洗手了吗?


“又像是洗手一样搓了搓手”,小说中彼拉多在宣判耶稣死刑前,并没有洗手,只是搓了搓手。而在《马太福音》中,彼拉多被迫做出处死耶稣的决定后,是“拿水在众人面前洗了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


到底洗没洗手?注释者认为此处可能又是布尔加科夫的一个文字小游戏。之前有那么多故意偏离正典的地方,但此处涉及到彼拉多良心问题的关键情节,却又和福音书保持一致了,大概算是一种“能进能退”。



耶稣行刑的骷髅山


在福音书里,耶稣是在耶路撒冷城郊的各各他山上被行刑的。“各各他”的意思是“骷髅”,白桦熊译本此处也翻译成了“骷髅山”,而通行的圣经俄译本将这个地方译成“额头地”(Lobnoe mesto),但布尔加科夫此处既没有采用音译,也没有采用直译或通行的俄语译法,而是另起炉灶,译成Lysaya gora,即“秃头山”。布尔加科夫是基辅人,基辅有座山就叫秃头山,这个山在当地的传说中是女巫狂欢的地方,于是基督教和多神教的传说就在这个地名中结合了起来。


当然这也算是一种文字游戏吧——用一个老家的土地名来替代洋气的外国地名。这让我想到了北京有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翻译家,在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时候,一直把彼得堡一个叫“五个角”的地方,翻译成“五道口”。



一个bug


彼拉多和大祭司在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彼拉多说了一句“快到中午了,我们光顾谈话了,但事情总该有个了结。”但第二章结尾的时候,说的却是“此时正值早晨十点左右。”这个可能就是布尔加科夫最后没有来得及统稿所留下的一个bug。



哪种极刑?


彼拉多宣布,四名罪犯“因谋杀罪、教唆叛乱罪和玷污法律与信仰罪在耶路撒冷逮捕归案,兹判处可耻的极刑——绞刑!”


白桦熊这里译成绞刑是有问题的。另外两个中译本,钱诚和徐昌瀚的比较接近一点,是“吊死在十字架上”。但这里也不应翻译为十字架,因为原文说的是吊死在“木桩子”上。


这也是布尔加科夫刻意和福音书乃至基督教传统保持距离的地方: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布尔加科夫全文都刻意回避十字架这个词,只用“木桩子”来形容十字架。





一些零零碎碎


1.“公民”


敏什卡:书里反复提到“公民”,当时苏联人相互之间都这么称呼吗?“公民”、“同志”有什么区别。这个称呼有没有一个推行的过程,这一波的政治意图是什么?


张晖老师:词源上来说,俄语公民这个词(гражданин,女性гражданка)原来对应的就是一个城市的市民(polite/citizen),18-19世纪以后增加了社会道德责任色彩,比如гражданский долг 公民责任。十月革命后因为取消了之前对上级官阶的尊称,这个词开始更常用了,当时临时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就用这个来称呼大众。


苏联时期的公民强调的主要是国家和社会责任属性(советский гражданин苏联公民) 和同志相比,这个称谓应该更正式,比如在法律事务中很常见,但也很常见。另外,гражданский 有世俗的(非宗教)的含义。


公爵补充:“公民”的频繁使用反映了30年代开始这个词开始挤占“同志”一词。在苏联两个词都还是一直用的,但同志更亲密些,可能是单位内部或组织内部使用,公民则是对路人的称呼。


2.F.W茂瑙导演的《浮士德》


诞什卡:推荐F.W茂瑙导演的《浮士德》,这部1926年的电影挺来劲的,奇观。不知道布尔加科夫看过没有。很多画面可以代入《大师与玛格丽特》




露什卡补充:茂瑙还拍摄了被誉为第一部吸血鬼题材影片《诺斯费拉图》,是研究吸血鬼逃不掉的经典银幕形象。


多说一句,《诺斯费拉图》其实是根据布莱姆·斯托克1897年的小说《吸血鬼德库拉》改编,后来的《吸血惊情500年》也是这部小说的经典电影版,当然吸血鬼已经从丑陋的诺斯费拉图变成了迷人贵族。


3.聊到了夏加尔


露什卡:群友表示看《浮士德》想到夏加尔,这里搜了一点夏加尔的介绍。


“生命的终点是一束花”—马克·夏加尔 

摘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11889108



马克·夏加尔(俄文名字 Марк шагал,1887-1985),被毕加索誉为“继马蒂斯之后最懂色彩的艺术家”,是二十世纪以来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其作品陈列于巴黎歌剧院、纽约联合国总部,马克·夏加尔是现代绘画史上史诗级的艺术家。


马克·夏加尔生于白俄罗斯东北部的小城维捷布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因此,夏加尔16岁以前一直在犹太经学院中学习犹太经典。但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并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夏加尔自己的著作《我的画就是我的记忆》他的母亲并不赞成他成为一位画家而是商店经纪人。在维恩画室中,画室负责人出于不负责任的态度收下了他。在学了几个月后,他发现他的老师不如他画得好,就离开家乡到圣彼得堡去学习。后又去巴黎等地观察,与同行交流,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夏加尔的画主要是表现俄国犹太人的生活,他本人也一直与犹太文化和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夏加尔说:“如果我还是一个犹太人的话,那么我就决不会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成为一个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的唯一要求不是努力接近伦勃朗、戈莱丁、丁托列托以及其他的世界艺术大师,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辈和祖辈的精神”。



夏加尔的绘画充满浪漫、天真和幻想,他曾被艺术评论家称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夏加尔对生活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妻子贝拉的爱。他第一次见到贝拉就对她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她的沉默, 她的眼睛, 一切都是我的。她了解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甚至未来的我。” 


1914年,正在巴黎游学的夏加尔前往柏林举办生平第一次画展,顺道回家探望他的家人及妻子。战争恰在此时爆发,使得夏加尔被困在了俄罗斯。十月革命爆发时,夏加尔已经颇有名气,他受邀担任当地美术官员。短暂的官宦生涯让夏加尔充满挫败感,妻子贝拉早就看出夏加尔不适合涉足政治,他的丈夫是一个单纯的人,只适合专注于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夏加尔移居到法国的卢瓦尔地区。此后,当纳粹对整个欧洲的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一再向南移动。不幸的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贝拉因肺病而去世,终年57岁。经历了两次大战的夏加尔,怀着悲悯的心情,反复描绘被遗弃在画面角落的耶稣,天使在坠落,鱼儿长出恐怖的翅膀,钟摆躁动不宁地歪向一边。动荡不宁的时局仿佛定格在世人的生命中。



战后,夏加尔回到了法国南部(据群友夏什卡介绍,此地是圣保罗德旺斯,附近尼斯有夏加尔博物馆),和马蒂斯、毕加索为邻。他们惺惺相惜,同时保持着艺术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群友雾什卡继续补充了一些俄罗斯美术背景知识——现代艺术的时代之前,俄罗斯美术地位是偏低的,艺术界定义的“高级”,也还在师法西方。在《大师和玛格丽特》成书的年代,全世界艺术界也都在闹革命,是不下于文艺复兴的一场大变革。现在大众认知里的苏俄美学,基本上也都是从那个年代开始分化。


露什卡搜到,北京银泰中心·in Space 2021.10.18-2022.1.16 将开启夏加尔真迹展,据说有155幅真迹作品展出,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




4. 拉斯普京的大根


燕什卡:这两天忙,生日啊,国庆啊,搬家后遗症啊,大猫生病了啊...导致我参加的高级读书群的第一天任务没完,昨夜里交了一百块罚款,今晚肯定还要交。这个群鞭着我读完了卡拉马佐夫,现在是另一本俄国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


恰好,孩儿历史课学到了俄国二十世纪初,尼古拉斯二十一家刚完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马上就要开始了。


那时,有个邪恶男神叫拉斯普京。他的神器标本至今泡在福尔马林里,在博物馆里展览着,规模极为震撼。


他的事迹简直太神奇了,邪神,超人,西伯利亚大东北亚洲的人杰。他是我和孩儿最近的欢乐话题。今天孩儿推荐我听了首关于他的一神曲,魔性上头,朗朗上口,忍不住分享上来,有精神洁癖的别点哈。哈哈哈。


歌曲Rasputin:



群友们纷纷搜索拉斯普京是谁,立刻大为震惊,此人可以简称“中国嫪毐”。人物介绍:https://m.sohu.com/a/163605693_99965054


万能的公爵补充:不过据说,某博物馆里展出的那根拉斯普京的神器……并没有被证明属于他,甚至属于人类……那个博物馆好几年前就凉了,那根神器也不知消失何处了。




    

第四日阅读任务——


第十六章行刑

第十七章心烦意乱的一天

第十八章倒霉的来访者

第二部分

第十九章玛格丽特


Enjoy!


链接:
国庆《大师与玛格丽特》七日阅读计划——背景热身
贾行家分享:《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愤怒与纯真

像研究《红楼梦》一样研究《大师与玛格丽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