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章 佛陀的供养《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六章 佛陀的供养《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六章 佛陀的供养

 

法身普贤如来是老父亲,

老母亲被称为“法身母”,

一切诸佛和有情众生都是这对夫妇的子女,

但是这对夫妇不是真正的实体,而是无碍之空觉。

 

为了延长认识佛性的时刻,我们需要越来越习惯于佛性,我们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来维持两个念头之间的状态,以增长这种习惯。认识佛性不是一件我们可以紧抓着不放和加以维系的“事情”,让两个念头之间的间隔持续下去的唯一途径,是在于透过非造作的本然,这即是“短时、多次”(short moments,many times)的意义。如果试图延长认识佛性的刹那,这只会导致一种充满概念的心的状态,但短暂的刹那是离于充满概念心的。籍由重复这短暂的刹那许多次,我们就习惯了佛性——我们养成习惯,越来越习惯于佛性。

 

认识佛性,越来越习惯佛性

 

“rangjung”意指自生的觉醒。“rangjung”(自生)这个字眼意指它不是努力得来的结果,也不是我们努力去做某一件事情,然后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个自生的觉醒。“yeshe”(觉醒)这个字眼是指觉醒的本初状态从未丧失,从未散乱。它不会出现或消失,不论你是已经了证这本觉状态的佛,或是尚未了证这本觉状态的有情众生,它都是一模一样的本初状态。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它,它一直都是我们的本初自性,而不是一个造作出来的本体。

 

身为有情众生,佛性受到希望和恐惧的掌控;心的状态是散乱、造作和骚动的。在成佛的状态之中,这非造作的本质是自生的,而在这个情况下,觉醒是非散乱的。有情众生已经落入散乱之中,并且受到充满概念的念头所控制。我们已经习惯这散乱的“负面禅修”,而不知道自己的心是散乱的,或不知道自己正在造作,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一旦上师对你“指出”这本初自性,一旦你认识心是非造作的本然,你就会明白这些字的含意。

 

非造作的本然不是你“做”的某件事情,即使它听起来像是你“住于”本然之中,或是你“避免”造作。当听到这些字眼时,我们的串习和障蔽让它听起来像维持本然状态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它是相反的,我们什么也不做。

 

籍由重复地住于非造作的本然状态之中,它变得自动自发。不要认为在两个念头之间有一个长久的时刻,而你需要去确定和拥有这个时刻,那就不会是自动自发的,那是造作的。与其增长你对佛性的认识,相反地,你只要完全地保持自在轻安即可。这是自生的觉醒要去习惯它本身的问题,不要试图去维持本然的状态,随着你越来越熟悉这种状态,就会自然到这样的结果——这种本然状态将会自行维持,切勿使心落入散乱之中。要“短时、多次”。

 

如果不重复对心性的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习惯心性。“短时”确保它是真实的、正统的本然,对初学者而言,对真正本然状态的认识不会维持超过一个短暂的刹那;“多次”意指我们需要越来越熟悉这种状态。这是根据龙钦·冉江(Longchen Rabjam,龙钦巴)所说如何来修持的关键重点。龙钦·冉江《七宝藏》(Seven Treasures)的精髓可以用这句话来捕捉:“短时、多次。”与其在一天之中,只有几次长时间的禅坐,倒不如在一整天当中,一再重复地从事短时间的禅坐。如果我们试着去长时间地维持本然的状态,那么将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充满概念的心之状态,而产生这样的感受:“我必须‘做’这个,我必须‘保持’本然,现在我‘必不得’造作”——这些想法总是混杂了一种概念的心态。

 

虚空是心性的一个例子,因为虚空是非造作的,但是心性并不完全像虚空,因为在虚空之中无法思惟,虚空没有了知。我们的心是觉察的空性——如虚空般空虚,但是却有一种本然的了知,当认识心性时,我们就看见了这种觉察与空性的双运。它是立即的,如同我先前提及以手指指向半空的例子。你不需要等着举起手臂,才让手指头碰触虚空,你已经在碰触虚空了,而且时时刻刻都在碰触虚空。你不需要把手向前移动,你和虚空的接触已经在发生了,你整个人生都在和虚空接触。你唯一要做的,是去认识它正在发生,心性也是如此。首先,记得要按照上师所给予的口诀指引来认识心性,在那时,在那第一个刹那,你会看见“没有什么要看”。不幸的是,我们通常不信任这一点,这是为什么这短暂的刹那缺乏稳定性的原因。相反地,我们透过充满概念的念头制造了疑虑,我们纳闷:“这是它吗?”或“或许不是?”

 

当短暂的刹那重复多次时,对心性的认识变得自动自发,它本身会变得稳定。任何禅修的行为都是充满概念的活动,这正是我们“无为”的修持。最重要的是,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我们要放松,要放下。然后,当这种认识消失时,我们可以再加以重复。

 

让心保持任运的本然状态

 

我们所要努力修学的事物,不是建构出来的,它不是透过修行所造作出来的。籍由如此的修学,我们对本然状态所产生的明觉变得连续不断。我们本具的自生觉醒状态通常因为心散乱而有所中断。二元分立的心如同纳吉寺的电流,它不是连续不断的,它一再地因为电力切断、电力减负荷(load-shedding)等等原因而中断。但是本觉却如同一条河川的流动般持续不断,它的自生本质如同一颗天然的宝石。本觉如同这里的玻璃窗,不会遮挡光线,而且是完全开放而透明的。一般而言,思惟的心是受到障蔽的,当一个念头消失时,你所想的任何事物也随之消失,它每个刹那都受到中断。

 

当我们实际上无别于本觉时,即使只有一刹那的时间,正是因为我们对此欠缺了知,而产生“了悟这种状态”和“对这种状态一无所知”的区别。在此,我们可以谈一谈两个面向本具的觉醒和本具的无明。本觉是心性,因此本觉是心本具的,每一件其他的事物(每一个轮回状态)都是多余的、外来的。任何一个佛的了证状态,都如同你的手心,当你完全了证自生的觉醒时,便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同看见掌纹般清晰;轮回则如同你的手背,一点也不明显。无明或觉醒如同同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般,不离彼此。有情众生和诸佛没有两种心,它们是同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有情众生和诸佛共享同一个心,只不过一个是了知的,一个是无明的。当有所了知时,诸佛所有的本具功德都会全然展现。这如同太阳照耀,或如同电灯开启,突然之间没有黑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切。身为有情众生,我们陷入无明和充满概念的思惟之中,本初状态溜走了。在那时,我们对自性的欠缺了知,以及继此之后所产生充满概念的思惟,障蔽了这本觉的本初状态。“无明”意指我们所知不多,即使努力尝试,我们仍然无法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其他地方正发生什么事情。另一方面,诸佛则具有完全的神通。

 

在刚开始时,我们试着透过安顿自己的心来接近本然状态,否则,想东想西的强烈负面串习让我们的注意力非常忙碌,因而生起许多不同的念头。所以,放下、放松和彻底的安顿是起点。然而,这是一种心的活动,因为安顿念头是努力去保持寂静,住于一种特定的状态之中。在念头生起、停留和消失之间,我们努力去保持放松和安住的品质。那需要努力,因此那不是一种毫不费力的、任运的本然状态。

 

本初状态不需要我们制造任何事物来达到“如是”的境界,努力去保持心的止寂和平静的这种行为,不是本然的状态,它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寂静的状态。在此同时,这么做是有帮助的,因为当心变得更平静和安宁时,它更容易去认识是什么感觉到平静,是什么保持止寂。当认识到止寂者(abider)不具实体的本质时,我们就变得离于止寂(abiding),这即是“观”的面向。“止”的止寂品质是重要的,它使你变得更稳定,心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少。籍由修持“止”,它变得更容易去认识,更容易去维持。

 

当你的心(注意力)不是那么忙碌时,可以看见心不是一个本体,这种“看见”是“观”的面向。“观”意指清楚地看见,你清楚地看见没有止于寂静的本体。“观”不像“止”,它的品质不需要任何努力,它是你的心了知和觉醒的面向,它完全是透明的,具有许多美好的品质。本觉离于生、住、灭,如果试图去保持心的止寂,即是造作。“止”让心忙碌,由于是心的造作让我们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因此心需要空闲下来,让心保持无为。在心性之中,心是无生、无住和无灭的。

 

本然状态存在于我们之中

 

我们需要上师指引自生的空觉,然后加以认识和修持,换句话说,自生的空觉不是一个产品。我们不需要把心性变得空虚,它已经是空虚的了;也不需要把自性变得觉察,它已经是觉察的了。空虚与觉察这两种品质是无别的,是自生的,它们一直都是如此,它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空觉是一种从未丧失的本初状态,它仅仅需要我们去了知。我们需要去了知自生的空觉——“了知”本身是空觉,否则,我们只会体验到一般有情众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空虚与觉察的,也是自生的,但是却没有了知它是空觉与自生的。身为有情众生,我们对心真正的本质一无所知,对真正的空觉一无所知。因为如此,我们一再地陷入心透过五根而对外在的五尘所产生的执着之中,并且透过那种连结而制造了念头和烦恼,如此一来,轮回便持续不断。我们因为没有了知而昏乱迷惑,这如同我们陷入魔术师虚幻的表演之中。

 

瑜伽士不需要持续制造更多这种轮回的迷妄,他在一刹那间认识三身:即如法身的空虚品质,如报身的觉察品质,以及如化身的无碍品质。上师指出心性的结果是,我们认识心性是空虚的、觉察的、自生的和遍知的。这是认识心性的真正修持,空觉却无知的心,则继续在轮网中流转。

 

关键重点在于,在上师指出心性,我们认识心性之后,不要对那种本然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不需要去尝试改善空觉,也不需要费劲去改正空觉。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让自己的心变得空虚而觉察,它不需要任何的努力。这“无为”本身即是一种修持,它相反于我们惯常的习惯。不要改正这空觉,空觉是我们的本然状态,那是我们去觉受的方式,而这也正是有情众生不做的事情。相反地,有情众生总是障蔽自己,总是试着去改变本然的状态,或创造一种经过修改的状态,他们总是透过希望和恐惧、接受和排拒来做这件事情。

 

诸佛和有情众生的差异在于,有情众生忙碌于造作,我们自生的觉醒被改变、被造作,它变成是造作出来的。只要它继续如此,我们将会继续在轮回中流转;相反地,我们需要认识心性。此时此刻,我正在对你们解释这一点,如此你们就会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们的下一步是去觉受,光是对心性有智识上的了解是不够的,你需要实际去品尝它,最后了证它。如此修持,直到它变得持续不断为止。

 

上师对我们指出空虚的品质,而认识空虚的品质即是自生的觉醒。这非造作的觉醒即是了知,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潜能。你的本性是空虚的,本质是觉察,如同热是火的本质。心性是空虚的,但是能够了知却是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本然的觉察,这两个面向结合成为空觉,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可能会认为,证悟的状态是需要去制造和达成的事情——上师会把它送给我们,或经过多年的修行之后,我们就会生产出这种状态。它不是如此,这件事的核心在于你们的心是否散乱而不了知当下的觉醒,或不散乱而了知当下的觉醒。散乱是有情众生,不散乱是佛。不散乱是认识心性,认识心性不需费力,它是任运而毫不费力的。

 

阳光照耀的虚空是形容我们真正本初状态的好比喻,虚空是空虚的,不是任何人所制造出来的。在此同时,太阳总是在天空上照耀,我们或许无法从自己所在之处直接看见太阳,太阳虽然看似已经消失,但是它尚未离开虚空。太阳不会到一个没有虚空的地方,它从未离开广大的天空,太阳和天空是无别的。这是描述三身,也就是我们的本初状态的极佳例子。虚空的空虚品质是法身,阳光是报身,而这两者的无别是化身,三身即是我们的心性,这是从未与我们分离的三身。当我们认识这是“如是”时,即是自性身,这种认识是已经证得三身之一切诸佛独有的特征。这如同有阳光时,黑暗无法停留,或如同一根头发无法在火焰中留存,当我们认识心性时,业与烦恼就无法留存,这都是认识自生觉醒的例子。本然状态存在于我们之中,这纯粹是认识这状态的问题。

 

斩断充满概念的思惟

 

有情众生追随念头,并且追逐外在的对境,他们内在觉知的心迷失在外在被觉知的对境之中。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他们有五种感官(五根)。当我们死亡,脱离肉身之后,我们经中阴,由于五根串习的力量,我们仿佛拥有一个具备了五根的身体。由于这充满概念的心的力量,我们投生轮回六道之中。

 

籍由追求坚实的对境,我们把未来的轮回状态创造成为四种投生的地点(四生),在那里,觉知的心变成旅人,从一世旅行至另一世,它本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四种投生分别是化生、胎生、卵生和湿生。

 

当诸如湿与热等条件聚合时,各种不同的昆虫就出现了,它们看起来好像没有父亲或母亲。小时候,我居住在一个池塘附近,比丘和尼师在从事三年闭关之前,会把他们剪下来的头发丢进这个池塘里。几个星期之后,我前往池塘去看,那些头发充满了各种大小和种类的虫。在那时,我以为那些虫是从头发长出来的,但事实上,它们出自湿与热的结合,也就是四种投生之一的湿生,如此而有了无数的有情众生。这些无可计数的虫和昆虫,每一个都具有佛性,他们都有心,能感受痛苦、欢悦,如果它们能够领受教法,并且圆满修持他们就会成佛。但是如果它们无法领受教法和修行,如果它们的空觉充满无知,那么它们将会因为恶行而继续留在轮回之中。轮回真的永无止境。

 

简而言之,在我们的心性之中,有自生觉醒之三身。当我们没有受到充满概念的思惟所控制时,这一点会是明显的。诸佛、菩萨在念头生起的那一刻,就已经斩断了念头,斩断了充满概念的思惟,并且获得稳定力。它如同《法界藏》里的一句话:

 

本初自性如同明灿的太阳,

原本是明亮而无生的。

 

们的本初自性是无碍的,所有轮回的状态都是由心的执着所造。当陷入执着于被觉知者和觉知者的二元分立之中,我们成为有情众生。正是因为执着于外在的对境,我们投生成为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执着的心是充满概念的思惟,此时此刻,籍由修行,让心保持非造作、非改变,了无概念、恐惧和希望,我们抵达了本初自性的这个起点。了无念头,即能够让我们不离本然的明光。平等性智是我们本然的明光,是我们离于接受和排拒、离于希望和恐惧的本初觉醒。我们不能让错综复杂束缚了单纯简朴,即使我现在有点东说一点、西说一点,但是请了解这个重点。

 

我们必须开始认识心性的修持,这个修持不完全和保持心的寂静相同。修持“止”的空性需要努力,“止”是一种试着去治疗焦躁不安的心理活动的修持,究竟而言,现象(诸法)没有生、住、灭。“止”的修行是努力去安住在某件事物之上,而在此修行上达到某种成就是可能的。除非修行者有一个适当的引导者,否则这时修行者可能会庆幸地说:“哇!我可以保持止寂这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念头、烦恼,甚至拥有神通,我可以看见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可以看见其他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现在我真的有所成就了!”“止”能够得出一种浅表的神通和神通智。在那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行者,并且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深的修行层次。他或许会认为:“没有人达到如我这般高深的境界。”他甚至或许会认为:“我证悟了!”

 

着迷于短暂的成就不是真正的了悟,因为保持止寂不是“如是”的本然状态。我们的本初状态超越生、住和灭,你无法说自生的、空觉的、充满了知的佛性是从随便一个地方生起,或停驻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无法说佛性已灭,或消失在任何一个地方。然而,在此同时,佛性仿佛是从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仿佛进入这个身体,仿佛居住在身体里,虽然你无法用手指指出佛性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是在脑部、在心脏里或在指尖上,它感觉像是不论你碰触到哪里,都会有所感觉。有一种了知的品质,但是你无法完全准确地加以定位。同样地,你无法说它会灭,即使当我们死亡时,它看起来像是灭的。一部密续说道:“虽然一切诸佛之佛性都超越生、住、灭,但是它看起来好像有生、住、灭。”如果你们有特别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问与答

 

学生:请您解释轮回与涅槃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我们不是正处于这界限上吗?

 

仁波切:简而言之,轮回是六道众生,涅槃是一切诸佛和一切净土。我们的状态是痛苦的,而涅槃的状态则是解脱痛苦的,佛性平等而普遍地存在于轮回和涅槃这两个状态之中。清净的佛性是三身展现的方式,金刚身是不变的面向,金刚语是无碍的面向,金刚意是无妄的品质。在痛苦的状态之中,我们把这三金刚体验为三毒。

 

事实上,诸佛的三身遍及轮回和涅槃之中,它们完整地存在于我们的佛性中。有情众生凡俗的身、语、意,是不变身、无碍语和无妄意的表达或映现,它们如同诸佛的表现,如同太阳散放出来的光芒。有情众生甚至连一刹那都未曾与诸佛分离。

 

然而,有情众生因为迷惑而在轮回中流转。基本上,它的区别在于迷妄的有情众生和无妄的诸佛。如果我们睡觉,就会做梦;如果不睡觉,就不会做梦。身为有情众生,我们尚未斩断这大觉。由于诸佛从未睡觉,因此他们不做梦,诸佛是无妄而觉醒的,而我们是迷妄的,当我们睡觉时,便做着各式各样充满概念思惟的梦。

 

佛性(三身)普遍存在于轮回与涅槃、诸佛与众生之中,法身如同虚空,报身如同阳光,化身如同彩虹,三者彼此相互依存,全都以虚空这个面向为基础。如果没有虚空,太阳如何能够照耀?如果没有太阳,怎么会有彩虹?三身可以被视为外在的,但是当我们认识心性时,三身则是内在的。我们从来不会把心性视为一件“事物”,从未有人看见自己的心,因为心不是一个可以被看见的东西,它是法身的品质。我们所有的空虚、无实体的心性也是觉察的,这是报身的品质。而空虚和觉察两者是无别的,这是化身。因此,法身、报身和化身是一体的,在有情众生的心中,三身是完整的,即使有情众生对此一无所知。

 

基本上,轮回与涅槃的界限在于了知和不了知之间。当有所了知时,它是涅槃;当不了知时,它是轮回。我们要了知什么?即了知我们的自性是空虚与觉察的双运,了知诸佛的三身不在外面,而是完整存在于心性之中——你自己的心之中。认识和了知这一点,即是涅槃;不知道如何去认识佛之三身存在于我们之中,即是无知,即是轮回。

 

举例来说,当我们透过眼睛看到一个美丽的物品时,我们喜欢这物品,对不对?如果看见一个丑陋的物品,我们就不喜欢它,对吗?当一个东西是中性的,既不美也不丑时,我们便会不在乎它,对它漠不关心,这即是二元分立的心运作的方式。同样地,如果听到一个甜美的声音,我们便会喜欢它,这种喜欢是贪欲、是执着。如果它是刺耳的声音,我们便会不喜欢它,这是嗔怒。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声音,我们不在乎,基本上会忽略它,这是愚痴。无明的有情众生总是陷入贪、嗔、痴三毒之中。

 

与其让三毒继续存在,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了知心性也称为本觉。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轮回与涅槃的分界点上。我们准备好去了知,即是诸佛之道。一直到现在,身为有情众生,我们一再地无所了知,这是无明。与其停留在无明之中,我们需要去认识了知的状态。

 

我不会详细解释这两种状态,因为己有好几百函的法本解释不净的轮回状态。除此之外,只要去想一想关于医学、科学、建筑、工程、汽车、飞机、法律等等所有现存的书籍?这是轮回的老故事。当你死亡的那一刻,这些书籍对你完全没有帮助,它们甚至连一丁点协助都提供不上。把这些书籍带着走,只会构成你的负担。关于涅槃的佛经也有好几百函,例如《甘珠尔》(Kangyur)和《丹珠尔》(Tengyur)等等。当你把所有这些佛经精简浓缩时,它们的重点即在于:认识你的自性。就是如此,这是数千个字句的精华。

 

如果想要完全了解三藏和所有论著的内容,即使你日日夜夜研读,花上一百年的时间都不够。即使有人能够花这么长的时间来研读,但也没有人能够记得涅槃之清净面向的所有这些细节。最好“了知一,尽解脱”(know the one thing that liberates all),并且认识你的心性。看见“没有要去看见的事物”,即是法身;看见这一点的了知品质,即是报身;看见这两者无分无别,即是化身。有什么比这更容易的呢?你能够找到比这更简单的事物吗?这即是所谓的“了知一,尽解脱”。如果你知道这一点,那么知道这一点本身即是成佛之道的基础。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像筛面粉那样仔细审视所有的教法到最微小的细节,你不会发现有任何一个更胜于此的教法。仔细地检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检视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你将不会找到任何其他比这个更深奥的忠告。这是过去一切诸佛所遵循的道路,是现在一切诸佛所行走的道路,未来的一切诸佛也将走上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即所谓伟大的“法身母”。这个名称听起来像是一个老妇人,对不对?过去所有的佛子从这位老母亲身上出生,现在所有的佛子正从它身上出生,未来所有的佛子也将从它身上出生。法身普贤如来是老父亲,老母亲被称为“法身母”,一切诸佛和有情众生都是这对夫妇的子女,但是这对夫妇不是真正的实体,而是无碍之空觉。这空虚的品质是普贤佛母——法身母,也是为人所知的金刚亥母(Vajra Varahi)[金刚亥母(Vajra Varahi)又称“金刚瑜伽女”,是表示众生本有般若波罗蜜多自性的佛母,有多种传承与身形。]或空行度母(Jetsun Tara,或“杰尊度母”);觉察的品质是法身佛普贤如来,也就是金刚持或金刚萨埵,它是我们的老父亲,六道轮回之有情众生全都是他们的子女。

 

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留在母亲和父亲的身边;相反地,我们偏离进入中阴状态和六道轮回之中。一直到现在,我们陷入三毒之中,在轮回的三界中流转,而和自己的老父、老母完全失去联系。如果你想要和真正的父母在一起,那么你就要进入认识空觉的道路中。如果你想要回归本初自性,那么你手边有大手印、大圆满和大中观等三种伟大的见地,以及般若波罗蜜多的见地,这些都是你需要进入的修道。

 

有时,人们纳闷为什么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为什么必须要有数条道路。这就如同从西、南、北或东方四个不同的方向走到菩提迦耶一般。如果你继续从这四个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旅行,你所达到的地方仍然是菩提迦耶,仍然是同一个目的地。只有一个成佛状态,只有一个觉醒状态,只有一个究竟的目的地。在西藏,我们有噶举派、萨迦派等等,因此人们或许会认为,有一种噶举的证悟,或萨迦的证悟,或格鲁、宁玛的证悟。事实上,没有这些不同的证悟,成佛的真正本质即是充满了知的无别空觉,这是你心的本初自性。对于萨迦派、格鲁派、宁玛派或噶举派的追随者来说,它们都是相同的,全都必须进入证悟之道。没有各种不同种类的证悟,它们纯粹是不同的字眼,但有着相同的意义。

 

相同的意义是:认识心性。这是如此简明,如此容易,但是有情众生不信任它。相反地,他们拖着自己从事无意义的活动、持续地创造自己的痛苦。在出生时,有出生的痛苦;然后有生病、衰老、死亡的痛苦;在死亡后,又经历无助地迷失在中阴的痛苦。在中阴之后,如果投生下三道之中的一道,我们甚至不会有一刹那的欢乐。我们现在可能相当明白这一点,但我们不是仍然在愚弄自己吗?

 

我的教法不是难以理解的,它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胆敢信任佛陀的教法吗?当往上看时,我们没有看见任何的佛土或天道。这是否表示它们不存在?如果往地里看,我们没有看见任何下三道。这是否表示它们不存在?如果我们使用自己无明的轮回状态来作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的可靠测量方法,那么不会有什么结果。幸运的是,我们所有的比这更多。是否有任何人从净土回来?是否有任何人从下三道回来?答案是肯定的!佛陀清晰地看见和体验所有这些事情。作为佛道上的修行者,我们不能只依赖或完全依赖用眼睛和耳朵所体验的事物。我们也必须依止佛陀的话语,否则我们不会有什么结果。老实说,我们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

 

然而,我们仍然不完全信任佛陀的话语。某些人说:“我尚未决定要遵循什么道路,我需要去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够百分之百地自己去想,然后遵循自己的信念,那么为什么一切有情众生不会证悟呢?“我会慢慢来,我会慢慢想。”佛陀已经把每一件事情想得非常清楚了。由于佛陀具有神通和无碍的智慧,那应该就足够了。

 

如果我们不遵循佛陀所说的话语,反而要自己理出每一件事情的头绪,那么我们应该要有这么做的能力。但是不幸的,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佛陀的教法确凿可靠,如果想要籍由仔细检查来确定每一件事情,那么我们会花上许多年的时间。如果我们最后决定佛陀的教法值得信赖,那么接下来要寻找一个合格的老师,并且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到了那时,我们可能已经耗尽了半辈子,可能发现自己已经五十岁了。

 

假设我们活到一百岁,那么我们的半生就会这么消逝。在剩下的半生之中,我们会把一半的时间花在睡觉上,当时间快要用完时,就变得更困难。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恳请:“请让我拥有稍微长一点的寿命,因为现在我想要修持佛法。”此外,我们也祈愿身体健康:“从现在开始,我不想要生病,如此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修行。”不幸的是,我们的人生不会听话。一旦我们开始生病,或饱受严重疾病的痛苦,修行就变成下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机会。这如同巴楚(Paltrul)仁波切所说的:“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受到其他人的控制而无法修行。当成人时,我们追逐令人向往的事物而无法修行。现在我们衰老了,体力消失了,我们无法修行。哎呀,哎呀,怎么办?”

 

我们如同来到一座满是珠宝的岛屿的航海者,只是把双手抱胸,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自己珍贵的人身最后将会被留在身后。我们将会干净落地离开这个人生,如同一根从奶油中抽出的毛发般什么也不沾留。在中阴,我们完全无法选择自己的去处,将继续像这样地在轮回中流转,这个情况肯定会百分之百地发生。除非你修行,否则在这个世界上,你绝对无法做任何事情来避免陷入轮回。

 

二元分立的心制造了不善业,无一例外地,我们所有的每一个念头都混杂了三毒。正如同毒药一般,当我们吃下毒药时,便会死亡;当接纳这三种有毒的烦恼时,我们就失去了解脱的人生,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充满了制造恶业的三毒。我们的心是三毒的主人,身体和语言则是仆人,我们实行三毒所下的命令,继续在轮回中流转,继续背离作为一切轮回与涅槃基础的三身,制造了堕入下三道之因。

 

第四章 止与观《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加持与证悟《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5《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