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三章 铁条技巧

 

如果你想要停止感官和念头,那么就用铁条。

这将帮助你达到究竟的愚痴!

这是完全失去感觉的愚痴状态的“直指教导”。

 

学生:当我认识本觉时,所有的念头消融了,但是色、声等等显相却没有消失。觉受与念头之间有什么差别?

 

仁波切:没有必要去封锁觉受,只要避免固着于觉受,避免替觉受贴上标签即可。要避免觉受非常困难,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想要避免觉受,那么你需要一个人用一根铁条把你打昏!如果你想要完全停止遭遇任何事情,停止体验心,停止觉知显相,那么叫朋友重重地在你的头上打一记,然后你就会成功——至少成功一阵子。当思惟和觉知都停止时,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彻底失去感觉”(utter oblivion)的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动脑筋,而且没有念头。这种状态类似无明的起因,当思惟者和被觉知者都暂停时,你的轮回状态也只不过是暂停罢了。

 

“不受到觉知的心的染污,不因为固着于被觉知的对境而受到伤害”,才是真实之道,但是这不表示觉醒受到阻断,它完全没有受到阻断。如果你修学的目的是停止思惟和觉受,那么必须要某个人把你打昏才行。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自己动手打昏自己,不需要请别人帮忙。如果那是你的修学的话,每次你清醒,就握住铁条,把自己打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精通此道了!这相当容易完成。一旦你重新获得感觉,开始产生一个念头时,立刻打你的头!铁条将会是你禅修的辅助工具。如果你想要停止感官和念头,那么就用铁条。这将帮助你达到究竟的愚痴!这是完全失去感觉的愚痴状态的“直指教导”。

 

诸如身体感觉等觉受,以及关于那种觉受的念头,是结合在一起的。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把一根针刺进你的皮肤,那种感觉所触动的念头——“痛”,随之生起。身体感觉可以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当你用一根针碰触自己时,你不会立刻知道吗?要指出感觉是什么相当容易,只要拿一根针刺刺你自己就知道了。不要用刀子,那有点太冒险了!你不会死于一根针。但是用一根针刺一具尸体,那尸体不会有任何感觉,它不会有任何反应。此时,有一个心在这个身体里,因此如果你想要完全离于身体的感觉,你需要死掉才行,一具尸体不会有任何感觉。这就是关于感官觉受。

 

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感觉出现了,但是它不是一种空虚的感觉。这表示你体验到清晰而生动的五种感官(五根)的印象,然而它们却无别于空性,色是空虚的色,声是空虚的声,当你看见空性时,五根的任何对境(五尘)都生起为空性。它们没有被中断,仍然被感觉,仍然完全被体验。任何出现在你眼前的事物,都是空虚的色;任何进入你耳朵的声音,都是空虚的声;你的舌头所尝到的任何味道,都是空虚的味道(味);你的鼻子所闻到的任何气味,都是空虚的气味。你不会变成完全的空虚,完全的空白,你仍然有感觉、有觉受。如果你想要变得完全了无感觉,那么只要变成一具尸体就好了!另一方面,人们可以体验感觉,但是却不执着于那种感觉,那是十分好的。重点在于:当你看见心性时,就不可能再有所执着。在此同时,你对所发生的一切也会有所了知。你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空虚的色,所听到的一切都是空虚的声,在那个时刻,没有执着。

 

在没有看见心性时,空虚的特质就找不到了,不是吗?在看见空性的刹那,没有执着、执取,也没有固着,然而却有了知。五种感官大开,一切事物都栩栩如生般地清晰。以下是一段甚深的话语:

 

全然的觉醒,有着大开的五种感官;

全然的开放,有着了无固着的明觉。

 

这种完全的开放在藏语里称为“zangtal”,意思是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不同着于任何事物。这与凡俗之人的心之状态完全相反,凡俗之人执着于一切,固着于一切。本觉的开放,瑜伽士的开放,不固着于任何事物,它不紧抓着任何事物,我们需要去习惯这种开放。你的五种感官是大开的,是充分觉醒的,而且了无念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全然地开放,这种开放如同一面透明的窗玻璃,它不会遮蔽外界的任何景色,它是完全透明的。这种透明一如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不固着于任何事物,那是一种没有内、外之分的开放。如同窗玻璃一般,没有任何事物遮挡外部和内部的视野。它不像这堵墙壁,既不是透明的,也不是开放的。我们可以用这堵墙壁作为愚蠢且固守铁条的象征,那真的是愚蠢而没有头脑!

 

此时此刻,我的视觉感受是畅通无碍的。我的视觉感受透过眼睛而产生,我可以看见每一张面孔,没有一张面孔是混杂在一起的,每张面孔都明显而清晰。我不把所看见的事物贴上言语的标签,也不固着于任何细节。觉受的范畴是畅通无阻,栩栩如生般地清晰。同样地,在你认识一心性的刹那,你会有一种充分觉醒的感觉,当你不固着于所体验到事物时,觉受本身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固着”(fixating)代表把每一个细节贴上概念——“这是这个,那是那个”等等。以下是摘自龙钦巴《法界藏》(Dharmadhatu Kosha)的引言:

 

当有情众生不检视自己时,

一切事物看似坚实而具体。

当瑜伽士认识全然自在的本觉状态时,

他明白这种本觉状态如虚空般开放,

而这世界的显相如同一场令人惊叹的表演。

 

一切显相看似真实,但是事实上,它们都不具实相,一如海市蜃楼、倒影、彩虹。你们或许知道某些迷幻药,当你产生幻觉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你想要知道觉受的本质是什么,去问一个服用迷幻药的人。一旦药效逐渐消失,幻觉在哪里?它(觉受的本质)就像那样,每件事物就像那样,它完全就像此时此刻!

 

龙钦巴常常在他的著作中提及,所有这些觉受,我们所觉知的任何事物,看似在这里,看似真实,但事实上,它们不在这里,也不真实,而有情众生却坚定地认为事物是真实的。昨天晚上,你可能做了各种不同的梦,在醒来的那一刻,那些梦到哪里去了?它们现在在哪里?梦来自何处,去到何处?去找找你的梦去了哪里,去看看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出现在白天的觉受,都是心的展现,全都是由心造作出来的。

 

所以,奇迹是有可能的。当迷妄的心的展现在证悟的刹那消失时,人们了解到,一般的显相仅仅是虚幻的。了证的瑜伽士不会被火焚烧,能够在水上行走,能够穿墙走壁。像我们这样的凡俗之人肯定会被火焚烧,被风吹走,被水淹溺。瑜伽士如何能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一切?因为佛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因此显相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所以,我们才会一再地受到叮嘱:“切勿执着于任何事物,切勿固着于任何事物。”只要认识本觉的状态,然后稳定地安住其中,大圆满的修行就是如此。仅仅瞥见觉醒状态一、两次,不会让我们具有施展奇迹的能力,唯有当你们稳定地安住在本觉状态之中,安住于心性之中,它才会发生。稳定地安住于本觉状态之中,即是所有印度和西藏的伟大大师不会被火烧伤、被山压垮、被水淹溺的原因。

 

这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大师的例子,有许许多多成就者都是如此。西藏大师果仓巴(Cotsangpa)[果仓巴·贡波·多杰(Cyalwa Gotsangpa Gonpo Dor je,1189-1258)是竹巴噶举传承的伟大上师之一。]有一首道歌:

 

所有这些显相都是虚伪的骗局,

这相对实相如同一场魔术表演。

我背后的岩石是透明的。

 

像果仓巴这样的瑜伽士,就能够自由地穿透如我隐居处后面的山那般坚硬的岩石。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证得稳定的本觉。那不是因为果仓巴是如此的强壮,能够用力穿过山峦,而是因为在事实上,一切显相都是一场魔术的骗局。在果仓巴的觉受之中,一切固着都已融尽。

 

相对实相(世俗谛)真的知同一场魔术表演。你熟悉魔术吗?在印度,有魔术师藉由咒语或特殊的物质,可以变出一座宫殿,邀请国王和他的所有眷众进驻这个魔术宫殿之中。国王及其眷众体验到这座宫殿,但是这宫殿并不真实存在。有一则故事说,一个魔术师曾经邀请佛陀及其五百位阿罗汉弟子进入这样的一座宫殿,并且奉上魔术变化出来的食物。佛陀假装不明就里,并且吃下食物。那位魔术师心想:“我骗到他了。”在最后,佛陀在回向功德时,仍然假装一无所知,然后带着五百位阿罗汉眷众离开。然后,那位魔术师试着要让这用魔术创造出来的宫殿消失,但是由于佛陀已经下了咒,于是宫殿就一直留在那里。魔术师因此感到心烦意乱,于是去找佛陀。他对佛陀说:“真对不起,我试图要骗您。请原谅我,并且让宫殿消失。”于是佛陀弹弹指,整个魔术表演就分崩瓦解。

 

魔术幻影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丝毫没有真实,它仅仅是应用咒语和特殊物质所创造出来的。你可以用魔术变出一些东西给人们看,但事实上,那东西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适用于万事万物的隐喻,这隐喻也适用于整个世界与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众生。轮回、涅槃和修道,每件事物都如同魔术师所创造出来的物品。

 

在传统上,有所谓的“八幻喻”,其中包括魔术、倒影(如水月)、彩虹、梦和海市蜃楼(如阳焰)。所有这些都是被觉知的事物,但事实上,它们并不真的存在,就如同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魔术表演。所有的显相(我们所觉知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不具有实体,而且并不真的存在。我们在本觉中越稳定,就越能够看见外在四大元素的真实面貌——他们是可见的,但不存在,如同天空中的彩虹。在此之前,人们纯粹被这些不存在的显相所迷惑,藉由稳定地安住于本觉之中,我们了解到所觉知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迷妄,它是个人的迷妄觉受。它如同帝洛巴(Tilopa)对那洛巴(Naropa)所说的话:

 

孩子!你不是受到被觉知的事物的束缚,

而是受到执着的束缚。

因此,那洛巴,斩断你的执着。

 

当你透过上师的口诀指引而从内心了悟到,执着是无根基、无基础的,那么你所觉知的任何事物既不会带来伤害,也不会带来利益。不论你的觉受是什么,都是你个人的觉知,而所有个人的觉知都是空虚的。此时此刻,我们或许会想:“我觉知这里的这块木头,那木头怎么会是空虚的呢?”因为这块木头可被焚烧,最后完全地毁坏,它缺乏本具的存在——不只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是如此,它已经是如此。在某个时候,七火(seven fires)将烧尽整个宇宙,如同一张纸被火焰焚毁那般彻底。七火烧尽整个宇宙之后所剩下的虚空,无法被摧毁。宇宙首先形成,然后留驻,最后分解,这个事实证明了宇宙实际上是空虚的。佛陀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你所觉知的任何事物,都是空虚的色。试着慢慢地、仔细地去了解这一点。如果一件事物不是空虚的,那么它将会是无可摧毁的(不坏的)。但是一旦你焚烧一块木头,吹散灰烬之后,甚至连一粒原子也不会留下。心是空性,因为你无法焚烧它,你能够焚烧心吗?你能够把心冲走吗?你能够把心埋在地底下吗?

 

唯有佛性是真实的。以下是一段著名的引言:

 

话说万事万物皆空,

但是佛陀之道不是空无诸身(kaya)与智慧。

 

心的空性是无可摧毁的,它无法被火焚烧,被水冲走,也无法被埋在地底下。其他的每一件事物,甚至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山峦,最终都会在最后一个火劫的巨大火焰中分解,在此之后,火焰自行消失。十亿重宇宙将会消失,不留痕迹。这难道不是证明了万事万物皆空吗?但是心的空性无法被火焚毁,无法被吹走。你无法消除心的空性,因为它如同虚空。你能够焚烧虚空吗?你能够吹走虚空吗?你能够把虚空冲走,或把它埋在地底下吗?佛性如同虚空。

 

我们所觉知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但是佛性却超越空虚与不空,请了解这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在认识佛性的刹那,你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只要去认识那个想要“去做”、那个思维的本体就可以了。当你有所认识时,就会立即了解到,万事万物都没有基础,没有根基。这种无基础、无根基的本性不是某种概念。对某个不具有概念的事物产生一个概念,这是没有帮助的。一个由念头建构出来的空性是没有用处的,我们需要本然的空性。在你认识心性的刹那,就已经看见了空性,那是不是相当容易?如果佛陀曾经说,有某个“东西”要你去看,但是你却错过了,那你就麻烦大了。但是,没有“东西”要你去看,它是空性,这是我们需要去看的。当你看见空性时,就没有错过什么,也没有什么是你仍然没有看过的。在你认识心性的刹那,没有念头,它是自由自在的。它不是一个慢慢进入你身体的本体,不是像被鬼魂占据一般。在认清心性的刹那,在那相同的刹那,你也看见了空性。藉由仅仅看见空性,不留任何念头,心就解脱自在了。这相当容易,是不是?没有什么是你必须背在背上的,没有什么是你需要去虚构的,没有什么是你需要去成就的,没有什么是你需要去想像的。这不是太简单、太容易了吗?

 

“视无物乃无上之眼界。”当你注视着对境时,你没有看见心,但是这些对境全都被心感受体验,正是心看见这些对境。当心认识心的空性时,就不需要着心跑,仿佛心是一个对境般,因为正是心感受体验这些对境。在认识心的空性的刹那,对境就不具任何重要性,它们不会影响心性。对境本身不会感受体验,地不会看见水,水不会看见火,火不会看见风等等,唯有心能够感受体验。尽管心是空虚的,但是它不会卡在那里,任何觉受都能够开展。

 

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做一个有特殊觉受的觉受者。在你开放每一件事物,离于执着与固着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平息。正是这些二元分立的概念替轮回火上加油,当觉知者与被觉知者自然而然消失时,有什么让轮回继续存活?修学这一点。它如同用一座桥跨越一百条河川!它如同往一棵树的主根一砍,就砍掉那棵树的八万四千条树枝和树叶,让它们同时枯萎。如果你斩断了这二元分立的心的根,就同时斩断了八万四千种烦恼。这是我们要修学的,就是这个。你能够信任这个吗?你现在对此生起信心了吗?

 

学生:是的。

 

仁波切:只是空虚和空无有什么用处?你认为这有用吗?

 

学生:没有用。

 

仁波切:心性的空性品质是法身,觉察的品质是报身,而空性与觉察双运是化身。在你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就等于和法身、报身、化身三身面对面;当没有认识心性时,你体验三毒。为了斩断三毒,你要认识心性。“了知者解脱一切”,在你认识这空虚与觉察双运的刹那,所有八万四千种烦恼都同时解脱。

 

“了知者解脱一切”,了知这一个心性,解脱二元分立之心的一切状态。但是也有可能“知百漏一”,或如人们常常说的:“没有了知心的真如,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上下颠倒的。”心的真如是指你认识“没有什么可以去看”、认识心是空虚的刹那。然而,心有所了知,这表示觉受是空虚的,但是尽管空虚,仍然有一种觉受是完全开放而无碍的,这是心的“真如”——心的实相。如果没有了知这个实相,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上下颠倒的。所有的成就都来自认识这个实相——心的真如,没有认清这一点,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是上下颠倒的。

 

本觉如同一面可以映现一切事物的镜子,当一个影像映现在镜面上时,镜子不会追随那个影像,它不会去追赶或操纵那个影像。另一方面,我们这些众生追赶对境,追赶我们所觉知的一切。本觉如同一面镜子,镜子拥有反射的能力,任何可能的事物都可以映现在镜子上。我们的心性是空虚的,本质是觉察的,能力是无限的。正是在这个无限的能力之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生起,如同镜面上的影像。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是没有知觉、愚钝和无知的。如果你想要没有知觉,那么试着用铁条技巧把你自己打昏!

 

你可以审视这整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仍然找不到一个比教导你如何认识心性更优越的教导,我现在正在告诉你们这个教导是什么样子。它是过去一切诸佛所行走的道路,在此时此刻觉醒的人遵循这条道路,所有的未来佛也只遵循这条道路而觉醒。这条道路也称为伟大的“法身母”(Dharmakaya Mother),即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法身母”不是某个老妇人,它是无限的空觉。

 

你需要透过修学来习惯这种状态,这种修学纯粹是“认识”,而不是出于意志的禅修行为。在认识心性的刹那,你看见了心性;在看见心性的刹那,心性是自由自在的,这种自由自在不一定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事物”要被看见,这个事实清楚地被看见为“如是”。它不是隐藏的,它是一种实相,只有短暂的刹那,但是它会重复多次,你需要如此修学。一旦你圆满修学,就不需要多想一次,当你在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时,你连想都不需要想,不是吗?当你念诵“Om Mani Padme Hung”(嗡·嘛呢·呗美·时,你需要去想它吗?每一次你念“Om”(嗡)时,需要去想在之后是什么字吗?当然,必须要有一个“现在我要念诵‘Om Mani Padme Hung’(嗡·嘛呢·呗美·的初念。同样地,我们首先需要提醒自己去认识心性,但是不需要去担心“Om”(嗡)之后是什么,“Ma”(嘛)之后是什么,对不对?当你说“Om Mani Padme Hung”(嗡·嘛呢·呗美·……”时,需要去想吗?这即是所谓的“训练有素”,它就是那样。第一流的修学是从早晨醒来的那一刻,一直到入睡,自然而然地认识心性,完全没有刻意的禅修,但是心却保持不散乱。

 

认识无限的空觉,保持觉醒,保持不散乱,没有观修的“事物”。一整天不间断地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这种状态日日夜夜任运而不息地发生,会是什么样子?了知一切的智慧、慈悲和证悟的事业等功德会任运地开展,不必透过禅修来达成。

 

学生:对修行者而言,“希望”与“恐惧”似乎不可避免。在修道上,我们忧惧自己浪费许多时间;希望明智地运用时间,有所成就。另一方面,上师教导我们,希望和恐惧会破坏持见。我们要如何克服希望和恐惧?

 

仁波切:在此有两个面向:“见”view)与“行”(conduct),你需要去区分它们。“见”与“行”是两种不同的面向,你无法也不应该把两者混合为一。如果你在“行”中失去“见”,那表示你总是在接受和排拒,你可能不断地怀有需要得到某个事物的念头,以及需要丢弃某个事物的念头,这即是所谓的在“行”中失去“见”。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见”中失去“行”,便会认为没有什么要去接受或排拒,不论做什么都无关紧要,而且没有善与恶,那是一种更大的错误。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世俗的价值观,然而,我必须很抱歉地说,混杂了世俗工作的佛法不是完美无缺的佛法。佛法和世俗的目标是相互抵触的,因此你在心中要区分这两件事情。世俗工作总是有一点点的不善,恶行是修道的一种障碍,为了修持佛法,你需要放弃恶行。心是这些行为的制造者,而身体和语言则是心的仆人,每当心陷入三毒之中时,我们的行为就是恶行。我们不需要去制造恶行来使自己背负重担。

 

“见”应该离于三毒。在一个凡俗之人的心中,除了三毒之外,没有其他的事物——只有希望和恐惧。从事世俗的活动而没有希望和恐惧,是不可能的。在今生,你无法在没有接受和排拒的情况下做任何事情,试图去超越这个状况,变成一个大问题。因此,你无法在没有希望和恐惧、接受和排拒的情况下修持佛法。这不表示人必须像一个凡俗之人那般,他的“见”只是三毒(顺便一提的是,这就是凡俗之人的定义),而“行”只是体现三毒,那不是这个意思。凡俗之人的心续被称为“黑暗的渗透”(black diffusion),这表示这样的心续就只是恶念模式,日日夜夜、不间断、不停息地流动。对凡俗之人而言,“见”是缺失的。就“见”而言,没有什么要去接受或排拒。然而,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善,不排拒恶,如果一个人不接受佛法,或不排拒世俗的目标,那么他仅仅是在过着世俗的生活。简而言之,你需要去区分“见”与“行”,“见”离于希望和恐惧,“行”带有希望和恐惧。

 

当谈到“见”的修学时,我们肯定要抛弃希望和恐惧、接受和排拒。在一个人放弃接受和排斥的冲动之后,才会有“平等”。“执着”有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是充满概念的念头。去行动,去践行,你必须接受和排拒,没有其他的方法。我们需要去修持佛法,不需要去制造恶行,但是这些恶行却常常自动地发生。凡俗之人受到思惟的影响,思惟、念头是恶行的根源。有情众生的念头不是修行的,它们只是嗔、贪和痴。有情众生因为贪欲而受到一个对境的吸引,因为嗔怒而对抗那个对境,或因为愚痴而不知道那个对境。换句话说,有情众生的念头除了贪、嗔、痴三毒之外,没有其他。

 

你需要放弃恶行,需要去应用佛法。因此,在人的生命之中,没有希望和恐惧、接受和排拒地修持佛法,是不可能的。这仅仅是就“见”而言,而这种“见”是指透过希望和恐惧,没有什么要去接受或排拒。但是希望和恐惧是念头,“见”离于这些念头,但是“行”却不是如此。举例来说,“转心四思惟”(four mind-changings)[“转心四思维”(four mind-changings)是指能将心转离轮回的四种思惟:(一)人身难得;(二)死亡无常;(三)业报因果;(四)轮回过患。]的整个目的即在于接受和排拒。接受应该要被采纳的事物,即佛法之修道;排拒应该要放弃的事物,即世俗的生活模式。为了成为佛法的修行者,人肯定需要去接受和排拒,而这则建立在希望和恐惧的基础之上,这没有什么不对,是在“见”中,不应该有接受和排拒。莲师说:

 

切勿在“行”中失去“见”,

如果你在“行”中失去“见”,

你将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机会。

切勿在“见”中失去“行”,

如果你在“见”中失去“行”,

你将偏离进入“黑暗的渗透”之中。

 

在“见”中失去“行”,意味“见”(空性)被施加在一个人的所有行为之上,这个人可能会说:“善是空虚的,恶也是空虚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空性,因此有什么是需要的。”于是这个人变得心不在焉,轻佻无聊,而且不会区分利与弊、善与恶,这即是所谓的在“见”中失去“行”。请小心谨慎地避免这个错误!

 

另一个极端是在“行”中失去“见”,只想到善与恶、什么是道德和不道德。莲师也说:“如果在‘行’中失去‘见’,你将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机会。”一个人正是透过“见”而获得解脱。如果你在“行”中失去“见”,将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如果你在“见”中失去“行”,则会忽略善与恶之间的差异。区分“见”与“行”是非常重要的。请小心谨慎地区分两者!

 

莲师也曾说:“虽然‘见’应该如天空般广大浩瀚,但是你的‘行’却要保持如青稞粉那般纯净精细。”切勿把“见”与“行”混淆在一起。当在修持“见”时,你应该要像天空那般不偏不倚、了无分别,如天空那般广大浩瀚、无边无际。另一方面,你的行为应该尽可能小心谨慎地区分利或弊、善或恶。一个人可以结合“见”与“行”,但是却不要混合两者或失去其一。这是非常重要的。

 

“‘见’如同天空”意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你完全没有卡在任何地方。换句话说,在要接受什么和要排拒什么之间没有分别,没有分隔两者的界线。“‘行’如青稞粉那般纯净精细”意指有善、有恶,人们需要区分两者的差异,放弃恶行,修持佛法。在你的举止之中,在你的行为之中,有必要去接受和排拒。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