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十四章 忙碌

 

正是这个思惟的心创造世间的一切,

创造喜悦、悲伤和冷漠,而不是其它的事物。

所有的悲伤、欢乐,以及介于悲伤和欢乐两者之间的一切,

都是这个思惟的心所玩弄出来的魔幻把戏。

 

想象一面洁净无尘、擦拭得非常光亮的镜子,具有反映一切事物的能力,在它面前的东西,都原本本地映现于其上。如果你带着这面镜子,站在我这间位于高处的茅屋旁边,整个加德满都山谷都会完完整整地映现在镜子上。它具有那种能力,这不表示镜子必须出门,追逐那些影像,才能让它们显现在镜子上。影像出现在明亮的镜面上,而不是在其它的地方。本觉有如一面镜子,它不需要为了了解对境而走到外面去捉住对境。那是概念心(conceptual mind;藏sem)的功能。概念心往外伸向对境,并且根据对境的特征,而为对境贴上标签,然后产生觉受。本觉不往外抓取和理解对境,它纯粹像镜面一样,让影像显现于其上。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

 

修行的核心


本觉具有特定的能力。在此,“能力”是指“基础”,即让现象和觉受无碍地生起的场地或媒介。本觉不是“生起”本身,当本觉变成“生起”本身,然后去抓取、理解对境时,那就是所谓的“思惟”。“能力”纯粹是让觉受生起的媒介或基础,它不同于觉受生起,然后被贴上“这个和这个”的标签,后者被称为“概念心”或“思惟”。镜子的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本觉不往外抓取和理解对境,但是概念心却会这么做,而本觉原本就离于任何往外执取的动作。在《法界藏》中,龙巴如此谈论本觉:

 

法身之本然状态不可思议,全然无涉。

它是一切开展之功德的起源,全然无瑕。

 

本觉不向外追逐被觉知的对境,也不会受到对境的遮蔽,对境映现在本觉状态之中。本觉不像概念心那样被融合摄入觉知的对境之中,它有如水银,如果你把水银倒在一盘土上,水银不会和土混合在一起,仍然和土保持分离。它独立自处,不会“同流合污”,本觉就是这个样子。另一方面,概念心有如把水倾倒在土上,土变成泥浆,换句话说,概念心是指我们陷入觉知者和被觉知者之中。本觉不会陷入觉知者和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之中,它原本就是稳定的。

 

非造作的本然状态是修持的重点,它迥异于我们平常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思惟习惯。我们先忙着想一件事情,然后再想另一件事情,再想第三件事情,如此使二元分立的心持续不断。非造作的本然状态不是概念心。

 

我们如何处理所有这些不同的念头?所有的念头都可以分为三种类别: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和未来的念头。当我们开始禅修时,过去的念头和未来的念头不是那么难以应付。说真的,在本觉之中,过去的念头已经停息,未来的念头尚未到达,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忙碌于现在的念头。陷入当下的念头之中,正好和非造作的本然状态相反,我们总是在确认某一件事情,或否定某一件事情,或接受某一件事情,或排斥某一件事情,这一切全都奠基在希望和恐惧之上。身为禅修者,我们或许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需要除掉某种可恶难缠的、二元分立的心之状态,并且需要持有这个殊胜、讨人喜爱的本觉状态。如果我们陷入接受和排斥之中,执着本觉,执着心之无二状态,并且把念头视为必须刻意去除的事物,那么我们肯定不是在修非造作的本然状态。

 

所有的有情众生都不断地忙着为轮回的心链添加一个链环,这是每一个刹那的每一个念头正在做的事情——使轮回的状态持续下去。我们要如何终止这种情况?对禅修者来说,这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如何处理以希望和恐惧、接受和排斥为基础的当下思惟?

 

事实上,它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只要认识心性即可,在认识心性的同一个刹那,当下的念头没有立足点,没有地方可以安住,它只会消失而不复存在。在那个刹那,你不必做任何事情去改善它,或使它更殊胜,它已经是“如是”心性了。在那个刹那,你不必去接受或排斥任何事情,这就是非造作的本然状态。

 

你要把反复地修持这种非造作的本然状态,当作修行的核心,这种修持不同于你修一座的法,努力维持一种状态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最后回向功德,从蒲团上起身。修持非造作的本然状态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只能在一天之内从事一、两次前面那种修持。我们称前者为“长时、少次”的修持;相反地,真正的修持是在一天当中“短时、多次”。我们应该用这些短暂的时间来修持非造作的本然状态。

 

检视主体与客体


以下是消融所有念头的方法。即使连最令人感到痛苦的想法,也是我们自己念头的产物,对不对?我们把“那边那个”贴上痛苦的标签,然后心想:“我无法面对它,它实在太痛苦了,它糟糕透了,我无法再忍受了”,这种心态制造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正是这种念头的过程令人感到不知所措,而不是真正令人感到痛苦的对境本身。你只要去认识这个特定的痛苦念头,它只不过是另一个念头罢了。它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不管念头的内容为何,处理念头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我们只要认识思惟者的本质即可。在那个刹那,念头无法自行存在,它消失了。因为其它人的痛苦而感到不知所措的感受本身,其实不具任何实体,它是空虚的。没有东西真正感受到那种感受,它是空虚的。

 

但是,这只能维持几秒种的时间,念头消失,没有问题了,之后它还是会再度出现。你可以像之前那样,用相同的方法处理重新生起的念头:认识是什么觉得不知所措?再一次地,你看见没有东西在那里,它是空虚的,但是你不会保持空虚,你能够感觉。请重复这种方法来修持。

 

一旦认识空觉的心性之后,你每一次忆念心性时,它都是相同的,你认识先前所认识的、相同的无碍空觉。我们尚未证悟,能瞥见心性并不表示已经证得圆满的果位,我们仍然在修道上。换句话说,我们尚未圆满心性,尚未完全熟悉心性,尚未对心性有稳定的认识。我们要如何处理这种不圆满?那就是一再反复地修持,圆满这种修持,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不论有问题的是一种感受、概念、身相、状况或感觉,修持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从一开始,五蕴和空性就是无别的,你只要认识这一点就够了。

 

另一方面,对特定种类的个人而言,有时或许会太难忍受其它人的痛苦,而觉得自己无法真正专注于修行。在这时,最好让自己集中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性。有时候,我们不是那么容易去记得认识心性,心便会散乱根据教导,去探究、详细地检视那种感受的主体与客体,具有极大的利益。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经历不知所措、幽闭恐惧症或被痛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受,我们要检视主体和客体,客体是那种感受,而主体是感觉到那种感受的“我”。让自己更仔细地去检视这强烈的感受,它到底在哪里?你最先在哪里注意到它?它到底来自哪一个地方。此时此刻,当这种感受如此强烈时,它到底在哪里?当它在某个时候消失时,它前往哪个方向?它到哪里去了?去找出确切的位置。你也要去探究感觉到这种感受的主体,也就是察觉、注意到这种感受的心,这种方法非常具有利益。如果痛苦和忧虑过度强烈,你应该仔细检视这种感受的主体和客体。

 

有情众生确实具有念头,我们的念头有时变得过于强烈,那不表示我们应该在那时放弃。当然,当我们遇见其它受苦的众生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强烈感受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我们必须从某处着手,如果你没有拯救或利益众生的加持力和慈悲力,你“至少”可以先从清除自己的迷惑开始,因为我们自己的迷妄状态近在眼前。沉迷于迷妄的念头,并不具有真正的实体,这是为什么它被称为“迷妄”的缘故。

 

老实说,你无法确切指出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有一个被称为“痛苦”、“念头”或“感受”的具体事物。如果有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具体有形的,它就不能被称为“虚幻”或“迷妄”的状态,它会是真实的。你能够找到称为“痛苦”感受的具体事物吗?你能够找到它的来处、它的所在位置和它前往的地方吗?是否有一个具体的心注意到这种情绪,并且沉迷于其中?一旦发现没有这种东西时,你就不需要进一步地加以讨论了。

 

过去所有的修行者都曾深入探究,但是都没有发现情绪的来源、停留的处所或消失的地点;个人的身份、自我也是如此。你必须同意,它只是虚幻。这是空性的虚幻:每一个念头都是空性的魔幻。在你认识受者的刹那,虚假马上被揭穿,念头就自然消失了。这是我们开始的方法。

 

你需要开始修持。当然,这种修持是以认识空觉之心性为基础。你需要一再地体验心性,达到熟悉的程度。除非去修持,否则你对心性的认识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稳定。如果没有稳定的认识,利益其它众生的能力就不会展现。

 

悲心的起源


我们越努力认识心性,本具的功德就越会生起,这些本具的功德是内观、慈悲和利益众生的能力。这些本具的证悟能力会越来越开展出来。到了那时,你不但清除了自己的迷惑,也将能够利益所见到的每个受苦众生。不仅如此,你也将能够同时利益轮回三界的一切有情众生,甚至连地狱最底层的众生也不例外。你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就把他们全都带上解脱道。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修持心性,并且持续不懈地认识心性。

 

举例来说,当一种感受太过强烈,你所经历的事物太过痛苦而难以面对,在那时,试着记得问自己这些问题:“此时此刻,这种痛苦的感觉在哪里?它究竟在哪里?这个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的东西,有特别的色相或声音吗?有特别的气味吗?有特别的味道吗?有什么东西我可以抓得住?”切勿陷入对境之中。你所感觉到的,是你体验痛苦的心,而不是其它的事物。痛苦是心理的,对吗?你能够抓住痛苦吗?不能?那证明它是空虚的。

 

为了真正具有悲心,你需要体验空性,我们要认识到其它人因为没有看见空性而受苦,这是悲心的起源。如果你没有了证空性,其它人也没有了证空性,你可以可怜他说:“喔,可怜的家伙!”但是那有什么帮助呢?你必须修持认识心性。如果两个没有手臂的人都被湍急的河流卷走,他们怎么互相帮助呢?观见充满慈悲的空性,如同具有两条手臂。只是表面上想着“可怜的人,可怜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其中欠缺真正的能力。

 

我们常常念诵的一篇祈愿文这样说道:“请赐予您的加持,让我们了证充满慈悲之空性!”正是这种无别于悲心的真正空性,才具有利益他人的能力。表面上可怜其它众生,不具有任何深刻的力量。我们现在需要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存在之流充满慈悲的空性,并且成为精通此道的大师。那时,你就真正能够利益他人了。

 

4 般若智慧的彼岸


正是这个思惟的心创造世间的一切,创造喜悦、悲伤和冷漠,而不是其它的事物。所有的悲伤、欢乐,以及介于悲伤和欢乐两者之间的一切,都是这个思惟的心所玩弄出来的魔幻把戏。除了心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创造出这样一出戏?一切事物都是心创造出来的,心是制造者、作者和行为本身。是行为创造了制造者?还是制造者创造了行为?让我们把“作者”和“行为”这两个词汇换成“主体”和“客体”。客体是五大元素,主体是觉知的心,当觉知的心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件事物之上时,之前被觉知的客体是否跟随那个心?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个“作者”,是这个心,不是吗?

 

如果你的心追赶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分立,忙碌于各种活动,终究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为什么要执着于觉知者和被觉知者、主体和客体呢?当你不受到外在被觉知的客体的染污,不因为内在觉知的心而堕落时,会发生什么事情,让本然之空觉持续下去。如果你让它持续下去,那么它本身就是一切诸佛的心。不论你以一千种或一百种不同的方式听过这个重点,它就是如此!

 

首先,你需要了解它,并且品尝其中的滋味。接着,你需要实现它。在这个修道上,你先要认识心性,然后修持心性,发展这种认识的强度,最后达到稳定的认识,就是这样而已。你要认识这个觉醒的刹那,以及不忙碌于被觉知对境的刹那。在这个刹那之中,觉知的心是自在而不散乱、不忙碌的。不要受到任何情绪的染污,当本初觉醒全然展现、全然实现时,那就是“佛”这个字的意义——清净、圆满之觉醒状态。当你完全习惯于这种状态,并且达到稳定时,其本身就是证悟之道。首先,认识心性,然后修持心性,达到稳定的认识,那就是证悟。这时,你已经从二元智慧的此岸,渡至般若智慧的彼岸。

 

我要稍微逗逗你们。智慧的此岸称为“科学”、“科学家”。如我所解释的,超越此岸的智慧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有多少科学家已经证悟?你曾经听说有哪一个科学家证悟吗?如果科学家从事这样的修持,然后达到证悟,不是很棒吗?这年头,科学家被赞誉为世界上最卓越杰出的人物,因为他们创造了许多装置,让你们可以立即和世界另一端的人通话,或让你飞越天际。但是,透过这种修持,你却可以超越科学家。事实上,科学所创造出来的事物相当不可思议,但是所有的科学仍然在智慧的此岸。甚深三摩地超越二元分立的心,是智慧的彼岸。

 

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把自己和科学家相比较,科学家似乎比较优秀,对不对?但是,一旦科学家抵达彼岸,任何心智活动都毫无用处!在那时,抵达智慧的彼岸要好多了。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在置身于中阴时,科学知识究竟有多大的用处?请仔细想一想。在置身于中阴时,科学家不再有任何可以帮助他的装备,也没有监视卫星或喷射机可以使用,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在中阴都毫无用处。科学知识不是智慧,我们应该修持的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

 

老实说,在此生的尽头,我们所从事的世俗的活动都证明是浪费的,它们毫无用处。除非它会带来善果,否则我们费尽心力去完成的工作,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把全副心思投入于工作,甚至连坐下来享受一杯茶的时间都没有。这些活动让我们的额头上时时挂着汗水,在死亡的时刻,这一切全都是白费而毫无用处的。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徒劳无益的,那就是真正的知见,是真正的了解。除了佛法之外,没有任何事物具有真正的价值。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实修!努力实修,你就会掌握见地的核心,这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方法。当我们仔细检视周遭的事物和自己本身时,应该就会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毫无用处的。在我了解到“我真的愚弄自己”时,就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我愚弄了自己,而不是其它人愚弄了我。”在康区,有一句谚语说道:“有如把你自己的嘴巴缝起来。”换句话说,你不能吃、不能喝,所以你会饿死。那是我们自作自受,没有人把你的嘴巴缝起来,是你把自己的嘴巴缝起来了。

 

这个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这个殊胜的人身,和在这个世界上显现的化身一样宝贵。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停止缝住我们自己的嘴巴!许多法本提到,拥有殊胜的人身(不只是人身,而是殊胜的人身),只会在一大劫中发生一次或两次。我们虽然已经获得这个殊胜的人身,但仍然有入宝山却空手而返的危险。这是你的选择!

 

在人类历史上的这个时代,是人类具有长足发展的时代,是众人繁荣富裕的时代,我们可以说这些是快乐的时代。但是在此同时,谁也不能确定今天活着的人,明天是否就会变成一具死尸。任何情况都可能突然改变,一切瞬间毁灭。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现在你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你可自由选择修持佛法,没有人阻止你;你掌握一切,你握有缰绳。也就是说,这是你从事修行,达到证悟的时机!

 

我们应该真心感激有这样的机会,停止愚弄自己。过去的伟大的大师们说:“生与死的差别只在一口气之间。”如果你呼气之后不再吸气,你就变成一具死尸。只要一口气没吸进,你就已经在中阴了。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刹那,都令人感到惊奇!


(全文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