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章 奢摩他——止《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丹津·葩默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丹津·葩默



第六章 奢摩他——止《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作者:[英]丹津·葩默

译者:叶文可

审订:郑振煌

 

我们在前面讲演里大略谈到,佛教的禅修有两个支流,它的梵文是奢摩他(sh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hyana)。奢摩他意指“使心平静”,而毗婆舍那意指“观心”奢摩他在英文中通常被翻译为“止”, 毗婆舍那则译为“观”,意指清楚地看见。

 

有个传统的例子,说明这两种禅修方法的差别。想象有一个被山丘和雪山环绕的湖泊,这是一个清澈的山湖,它清楚地反映出环绕的山脉,很难分清哪个景象是山脉,哪个是山脉在湖面上的倒影。但是,当湖被外在因素扰动,就会发生种种状况。首先,湖面被打乱了,不再清晰地反映出山脉,倒影依然存在,但被扭曲了。而且,因为湖面有许多波浪起伏不已,很难看入湖的深层。不但湖面波涛汹涌,湖底的泥土也被扰动起来,湖水被染污了,混浊又不清澈。这种状态非常像我们每日的心,不断被六种感官(六根)的风所扰动。

 

六种感官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识觉(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认为“意”是第六根。我们的心经常被自己的念头和情被所看、所听、所品尝、所碰触的东西所扰动,所以没有办法清楚反映外界发生的事情。换句话说,当外界有事情出现时,我们立刻会用偏见和成见来诠释;以至于看不见事情的真相,只看见自己的诠释;这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所以我们往往浑然不觉;如果你和一群经历过相同事件的人谈话,每个人的叙述都会不一样。

 

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的经验,是由于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我们的感官扭曲了接收到的讯息,正如湖面被外在因素所扰动。如果我们在心很混乱的状况下观心,会看不到太多东西,只看见表面的不宁静。然而,如果面对这个山湖,并且让风平息下来,湖面终将变得平静,如同镜面一般,能够正确地反映出所处的环境。一如我们观看一个清澈平静的山湖时,能立刻见到深处,看得见鱼、水里的植物、底层的石头,包括湖底所有闪亮的卵石。由于湖水清澈极了,以至于看起来只有几寸深,如果丢颗石头,它会沉到最底层;同样地,当我们的心不再被六根的风所扰乱时,心就会平静下来而变得清明

 

当心安静时,我们就能从六根接收到正确的讯息,看见事情的真相而没有扭曲——换句话说,就是看见在我们妄下批判、偏见和杂念以前的本来面貌,能清楚、透彻地看事情。同样地,当我们穿透表面,进入心的本身,就可以见到非常深奥的层次。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差别,关键就在这里。当湖面的水是平静的,泥土虽然沉到湖底,但还是在那里,还是不干净的。任何的扰动都会把泥土搅到湖面,让湖水又变得浑浊。同样地,当我们只修止,进入深层的专注,心变得极为清明,非常集中或是定于一点,而且极有力量,但是,根本的染污还在心里,只不过静止不动,保持蛰伏状态,如同湖底的泥土。

 

经过奢摩他的修炼,可以达到深层的专注,外表容光焕发,但是还没有调伏那些隐藏的负面情绪。事实上,因为心这时更加集中、有力,一旦这些负面情绪被激扰时,将以更凶狠的形态浮现于表面。如果阅读印度早期的史诗,譬如《摩诃婆罗多》或《罗摩衍那》,会读到一些圣者或隐士的故事,他们禅坐了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心受到很好的控制又有力量,极深的禅定可以保持几个世纪。可是,如果有人打扰他们的禅坐,把他们从禅定中唤醒,他们当即的反应就是愤怒,甚至是暴怒。由于他们的心如此有力量,甚至可以从第三只眼中喷出火焰,燃烧那个触犯的侵入者。有些故事描写到,当天神觉得被这些发展出惊人念力的圣者所威胁时,由于害怕被圣者毁灭,为了消弭他们的力量,就送一些美丽的天女去诱惑他们,当他们张开眼睛,看到这些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女时,就扑向她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耗尽他们所累积的力量,就像把压力锅的锅盖打开一样。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即使我们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深入修行奢摩他,除非运用智慧,否则情况可能会比开始的时候还要糟。佛陀很早就了解到这点,他离开皇宫后寻找老师,找到了一位,当他把所有东西都学会后,就离开这位老师去亲近另一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教导各式高深的奢摩他,达到所谓的无色界,在这些禅修中,心念穿过无尽的意识层次,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最后来到空无一物的境界。佛陀的两位老师都说这种境界就是解脱,佛陀修持这些方法很快便达到这些境界,但是他知道这不是真正的解脱,必须要从头来。这种非常高深和微细层次的心,虽然下一生可以转生到意识极度高超的层次, 但仍然不算是解脱。

 

佛陀放下这些法门和老师,接下来的几年,他采取苦行,但是也失败了。他自问:“解脱在什么地方?解脱存在于什么之中?”他记得小时候看过父王在春天庆典里耕作,于是他就到山楂子树下打坐,静静地进入了初禅,从这个境界,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心的本身。几年后,他坐在菩提树下,了悟这就是解脱之道。他重新发现一条被忽视的古老道路,回头发现它,这就是毗婆舍那的道路——内观之道,我将在后面加以阐述。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奢摩他是发展毗婆舍那的前行和助缘。

 

奢摩他是什么?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喇嘛告诉我,如果我们的奢摩他修得很得力,所有佛法都在我们的手中;如果我们不培养奢摩他任何修行都不会真正有用。这很有道理,当我们用散乱心做任何事情时,都是没有力量的,也不会成功;学习任何东西都必须用心,包括写信、用计算机,或做其他事情,都必须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奢摩他就是:做任何事都全神贯注,不是同时想着其他的事情,而是全心全意。如果我们专注于所做的事情,很快就会产生效果,如果只用一半的心力,不论工作多么辛苦,只会造成内心的冲突。

 

我们必须培养修行的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当最初的热忱逐渐减弱,心开始厌倦时,便很容易分心。所以,当人们要开始修奢摩他时,通常得到的建议是先坐很短的时间。我们应该很巧妙地配合自己的心,不要和它做对,有两种方法能做到,其一是静坐一小时甚至三小时,不论发生什么事,就是坐,不要站起来跑出去大叫,只是把它坐完。

 

另一个方法就是告诉自己:“善待这颗心,和它合作。”毕竟,我们必须让心愿意专注。如果我们读的是一本非常无聊的书,多半很难记得它的内容,因为心里会产生冲突,急着想做其他的事情,不想读这本书。这的确是很困难的:有一个“我”在这里,还有这本我逼迫自己读的书。但是,如果我们读一本自己觉得很精彩的书,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书,因为这是一种喜悦,我们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满怀遗地把书放下,然后又等不及再把书拿起来读,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修行变成这样。有些人告诉我,因为他们所受的知性训练,使得头脑非常活跃,静坐对他们来说是很无聊的。许多人都有这个问题。

 

为了对静坐产生兴趣,如前所说,一开始只要坐很短的时间。因为,心几乎对所有的事都能保持短时间的兴趣,可是如果拉长时间,便会开始烦躁不安,心即使有兴趣也会烦躁不安,因为它不习惯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点上。之后,当我们再度试着去静坐时,内心会产生抗拒,因为心会记得上一次的无聊。可是,如果我们在仍然感到喜悦、还不会觉得无聊的时候就停下来,心会记得上一次很有趣,于是就想要再做。

 

所以,我们经常建议——至少藏传佛教是如此——修“止”要短而频繁,所谓短是指我们感觉舒适的长度,但如果短于十分钟,则又用处不大,我认为二十分钟大约刚好。我们大约需要十分钟让心安静,如果心才刚静下来就停止打坐,那又太短了;如果坐得太久,在心力到达高峰,注意力开始涣散时的这一点上停止,那就是太久了。最好是在心力到达高峰,还没有下滑之际就停止打坐。当你发现心开始觉得不耐烦时,可以暂停几分钟,看看四周,然后再开始。

 

一颗专注的心,好比一束光聚集在精准的一个点上,直到它变得像镭射光一样,最后当镭射光转向内心,便能够穿透心的许多层次如果光线涣散,便只能照亮表面,不能穿透深层。我们应该努力开展这项内在本有的特性,每个人都有专注的能力,都有寻求宁静的倾向,对于这些,我们多少都有一些经验。例如:如果我们所做的正好是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很容易专注,看看那些观赏足球赛或好电影的人,不用教,他们就会专心。

 

关键就在于开展我们本具的心智机能,让心导向我们想要的方向,禅修就是在训练心。我们参加健身课程,辛苦锻练使得肌肉疼痛,如果我们坚持下去,每天锻练一点,肌肉就会开始强健,并且发现自己能够做到先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从来没有人一坐下来就会静坐, 即使佛陀也不能,每个人刚开始静坐时都会遇到问题,刚开始都要面对一个狂野、没约束的心。

 

有些人抱怨,一打坐心就会受到干扰,包括心的喋喋不休,记忆又不断涌现等等,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特殊的问题,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类问题,每个身体、每个头脑都一样,那些成功者并不见得是心灵天才,但是他们有耐心和恒心,这是禅修要进步所需要的两种主要特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甚或在这之前的好几世,我们很少试着去驯服自己的心,因为我们通常没有被鼓励这样做。

 

长久以来,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从感官传来的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知识的刺激,所以当我们坐下来试着要让心安静下来,消除所有念头,专注在一个点上时,往往不能立刻产生效果。效果不是只靠希望就能产生,初学者经常会发现,这时候的心反而比平常还要喧扰,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因为平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心的喋喋不休,所以当我们坐下来准备应付它时,障碍就来了。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存在,佛陀时代存在,甚至早于佛陀的五千年前、一万年前也存在。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就会有另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我们有耐心又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有收获。

 

如何开始呢?有许多达到专注一心的方法,所有方法都有用。佛陀依照修行者的个性,教导许多不同的技巧,其中真的没有什么差别,凡是能让心专注、更加集中的方法,都是有用的。

 

我将解说两三个方法,让你们有一点概念。传统佛教最普遍运用的修法,就是注意呼吸的出和入,不论南传佛教、禅宗、藏传佛教或其他教派,这个方法为佛教所有宗派所运用。我们介绍这种,因为这是佛陀自己用的方法,这个方法让他达到开悟。它适合所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这个修法有许多变化,我只解释一个简单的方法。有许多教导,教我们应该专注在呼吸的吸入和呼岀上,这种教导是让人想象站在呼吸后面观看呼吸;但是,我们其实要和呼吸合一,变成吸入和呼出,自我和呼吸之间不要做分别。

 

西方人禅修会遇到的问题之一是,一方面我们有个禅修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个我在努力禅修。一开始,是有这个二分法,有一个我,还有个修行,我要去修行,这就好像是两座山面对面。人们并不了解为什么修行没有进步,其实,应该去消融主体和客体的界限,换句话说,我们要变成修行;一旦我们变成修行,成果立刻显现,因为心和对象融合了。如果我们将心和修法分开,不论修得多久,它们永远不会合一。

 

当修法中包含了呼吸,我们应该放下所有和呼吸有关的想法,让自己就是吸入的气息,就是呼出的气息,其间没有分别。如果能这样做,很快就会达到各种程度的平静、安宁和专注。培养专注力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会把心变得很柔软。有人说,专注的心会变得僵硬,这是个很奇怪的想法。事实上,当心念完全集中,并和对象融合,会变得柔软又流动,你希望它想这件事,它就会想这件事,你希望它想那件事,它就会想那件事专注的心如同身体,如果身体僵硬,就会摔断,但如果身体柔软,即使遭逢意外,也不会那么容易受伤,即使受伤了,也能够痊愈。同样地,如果心柔软又顺从,就能够应付极大的伤害和困难,相反,如果心僵硬又顽固,就会折损。

 

我们必须培养一个安宁、专注、驯服的心,之后,如果希望用这个心做不同的修法,它会很容易适应,很快就有成绩。持咒一百万年,但是如果心不能专注在所修持的对象上,就不会有效果,相反的,如果心和修法完全融合,即使只念几句咒语都有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能够运转心,西藏地区的人用“离苏隆哇”(le surungwa)这个字眼,它的意思正是能够运转。心必须变得可以运转,然后才能够轻松完成所有我们交代的任务,这就是奢摩他的目的。奢摩他本身不是目的,佛教禅修的目的不只是得到平和或快乐,或集中注意力,而是如果心是平和、专注、柔软的,我们可以用它来长智慧、慈悲和了悟,修行奢摩他就是学习运用我们的心。

 

我们都希望平和、快乐、慈悲、善良,但却发现自己激动、有压力、易怒、沮丧。我们虽然都具备拥有平和、快乐、耐心、智慧心的潜力,但是却没有开发这些潜力。奢摩他用这种方式锻炼我们的心,让心变柔和,使我们能够用它来利益自己和他人但这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真的很专注,那会非常有用。如果听见一个声音,那只是个声音,让它离开,如果念头产生了,那只是念头,是心海中的波浪,让它离开,不要给它们任何能量。修奢摩他的要点,就是不要管闲事;好奇心属于内观。

 

首先,注意让心安静、集中于一点,如果我们对内心世界着迷,就会分心,所以不要这样。这个时候,把和呼吸合一当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唯一应该做的事

 

修奢摩他即使时间很短,也会有用。如果心开始不安定,可以睁开眼睛,看一看四周,再回来禅修。当心渐渐开窍后,我们就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训练它,它开始记得禅修时只需要和出入息同在。我们是知性的众生,心是能够学习的。以前心学习如何变得散乱,如何思考、推理、合理化,这个心受过许多喋喋不休的技艺训练;如今,它的程序必须重新规划,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却是可行的;当心开始认知和经验到平和宁静,便会自动产生热忱,只要我们没有过度逼迫它。

 

禅坐时专注在出入息的好处之一是,我们到任何地方都带着呼吸——我们永远都在呼吸。所以,即使在白天,尤其在我们受到压力时,都可以把注意力带回到出入息上,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不用想它,不必替它做任何事,不用批判这是美好的呼吸,还是污秽的呼吸,只是把自己呼出去,再把自己吸进来,可以一整天都这么做,一天之内,有数不尽的机会把自己带回到呼吸上,让自己心念集中。我们对此应该感激。

 

另一个培养专注一心的方法,就是让心做很多事,而不是把它变空,藏传佛教喜欢给心很多事做。我个人认为,空掉一切对大部分西方人是个好主意,因为我们的脑袋总是聚集了太多垃圾,有机会放掉一些是好事,想象我们的心像个垃圾场,然后慢慢开始丢掉一些垃圾。

 

这里所说的另一个方法是,让我们的思想超乎寻常地复杂,但是要采 用有规律的方式。在藏传佛教,就是做极度复杂的观想,曼陀罗、本尊、灯、咒语,诸如此类,把心完全占据,以至于无法分心。

 

我记得修过一个法,必须观想一百二十四位本尊,每位本尊都有佛母,都有三头六臂。每个本尊都在做不同的事情,手里握着不同的东西,佛母的色彩和本尊完全不同。我们必须在头盖骨顶端和发际的中间区域看见所有人物,同时还必须看见他们都出现在一个坐在胸中的小本尊心内。要同时看见一百二十四位本尊,事实上是两百四十位,所以当我去见我的老师时,我都快要变成斗鸡眼了。他告诉我, 尽量看清楚一些,他说:“如果你能清楚地观想他们,你的心将变得高远广阔,他告诉别人只要大略观想就可以了,但是我没那么幸运, 他要我把本尊看得非常清晰,所以,我真的试着去做。我记得,当我一头栽入这个完全不可能的任务时,试着在一个针头大的区域内看见无尽的曼陀罗,我的心完全沉浸在这不可能的任务中,这份努力给予我许多能量。我不能说自己的心变得很广阔,但真的培养出清明。所以,这是另一种方法。

 

我们或者把心完全占据,或者把心完全空掉。有些人比较适应这种方法,有些人则否。有时候交替运用两种方法也很好,藏传佛教信众通常交替运用。等到我们谈到金刚乘的时候,会再深入叙述。

 

现在我们谈的是比较直接的奢摩他修法。就像人们所说,重点是了解为什么要修它。当然,我们都喜欢更平和、更快乐,虽然这种动机对学习禅修也不算坏,但却不是最究竟的动机,最究竟的动机是为了开悟。开悟的意义是:揭露智慧、慈悲、纯净的无尽潜能,以及无限的能量。我们其实早已拥有一切,只是必须把它揭露,发现潜藏在内的东西。禅修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希望是智慧的和慈悲的?如果只因为喜欢是智慧的和慈悲的,那就偏离了道路。因为,“我”是不能获得智慧和慈悲的,一旦“我”消失,智慧和慈悲才会显现;当达到这个层次,才能利益他人, 否则,只是以盲引盲。所有真实的宗教,都寻求达到这种不被自我捆绑的意识层次,佛教称作无为法的、不生的、不灭的。你可以给它任何名称:我、无我,或是神,事实是,有一个微细的意识层次,是我们生命的核心,它超越平常有为法的心,我们都可以体验到。有些人透过服务,有些人透过奉献而体验到,有些人甚至认为可以透过分析和知识训练体验到。佛教徒通常是透过禅修来体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达到无为法的境界,是为了帮助他人也能如此,但是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立足点开始做起,从我们的意念、身体、问题、弱点和优点开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潜在的本质却极度地相像。

 

当人们静坐时,会面临两个基本问题:掉举或昏沉。如果我们的思想太活跃——而这是经常发生的问题——通常建议先静下来。安静的方法包括:坐在温暖的房间、闭上眼睛、吃些重口味的食物,其他还有各种方法让心更放松。禅坐的要点,就是导引心彻底放松,同时全然保持觉知,如果你进入一种美妙、梦幻、平和的境界,你不想动,感觉可以持续坐几个小时,被幸福感冲昏了头,非常地安宁,但是像是在朦胧的雾中,那就完全走错路了。要达到这种境界很容易,它会感觉非常愉快,有些人甚至以为他们就要入定了,但事实上这是无记。

 

如果心掉举,就必须学习放松,只要想象把一切都丢下,同时保持眼皮下垂。据说吃点东西也有帮助,可以让心踏实,因为血液到了胃部,而不是上冲到头脑。另一方面,如果是昏沉,解决的办法就是到比较凉快的地方,把眼睛睁开,吃非常清淡的食物,有时候,凝视虚空也有帮助。如果是掉举,还可以观想腹部有个黑点——黑色使意念迟缓;同时,将意念导向腹部,能让心更稳定。如果太昏沉了,则可以观想一道白光在前额中央,以提升、照亮心。

 

我认识一个人,他静坐时一直有昏沉的老问题,对治的方法就是坐在井的边缘上,很快就不昏沉了。甚至密勒日巴也有这个问题,他曾经把一个点燃的酥油灯放在头上,我有一个朋友也曾经在打坐时把一碗水放在头顶上,以保持坐姿挺直,同时减少倾倒的可能性。

 

重要的是,心是放松的同时保持警觉。如果发现自己的心愈来愈清醒,愈来愈警觉,好像心里某样东西在打开,清醒过来,变得更轻、更空,就知道自己已经走上正确的道路了,毕竟这些全和清醒有关,佛陀的意思就是"觉者”。伟大的孟加拉国印度教圣人阿南达玛以玛(Anandamayi Ma)说过,不论你到达禅坐的哪一个阶段,如果缺少清晰的觉知,就是错误。重点是要保持这份觉照力、知觉或知道,这在禅坐中极为重要。

 

我们还需要培养平衡。佛陀说过,如果你把一个弦乐器的弦调得太紧,不但会制造出刺耳的声音,甚至弦还会断掉;相反的,如果弦调得太松,乐器就发不出任何声音。你必须调整自己的心,如同调整乐器的弦,不紧也不松,刚刚好,达到平衡。就像玩冲浪板,如果太紧张或太松懈,都会跌倒,你必须是泰然自若。如果你能够平衡,不论浪头多高,都不会有问题。心也是这样,我们必须达到这种程度的平衡。

 

有规律的禅坐也非常重要,我现在没有时间详细说明。我谈的是奢摩他,并不是谈如何修行,你们总是可以找老师学习方法,所以我谈的只是一个概要然而,每个修行人都必须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来修,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是习惯的动物,如果每天做同样的事,很快就会养成习惯。起床,上厕所,然后修法,坐下,点香,或做其他的事情。很快的,这个心开始记得这是禅坐时间,所以很快就能安定下来,因为它记得要做什么事。可是,如果我们不停地改变时间,在这里禅坐一下,在那里禅坐一下,然后必须一再提醒这个心要做什么,这就要有更长的时间才能安定下来——至少在开始时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培养出节奏,即使是有规律地静坐十分钟也好——如果你无法坐得更久的话。

 

如果可能的话,清早刚起床,静坐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看你能坐多久。在一日之始,集中心念是很好的,带领你的心进入房间,进入身体,首先和身体连结,然后和出入息连结。这无关乎你信的是什么教,或是根本不信教,这和信仰没有关系,这关乎如何面对我们的心。

 

晚上睡觉以前静坐一下也非常好,如果有时间,回顾一下白天——白天里我们的觉照力怎么样?是不是很和善?做了什么美好的事情?做了什么或许不太好的事?不做审判,只是回顾一下我们在这一天之中,究竟做了些什么事。然后,下定决心明天做得更好、更觉知、更清醒、更善意、更有耐心。接下来,静坐一会儿,注意呼吸,五分钟或十分钟,只是吸入和呼出。放空心念,抛下一切,只活在当下。

 

我们应该自问:这一生在做些什么?每天在做些什么?每小时在做什么?每分钟在做什么?没有人阻止我们禅坐,没有人阻止我们成佛,是我们自己阻止自己。基本上我们是在修心,因为到头来,所有事情都是我们的心;不论快乐或悲哀,宁静或激动,什么都没有,只存乎一心。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能够转变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一旦转变了自己,那将遍及我们身边所有的事物。

 

有一回我到瑞士,和一些天主教修士和修女、耶稣会信徒等人在一起。他们在苏黎世有一个很大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创办人和跟随他工作的修女修士等,在日本学禅多年,如今他们在苏黎世已经许多年,在瑞士很有名。起初他们的影响力在于人权、帮助吸毒者和无家可归者,现在他们的主力是教导经济学家、政治家、银行经理,以及许多在联合国做事的高层人士如何禅坐。他们的信念是,这些人应该学习怎样接近自己智慧的心和自我的清明、宁静,因为他们控制经济和世界政局,所以也可以做出大好事。

 

我问他们这项教学有多成功,他们告诉我,做梦都想不到会这么功。修士和修女筹划的许多课程和节目,有几百人来参加。这些人对学习禅坐很有热忱,即使只是为了降低压力和培养更宁静的心。这样的修并不自私,它不只帮助个人,还有其他广大的利益。如果我们被自己的无明、贪婪和愤怒所拘禁,任何和我们接触的事物都会被染污,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拯救世界,就必须先拯救自己。

 

现在,我希望大家静坐约十五分钟。如果你的心溜掉了,把它带回这个房间,然后,把它带入身体。如果你的身体有些感觉,只要注意它,不要评论喜欢或不喜欢,只要知道它的存在,认识身体。当你体验身体而安定下来后,便把注意力放在出入息,只要和进出的呼吸合一,不要故意把呼吸变长或变短。这其实不算是集中注意力,因为我们并非从一段距离外观察呼吸,我们是和呼吸合一,知道它的进和出。当心里出现念头时,不要管它,脑子本来就有思想,不要给它任何能量,不要被它捉住了,不要理它。如果有人想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不去理他们,最后他们就会放弃离开。念头来来去去,但是我们对它没有兴趣,只要把注意力一再土也带回到呼吸上——入,呼出。

 

我们练习大约十五分钟。当声音响起,它只是声音,只是空间里传来的震动。没有问题的,声音本来就在那里,耳朵很自然会听见声音,不要赋予它任何能量,只是回到呼吸上。

 

 

问答

 

问:对于那些呼吸有困难的人,您有什么建议?

 

答:如果有人呼吸困难,可能更适合用其他方式的禅修,方法很多。大部分人很容易进入呼吸,但是对一些很紧张的人,即使没有病也没有濒临死亡,专注呼吸也会让他们很浮在这种情况下,做其他种类的观想或专注在其他东西上,像是光等等,会比较合适基督徒可以观想耶稣。

 

问:可不可以谈谈静坐的姿势?

 

答:背脊要挺直,肩膀向后,同时保持放松。虽然脊椎是挺直的,但重量感要放在下面,不是放在肩膀上,重点是把重量感维持在肚脐正下方,而不是高耸在脖颈或肩膀。即使坐在椅子上,也要保持背脊挺直,双脚要平放在地上,不要靠在椅背上,双手可结印放在腿中,或轻轻放在膝盖上。至于眼睛,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轻轻闭上眼睛是可以的,藏传佛教信众和日本人则坚持眼睛必须微微张开,并将注意力放在几尺远的地方,眼睑微垂,眼光顺鼻而下,这个姿势可以让眼睛休息。有人说如果闭上眼睛,会使心变得黑暗。刚开始修行张开眼睛可能比较困难,但是不要集中眼神,到最后你会发现,如果有可能,张开眼睛是比较好的,这同时还能防止内心过度幻想。

 

佛教并不是教你和感官断绝,只是任感官活动而不对它起反应。我们希望禅坐是流动的,没有丝毫执着。如果你听见或看见任何事情, 把它放下,但不要把事情切断。

 

问:如果发怒了,该如何平静自己的心?

 

答:有几种方法,传统方式是做慈悲心的观想。这个概念是,我们将一种心情和它相反的心情交换。所以,如果我们对某人发怒,坐下来培养对他的慈悲心。开始时,我们先培养对自己的慈悲心,然后,当那种温暖的、那种能够接纳愤怒的感觉在心中生起时,你就把这种感觉给予他人。

 

另外有一种方法——这要看你是用哪一种修法,这方法是看着愤怒本身。首先,你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看着愤怒,看愤怒的感觉像什么?它在哪里?身体对它怎样反应?什么是愤怒?当我们说“我生气了”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感觉是什么?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个方法是,回顾使我们发怒的事情,从一段距离外观察它,就像看电影一样,试试看能不能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放映这段情节。

 

愤怒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情绪,因为我们通常希望将它驱除。所以,它和欲望以及执着不同,大部分人如果能够实现自己的欲望,都会很喜欢有欲望愤怒会伤害我们,受伤的通常不是我们发怒的对象,而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喜欢它,因为它使我们觉得不舒服,所以希望驱除它。这样也很好,我并没有说它不好,但是我们的动机是来自于不喜欢它。

 

有无数的方法可以应付愤怒,其中一个方法是,了解忍辱为学佛路上必须培养的伟大特质之一,佛陀一再赞美忍辱,它是成佛所需的特质之一。除非旁边有人来激怒我们,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学习忍辱。如果每个人对我们都很慈爱,如果他们只说、只做正确的事情,我们或许觉得很好,但却不能给我们成长的机会。所以,那些怒、反对和伤害我们的人,绝对不是怨恨的根源,而应该是深深感激的对象。这些人是真正助我们修行的人,促使我们心灵强健,给我们修炼谅解和忍辱的机会,他们是我们的上师。如果用这种态度对待这些把自己逼疯的人,所有的关系就会转变。他们不再是障碍,反而变成我们绝佳的机会。你能了解吗? 一切都存乎一心,外面的世界一点也没改变,但是我们的心改变了,这就是重点所在。这和改变别人、改变条件无关,而和改变自我有关。

 

这当然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生气,这是极具毁灭性和无益的。我们要对自己有很大的慈悲和耐心,因为我们也是受苦的众生。

 

问:您认为欲望需要消除吗?

 

答:这得看你对欲望的定义了。希望开悟是好的欲望,我们不希望消除它。世俗欲望的问题在于,它不断愚弄我们,我们总是想象着,欲望如果满足了,就会快乐。但是世俗欲望好像盐水,愈喝愈渴,问题并不全在欲望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它的执着。你可以住在皇宫、豪宅,拥有九十九部劳斯莱斯轿车,如果你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如果明天你失去这一切,而只是耸耸肩,那就很好但如果这真的困扰到你,而且你花所有的时间在取、保卫、防止他人抢夺、企图得到更多,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问题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和如何享受它,问题在于我们对事物执着的方式,以及无力把它放下,这也包括对人的执着。

 

我们当然可以享受人际关系,但是和我们有关的人可能会离开或逝世,这是世事的本质。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必须彼此分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响应。我们能否不紧抓住自己的经验和财产,有经验和财产是很高兴的事,没有的时候,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抓事物,一旦失去便感到心痛,那就有问题了。我们紧抓事物的事实,让我们离不开生死轮回并以假为真;轮回并没有捆绑我们,是我们自己用双手把它紧紧抓住。

 

人们常说一个故事,那是印度抓猴子的特别方法。一颗椰子有个小洞,洞的大小刚好容纳一只猴子的手穿过,小洞里面有一片黏黏的椰子糖。一只猴子来了,因为它闻到味道,把手穿过小洞抓糖,当它把手握成拳头,手就伸不出来了,接着猎人就来把它抓走了。没有任何东西把猴子留在那里,没有陷阱,它只需要把手掌打开就可以离开,它是被自己的欲望和执着捉住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问题不在于椰子糖,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放下你懂吗?问题不在于我们拥有或没有什么,而在于我们对事物执着的程度。

 

还有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位国王,他拥有一座雄伟的皇宫,后宫里满是美丽的女子,他有许多珠宝、黄金、丝绸,巨大的宝库。国王有一位婆罗门上师,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个乞食的葫芦钵。有一天,国王和上师坐在花园的树下,上师正为国王说法。这时,有一名仆人跑来,大叫着:“国王陛下!快来!快来!国王陛下!你的整座皇宫都失火了!”国王回答:“别吵我,我正在听上师说法。你帮我处理皇宫的火灾”但是,这位上师却跳起来大叫:“你是什么意思?我把葫芦钵留在宫殿里了!"

 

看得出来吗?问题不在于你拥有什么,问题在于你执着的程度问题不全在欲望,而是执着。如果你希望握住水,你必须用杯状的手握住它;如果你紧握拳头,它就会流掉。攀缘和执着带给我们极大的痛苦,我们认为执着是爱,其实它不是。

 

问:我们如何培养对自己的耐心和慈悲?

 

答:我想,我们必须了解耐心和慈悲是为了众生,而我们也是众生,因此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心和慈悲,对自己的无明、妄想、愚昧、愤怒、贪婪没有耐心和慈悲,我们也不可能以慈悲对待他人。

 


第五章 女性与修道《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四章 六道《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三章 戒与三学《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二章 动机与修行《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止:必要的基础及方向——修行理论基础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修行理论基础


止观法门(上)


止观法门(中)


止观法门(下)


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定慧初修》


1.01 戒学《定慧初修》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


1.02 定学《定慧初修》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


1.03 慧学《定慧初修》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


5.05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定慧初修》第五章 禅观略讲


03、如何修止 《圆觉经略说》第07章 威德自在菩萨


02、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圆觉经略说》第08章 辨音菩萨


09、止住的持名念佛 10、百千三昧的定境《金刚经说什么》第02品 善现启请分


12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 徒步喜马拉雅雷龙之地《温和的远方:不丹》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来自东方的光:罗摩克里希纳《隐士:透视孤独》


桃花源与竹林寺 寺院与佛教传说故事《寺院映现的中国》


第二章 莲花生与《中阴度亡经》《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佛学典故:晨钟暮鼓


佛禅大智慧:终南别业 ▎辛夷坞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诘摩 诗佛 终南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第一章 玛尔巴与藏密转世秘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密海寻珍记(代序)《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基督教隐士:瓦尔登湖畔:亨利·梭罗《隐士:透视孤独》


基督教隐士:装饰性的隐士 《隐士:透视孤独》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4 安布罗斯(Ambrose)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下)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  (上)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2——莱奥尼德(Leonid)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1—— 圣山 ▎俄罗斯的隐士 ▎第一位灵性导师 ▎小隐修团 ▎圣母进堂小修道院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9)同情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8)明辨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7)关于 骄傲|谦卑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6)关于 “顺服”|“虚荣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5) 关于 “禁食”“贫穷”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4)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3)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2)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人身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慈悲 教导汇集(爱 巴克提 解脱 恩典 明师)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