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5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定慧初修》第五章 禅观略讲

#南#怀#瑾#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怀##,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2012年9月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省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原文按语:《定慧初修》收录了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规、GY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5.05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定慧初修》第五章 禅观略讲

 

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

 

唯在随息的过程中。身心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外呼吸(鼻)逐渐的微细,内呼吸(腹都)开始发生作用,一般称为丹田呼吸,最后,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谓的胎息。

 

此时将可以感受到气脉(包括任督等脉)流通的感受,由此而产生很多修气息的法门。因此可说大多修阿那般那(出入息)祛者.都为风大(气息)所困,感觉外呼吸几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时身体上的感受很舒适,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对一样,不想起坐。但这~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蕴、受蕴”之中。一 如进而到达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没有呼吸,也尢杂念,已经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须知到

 

此仍然困受在“色蕴”范畴。如何由止进入到定慧,则是进一步应该认识韵问题。

 

一,由止到定,定发神通,得定起观的认识

 

到了止,没有妄想杂念,则息灭念无,可能通达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层次.。此时也许岔出许多神通异能,譬如入水不为水溺,在火不为火烧等事。但这些都因心不动念,直到心风偶然合一所发生的本能。

 

如在相似定中,感受到与太空融成一体,或者看到光明与其他异相,觉得很舒畅。但这一切包括相似神通在内的境界,也都是虚幻妄想所起,统属意识(独影境)及身识的变相。

 

《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谓法,包括一切思惟事物的理念。法尘,就是所恩惟事或理的影像。影事,即如水中月,镜中之相,这是指修定的人,如果自己以为处在空灵的定中,但事实上,此定仍是潜意识所造成的,犹如误认水中月为真月,镜中之花影为真实,毕竟不能明心见性。

 

因此如修到止的层次,若只内守幽闲,满足于定中所显发的神通,仍属于外道境界,决非究竟。必须_继续修观,才能通达慧海。

 

一般说来,显教修观的方法很多,但以天台宗羞止三观为最普遍。而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观法相同,但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兹分别叙述于下:

 

二、天台宗三观的理论与实践

天台宗所谓的观,就是寻、伺、观察、参究、思惟与觉观等意思。由止起观的目的,为通达明慧(般若),并进而回转清净本性,证成菩提。

 

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与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所述及修止修观的方法,理趣大同小异。天台宗三观,即所谓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程序,始于假观,经由空观,到达中观,最后完成智慧解脱。或由空观而缘起假观,归到中观而得般若法身。

 

1、假观

 

所谓假观。即是思惟目前所达的止境,仍是一念所显,此念是假,当然这一止境也是不实。至于由止定中所显现的一切境界,也必然是假;包括悬空坐着、发光、动地等神通与觉受。因此不以现境为满足,不贪着此境,做到无所着处.即转入空观。

 

2、空观

 

到了“空”境,则似无所着处,身心皆忘。所谓空观,即是观此“空”境,是否为无想定?若是无想定,则此定为意识所产生的l断绝妄想。若不是无想定,则继续参究,是无心定还是有心定?但须知无心定,

 

还不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本来面目”。因为只是不是思善,不思恶,还是属于无想定,甚之完全入于无记的境界。

 

若着于空,不将空也舍掉,即此着于空的便是有,属于小乘法门。故应知道,此空也是假的,也是唯心所造,所以空也不应着。

 

3、中观

 

所谓中观,并非思想个“中”,如着一中的观念,即便落入边见,已不是中。.中是不着有,亦不着空;世法不住,出世法也不住,即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实际理地。

 

证成空、假、中三观之后,亦有再修慧观之说,所谓慧观,就是证成中道义后之正思惟。因为智慧是由正思惟而来。所谓思惟,即是五遍行中的思。亦即谓之知,或谓之觉。明儒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之说,是脱胎于天台止观而别成蹊径。但须知大小乘所有三藏经典,也都由此一正知正见的自证分而到达证成圣果。

 

三、密宗观想的理论与实践

 

观想为密宗修持法门之一种,其原理与天台宗三观略同。所谓观想,即是将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然后运用各种观想方法起观,逐渐配合身心的变化,而进入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

 

次第的成就(假观)。再次,进而舍去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观)。最后通达中观明慧,由此而证成菩提。观想方法也有八万四千种,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异。例如不净观、白骨观以及密宗各法门之观想,及净土宗念佛法门之观想等等。但观想之法,论其微细程序,应该说是先想后观。

 

概分而言,前者为想相,属于动态,较为粗略;后者为观用,属于静态,较为精细。

 

例如修持净土观想法门,先当想像阿弥陀佛三十二种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依次按赞佛偈起观想。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观想清明,则妄念顿消,刹那净土即现。如果初学者观想不起,则可先学习另一种简要观想法。先观看某一明体(如水晶球、荷叶上的露珠、佛像额上明珠,或者太阳等),然后取该明体某一亮光点之映像而作系心一缘之用,依此摄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识里,即定住此一亮光点而不变不动,是为止境。但在止境中一样可以做事,因为止是属于意根,而做

 

事则是分别心的意识之外用而已。不过,这样只是方便,并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时中,心系一缘的清明影像现前,是为得止。例如欠人钱,债主急着催讨,不论做何事,时时挂碍在心。又如谈恋爱,单相思时,茶里饭里都是她。再由得止而循序渐进,渐使身心的本能变化而到达定境。再进达于心风自在,则可由定发起神通。即也是因观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转物。如于禅定中的道人,为避免人扰,乃化现老虎以吓访客。或于一念之间,呈现自身为光明透体等境界。

 

须知观想成就。还属于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识境界为满足,不贪不着,进而达于圆满次第之空境。但须知此空如似无念,还是意识所呈现的清净现量,仍然是虚妄的,所以,空也不应执着。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继续参究,进而能体悟真空妙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真正中观正见的成就。此时,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间,净土现前。

 

四、结语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之通途,戒为无上菩提

 

本,定慧则是佛学之中心。天台宗六妙法门的实践,从数息入门,经由随息到达止境。但~般修持者,大都停留在练柔软气功,或者满足于止境中所产生的愉快与相似神通等阶段。事实上,这些仍然是属于身心的觉受,所谓神通异能,也只是外道而已。因此到了止,必须起观,才能真正进入佛法的定慧里。

 

所谓观,就是参究、思惟的意思。修观的目的在于通达般若,证成菩提。修观的法门很多,以天台宗的三观为最普遍。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宗三观相同,所差异的只是人手方法而已。

 

天台宗三观包括假观、空观、与中观。所谓假观,即是认知止境乃一念所成,而此念是假,因此止境中的一切觉受,甚之与所显发的神通,也是假的。所以不应贪着此假有,即进入空境,此时,毫无杂念,身心皆忘,仿佛与太虚融成一体。事实上这所谓空,仍是自己意识所造成的空,也是假的,因此不贪着此空境,这就是空观。

 

所谓中观,即是既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体证深入,自然通达般若,即显真空妙有,觉照无惑之境。

 

密宗的观想分为两个层次,即先经由想相,而后起观用。所谓想相,即摄受某一实体或明体之影像于意识根里,譬如于二六时中,念念不失佛的庄严

 

相,或水晶球体反映之明点。或再运用各种观想方法,如不净观、白骨观、净土观等,配合身心自然变化,达成所谓生起次第的“假有”与圆满次第的“性空”。由此通达般若、真空妙有之境,原理上与天台三止三观相同。

 

学佛贵在修证,上面所说属于证成道理的一部分,除了必须配合观待道理的认识之外,更须要自己真修实证,才能圆证菩提。


附:《定慧初修》目录

 

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

1.01 戒学

1.02 定学

1.03 慧学

第二章 修定与参禅

2.01 初修禅定人门方法

2.02 定慧影像

2.03 参禅指月

第三章 禅净双修调和论

第四章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4.01 净土三经的高下

4.02 禅、唯识、净土

4.03 观想和念佛

4.04 大道废有仁义(上)(下)

第五章 禅观略讲

5.01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5.02 静坐的基本认识

5.03 修证与方法

5.04 六妙法门

5.05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5.06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般苦正观略讲

6.01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6.02 尽无尽法门 汝等当学

6.03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6.04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6.05 照见五蕴皆空

6.06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6.07 般若就是无上咒

6.08 色与空的问题

6.09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6.10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6.11 教你一个咒子

6.12 空里谈空 都是空话

6.13 五蕴一空 依性起修

6.14 无量法门誓愿学

6.15 观与照是同是别

6.16 事理一定圆融

6.17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6.18 境网吹识浪 自有定盘心

6.19 轻轻从心头起观

6.20 讲个禅宗故事

6.21 苦由我来

6.22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6.23 多消一分业

6.24 不沾念

6.25 生死本空

6.26 见性解脱 能所双泯

6.27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第七章 guan\yin\\\略讲

第八章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8.01 净土法门

8.02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8.03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8.04 全心全意的想念

8.05 举一则笑话

8.06 临终时的念佛

8.07 自欺、欺人、被人欺

8.08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8.09 穷极呼天 痛极呼父母

8.10 “顽空定”的念伟法

8.11 但持正念 莫问黑烟

8.12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第九章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9.01 之一

9.02 之二

9.03 之三

9.01 之四

9.02 之五

9.03 之六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