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响 | 七夕七章:月经潮汐与星空之响

G 古务运动
2024-08-30


从中国浩如烟海的

杂剧、传奇及民间吟唱中,

打捞沉音。

让远人之歌哭,

回响于当下。




















四川郫县龙虎戏璧牛郎织女汉画像石




七夕。

一个真正美好的,难得的,女性的节日。

它从远古而来,关于数字七的永恒魅力,变换的星辰与银河,女性身体与月球的运转周期,爱与泪,分别与欢聚……

今天,这些隐秘而模糊的知识,早已消褪。在情人的喁喁话语中,它们不合时宜,也并不重要。

我们不想,也无法破解七月七日的种种谜题。只是自先秦而下,随手摘取七个碎片。听一听,来自地下,回荡于星空,奔流于体内,若隐若现的先人之声。





河南南阳白滩汉画像石






首章:起初


戊申、己酉,
牵牛以取织女,
不果,三弃。

戊申、己酉,
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睡虎地秦简《日书》



起初,这是个坏日子。

本来我们以为,牛郎织女故事最早也是在汉魏,甚至南北朝出现,但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让我们知道,他们二位在先秦已经作为一种痛苦婚姻的典范而存在。《日书》作为以时日推断祸福的占验书,认为大家结婚一定要避开牵牛娶织女的日子,否则没有结果。

从这两条材料中,很难断定他们是否成功在一起,又是谁抛弃了谁。后世的诸种说法,比如织女废织,惹怒天帝(《荆楚岁时记》);牵牛欠天帝钱不还,从而被赶走(《道书》)等等,大概都是基于后世不同历史环境的创造。





二章:星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经 · 小雅 · 大东》节选


《诗集传》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


《日书》出土之前,这首诗是关于牛女故事更常见的文献起始。诗中的织女,当是织女三星,或是织女一(Veag α Lyra);牵牛当是河鼓三星,或是河鼓二(Altair α Aquila)二者相距十六光年,看上去虽然只是隔河相望,理论上却无论如何不可能相逢。


诗中没有传达出相爱的信息,只是想说,双星看上去好像在工作,实际上终无工作结果。其中“终日七襄”,众说纷纭,没有特别确定的答案。但即使如此,“七襄”也成为了织女的一个标志,直到清朝宫廷昇平署,演月令承应戏,逢七夕还有《七襄报章》的戏码。

结合传统汉儒的解释,“终日七襄”,可以看做织女星在七个时辰内,向西移动七次。但正因为她这样有往无来的移动动作,没有报复(回复),所以无法织出布来。如果运用想象力,也许这种运动方式,正是破碎婚姻的某种天文起源。
后面我们还会说到。





三章:七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黄帝内经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光绪文成堂刊本


“终日七襄”,大概率是一种天体运动。
而七,也是女人的生命周期单位。

女子二七,十四岁,“天癸至”,癸属水,坎卦,为阴之极。晋代《针灸甲乙经》记“天癸”为“天水”。天一生水,水生万物,天癸的到来,标志着女孩子可以生育。所谓天癸,医家一般看来就是月经,没那么确定的话,至少可以看成是“阴精”。

女子经水,下应海潮,上应月相。月有盈亏,潮有往来。月经周期平均四七二十八天,月亮的运行也是四七(新月、上弦、满月、下弦)。不止中国古人们这样认识,古罗马的裴洛在《论创世纪》也有过详细阐述。至于二者的因果联系,仅仅是术数层面,还是科学层面,直到如今,还有人不断做统计学上的研究。

同时,月相以七为单位的盈亏现象,很容易被看成是一种循环回归。就好像,月经的血污,象征死亡;天癸阴中有阳,又包含生机。这是七的特质。礼仪上看,丧葬的“头七”回魂,似是一种重逢与回归;术数上看,《易经》的“七日来复”,又是一种无限循环。

回到我们的问题:
我们现在知道,月亮、七、女人之间的联系。而月之人格化就是嫦娥,观察上则又像藏着象征生育的蟾蜍(月亮别名"银蟾”“蟾宫”)而蟾蜍/月亮流溢出的阴精。
生出了织女(《春秋元命包》:“蟾蜍阴精,流生织女”)

至此。
高悬于夜的织女与月。像是一回事。
围绕着她们则是:七、女子、月经、生机、回还。

汉代的一种“挽回巫术”,几乎融合了这所有元素:七月七日,把女人的月经带,烧成灰,藏在门楣,那将要离家的女子,就无法离去(《淮南万毕术》所谓“赤布在户,妇人留连”)

如果拆解这个巫术蕴含的符号,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完整的包含了女人、月经、七、离别与回心转意。后世的另一种“挽回巫术”,所谓“佳人返步”,虽然不拘于七月七日,但还是要念个七遍咒,作法七七四十九天(《增补秘传万法归宗 · 佳人返步章》)

以上,是汉人的观念,流传很远。
比如,明代有钱有势的男人们,乃至皇帝,为了壮阳,对月经水有大量需求。医家与道士们因此留下诸多文献。他们要选择年方“二七”,且美丽的少女,取她们的初次经水,炼制红铅丸(张三锡《医学六要》),取到经水后,加入乌梅水、井水、河水,七度晒干(谢肇淛《五杂俎》)。炼成之后,他们非常兴奋,有人会忍不住作诗一首,赞叹:色如桃花鲜,喷鼻香甘美(龚廷贤《医学全书》)
即使到了近代,为了破除义和团的法术,官军会在民间搜集月经布作为武器。义和团则赶紧出台规定,其中除了规定女子外出必须用红布遮盖之外,对“七”格外上心。比如,女人七日不可入市,七日不可立门外,七日在家坐着也得脚不沾地,七日不可梳头洗脸,不可缠足等等(《天津一月记》)





四章:河

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明月昭昭,当我户扉。

条风狎猎,吹予床帷。

河上逍遥,徙倚庭阶。

南瞻井柳,仰察斗机。

非彼牛女,隔于河维。

思尔念尔,惄焉且饥。


——蔡邕《青衣赋》节选


丁善长绘《历代画像传》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如果以上可以看成胡言乱语,那隔断牛女的银河,是最没有争议的存在。因为它一直在。我们今夜抬头,还能看到它。它是隔断爱情的一个隐喻。

实在是太难了,爱情。

举个例子。
我们说过,关于牛女的婚姻破裂,其中一个说法,在于牛郎的贫穷。后世敷衍出董永和七仙女(织女)的故事,更是将这道“女贵男贱”的鸿沟,设定为天人之别。那过来看,“男贵女贱”又怎样呢?
后汉蔡邕,写了一篇《青衣赋》。
那是中国第一篇直白宣泄个人爱情的作品,是对自己身份低微的情人,全方位淋漓尽致的歌颂,甚至还颇有一些性爱描写。但最终两人无法偕老,也只能“非彼牛女,隔于河维思尔念尔,惄焉且饥”。不仅如此,作为曾编写并刊印儒家教科书的一代名臣,蔡邕写出这样“不伦”的作品,被人从古笑到今。
同时代的张超写了一篇《诮青衣赋》,骂他说:您写得很好,但以后别写了。你俩不会有好结果。真的很丢人。

类似的,一条条银河,横亘在恋人们面前。门户、财富、知识、年龄、地位、礼法、日常生活,如此等等。

并不只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年轻人们马上也都会遇到。

据传曾在长安昆明池两岸隔绝的牛郎与织女。班固《西都赋 》:“集乎豫章之宇 , 临乎昆明之池 , 左牵牛而右织女 , 似云汉之无涯 ”。张衡《西京赋 》 :“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






五章:声

灵匹怨离处,

索居隔长河。

玄云不应雷,

是侬啼叹歌。


——《七日夜女歌九首之六》


《乐府诗集》四库本


当你们遭遇失败,终于隔绝两地,你在想什么?汉乐府有一支《迢迢牵牛星》,告诉我们,在夜幕之下,星空之中,除了机杼声和抽泣声,并无他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宇宙级的隐忍、静谧与空灵。

而《七日夜女歌》,似乎更近人情。
它是一首吴歌,选自六朝乐府清商曲辞。七日之晚,女子演唱,一共九首,完整讲述了织女渡河去见情郎,一夕欢会,重又别离的情节。由于属于民歌性质,历来注家很少。如今的解释,对“玄云不应雷”一句,或者解为织女发出如雷悲声;或者解为织女的痛苦如雷声未发,乌云滚滚。这样的解释,别有趣味。

理智的看,所谓“玄云”,应该并非乌云,而是一首歌名。《汉武内传》:西王母于七月七日降神,见了汉武帝。她老人家阵仗很大,侍女众多,差不多算是一个整编制的歌队,其中许飞琼,董双成,都是有名的仙女。另一名女孩安法婴,被安排演唱了《元灵之曲》,又名《玄云歌》。其中提到:启彼无涯津,泛此织女河

《玄云》的古调已经失传。我们知道同名歌曲,在汉代短箫铙歌,与《朱鹭》《思悲翁》等一样,是军乐的一种。到了晋朝,傅玄改制,也没有动它。至于王母的仙乐,怕是没人听过。

回过头来看。
云与雷,是屯卦之象,象征着刚柔始交。
而整个屯卦《象传》正充满了婚姻的起始与挫败,乃至于“泣血涟如”。

云雷合,且如此。
更何况,云不应雷呢?
玄云,只能是一首啼叹我之命运的哀歌。





六章: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樊川文集》景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刊本。银作红。



另一个传说,也许你读过:
隔断恋人的银河,却与大海相通。
每年八月,海上居民就乘槎来往于大海与银河之间。

有个大胆的人,有样学样,在槎上建造阁楼,备足粮食,浮槎而去。最初的十几天,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之后就恍恍惚惚,不分昼夜。最终他似乎在银河畔的城市里,见到了牛女。当他漫步天际之时,也变成了一颗星。

这个星际旅行的故事,很有点卡尔维诺的味道,载于晋代《博物志》。

2001年,一支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乐队Butthole Surfers,发布了不太成功的专辑《Weird Revolution》,其中一首《Yentl》,让人恍恍惚惚,如在银河。

恍惚中一个声音飘荡:
银烛。
秋光。
冷画屏。


Butthole Surfers

《Weird Revolution》






七章:送别


七月七,节满了,

巧娘娘把我不管了。


巧娘娘身影出了门,

石头压心沉又沉。


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

害怕天河没渡船。


有心把巧娘娘留两天,

害怕走迟了天门关。


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

害怕老天爷寻麻烦。


白肚子手巾写黑子,

巧娘娘走了我没治。


巧娘娘走了我心酸,

眼泪流着擦不干。


野鹊哥,野鹊哥,

你把我巧娘娘送过河。


巧娘娘,上云端,

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西河乞巧歌 · 转饭送巧篇 · 其五》


西和乞巧节(来源于西和新闻网)



我们直到现在,也没有选一首明确由女子创作的七夕之歌。这不对。
实际上也不算难找:六朝之前怕是只有一两首,而明清后,女子写作的作品则大量存世,七夕是她们的一大主题。可是你知道,但凡能够运用古典文学规范创作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别的什么东西更严重的规范。


我们看看别的。
《西和乞巧歌》,由甘肃西和县学者赵子贤,1936年在鼓楼南学校任教期间,动员学生在民间收集整理。西和县的乞巧节颇有特色,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阶段,此篇即为“送巧”。

所谓“巧娘娘”,就是织女。

在其他那些诗词歌赋中,织女是夜空明星,是天帝孙女,或者守节,或者淫奔,而在乞巧歌中,她更像是姐妹。

在其他那些诗词歌赋中,织女教女人穿针引线、保佑女人生孩子,而在乞巧歌中,她还要教她们保护自己,有人欺负自己时懂得反击(“我给巧娘娘鞠个躬,巧娘娘教我打阿公;我给巧娘娘献花花,巧娘娘教我打阿家;我给巧娘娘献李子,巧娘娘教我打女婿”,选自《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


这样的织女,不更让人难舍吗?






文字 I 编辑 I 视觉

为 古务运动发展小组 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内容
回响 | 《化人游》:鲸腹中的幻境
回响 | 《双忠记》:却将贱妾来烹宰
回响 | 《蕉鹿梦》:大梦好几场

回响 | 《瀛台梦》:中华时局,愈出愈奇

回响 | 《雷峰塔》:端阳、炼金术与白蛇世界

回响 | 《侠女新声》:柔肠时带狰狞气

回响 | 《冀西南林路行》:太行水泥【600553】现在能买吗?

回响 | 《簪花记》:关于孔子老子等性别问题的讨论
回响 | 《祝发记》:”一苇渡江“的诸种可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古务运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