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治愈地球”?一次美好的误读敲响气候危机的警钟

Sunaina Karki 复旦发展研究院 2021-04-15

疫情治愈地球?一场美好的误读敲响气候危机的警钟


BY

Sunaina Karki

尼泊尔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译 | 复旦发展研究院 焦露曦


导读


在COVID-19疫情爆发的过程中,全球各地都出现过类似的新闻或社交媒体推送:在人类忙于自我隔离的时候,小动物们正悄悄地扩大自己的地盘,地球也在这个宁静的春天获得了自愈的机会。然而这个俏皮可爱的故事却可能是一场美好的误读。COVID-19给地球气候环境带来的究竟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尼泊尔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所的副研究员Sunaina Karki给出了自己的分析:COVID-19疫情带来的所谓环境利好都是短暂的、微小的。根据历史轨迹,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坚实有效的长期应对之策,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因为短期利好而对气候变化问题掉以轻心,终会酿成苦果。而如果能够吸取疫情防控的经验,立即采取坚决的政策措施,积极改变个人和集体的行为,COVID-19疫情或许才能真正成为人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过去几个月,有关COVID-19疫情的事实、文字和图像成为互联网传播的热点。相当一部分文章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在当下的危机之中,地球得到了治愈,焕发了活力。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蔓延带来了碳排放强度的大幅下降,这是由于工厂大量关闭,公共交通、私人交通以及经济接触的减少,都导向了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锐减。追溯到一个月以前,中国碳排放量骤减25%,意大利碳排放量降低10%,而在其他国家,也都有类似的情况。最近公布的NASA卫星图像中显示,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的疫情管控措施,中国上空的二氧化氮含量降低趋势明显。许多环保活动家因而期冀,各国政府能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也做出同样积极的应对。


自从人类开始“隔离”,空气日益清洁,动物也自由自在,但这一状况是否可持续,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on)近日曾反对将疫情危机视作有益于环境恢复的积极信号。埃塞克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授伊恩·柯尔贝克(Ian Colbeck)等专家也表示,现在的污染减轻也许并不意味着永久性的环境利好,因为目前的排放量下降趋势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因此,对于气候变化而言,COVID-19疫情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将是转瞬即逝、微不足道的。



气候道义:一场误读?

与此次疫情相似,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曾引发过全球石油需求量缩减,降幅达到每天千万桶之多。以史为鉴,此次疫情虽然为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喘息之机,却并不能保证疫情结束后低排放状态的长期维系。石油需求量大概率将会猛烈反弹,产业恢复和碳排放量亦然。这一现象也将有关减排议题的残酷现实展露无遗:无论是历史上的经济危机,还是当下的COVID-19疫情,短期内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以及当前俄罗斯和沙特的石油价格战,都必将导致危机后石油消耗用量增长且效率降低。


近期,中国有计划减轻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监管力度,作为在COVID-19疫情后重振经济的一项激励措施。这意味着现阶段高达25%的减排成果将很快成为历史。疫情的爆发也很有可能减缓中国清洁能源的输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国和应用国(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等),这势必带来清洁能源转型进程的迟滞,为控制气候危机的关键环节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


紧随其后,疫情在欧洲也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冲击,延缓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协商。捷克总理安德烈·巴比什(Andrej Babiš)近期发表声明,提出鉴于当下的疫情危机,应暂缓执行《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 IEEP)的政策研究院索尔芬·斯坦福斯(Thorfinn Stainforth)表示:“随着财政赤字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有关气候变化治理的资金和投入将有可能会被削减。”同时,下一轮国际气候协商——原定于2020年在苏格兰举行的COP26气候变化大会也推迟至2021年举行。美国也有可能将采取相似的举措,通过紧急发布恢复政策,拉动经济,达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绿色投资领域度过5年恢复期才挽回损失。鉴于当下的社会背景,积极思考对策,避免重蹈覆辙,正是当务之急。


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上,COVID-19疫情和气候危机也有相互对应之处,二者有可能同出一源。意大利环境医学会(Italian 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SIMA)近日刊发文章称,COVID-19病例数和PM10污染指数之间有直接且危险的联系。该研究为病毒感染发生率和大气颗粒物浓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警钟敲响:气候危机的骇人回音

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看似为地球提供了疗愈期。然而,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而言,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们必须正确面对的现实。部分国家采取的行动,史无前例地揭示了一个清晰的现实:如若不是情况完全失控,人类便不会积极作为。即便面对全球性的威胁,人类也不愿承担经济损失。这也是气候变化否认主义蔓草难除的根源。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平台,社交媒体和新闻移动端事无巨细地报道着疫情的发展,而据世卫组织估算,每年造成约700万人死亡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却未能得到重视。这种关注度两极分化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疫情的威胁更为直接,因此人们的回应也更为直接。而气候变化这样将在数十年内造成恶果的问题,虽然不会在短期内造成直接威胁,却会日积月累,终成灭顶之灾。


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旦疫情危机结束,世界将恢复原本的状态,碳排放量极有可能迅速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甚至继续逐步攀升。毕竟,疫情终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结束,因而大多数人都愿意立即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不幸的是,在面对气候危机时,人们可能并不会这么做。这种结构性偏差很难调整,但想要解决气候变化这样的长期性危机,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们需要彻底改变行为方式。总体而言,现有的行为方式正是造成人们现在不愿立即采取行动的重要原因。


社交媒体上谈论着干净的空气、卫星图的观测、令人愉快的动物趣事。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抚平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却不应当被误读为有关气候道义的有效实践。简言之,COVID-19疫情以巨大的代价向我们证明,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虽然得来不易,但确实可以实现;疫情也向我们证明,政府能够并且应该采取坚实的举措,以改变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此次疫情,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公民以及决策者在应对危机时所能迸发的能量。这种能量也应当被用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和疫情问题息息相关。


全世界正在遭受疫情问题的威胁,而如果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去辨析问题真正的根源,将会造成方向性的错误。尽管决策者每年投入数百万美元,签发多份协议和规定,气候危机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并且可能是造成疫情出现的原因之一。病灶不除,难绝后患。


疫情带给我们的重要一课是:气候变化也应当被视作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事实也正是如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至少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好的方法,可以在政策层面采取措施,解决气候危机中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项目主任艾米·贾菲(Amy Jaffe)所言:“如果你是个决策者,并且在思考你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排放,你已经找到了非常好的方向。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微信编辑丨虞荟楠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