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书的故事(二)| 白谦慎:张充和的书与画

PAM 明珠美术馆PAM 2023-06-28





明珠美术馆“书的故事”在线讲座特别系列现已上线。每期邀请一位专家、学者,缘起于书、不止于书,和大家分享那些属于书的故事。

北京时间2015年6月1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溘然长逝,走完了102岁的传奇人生。五年后的今天,白谦慎老师做客“书的故事”第二期,为我们娓娓讲述张充和的“书画人生”。

本期主讲人

声音温柔坚定的白谦慎老师

>本视频时长38:58,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青年时期的张充和

张充和的成长经历特殊,出生不久以后她被祖母抱领至安徽老家,幼年的她成长于安徽合肥的宅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研读古代传统典籍,诸如四书五经之类。当年她的私塾先生姓朱,亦是晚清海上画派大师吴昌硕的门人。由于如此传统的教育方式,张充和自幼熟读经典古籍,传统国学文史素养极佳,书法的最初学习始于彼时。
……

>白谦慎编《张充和诗文集》
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
 
关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忆,张充和先生曾撰写过不少文章,这些文章都收录到我编的《张充和诗文集》一书中,诗、词、散文文体类型多样。她的散文写得尤其生动漂亮,我读她的散文时,就在想她描写如此繁多的植物,当时她的生活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城市生活,籍此可以推断她的少女时代和其他三位姐姐完全不同,姐姐们长于苏州,也常去繁华的上海,和都市氛围比较接近。而张先生的生活或多或少和悠然乡野田园相关,所以读者可以读到名目繁多的植物出现在她回忆早年生活文章中。16岁时,由于祖母去世,她返回苏州的家中,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2004年4月在耶鲁大学纪念班宗华教授荣退学术研讨会休息期间右起:何慕文、张充和、傅申、白谦慎
第一次见到张先生的小楷内心震撼。那是1987年,我在华盛顿拜访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申先生,他先看了我的小楷之后说:“我给你看一个人的小楷,看过之后就明白,其实我们从小就没学好。”傅申展示给我看的就是张先生当时为耶鲁展览所写的小楷,气息高古而生动活泼,扑面而来,那种清俊高古的格调。
>耶鲁大学梅花展图录参考书目页
 张充和先生早年时候练字皆为大字,时间相隔久远,她早年书法作品几乎不见,目前能见到她较早的书法约为1936至1937年左右。1937年张先生青岛养病期间,她用小楷抄写昆曲的工尺谱。她本人保存的最早书法大致写于1938-1939年。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是她三十年代所写小楷,结构俏皮,用笔圆润,本该连接的字体衔接处并未连接,个性处理显现出空灵的结构变体,大小不一的错落给人以俏皮灵动之感,彰显其高超的书法天赋。此类作品反映出她在30年代的某些追求,也映射了其性格中那种向往自由、不受羁绊的一面。
>张充和小楷《淮海词》(1939)
1940年,张充和抵达成都之后深受沈尹默先生的影响。沈尹默先生曾给她开过一张书画帖,告知其临帖要旨,尤其希望她临摹北魏和隋代的墓志,比如著名的隋朝《龙藏寺碑》、北魏《元氏墓志》等,此举令张充和后期书法较之其早年书法更有规矩法度。
>张充和与沈尹默夫妇 1949年
张充和临帖极其广泛,墓志、唐碑、隶书、篆书、草书皆有涉猎。从40年代开始,她的书风逐渐摆脱青年时代的清新活泼,越来越有法度。在她抗战后的小楷作品里我们还能看到她早期书法的影子,到了80及90年代,在她曾经为沈从文先生题写的文集中,则多以魏碑、隋碑的气息为主。在遵从法度森严过程中,她独有俏皮高古的特质并存,比如她的小楷融入章草的特点。

>张充和隶书对联 张先生那副著名的隶书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不甚了解书法的观者,看着并无特别。大凡修习书法的人们则能体会细品出她的用笔独到,浑厚运笔之间掺杂难得的灵动,对联目前由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先生收藏。


张充和先生与画家的交往甚密,其绘画有自发临摹,也有向专业画家苏州的樊少云先生请教。张先生和樊少云先生的儿子樊伯炎亦为好友,樊先生擅长古琴,对昆曲研究深入。
>左:张充和画梅;右:张充和藏的印章中有一方她很喜欢的印章“梅花似我”
我曾经见过她临摹的两幅长卷,一幅是临摹查士标,另一幅临清初四大家之一的王翚,5米绢本长卷,此画捐赠美国西雅图美术馆,由此可见她在临摹绘画的勤奋。其绘画作品类型风格多样,她尤爱梅、兰、竹、菊。由于书法功底厚实,在四君子画题创作上,运用线条流畅变化丰富。
>张充和《仕女图》
关于人物画创作较少,仅有一帧《仕女图》。《仕女图》创作过程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张先生在重庆小住,日本战机随时掠过轰炸,住所内仅有小桌一张,她伏案写字画画。一旦听到飞机轰炸的警报,她才躲入防空洞。所以,她那时小楷写得多。我曾经问张先生:“您写大字吗?”她回复:“当然写,我小时候就一直写大字。”暂居重庆条件受限,她改写小楷。
>郑肇经1981年6月致张充和信札
 有一天张充和拜访朋友郑肇经(郑权伯),年龄长她不少。张先生看到他桌上摆放着上乘笔墨纸砚,联想起沈尹默先生不久之前为她写的一首诗,诗里有“无弦琴”,临时起意的她描摹了一位仕女弹琴的景象。话说画未完之时,张充和因急事准备离开,正想把这随意试笔的画纸丢弃,郑先生坚持让她完成画作,她匆忙补笔后离开。
郑先生不仅把此画装裱起来,邀请当时诸位同道们围观品鉴,沈尹默先生、汪东先生、章士钊先生、姚鹓雏先生皆有题跋书写,后来张充和本人亦题写一段文字。 日后这幅作品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张先生委托亲戚将其回购,一直由其本人珍藏多年,目前由其子女继续收藏。这是她所画唯一的人物画,画上一位眉眼低垂的女子静谧抱琴,虽只寥寥数笔,却神采斐然,意境脱俗。
>张充和在自己的书法作品前 1995年3月
张充和所接受的传统古典教育极其深厚,其书画作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浓烈遗风。在20世纪初以及和她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皆和传统文化保持着一种亲近感,而且他们的作品并非为展厅展览所作,包涵着私人同好交往之间的特殊性。
更多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主讲嘉宾



白谦慎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96年获耶鲁大学博士,专业艺术史。1997-2015年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席。2015年被浙江大学以“文科领军人才”引进,任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2019年出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等。2004年在美获古根海姆学者奖。目前正在从事晚清名宦、学者、收藏家吴大澂的研究。

书的故事
PAM 书的故事(一)| 范景中:七个问题带你“读懂”古籍善本
相关阅读PAM在线 x 蒋方舟 | 张充和《集古梅花诗》,周小英题跋


当前展览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2020.01.18-2020.06.28

展览信息出品人:李  爽学术主持:范景中策展人:李丹丹参展艺术家(按音序排列):陈丹青、清川阿莎美、王冬龄、徐冰、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主办:明珠美术馆支持: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特别支持: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