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荔湾寻声记丨朱俊杰&梁倩瑩访谈:传统的延续就是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知艺文化 知艺文化
2024-09-03


荔湾是广州的文化原乡,也是粤港澳三地乃至整个大湾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荔湾艺境”邀请不同媒介的艺术家参与创作,从荔湾所代表的传统和当代的价值交融出发,挖掘和展现荔湾于传统当中蕴含的活力,特别强调走入社区和公众参与。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作为2021年“荔湾艺境”的艺术项目之一,邀请当代艺术家和实验音乐人沈丕基参加创作,并特别邀请了粤剧青年演奏家朱俊杰、梁倩瑩和粤剧演员共同创作。因疫情原因,延期至2022年6月举办。






   朱俊杰&梁倩瑩访谈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表演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传统的延续就是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梁倩瑩:


小时候每逢庙会或诞辰庆祝时,就会有人请戏班子来表演传统戏剧,这种表演被称之为“例戏”。我奶奶非常喜欢听粤剧,每当有例戏的时候,奶奶就会带着我去抢占前排座位看戏。当时我也听不懂,只记得场面很热闹,粤剧演员的服装漂亮,锣鼓醒神,音乐吸引人。这些经历给我带来了有关粤剧的最初概念,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演出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后来我开始自学乐器。小时候最先接触笛子、古筝这些民族乐器,到了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学习乐器里面的独奏曲。之所以没有最先接触粤曲,是因为我觉得粤曲的门槛较高,所以我最初学习的是广东音乐,后来才开始慢慢接触粤曲。


粤曲入门难,但学习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非常有趣。粤曲变化繁多,看似随心所欲,但不能脱离一定的规则。在规则里面去增减就会形成独特而灵活的东西,就这样慢慢地我对粤剧粤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粤剧粤曲的所有方面都是连贯不可以分开的,它是学无止境的。



朱俊杰:


我最初接触粤剧是小学时外公外婆带我去私伙局,在那里我第一次体会到打碰铃的乐趣,并对粤剧产生了好奇。中考前,外公外婆带我去中山纪念堂看彭炽权的粤剧专场《赵子龙催归》,我被颇具气势的掌板吸引,从此粤剧便在心中生了根。中考后的假期,恰逢广州粤剧院开培训班,我就去报名参加锣鼓培训班。后来在广州粤剧院学习时认识了我现在的师父欧阳靖,他是红豆粤剧团的掌板,也就是当年彭炽权《赵子龙催归》的掌板,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表演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我的第二位师父是欧阳靖的表哥陈焯荣。陈焯荣家中三代都从事粤剧锣鼓,传统粤剧艺术底蕴深厚,教会了我很多传统的粤剧锣鼓打法。我学习后才发现,粤剧锣鼓学无止境。


我是比较追求传统的学生,专门研究粤剧锣鼓最古老、最传统的打法,也会研究现代几千种甚至上万种新鲜的打法。这次在《有嘢听-荔湾寻声记》的项目中,我和沈丕基老师合作,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基础上脱离了粤剧锣鼓传统的打法,融入现代打击乐和演奏法,也属于在粤剧锣鼓传统演奏法上的创新。


朱俊杰和梁倩瑩在《有嘢听—荔湾寻声记》表演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师父希望传统保留的热忱很强烈


朱俊杰:


在传统的师徒制里,徒弟要想拜师,首先品行要受到师父的认可。徒弟要给师父拜师帖,进师门第一年的工钱要全部给师父,师父包徒弟的衣食住行。做到可以出道了,师父就会给一个“回徒贴”给徒弟,让徒弟另起炉灶。到近代已经很少有这种拜师形式存在了,我自己拜师会尊重传统,要写一封拜师贴给师父,师父也会赠我一个回徒帖。


其实这些都是形式,实际上师父对我的传授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比如在麻将桌上、酒楼里、餐桌上、家里、剧团里、演出时、台前幕后……师父发现问题会第一时间跟我说,让我少走弯路,下次便不会再犯,我就是这样慢慢学习并积累知识。但在以前的年代,师父只会让徒弟自己体会。我的另一位师父欧阳靖,在我遇到问题时总会耐心地手把手教我,直到教会为止。换作别的师父,可能会录个教学视频让徒弟自己慢慢研究。


欧阳靖师父亲授朱俊杰粤剧锣鼓中大细鼓打法


陈焯荣师父给朱俊杰分析粤剧锣鼓结构规律


以前粤剧锣鼓是口传心授,也有口传身授。口传身授是师父嘴上教你,还抓着你的手去打,不会就打到你会。口传心授是嘴上说给徒弟听,徒弟自己回去想,将师父所说的问题思考明白。


现在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改变了,这种口传身授、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流行了。我们便将粤剧锣鼓规范化,即有一个准确的记谱。我们还会用西方的记谱法,比如加些小节线、节奏线,16分音符、32分音符,清楚地标出来,不像以前古老粤剧没有固定的节奏。近几年粤剧锣鼓里除了加入中国民族打击乐,还与交响乐相互融合。



梁倩瑩:


现在的师父和以前不同,也许是因为学习传统乐器的人越来越少,师父很希望能把传统的东西保留住。我们稍有不懂,师父立刻就会教我们。一些西方乐器如萨克斯,师父也希望我们去学习。我在师父身边学了很多东西,学吹奏乐这么多年,我基本把粤剧行当里所有的吹奏乐器都学习了,笛萧、喉管、短筒、萨克斯,还有现在慢慢引入的葫芦丝和巴乌都有涉及。


梁倩瑩与师父在表演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粤剧在当今的学习突破了师徒制和师生制。有时我也会请教朱俊杰的师父陈焯荣老师,就算我不是他的徒弟,他也很愿意教我。现在的师父都很热心,那种热忱是很强烈的,希望学生能多学点。在粤剧的传承里,我们都希望努力学习更多的东西,在保留传统艺术的同时多创新。




一代代传递的南国红豆


朱俊杰:


对于粤剧学习,我所任教的小学学生热情很高,一提到粤剧都争相报名。从学习锣鼓的班级看,最初有三十个人报名,主要由三年级、四年级组成,但最后留下的真正喜欢打击乐的不到一半。粤剧进入校园的目的是为他们种下一颗种子,希望以后即使他们不从事这个行业,也能偶尔接触粤剧,不要存在抗拒的心理。


在小学教学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就是小学生不会讲粤语。学习粤剧对于演员来说第一个要求就是字正腔圆,要求音准,以及一定要会听粤语。所以我要求他们除了学习粤剧锣鼓,还要多点了解粤语文化,不要只懂得讲普通话。我任教的小学在番禺区,我就要学生们多了解番禺的文化和语言,例如沙湾话、石碁话、石楼话。


粤语博大精深,粤剧粤曲能够给人文化底蕴方面的滋养。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看粤剧,是文学基础不够,听不懂讲的是什么故事。他们可能不会说粤语,在学校里学的文言文和粤语中的文言文又有所不同。如果希望了解粤剧要表达什么的,需要买本《广州音字典》,学习粤剧里出现的字都是什么意思。


梁倩瑩:


我们最主要能做的就是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培养潜在的粤剧观众。有了观众,这一行业才能传承下去。只要学生有不懂来请问的,我们都会很用心的教他们。粤剧作为一个瑰宝,一个地域文化,在现代亟需被抢救。我们要通过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让大家能听懂,提高对粤剧的兴趣,粤剧文化才能延续下去。


粤剧很多都会以历史故事作为题材去撰曲和编曲,学习了粤剧粤曲之后,我们会了解到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的滋养和提升。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演出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跨领域碰撞的包容性


梁倩瑩&朱俊杰:


初次看到《有嘢听——荔湾寻声记》这个主题时,我觉得很新颖。我们一直是做音乐的人,现在却要回归到声音这个课题上面,感到既特别又迷茫。初次了解后发现,原来声音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第二次线下见面时,我们和沈老师交流了音乐上的见解,怎么将两者不矛盾的融合在一起。到第三次正式去排练的时候,沈老师将演出架构写出来,他设计的“寻声”“得音”“和乐”三个篇章,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为了尊重传统,在第二篇章“得音”中,沈老师敲杯、敲铜打铁的时候,我们尝试加入纯粹传统的粤剧鼓点。古琴用在现代音乐中已经是一个碰撞,再将粤剧和古琴进行碰撞,丝毫不感到违和。


通过不断的碰撞和实验尝试,根据沈老师提供的演出架构和他去采集的声音,我们已经能够进行较默契的合奏了。这种跨领域结合的方式很有趣,让我领略到不同层次的东西。不同乐器之间的包容性很强,和古琴的首次合作也让我发现了古琴的魅力,可以霸气也可以温柔。


朱俊杰、梁倩瑩与艺术家沈丕基的彩排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粤剧音乐演奏家



朱俊杰


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星海音乐学院“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粤剧锣鼓讲师”、番禺罗边小学粤剧锣鼓讲师、荔湾区曲艺家协会会员、广州海珠民族乐团击乐员、番禺区曲艺家协会击乐指导。师从广州粤剧院王坤明先生,后师承市级非遗传承人(粤剧)、粤剧燊派(陈燊)鼓艺传人、国家一级演奏员欧阳靖先生,粤剧击乐名宿、粤剧燊派鼓艺传人陈焯荣教授,京剧白派鼓艺传人、上海戏曲学院国家一级演奏员钱镇威教授。期间还得到著名粤剧击乐演奏家、广东粤剧学校苏学成教授悉心指导。




梁倩瑩


梁倩瑩,毕业于中山大学,为番禺区曲艺家协会演奏员、南沙区曲艺家协会会员、恩寧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基地音乐讲师。师承粤乐名家潘伟儒先生,执教星海音乐学院粤剧音乐选修课、粤剧音乐基地课。精通高胡、二胡、椰胡、唢呐、喉管、短筒、杨琴、笛子、小阮、中阮、古筝等粤剧乐器,有戏行“万金油”之称。长期担任广州大中型粤剧、粤曲演出的音乐伴奏员,得到行内外一致好评。




策划人



杨青


策展人、评论人


杨青于媒体界和艺术界深入工作近二十年,始终致力于建立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与连接,不断拓宽公众对艺术感知的边界。其艺术策展、文化研究和评论写作亦围绕艺术与城市、社区、公众关系的建立,关注艺术在地化实践、公共艺术探索、区域和族群文化的地方独特性等议题。


杨青近年在北京、广州、香港分别参与组织不同的城市艺术公共平台,对南北艺术生态均有深入参与和观察。其中,杨青在当代表演艺术方面开展过多个重要策划项目,具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其积极将表演艺术和各当代艺术领域连接,推动表演艺术走入公共生活和城市空间。




策划机构


知艺文化是一家聚焦于艺术公共推广、传播与美育的专业机构,其工作方式从研究出发,关注艺术与城市和公众的共生关系。以艺术策展、文化研究、艺术鉴赏、儿童美育四个方向,作为艺术传播和对话方式,强调突出艺术的公共性、参与性和在地性,探索艺术与人链接的各种可能。




关于“荔湾艺境”


“荔湾艺境”是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荔湾区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协办、知艺文化策划承办的艺术项目。荔湾是广州的文化原乡,也是粤港澳三地乃至整个大湾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


“荔湾艺境”邀请不同媒介的艺术家参与创作,从荔湾所代表的传统和当代的价值交融出发,挖掘和展现荔湾于传统当中蕴含的活力,特别强调走入社区和公众参与。2021年的“荔湾艺境”项目包括《@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和《有嘢听-荔湾寻声记》两个独立艺术作品。




下划粗线标题


 编辑整理 | 青洛 

编辑审校 | 青洛

   排版设计 | 王羽弦


往期回顾



荔湾艺境 |《@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观众表演者招募



荔湾艺境︱《@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二高表演身体训练回顾



荔湾艺境 |《@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巡游式演出预告



未来回声 | 竹艺编织有机生命,艺术在历史街区的生长呼吸



未来回声 | 以城市空间为创作舞台,首届永庆坊表演艺术月启幕

将知艺设为“星标” 或 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让知艺陪你艺起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艺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