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姊妹刊物 | 《班史》出版:二本院校师生的孤勇与破局

唐潮杂志
2024-09-14

《班史》出版

二本院校师生的孤勇与破局

书名:班史:一个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

(2018-2022)

ISBN:9787540374446

作者:黄修志 石榴花

定价:68.00元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24-01

装帧:平装

页数:540


内容简介

2018年9月,中国第一批“00后”大学生乘坐列车驶往未知的大学,蝴蝶开始扇动翅膀,试看前方掀开怎样明亮的风景……饱含激情与热泪,心怀平静与坚定,这是在阅读中沉思的少年,这是在迷惘中求索的青春。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一个普通大学的班级师生共同撰写班级四年的历史,发凡起例,创立“班志”“师说”“学记”“杂志”“书目”五个乐章,秉笔直书,忠实记载疫情前后的时代记忆和高校生活。

很多人在宣泄教育焦虑,哀叹高校精神危机,本书则尝试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致力于破解教育焦虑,点燃人文理想。

一部记录当代高校师生求索的心灵史,一部拥抱新文科阅读共成长的青春志,一部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参考书。

这里有你,有我。通过这部《班史》:中学生可以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大学生可以审视现在的大学生活;毕业生可以重温过去的大学生活;教师们可以指导日常的教学生活。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班级的日常生活史,虽然稚嫩,却用心良苦,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班级生态、跨学科阅读、史学精神对激励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作用。

推荐语





眼前的这部《班史》,属于自我陈述的精彩案例,可当“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阅读,有心人不难借此窥见年轻一代的心灵历史以及成长印记。更何况,谈论中国教育,普通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阅读、思考、困惑与奋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值得你我关心与注目。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


就叙事结构来说,本书有两次峰回路转的“宕笔”,就像一条小溪流出峡谷后,逐渐水流平阔,两岸烂漫。一是由于大一暑假《石榴花》杂志和石榴花读书堂的创立,班级成长逐渐与学校、社会关联起来。二是由于大二寒假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班级成长逐渐与时代、世界关联起来。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心灵史、青春志,还是一部时代史、疫情记。

——黄修志(鲁东大学文学院)

 

本书众多师生作者作为凝视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何凝视、凝视何物以及如何凝视等问题。它或许琐碎稚嫩,却通过展示普通书写者的求学历程与心路笔迹,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对话”的样本范式。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师生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将延续进今后的生命中,在美满或困顿时刻,继续保持对世界的追问。       

——路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





黄修志,男,1987年生,山东东平人,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人员。先后获聊城大学教育学学士、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东亚史、古典文献学、语文教育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获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在《世界历史》《复旦学报》《史学月刊》《史林》《光明日报》《读书》《历史与现实》等CSSCI、K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焦虑的王权:朝鲜王朝“小中华”思想与历史书写实践》《天涯夜雨》《梦入少年丛》《京华望北斗》等著作。

石榴花:鲁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1班全体42名本科生,来自全国14个省、自治区,是本书各篇“班志”的撰写者,也是鲁东大学石榴花读书堂和《石榴花》杂志的主创者。


【目录】





《班史》

序(陈平原)

【班志】

你的九月如此缤纷

十月羌笛送秋光

一起奔向更好的远方

天欲雪,饮一杯?

花儿朵朵飞故乡

辞岁烟花,春日芳华

浅绿嫩黄初绽春

人间草木四月天

五月榴花照眼明

我们都是好孩子

时光中的后继者

半江瑟瑟半江红

金秋石榴果,落叶满霜天

莫道人间秋已尽

冬雪有梦初长成

仰望最亮星火,穿越生命之河

风月同天共战“疫”

春天和希望一起苏醒

因为我们在一起

夏木秀繁盼归期

燃烧,绵延,向远方

只因山就在那儿

归来少年,好久不见

你当乘着风去追云

冬日可爱,你也可爱

凛冬已至,就此别过

冲天在哪里?

春风引

单枪匹马的实习

乘流而上,欢喜人间

枝夏、榴花、星辰、锋芒

时间的神灵

河川流向八方

梦在日落山海时

叶落如海,年轻人升起来

决定灿烂时,山海无遮拦

沿着暖流,走向海

无题

春晖渐,这个世界会好吗?

闲潭花开花落,少年云卷云舒

寻找一颗星,人生海海有浮沉

芳菲未尽

密涅瓦的猫头鹰

【师说】

史学之光,梦想之路

历史精神,春秋担当

奔腾似海,璀璨如光

策马扬鞭,仗剑天涯

青春如歌,梦想即我

飞雪试刃,落子无悔

满月弓弦,相约万年

【学记】

大一上学期

大一下学期

大二上学期

大二下学期

大三上学期

大三下学期

大四上学期

大四下学期

【杂志】

《石榴花》2019年秋之卷

《石榴花》2020年春之卷

《石榴花》2020年夏之卷

《石榴花》2020年秋之卷

《石榴花》2020年冬之卷

《石榴花》2021年春之卷

《石榴花》2021年夏之卷

《石榴花》2021年秋之卷

《石榴花》2021年冬之卷

《石榴花》2022年春之卷

《石榴花》2022年夏之卷

【书目】

大一之秋

大一之冬

大一之春

大一之夏

大二之秋

大二之冬

大二之春

大二之夏

大三之秋

大三之冬

大三之春

大三之夏

大四之秋

大四之冬

大四之春

大四之夏

跋一(路   棣)

跋二(黄修志)






黄修志

记得2013年5月博士毕业之际,我在复旦大学叶耀珍楼就业指导中心填写就业协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在一旁看着我填写的工作单位名称,问:“鲁东大学?鲁东大学在哪儿?”

我一时语塞,缓缓说道:“在山东烟台。”对方看了我一眼,略带同情地说:“哦,烟台。”当时另一个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在此之前的求职季,也是在这栋楼举行的高校人才招聘会上,我向江南某省属高校递上简历,工作人员浏览后说:“对不起,根据我们的要求,本科毕业学校必须是211或985,聊城大学应该不是211吧?而且您本硕博三个专业都不一致,缺乏连续性,感觉希望不大。”

这可能是中国最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二本学生经常面临的局面。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和艾苓《我教过的苦孩子》两本书,曾以案例式、追踪式的方法深描了出身乡村和二本院校的大学生在求学和工作之后的困局,读到这两本书时,我深有共鸣,因为我也是这两位老师关注的“80后”二本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无疑,一本学生和二本学生在被录取后的起跑线上就横亘着巨大的鸿沟,广大的二本学生享受不到一本学生拥有的诸多资源、平台、经费、师资、人脉,很少有推免读研、出国交流、斩获高额奖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由于二本院校缺乏足够的社会声望和品牌效应,多数大学生要终生携带着世俗眼光中的二本标签,在求职、升学时或多或少面临着心理压力。不少人即使考到更高学府,毕业工作后往往隐讳自己的二本出身。然而,与世俗眼光和公众期待不同,比起不少保研或出国的一本学生,二本学生恰恰构成了这个时代顽强奋斗和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虽常常苦闷却不甘放弃,虽一路泥泞却双眸含光,默默服务和塑造着中国大陆660多个城市和1300多个县。

同样作为一个二本学生,我常常思考,二本学生面临的枷锁、束缚是一个客观事实,很难被轻易改变,因此,与其关注这些客观限制,不如更加关注: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主动做点什么,才能尽力释放成长的活力?就像我们班一位同学从入学到工作,始终坚持不懈地问我:“老师,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或许这是我们需要穷尽一生去求索、解答的问题。现在我觉得可能换一种问法更让我们有前行的动力:人应该怎样活?人生如何度过才有意义?

工作十年来,经过各种观察、调研和访谈,我察觉到,无论是专科生还是一本生、二本生、三本生,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这很大部分程度上与以高考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制相关。在高考的巨大阴影下,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追求标准答案和你追我赶的观念从幼儿园就已开始渗透了。长达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这样的大学生:普遍近视的身体状况、唯唯诺诺的性格特点、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记诵答案的学习方式、精致利己的学业规划、沉迷视频或游戏的课余生活。许多学生在高考之前就已丧失了遨游书海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缺乏独立判断和省察审视的能力,遑论康德所谓的“启蒙”:人从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挣脱出来。学习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惯性任务。

曾有研究者将大学毕业生和大学青年教师比喻为“蚁族”与“工蜂”,这说明大学中的师生是一体的,皆会遇到一些困境。在全球性轻视文科的时代,昔日象牙塔中那些鄙弃世俗的古老风骨、惦念苍生的士人襟怀、直言发声的学者品格、立心立命的人文理想及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都被科研压倒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行政主导学术的资源分配体系冲散、稀释了,加之生存焦虑,导致不少大学教师疲于填表、申报、发表、评奖、出版。于是,查找资料代替了读书体察,照本宣科代替了滋润心灵,点赞代替了质疑,速成代替了磨剑,津津于钻营之道,汲汲于长袖之术。

当然,不能说二本院校的师生面对的压力最大,只能说他们遇到的困境更令人无奈。虽然地方院校提供给师生的资源、经费、名额很稀少,但其校园政治和权力运作并不比重点大学简单,每天密密麻麻的排课表也令师生根本无暇陪伴自己。在重重困境之下,二本院校的师生如何一起努力,冲破平台藩篱,超越世俗观念,启蒙内心和成长,自己定义自己的幸福,追寻自己的命运呢?或许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微薄的启发。

坦率言之,当我在2018年9月执教汉文本1801班时,并未预料到这本书的诞生。许多事情都是一瞬间的念头,每当一个个念头迸发时,我多少有点猝不及防。今天回想,四年岁月类似一场时间的剧本和相遇的电影,只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真的,心灵和时间是导演和编剧,我和学生们都只是局中人而已。关于本书的结构特点,路棣同学在《跋一》中已有解读,我不再赘述,仅在此重点阐释下“班史”的意义。

首先,人是生活在班级之中的,班级的天光云影始终在人的一生中徘徊。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之前,从上幼儿园开始,除了周末和假期,都在学校度过,更具体来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我们不可否认家庭和父母对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意义,但班级和教师、同学却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社交关系、心智成长、学习方法、抗挫能力、公私意识、他我关系、恋爱观念、职业规划等产生不可代替的影响。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形成的心智,最终要到集体生活中接受检验和冲击,教师引导和同伴评价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最坚堡垒。班级看似只是几十个学生和若干任课老师组成的联合体,却包含了人类生活具体而微的基本形态:有师生之间、班委与普通同学之间或显或隐的权力关系,有同学之间围绕排名、威信、名额、情感之间的博弈关系,有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集体认同,有冰释前嫌、督促砥砺、共同成长的真诚友情。可以说,人在走入社会前,班级已提前对其进行了排练,一个人在班级生活中体验到的一切,都会成为一种“执拗的低音”潜入到未来人生的旋律中,要么沿用,要么克服。但可惜的是,我们过多强调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塑造,好像一个学生的成败都是父母造成的,却忽略了学校、班级和教师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的角色。学校主导、教师主持的班级,本可以通过良好的班级生态、温馨的班级氛围来疗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却时常在片面追求赶超的过程中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

其次,人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无时无刻不在与记忆、传统、时代对话。大概是受章学诚、钱穆、梁启超作品影响之深,我在攻读教育学、文学之后,最终选择了历史学作为学术志业,从此学会用史学精神来观察自我、生活与世界,即使后来喜欢上社会学、人类学,也发现所谓的“写文化”“民族志”与史学精神是异曲同工的。在“温故而知新”“温情与敬意”“六经皆史”的启发下,我深信天下之中,目光所及之物,皆为史料、史迹。《红楼梦》为闺阁立传,是一部女性史;《西游记》以修心的取经之旅为线索,是一部心史;就连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为狐妖鬼怪立传时,也模仿“太史公曰”来一句“异史氏曰”。每个人早晨醒来,不会感到惊慌失措,是因为脑海中储存着记忆材料,使其能顺畅衔接昨天与今日,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深藏着一部记忆史,当所有的记忆在某个节点被融合、重构、简化,这就形成了他(她)对人生的阶段性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记忆又都被人类史、时代史中的重要记忆所塑造,无论思想是否高明,学养是否深厚,他(她)的记忆都无法摆脱千年文化传统和当下时代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史都镌刻或隐藏着传统和时代的基因和印记。历史不止是过去,还包括现在和未来,因为所有的时光都将成为历史,因此,当一个人回首往事、反思现在、憧憬未来时,其实都在践行史学精神。

由此,本书中的全班师生一边读书成长,一边共同编写“班史”,便具备一种与后来者修史截然迥异的意味。它将人生中最珍贵的人格塑造和集体生活的记忆汇聚、疏通,保留了当时的观察和心情,避免了未来追忆时的失真或变形,不仅供书写者检视和激励当下的成长,体味自己与他人、周遭、传统、时代的关联,也供其在未来时时回望心路,让班级记忆和青春时光成为触手可及的成长伴侣。

本书主体“班志”就叙事特点来说,或许有些琐碎、沉闷,近似流水账,但这正是大学生活的本质和常态,而“师说”也较肤浅,卑之无甚高论,却发自肺腑,多是深夜写成。就叙事结构来说,本书有两次峰回路转的“宕笔”,就像一条小溪流出峡谷后,逐渐水流平阔,两岸烂漫。一是由于大一暑假《石榴花》杂志和石榴花读书堂的创立,班级成长逐渐与学校、社会关联起来。二是由于大二寒假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班级成长逐渐与时代、世界关联起来。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心灵史、青春志,还是一部时代史和疫情记,受微观史、日常生活史的启发,师生共写,记录了一个普通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及其在疫情三年中的挣扎求索,无形之中与当下发生的全球史有所交叠。作为中国第一批“00后”二本学生的代表,他们与《我的二本学生》《我教过的苦孩子》重点刻画的“80后”“90后”不同,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和成长环境。可知本书不仅是一部特别的史书,也是一部特殊的史料,真实呈现了新冠肺炎前后当代普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景和学校的日常运作实态。虽然比起那些充满宏大叙事的史书相比,本书所关注的大学班级史可能太过平凡,但正如艾儒略所言,“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相信每个鲜活的生命都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更何况全班42位同学来自全国14个省份,他们常在“班志”中时时回望故乡风土,其多彩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也覆盖了近半个中国。

出于尊重个体隐私的考虑,本书“班志”不可能写出同学们所有的内心冲突与个别事件,虽然我不止一次在深夜接到电话,应急解决同学们因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恋爱受挫、家庭危机、疫情防控等问题,但这些事情只能被隐去。我们反复激励大家忠实记录,在修改每篇班志时尽最大可能保留每位同学的原生态语言和真实心情。读者若深入“班志”和“师说”的语境进行解读,必能涵泳其关怀,玩味其深意。

近年来,我经常被不少学生问起:为什么要发起创立石榴花大讲堂、《石榴花》杂志和石榴花读书堂?其实原因很多,但归结到三个字,就是“不忍心”。作为一个从清贫农家考上二本院校,继而走向武汉、上海、北京并游历境外高校的人,我清楚地知道“别人家”的大学生在坐拥怎样的资源、平台和氛围中又是如何勤奋读书的,实在不忍心看着当年和我一样的年轻朋友要么在苦闷求索中茫然四顾,要么在感觉良好中自鸣得意。他们就是我,我就是他们。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由衷地感到幸运,正如朴树在《那些花儿》唱的,“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我幸运于能遇到42位无限信任我的学生们,他们是二本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可能不够优秀和聪明,却足够朴实、善良、努力,经过四年的相互陪伴,我们发自内心地发现彼此成已成为家人。虽然毕业之时,全班并没有比其他班更亮眼的斩获,三分之一的人实现了考研、考编、考公上岸,其他很多人选择了就业和继续二战,但无论他们去做了什么,我们相信,大学四年的“石榴花时刻”将会融入到更长远的未来旅途中,“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当本书脱稿时,看着43个人在1500个日夜中随着成长而打磨出的一块心石终于成形,我们全班都忍不住自夸式地惊叹:“天呐,现实果然就是实现,竟然真的成了,比想象中的还要厚实与美好。”

本书自2018年9月开始撰写以来,得到很多师友的关爱和帮助,纸短情长,恕不一一。感谢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诸位可敬可亲的同事给予的指导、支持。感谢姜娜、袁向彤老师,我们仨作为2018级的班主任,交流最多,心有戚戚,怀着共同的信念,合力创立了石榴花大讲堂,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诸多故事。感谢李士彪、李文杰老师,他们为杂志题写刊名、设计徽标和封面,为四年青春缀上一抹典雅浪漫的亮色。感谢参与石榴花大讲堂、石榴花小讲坛、石榴花观书会以及赐稿《石榴花》杂志的校内外师生。感谢所有默默关注和鼓励我们的朋友们!感谢石榴花读书堂的历届同学们,从你们好学深思的目光中,我们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感谢崇文书局的李艳丽老师,正是这位多年挚友的热情约稿与精心编辑,才使本书在人间世散发出有可能照亮更多心灵的微光。

感谢汉文本1801班的42位同学,在书稿付梓之际,全部同学欣然许可本书保留每位同学的真实姓名。汉文本1801班自成立班委会后,很快也具备了编委会的职能。在四年的成书过程中,学习委员路棣负责每篇班志的校对,出力尤多,班长赵婉婷、团支书陈奉泽负责每学期“学记”的整理,宣传委员孙雨亭负责班级公众号的日常维护和文章推送。诸君孜孜,谨当铭记。

“想想多年以后,十年、二十年,彼时彼刻,我们会怎样追忆此时此刻呢?”这是我经常跟同学们谈起的话。如今,面对这部承载着一代大学生心灵史、青春志、时代史、疫情记的人间未有之书,想想多年以后,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世界又该如何看待它呢?


                   2022年9月29日

于烟台到济南途中


往期推荐:


西岳史风 || 白建才:云飞星陨长天泪  师恩难忘桃李悲——悼念我的导师郑庆云先生

西岳史评 || 李裕民:《山西地方文献及地方史论集》序

西岳史著 || 杜文玉主编《全五代十国文》(全四册)出版

西岳史学 || 胡耀飞:五代十国史研究的主要史料与论著

斯年已尽,潮生未满 | 《唐潮》杂志公众号2023年推送合辑


图文来源/石榴花杂志公众号

责任编辑/叶韬

审核/杨洪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