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唐潮杂志
2024-09-13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

上午场会议纪要


首先进行汇报的是安徽大学朱曼琪同学,她汇报的文章是:《殷人祖先观念变迁研究》


朱曼琪同学在报告


朱同学首先解释了她的选题缘由,接着按照论文结构开始进行报告。朱同学从卜辞和墓葬材料两方面入手,指出了晚商前段殷人的祖先观念普遍存在并不断加强的现象。通过对随葬品不断分化这一现象的进一步探究,朱同学得出结论:这一时期的殷人借助祖先崇拜中的人力、物力消耗来进行一场政治、经济、宗教地位的分化。随后朱同学论证了殷人祖先观念形成、强化和最终国家化的的机制:民众生产和精神的需要,社会结构优化的需要,王权强化的需要共同推动了晚商时期殷人祖先崇拜的强化,同时物质基础的巩固则为殷人精神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能,祖先观念的加强则为统治集团内部认同的增强,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和王朝礼制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指出在这种祖先崇拜国家化的过程已为王权取代神权埋下伏笔。

暨南大学的江子雅同学认为本篇文章集中展现了商代神权与王权,祖先崇拜与现实意识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提出朱同学在写作中对材料的收集、整理、选择与解读与她的论点的高度贴合这一点很值得学习。但是江同学认为文章对一些材料的解读不够深入,文章章节的划分与衔接也不够流畅。针对本文内容,江同学认为殷人对祖先的畏惧和依恋应该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文章对“祖先神”和“天神”的定义不够明确,希望能够再斟酌完善。


王红亮老师在评议


陕西师范大学的王红亮老师认为朱同学兼用多种材料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并指出:“先秦史研究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既要重视传世文献,也要重视出土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王老师也在卜辞引用规范方面为朱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并且建议她在论述中提高对传世文献的重视。

接下来由西北大学唐瑾同学报告,她报告的文章是:《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新见“左部贼捕掾蒙言考实故亭长王广不纵亡徒周顺书”文书复原与研究》。


唐瑾同学在报告


唐瑾同学首先介绍了她在材料选取和选题方面的思考。在进行过材料的收集和研究回顾后,她认为对该文书简册的复原对于研究东汉诉讼制度和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唐同学依靠各种简牍遗存信息及考古发掘报告将八枚简复原成册,再重点根据语词考释厘清文书基本内容与结构,最后尝试从内容出发对该文书背后的案件重新定名。在这个过程中,唐同学创新性提出了对八枚简的新的编联方案和命名方式,并对内容和部分字词进行考证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误释现象。

安徽大学的朱曼琪同学认为文章论述脉络清晰,富有创新性。但朱同学对文章结构提出了疑问,认为将重点字词的考证修定应该放入文书复原研究部分会使文章更加顺畅。


崔健华老师在评议


陕西师范大学的崔健华老师认为对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的研究对整个东汉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肯定了唐同学对于研究材料的准确选择和文章论述思路的流畅详实,比如对于文章对“租船使”的辨析就精彩非常。但是崔健华老师也指出了文章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以将重点字词的考证作为文章附录以保证文章结构的平衡。就文章提到的“督邮”与“刑部”关系一问题,崔老师认为督邮负责本案件审理,应属于刑部下辖官员,而不是文章所述由督邮将犯人送审刑部。


随后由暨南大学江子雅同学报告《生子之问:睡虎地秦简〈日书〉人字图新释》一文。


江子雅同学在报告


江同学以针对睡虎地秦简中的“人字图”的研究为核心,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日书》”、“生育占卜”、“人字图”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通过剥离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人字篇”中的文字和图像,将其中的文字与甲种《日书》中的“生子篇”相比较,江同学指出使从流传情况和占卜占法的发展来看,“人字篇”具有独立存在的重要地位。在对“人字篇”的图像的研究上,江同学代入使用者的身份,竭力探求当时使用者的心理和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并由此发现“人字图”实际反映着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可以被预知的天命观。除此以外,江同学提出“人字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对秦汉时期的“求子占卜”的论述中,江同学认为“求子占卜”涉及孕育生子的整个过程,占卜对象由新生儿转移到孕妇身上。从整体而言,“人字图”及“生育占卜”不仅反映着当时的生育观念,也折射出当时的礼俗文化。

西北大学的唐瑾同学指出文章的部分注释过于繁冗或者不够规范。再者,因为睡虎地秦简出土较早,对《日书》等重要篇章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完善,唐同学建议作者可以更多地关注新材料。


王红亮老师在评议


陕西师范大学的王红亮老师肯定了江同学“图像证史”的方向,引用简牍解释的方法也值得学习。但是王红亮老师也指出文章的行文结构存在瑕疵,建议江同学去掉绪论,精简结语,尤其要在结语中突出文章的创新之处。王红亮老师也提醒江同学睡虎地秦简的时代在秦统一之前,文章中“秦汉礼法社会”的表述似不太恰当。


随后由黑龙江大学宋建新同学报告《西汉益州边徼地理探微》一文。

宋同学关注到前人对边徼的研究往往关注到的是边徼的性质等方面,所以他以西汉益州边徼为例,希望对边徼具体分布和具体走向的进行深层探究。宋同学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图文并茂对边徼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考证过程中宋同学对“仆水之辩”、“三水之辩”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陕西师范大学的董淑琪同学认为文章运用的材料丰富,论证颇为新颖。但董同学也对文章的分类问题提出了疑问,希望宋同学能对边徼的分类标准再做完善。董同学也认为作者应该对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瘴气”做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说明以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此外,董同学指出文章的参考资料应该更加多元,论述语言应该客观科学,地图的制作尽量规范。

陕西师范大学的崔健华老师肯定了宋同学在边徼考证中体现出的较高的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崔老师认为西南边疆的边徼虽然形态特殊但仍然体现了华夏文化对该地的影响,因此对西南边疆边徼的研究对于探索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崔老师也指出文章的论证逻辑不够清晰,作者对边徼的历史作用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等不足。


最后由陕西师范大学董淑琪报告《两汉的司空与刑徒制变迁》一文


董淑琪同学在报告


董同学首先介绍了文章选题的缘起: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出土的刑徒俑和司空印。在收集、分析关于两汉司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董同学更进一步,抓住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两汉司空与刑徒制的变迁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新的探索。利用阅读传世文献,比较出土文献和结合考古资料三种研究方法,董同学回溯了两汉司空机构发展的衰微趋势,并指出司空机构衰微的关键在于“主罪人”这一职能的变化。由此,董同学继续梳理了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刑徒制及刑徒规模的变迁。将二者进行联系与比照,董同学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刑徒制变迁是司空职能、规模变化的深层原因,司空是刑徒制度变迁的外在表现。

黑龙江大学的宋建新同学认为本篇文章的选题关注到了以往学者有所忽略的两汉司空职能演变及其深层原因,很有研究价值。且本文史料详实,论证流畅,结构完善。但是董同学也提出文章对两汉司空职官的分析可以更加精炼,并且这部分可以与后文对两汉司空机构演变趋势的讨论合为一节。同时,董同学也建议作者,为了行文更加流畅,可以将重要名词概念,两汉之前的司空情况及相关研究介绍调整位置。

陕西师范大学的崔健华老师肯定了文章的创新性和作者在研究中做出的努力。但崔老师指出文章对司空制演变所设立的起点为《尚书》是有问题的,因为《尚书》中的“司空”一职只是古人对政治架构的一种想象,实际上并不存在。此外,崔老师也指出文章的写作用语过于文学化,使文章的学术性被削弱。

往期推荐:


征稿︱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征稿启事

回顾 | 第一分会场纪要(上)——中国古代史场(一)

第十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纪要

新潮论坛 | 第二分会场纪要

第五分会场纪要(下)


图文来源/王金慧

责任编辑/王子烨

审核/胡耀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