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潮论坛 | 第二分会场纪要

唐潮杂志 唐潮杂志
2024-09-13

由西北大学《史林新苗》编辑部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唐潮》编辑部协办的第八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于2018年12月8日在西北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每个分会场都上、下午两场次,共计8场。基本流程为论文作者报告、学生评议、老师评议以及自由讨论。

第二分会场位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文博楼420室。




1

第二分会场(上)


1


中央美术学院张若扬同学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刘殷行孝”图像及相关问题》一文的选题缘由、述说了磁州窑集,同时亦介绍了磁州窑,其图像内容多为孝子故事、历史故事、花鸟虫鱼等。讲述了后晓荣先生的研究,并对五方瓷枕线索与图像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文献中的刘殷行孝故事,分别为瑾生于地、得粟食七年、停柩免于火。再者来分析宋金元墓葬中的刘殷行孝图,比较宋代与金元两代行孝图的构图与地域分布的不同等,并简单说明了原因。同时也简单说明了一下关于行孝图的南北系统论。最后描述刘殷为被遗忘的孝子,认为通过这次研究能够认识二十四孝的流变与发展过程,然后总结出刘殷行孝图在元代后消失的原因(与其他行孝故事类似、刘殷形象在文献上有瑕疵)。


REC


评议学生刘曦泽认为张若扬同学从考察出发,对两条线索进行梳理,有扎实的素养,作为大二的学生能够广泛涉及考古报告,在资料占有方面十分主色。但是他指出其文章部分引用缺少出处,结论性的话语措辞有待改进。文章论述能拔高到文化层次,可对文化史的分析稍微有点弱。文章的布局欠妥,最后论证对二手文献占有较多。



评议的李永斌老师认为同意刘曦泽同学对张若扬同学赞同的观点,但他认为孝起源于养老,是为现实统治服务的,而张同学对孝的概括较为简单。其次是论文的书写,对原文献,对图像的解析太过武断,引用的论文时间相差较远。 



2

REC


第二篇论文是南开大学刘曦泽同学的《明末的省际关系及互动——以山陕断渡为中心》。刘同学首先介绍了山陕断渡的内涵并分析山西断渡的原因(陕西农民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度过山西、山西军备废弛、山西灾荒情况不容乐观),然后说明了山西是如何进行断渡的(沿河渡口杯强行关闭、民船销毁)。在此之后,他讲述了断渡带来的不良后果。(黄河界限过长、防河兵力不足、陕西对反映强烈在于陕北地民变)同时分析了陕西是如何应对山西断渡的,并指出开渡后的二省互动(陕北民变与饥荒得到缓解、山西农民军摄入、灾民进入山西经济压力大、灾情恶化)。他认为两省矛盾根本是军力不平衡,其最终恶果为无法平定农民军, 最后对自己文章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评议学生张若扬认为其文章结构清晰,所引论文多为一手材料,观点创新,论述逻辑性强。但结论有点夸大省际之间摩擦,认为民变地难以控制有多方面原因。



评议的曹循老师认为他对问题概述凝练,选题有新意,能够以小见大来反映历史现象。但他认为断渡不仅是陕山两省问题,需要更多地对总督设置的问题思考,区分民军与民兵的概念。注意相关措辞,思考明朝的军镇模式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转变来应对民变,对注释还需多加注意。


3


REC

紧接着西藏民族大学杨明慧报告题为《明清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城市化的演变——以聊城城区为对象的历史考察》的论文。


杨同学说明论文主题后介绍了漕运与城市的建设的变迁,说明了会通河开凿之前与之后的城市变迁,故城的迁移及城市的相关功能。同时,简述了明清两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最后,比较了明清聊城县城与张秋城城市规模的发展,总结出其发展的特性。


评议学生李雪雪认为其文章脉络清晰,但关于明清的内容较少,且关于元代的对比缺少,提出了是否会有水旱灾害的问题。


评议的陈跃老师肯定了其文章围绕着主题进行研究,但是论述比较零散,选题较大。提出她还需注意城市化的问题以及运河与城市的概念和对地方志的运用。最后点出论文的写法需注意对引用论文的概要,对学术界观点的归纳。




4

REC


本场最后一篇报告的论文是南京师范大学李雪雪同学的《清代常昭地区义庄的尊老爱幼研究》。


李同学先介绍了常昭地区以及说明本论文与宗族史相关,指出如何才能保持宗族的团结状态和说明了义庄的概念。说明自己利用的史料史料主要是族谱、地方志与碑刻。其次,她说明了尊老爱幼在义庄中的体现与尊老爱幼义庄出现的原因。最后,她指出自己文章所具有的不足。


评议同学杨明慧认为其标题范围较广,对主题只能做较为概述性的研究。



评议的郑金刚老师认为尊老爱幼观点的提出使文章的论述范围模糊化,同时其对史料研读的不深入、论证效果较弱。最后,他指出文章中有些概念讲解不甚明晰,表述较不严谨。


2

第二分会场(下)


1

REC


西北大学唐瑾同学陈述了她《“暴荒之君”及其时代——近六十年来中国大陆隋炀帝研究述评》一文的行文思路:以时间为主线,将隋炀帝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评述,广泛搜罗建国后中国大陆的研究成果,力求全面。但同时她指出了自己文章的问题即不细致的梳理,创新性不足以及选题陈旧。


评议学生胡若瞳指出,本文主题选择较好且能涉及到历史书写的问题,本文的意义正在于对前人研究的争议以及目前研究空白的总结。但同时,文章突破点不明显,文中名词概念运用不准确,所述材料性质不明,这是本文问题所在。



评议老师胡耀飞提到,在写研究述评时,可以有时间意识,但没有必要按照时间主线处理,同时“隋炀帝墓发掘会议”没必要过于重视,建议可以以隋炀帝墓作为二三期分界点,可以拓展到大陆与海外,最好还是通过专题区分研究。



2

REC


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的胡若瞳同学陈述了他的论文:《豪杰抑或暴徒?——唐代墓志书写所见董卓形象问题》。

胡同学关注到董卓夷三族的史籍记载与董卓后人墓志的矛盾,注意到到唐代多有暴虐叛乱者得到祭祀,高适时期,陇西群众仍有祭祀董卓者等一系列现象。他认为这与中古尚武的精神,西北武人文化与中原文士文化的融合有关。



评议学生黄颖洁提到,用墓志新材料和层累说解读董卓是值得学习的方法,但本文所引三方墓志都在安史之乱以前,高适文章所指事件与安史之乱时间关系不明,所用论据值得商榷,建议可以对不同人群进行区分论述。



评议老师于佳彬指出,本文运用思想史研究方法,且能中外成果皆用值得肯定。但同时,历史时期与地域的不同导致评价不同,记述载体的不同导致不同,人群史观不同此三者作者稍欠考虑。


3


REC


下午论坛的第三篇论文是武汉大学的熊晓磊同学的《中古入华粟特人姓名研究》。熊同学以入华粟特人的姓名为切入点,通过对粟特人所使用的粟特原名、音译汉名、实意汉名的不同,探究粟特人汉化的规律。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鲁怡含同学认为此文的优点在于史料翔实,但对于“华”的界定需要明确,同时建议运用粟特语方面的材料。




评议老师来自西北大学的彭建英老师指出,此文的选题较好,但建议继续讨论姓名的变化,个体地域的差异以及职业的差异,可以分粟特人入华两条线路论述,要考虑到草原文化的影响。


4

REC


随后陕西师范大学的鲁怡含同学陈述了她的论文《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与唐代佛教信仰观念》。鲁同学通过对画像中供养人高度、位置的变化,分析出供养人画像的变化特点即个性意识不断提高,对身份的彰显越来越明显。并由此探求唐代佛教信仰中的功利性、灵活性和普遍性等特点。


评议学生熊晓磊提出,能够关注供养人画像这个点很好,但也可以将学术史梳理地更集中一点,可以列举画像的前后变化。



评议老师袁志伟建议,可以从修行程度上,信仰体系层面以及文献层面结合探讨供养人,另外也可以发散性地从长安资源考察敦煌。


5

REC


本场最后一位报告人南开大学的黄颖洁同学陈述了她的论文:《唐代幽州的佛诞节——以〈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为中心》。黄同学通过文献材料探究唐代幽州的僧尼活动,并由进一步考察佛诞节乃至佛教在唐代幽州的影响程度。


评议学生程炳铭指出,论文题目较大,与文章主体内容不合,同时认为文章内部也存如僧尼安居时期如何活动,佛教历法确定时间以及佛名佛号与法名法号混淆等问题。



评议老师聂顺新基本同意了程同学的建议,并进一步指出,以刻经次数作为统计标准并不合适的问题。






会议记录|朱晓欣、金世光

图片来源|史林新苗微信公众号

排版|付佳宁

审核|张诗佳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