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贵州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模式探索

共青团贵州省委 贵州改革 2022-03-30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三等奖的《新时代贵州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模式探索》,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新时代贵州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模式探索

共青团贵州省委   贵州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寄语希望工程30年时强调,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贵州共青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紧扣脱贫攻坚时代主旋律,全面总结盘点希望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探索希望工程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研究制定适应时代发展、满足改革需求、解决当前现实困境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新时期希望工程升级版,为新时代全国希望工程提供可借鉴的“贵州经验”。

一、贵州希望工程30年发展主要成效及做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开始探索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各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民生大幅改善。贵州由于历史背景、地理区位、民族习性等限制性因素,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尤其堪忧。实施希望工程以来,贵州希望工程以援建希望小学与资助贫困学生为核心,30年间累计接受捐款22亿元,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万余名,是全国省级团委中募集资金量最多、资助青少年人数最多的省份,为乡村孩子“有学上”作出积极贡献,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使更多农村孩童享受到教育带来的红利。

(一)试验探索阶段(1990—2001年):拉开助力农村教育的大幕。1990年5月,贵州希望工程以资助大方县、普定县500名学生为标志,拉开序幕。探索期间,贵州把重点放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推进希望小学重建兴建、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巩固提高、加快发展阶段。11年间,累计筹集捐款5500余万元,救助失学儿童8.3万余名,资助特困大学生235名,中学生307名;援建“希望小学”283所,为部分学校配置体育设施。

该阶段基本模式是:实现希望工程从有益探索到全面铺开的发展,以解决农村适龄儿童能读书问题为核心,通过大力修建希望小学解决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大幅提升农村贫困地区孩童的入学率和毕业率,为全省控辍保学提供保障。

(二)全面铺开阶段(2001—2012年):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自2001年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因贫失学”问题得到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得到很大缓解,希望工程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随之变化。该阶段希望工程基本实现从点状布局到全面铺开,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均建立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2001年以后的10余年期间,通过打通境内境外筹资渠道,累计筹集社会公益资金5.7亿多元,贵州不仅在希望小学建设数量上排名全国第一,还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实体支撑公益的道路。

该阶段发展基本模式是:在全省农村贫困地区希望小学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及配套等硬件资源不完备的问题,通过希望工程项目和资金扶持,逐渐缩小城乡教育硬件设施不均等化问题。

(三)创新探路阶段(2012年至今):精准教育扶贫下的模式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在这场战役中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国贡献了“贵州样板”和“贵州经验”。希望工程围绕主责主业,大力助推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形成一批优秀经验。

该阶段发展基本模式是:以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为主旋律,紧扣精准扶贫这一核心,将希望工程作为教育扶贫的一大抓手纵深推进,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活动和项目,更好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该阶段在全省农村贫困地区硬件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软实力,从“精准”二字出发,聚焦贵州实际情况,探索了一些符合全省发展的有益道路。

二、贵州希望工程实施30年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合力高位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希望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坚持党的领导,关注社会需求,符合中国国情,发挥团组织优势,动员青年积极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公益事业模式,紧紧围绕根本任务,聚焦贵州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乡村教育等关键领域,结合贵州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性问题,团结共青团队伍、社会团体等力量,推动希望工程实现了从学龄儿童向大学生的纵向延伸转变,从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向师资能力提升、文化设施配套等软件的横向发展转变。

(二)聚焦精准脱贫,服务大局全面实施。通过定点帮扶、结对帮扶等形式,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保障贫困家庭学龄孩子人人有学上、个个受资助。一是开展“习酒·我的大学”“新世纪教育基金”“芙蓉学子”“利群阳光”等项目及“希望工程1+1”“春风计划”等系列活动,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得以圆梦。二是探索“公益投入+社会参与+反哺公益”扶贫模式,首批在思南县试点,开展“青微工程”打造1000亩“青微果园”助力精准扶贫;三是创新“青年+绿色+公益+创富+发展”模式,按照“团委牵头、党政支持、青年主体、市场运作”机制,在区县成立生态扶贫发展公司“共青林”,完成荒山上植树260余亩。

(三)紧扣贵州特色,因地制宜走出新路。坚持因地制宜,探索中电审核建校及江苏太湖世家“交钥匙”建校等模式,瞄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探索“新市民·追梦桥”发展路子,探索青少年参与“绿色贵州”建设的发展之路。一是构建大服务格局。发挥平台阵地优势,构建线上“青年之声”和线下“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形成“青年之声”和“青年之家”相融合、团内与团外相融合、“青年之声”与共青团工作相融合、机关与基层调研相融合的“四融合”服务格局。立足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希望工程·陪伴行动”,为近40万从农村到城市学习和生活的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提供服务。发挥“连心桥”纽带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与从江县银新社区、贵定县福来社区、龙里县奋进社区、安龙县天菇小镇社区结对,搭建社会组织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结对帮扶。二是实施“绿色希望工程”公益项目。聚焦“大生态”战略行动,实施“多彩贵州·青春绿动”等活动,累计植树22800余亩。运用“互联网”“众筹”等新手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联合多部门开展“e绿黔行”项目募集社会各界爱心善款,累计参与群众达75344人(次),筹集资金168.98万元。

(四)严格管理方式,坚决做到有序有效。聚焦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流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减少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等相关流程,为希望工程有序推进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强化项目沟通对接。提前与企业对接,商定实施项目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学业资助各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按照分工职责做好各项目推进。二是摸实底数合理分配。联合各市(州)共青团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开展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学生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在项目资金名额分配上更加客观合理。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社会捐赠资金,不断巩固“老捐方”,积极争取“新捐方”。三是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主动采取措施杜绝和防范学生资助项目存在的风险,对助学项目每个环节,通过逐一核对学生签收表和电话抽查对学生收到助学金的情况进行核实。

三、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发展模式的三个基本遵循

(一)坚持政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持续、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必须一以贯之将希望工程作为长期工作抓好落实,必须清醒认识到希望工程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持续焕发希望工程项目的生命力。通过完善责任机制、社会动员机制、资金投入使用机制、监管长效机制等制度,建立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积极鼓励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注、支持希望工程,尤其需要建立与政府之间的良性运转机制,进一步整合政府力量、盘活政府相关资金,形成政府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制度“纽带”。

(二)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新时代希望工程呈现的新变化。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希望工程发生系列重要变化,主要为当前青年工作呈现出的新变化和当代青少年需求发展变化。聚焦共青团主责主业,在体制机制、组织覆盖、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多方面锐意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进一步挖掘希望工程涌现出来的更深层次内涵,厘清希望和青年发展之间的关系,融入当代青年新思想、新理念。将“陪伴”等主题作为切入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将贵州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植入其中,不断丰富希望工程内涵要义,将新形势下希望工程做深做细做实做出亮点。

(三)坚持因地制宜,全力解决希望工程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由于希望工程在各个地区推进的着力点不同、在促进教育扶贫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落脚点不同、在每个实施主体工作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阶段不一致、工作主体不相同等问题,这就需要分区域、有侧重,分步骤、有梯次地推进。一是在不同地域空间上协同推进。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重点为提质发展,打造高质量农村优质教育“样本”,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重点为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缩短城乡发展差距;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协同推进。制定精细化战略部署,分区域、分片区打造区域希望工程战略规划。三是在不同实施主体上协同推进。新时代的希望工程领域将更加宽泛、范围也更加广泛、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如针对幼儿阶段孩童,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以培养兴趣爱好和智力提升为主体,对于不同年龄阶层的孩童,要充分研判其发展的新变化,制定动态帮扶机制。

四、贵州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模式研究

当前,贵州的希望工程已到了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窗口期”,迫切需要以打造希望工程升级版,推动希望工程提质增效。宏观上看,希望工程必须转变传统的“上级下达——下级落实”的单一运行模式为“由下而上、上下联动”的双向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要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树立本省希望工程大品牌,形成更多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典型。同时,注重按图索骥,从农村孩子或新市民孩子的教育需求出发,打破常规项目由上而下的单项运转方式,形成“供需平衡”的双向精准帮扶模式,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微观来看,当前青年工作呈现出的新变化和当代青少年需求发展变化,这“两大变化”倒逼希望工程发展战略和方式必须做出改变,避免出现供需脱节和“两张皮”“走过场”现象。总体来说,过去希望工程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当前发展需求,不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形势,必须从顶层设计到项目实施制定一套灵活的发展策略。基于此,贵州希望工程升级版可探索以下发展模式。

(一)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全社会、全方位”的一体组织模式。贵州希望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其值得坚持和点赞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一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推动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上下齐心协力“同唱一台戏,同下一盘棋”局面。在实行捐方资源共享方面,通过省、市(州)、县(市、区)建立捐方资源库,充分挖掘和盘活捐方资源,形成全省捐方资源网,为捐方尽献爱心提供畅通平台。二是建立多渠道援助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延伸希望工程救助内涵和外延,通过助学基金、“手拉手”助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组织“一助一”“志愿结对助学”和开展节日“送温暖”等多种渠道,探索援助贫困学生的新路子。三是建立他助自助机制。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优秀青年典型积极参与爱心助学行动,组织学校的少年儿童常年结对互助。此外,大专院校团组织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帮助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

(二)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多元化、持续化”的筹资发展模式。总体上看,筹资方式需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筹资主体需充分调动省、市(州)、县(市、区)积极性。一是创新筹资思路。树立市场意识,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公益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拓展公益捐赠渠道和平台,在做好邮局、银行等传统捐款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通信优势,进一步优化网络捐款平台,为公众参与爱心捐款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二是提高“造血”能力。目前,大多数慈善都是“供血工程”或“抽血工程”,但由于资助资金有限,仅靠外部“输血”来维持慈善事业并非长久之计。从长远看,只有通过引入慈善产业,将慈善事业的“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续“供血”。三是严格资金管理。按照希望工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媒体网络及时将希望工程全部信息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信息透明,提高公信力。

(三)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精准化、体系化”的教育帮扶模式。一是建设贵州希望实验学校。依托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建设贵州希望实验学校,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打造集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和幼、小、初、高各学段教育教学实践相互衔接的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我省希望工程提质升级的新平台、城乡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以及为乡村教师赋能、为乡村少年圆梦、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新路径。二是推动全年龄段学生资助帮扶。当前,全省希望工程重点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孩童,成立省内“幼儿希望工程专项基金”,探索幼儿教育的贵州发展新模式,填补社会弱势少年儿童教育中的空白,增加更多幼儿培训课程和项目,扩宽覆盖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发挥社会组织拾遗补缺作用,续写希望工程新篇章。三是全力施行“小手拉大手”模式。通过孩子素质教育和兴趣能力提升带动家长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帮助群众既掌握一技之长又以此增加收入,以次模式全面提升居民素质,打破传统的“由上及下”的教育方式。针对农村地区学生家长学历普遍偏低的现状,通过在学生之间开设特色课堂、心理辅导等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课程,以孩子的教育来感染、带动家长,从而提升全面素质。

(四)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特色化、创新化”的品牌发展模式。立足“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品牌,在当前基础上打造升级版:一方面,以项目申报为载体,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点这一阵地,盘活政府和社会两大资源,开展N种形式陪伴项目,逐步搭建和完善“陪伴行动”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项目、有资源、有阵地、有机制。另一方面,在全省全面铺开,实现由“搬迁点”及“周边线”到整个贫困区域的突破,由标杆到规模的转变,从而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品牌效益、社会效益双向发展。同时,通过探索新措施,引导由单一的社会陪伴向社会陪伴与家庭陪伴并举的方向发展,形成贵州省贫困地区提升青少年教育的“贵州经验”。

 

课题组

组   长:

史麒麟  团省委副书记

唐生建  团省委二级巡视员

邓守成  团省委二级巡视员

副组长:

张再杰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余   跃  省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成   员:

罗朝恒  省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

赵峻嵩  省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建宏  省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希望工程事业科科长

陈玉卿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推荐阅读
    ●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衔接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六盘水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践探索

供稿:共青团贵州省委

微编:石芳蓉“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94期(总第1568期)

▌2021年4月4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