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省文化和旅游厅 贵州改革 2022-03-30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三等奖的《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西南大学联合课题组

 

一、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监控指标体系

(一)理论内涵。在文旅融合基础上,以安全发展为前提,以贵州山地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为自我约束,以贵州山地旅游与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基本保障,以贵州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创新发展以及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为新动能与支撑,以实现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新型模式与体制机制。

(二)内涵阐释。发展融合性、发展安全性、发展效益性、发展高速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协调性、发展绿色性。

(三)指标体系。基于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性、安全性、效益性、高速性、创新性、协调性和绿色性等7个方面特征,本研究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的高质量发展监控指标体系:发展质量效益、发展速度结构、发展创新能力、发展资源条件。以发展质量效益一级指标体系表征发展的融合性、安全性、效益性、协调性、绿色性,通过发展的速度结构一级指标体系反映发展高速性,以发展的创新能力一级指标体系来刻画发展的创新性。由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应的资源要素与条件作为支撑,因此本研究还构建了发展资源条件一级指标。


表1  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发展质量效益
旅游总收入
亿元
游客人均消费支出
文化旅游商品交易额
万元
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利润率
%
规模以上文化艺术业营业收入增速
%
规模以上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速
%
规模以上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速
%
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速
%
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收入增速
%
A级景区综合收入及增速
万元、%
旅游车队营业收入及增速
万元、%
百万人次游客有效投诉次数
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数
文物安全事故发生数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及以上评估达标率
%
重点旅游区垃圾污水处理率
%
发展速度结构
境外游客增速
%
省外游客增速
%
境外过夜游客增速
%
省外过夜游客增速
%
省内过夜游客增速
%
新增直接旅游文化项目投资金额及增速
亿元、%
规模以上旅游企业数量及占总旅游企业比重
个、%
“四个一批”项目数
优良级旅游资源开发数量
发展创新能力
“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访问量
旅游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旅游业务收入比重
%
政府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投入金额
亿元
旅游业高科技人才总量占省内人才总量的比重
%
发展资源条件
新增5A级旅游景区数量
新增4A级旅游景区数量
新增国家级度假区数量
新增省级度假区数量
新增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数
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数量
文化旅游项目业态类型
乡村旅游村寨等级评定数量
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等级评定数量
乡村旅游客栈等级评定数量
新增研发、生产和销售文化旅游商品基地数
新增五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数量
新增民宿数量


二、“十三五”期间贵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实质性发展。一是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创作精品亮点频现。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入选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承担春晚直播7分钟以及贵州50分钟专场演出两项任务。相继推出了多部具有贵州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其中话剧《此心光明》、花灯剧《盐道》荣获贵州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花灯剧《云上红梅》被省委宣传部列为“2017年度文艺创作资助重点项目”。自2016年来连续举办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填补了全省没有省级文化艺术展示平台空白。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推进贵州省美术馆项目建设,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到95家,全省有市级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县级图书馆88个、文化馆8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11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56个,66个贫困县实现了流动图书车全覆盖,34个贫困县配置了流动文化车,为89个乡镇183个数字文化驿站配置公共文化设备。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全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名录628项1026处,市级名录1455项,县级名录4151项。全省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02人,自行研发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全省推广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四是国家和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卓有成效。贵州省现有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另有“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西南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黔西北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中。五是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进贵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并以传统村落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展示利用为抓手,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10个村试点工作。六是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合格率达100%,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合格率达100%。七是文化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推进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培育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文化集团,投入1800万元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相关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股权投资,深入推进“文企贷”累计发放贷款5455万元支持23家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评选命名第六批、第七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20家,评选发布省文化产业“十佳人物”“十佳企业”及“十佳品牌”,提升贵州文化产品产业的影响力。

(二)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一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旅游大省地位。201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亿元,同比增长30.07%;接待旅游总人数113526.6万人次,同比增长17.21%;旅游总收入排名全国第三名,旅游总人次排名全国第一名。二是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成效突出。全省建成5A级旅游景区7家,4A级旅游景区129家;全省共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8个,花溪区、赤水市、盘州市成为国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6个县(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全省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5家;全省有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家;全省有山地特色旅游城镇100个。三是乡村旅游建设全力推进。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09亿人次,实现收入2800亿元,重点扶持1104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累计助推112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2019年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2020年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6个,国家少数民族村寨312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08个,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农家乐)达到2040个。四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有序推进,红色旅游打造亮点频现。贵州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8家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形成了以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文物为核心,以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线,串联黎平会议旧址、四渡赤水纪念地等重要节点的“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红色旅游发展格局。五是智慧旅游建设迈入新台阶。2020年5月,对外发布“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六是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加强,全省推进创建生态文明旅游景区共106家。

三、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优势和挑战

(一)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一是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独特,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独特,拥有中国天眼、世界高桥、国酒茅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二是国家战略布局区域政策有力,贵州是中国西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线,是长江经济带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间带,上联云南“桥头堡”,下接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是经济带承东、联南、启西的重要结合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些都为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战略机遇。三是全球旅游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显示,2018年旅游业为全球经济贡献8.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4%。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旅游需求强势增长、消费快速升级,为贵州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四是新兴技术产业升级基础坚实,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新兴技术不仅推动传统旅游产业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而且催生了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能出行、新型装备等新业态。

(二)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疫情常态化的不确定性潜在风险。全球疫情出现反弹,增加了未来疫情防控的压力以及不确定性,可能会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成挑战。二是省外同质化竞争的市场发展制约。贵州文旅资源与周边省市区存在一定的趋同性,这对贵州文旅产业发展在创意、理念、思路和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三是游客层次与需求升级的供给不足。文旅产业发展与高品质、个性化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文旅产业仍不可避免处于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挑战仍然严峻。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的刚性约束。在资源环境脆弱性诱发的生态约束背景下,遵循与环境的协调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四、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增强文旅产业发展合力。在总结推广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探索文化与旅游、体育与旅游、林业与旅游、交通与旅游、水利与旅游等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比如,建立“1+N”的旅游管理模式,“1”即“文旅部门”,“N”即在交通、水务、林业、农业、国土、环保、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办公室,将单一部门的行业管理转变成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增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转型。一是做好全域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二是充分利用贵州生态环境、山地资源、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中草药、苗医体系、数字经济、乡村资源等优势,按照区域的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进行总体布局,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景区接点连线。三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贵州打造成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研发中心、旅游融资中心、旅游交易平台,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全域旅游发展导向,推进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三)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构建高端化特色化产业产品体系。一是依托贵州山地旅游资源,推进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等体育旅游业态。以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打造提升生态体育公园、汽车露营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等体育旅游产品。二是充分利用好温泉、森林、湿地等旅游资源优势,借助康养医养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康养度假产品建设及配套产业发展。三是打造包含红色文化IP、少数民族文化IP、农耕文化IP、阳明文化IP、屯堡文化IP等组成的“多彩贵州”大IP,建立集休闲度假、风景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旅产业产品体系。四是借助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户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全球最高桥梁前20名中有14座在贵州等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与科技、交通等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科技旅游、交通旅游新产品,不断完善贵州文化旅游产业产品体系。

(四)构建现代化文旅产业链,提升文旅产业链关联性效益。一是提升“食”的质量,加快推进旅游餐饮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推进黔菜改革。二是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发展,加快推动主题酒店、度假酒店发展,提升民宿客栈的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群体的住宿个性需求。三是推动国、省干道建设,打通文化旅游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更大程度满足自驾、自助游客的交通需求。四是研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贵州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满足游客旅游购物的需求。五是补齐夜游产品的短板,借助创建夜间旅游消费聚集区、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等契机,打造“流光溢彩夜贵州”品牌体系。

(五)推进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文旅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加快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二是通过推进大型文化旅游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三是注重引强引大,充分利用贵州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强劲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引进一批优强企业投资贵州文化旅游领域,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四是注重文化旅游中小微企业的培育,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微旅游企业。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双创”工作力度,建设文化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吸引更多旅游、文化、艺术、科技领域知名人士建立工作室,促进创意资本向文化旅游产业流动。

(六)抢占智慧旅游发展前沿,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文旅创新发展。一是推进“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品牌的打造提升,加快游客端(To Customer,TC)、企业端(To Business,TB)、政府端(To Government,TG)建设,实现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全部进入“一码游贵州”平台。二是加大相关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的力度,通过实施智慧旅游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推动中小文旅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智慧旅行社、智慧民宿等建设。三是抓住“新基建”的风口,借助数字科技力量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运用人机交互、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实景再造,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粗度与细度相结合的旅游大数据库来赋能贵州文旅产业创新性发展。四是扎实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服务数字化战略,并推动数字文化向旅游领域拓展,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七)利用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持续优化文化旅游市场客源结构。一是充分利用智慧旅游等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来贵游客的人物画像,并基于穷游网、蚂蜂窝、秘途旅行等在线旅游业平台(Online Travel Agency,OTA),利用大数据提供场景服务,进行消费者到企业(Customer to Business,C2B)反向定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跟进、数据支撑的宣传促销机制,重点面向中高端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三是继续办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东盟文化旅游周、阳明文化旅游周、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策划举办霞客旅游系列活动以及各类国际知名山地旅游赛事,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同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世界文明对话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八)持续打造“满意旅游”品牌,推进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一是要着力做好旅游景区内环保卫生、体育、交通等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快推进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二是建立健全文旅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健全“省—市(州)—县(区、市)—景区”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体系,净化文旅市场环境。三是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以“食、住、行、游、购、娱”标准化为主要内容,逐步实现景区旅游服务提供的各个环节有标可依,提升旅游经营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九)强化文旅产业发展保障,创造文旅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制定与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二是制定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以及运用旅游开发期权合约、资产证券化、质押担保等模式进行融资。三是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关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行土地差别化管理。四是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落实好游览、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文娱等环节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五是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优化国际航线的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的落实。同时,对省内机场航班实现串飞的航空公司,省财政和相应市(州)政府给予补贴。六是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加强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引进,推进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

(十)推行旅游安全常态化评估,确保文旅发展守住安全底线。一是做好旅游景区安全风险常态化评估,逐级建立并落实景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好安全风险预警与监测。二是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特别是建立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体制,不断强化景区应急培训和演练,增强景区应急救援能力并提高面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三是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引入新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例如视频人脸识别、异常行为识别、极端气象监测、电子巡更系统、游客人流计数系统、危险行为检测系统等,对特定区域实行游客密度、拥挤程度检测,确保文旅发展守住生命线。

 

课题组

组   长:

张玉广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副组长:

史静一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

吴   江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   员:

丁克斌  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孙道进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   斌  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国庆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张   明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杨宜婷  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二级主任科员

王   琦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讲师

罗   坚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研究生




推荐阅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衔接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六盘水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践探索
    ●贵州省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策研究

供稿: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微编:石芳蓉“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93期(总第1567期)

▌2021年4月3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