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张静教授:找到人生定位,感受意识觉醒

此念 2024-04-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给孩子 Author 张静讲古诗词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给孩子”(ID:tochildren)

导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对人生和未来的期许。


你有没有想过,你对人生的期许,是向内的一种“有待于内”的实现?还是向外的一种“有待于外”的完成?


人生浮沉,有太多事情我们无法掌控。把目标确定于外在的实现,往往挫败。


那么,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有什么是自己能说了算,而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


在b站《南开大学张静教授的古诗词课》中,张静教授通过谈诗论词,为我们生动地剖析了这个问题——



▲ 点击观看【给孩子mtype】视频号





   定位:

“坐赏镜中人”的笃定与从容

▲ 张静与叶嘉莹先生在温哥华海边看落日晚霞

B站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聊诗词。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主题:我们对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理想,这样那样的期许,各位同学们,你对自己的将来有过怎样的设想?或者说,怎样期待自己成功或者幸福的模样,是一种有待于内的实现,还是一种有待于外的完成?


比如说,如果我们追求的是财富,那也许我们会发现“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如果我们追求的是地位,也会发现“宦海有浮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那么,什么是我们自己能够真正掌控的呢?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目标,什么是自己能说了算,而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


这就使我想起《孟子》里的这样两段话: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这是一个方向,也就是说,凡是我们努力的,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放弃的、松懈的、不要的,那就会失去。


那么,我们的这种探求,这种努力,这种付出,它就是有意义的,所以是“求在我者也”,是我自己能够把握的。


跟这条思路相反、相对立的,是什么呢?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和“求在我者也”相对立的,是“求在外者也”,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掌控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这种状况,“求无益于得也”,我们的努力、精进、执着、付出,未必会和结果成正比。


那“求在外者也”,这种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它就是一种有待于外的实现,要看机遇,并非完全通过个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它还要看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其他客观因素条件是否具备等等。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这百岁的光阴我们究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目标呢?究竟是一种有待于内的实现,还是一种有待于外的完成呢?带着这种思考,我选出了一些诗词,想跟大家一起分享。




01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


比如,《诗经》里面有一篇《诗经·卫风·伯兮》里面有一句说: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所心爱的人离开了,“自伯之东”,他可能去东边了,我“首如飞蓬”,我在家呢,就整天头发乱糟糟的,脸也不洗,妆也不化。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难道我没有钱买化妆品吗?不是,是因为我没有了这样一个对象。


我们常常讲“女为悦己者容”,所以没有了这样一个悦己的对象,我们为谁来梳洗打扮呢?我的装扮好像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我究竟要打扮给谁来看?


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究竟我们的梳洗打扮是给别人看的?要得到外在的认可才有价值和意义,还是说通过自己的精进、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完成,即使没有赢得他人的喝彩和掌声,我依然能够自我肯定?


上节课,我跟大家分享了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里的第一首词——温庭筠的《菩萨蛮》,它的下阕也是这个意思: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也是说在一个没有投注目标,没有欣赏对象,没有一个我所相思、怀念的具体的人来欣赏我的状态下,我究竟应该如何自处?也是一个关于追求目标、价值体现的问题。


这种思考其实在古诗里面有很多,比如说“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等等。可是,还有一个线索特别值得我们去反省,比如我们的民间习语里也常常讲:


有麝自然香 ,何必当风立。

——《古谚谣》


就是说,只要练好内功,只要自己是美好的,不必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就像我们常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论语》里也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说即使别人没有知赏我,不够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才是一个君子真正的品格。


所以到了韩愈,他讲: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韩愈《原道》


什么才是了不起的德呢?我自己“足乎己”,不断地持守,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加持自我、提升自我,但是“无待于外”,我不是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才有价值,这就是一个君子的品德。

▲ 清 沈焕《菊石海棠图轴》(局部)




02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们还可以举一首更经典的诗,就是《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唐诗三百首》是我们读者心目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古代诗歌选本,大家记得第一首诗是哪一首吗?就是张九龄的《感遇》。


为什么张九龄的《感遇》(其一)会放在《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呢?仅仅是因为张九龄是诗人里面官位做得最高的吗(做过宰相)?是因为他是宰相里面诗写得最好的吗?还是说因为人在人世间,要么遇,要么不遇,只有这两种,张九龄的《感遇》诗放在《唐诗三百首》的开篇,(是不是)就把我们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要么遇要么不遇的境况,都给囊括殆尽了呢?


大家可能也了解,在张九龄之前,初唐的陈子昂也写过《感遇》诗,而且写得很好。为什么会选张九龄的这一首《感遇》作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或许也会了解《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的一番良苦用心:



《感遇》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会觉得里面的“兰叶”、“桂华”,都是一年四季中都可以欣赏到的植物,它们美好的样子。


“兰叶春葳蕤”,兰叶它在春天的时候非常的茂盛。“桂华秋皎洁”,桂花在秋天也是一副欣欣然的样子,是它美好的时节。但是,张九龄说“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花期可待,它绽放的时节就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所以“自尔为佳节”,它盛开的时候,它的花期,就是它一生中最美好的时节——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它内在的、本然的样子。所以“欣欣此生意”,“欣欣”是美好的样子,“此生意”,它本身就是如此的,“自尔为佳节”。


但是“兰叶”的“葳蕤”,“桂华”的“皎洁”,却吸引了外人的一些爱慕之心,所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因为他们爱慕兰叶、桂华美好的样子,所以“闻风坐相悦”。一方面可以说是对它们的芳香、美好有着一种向往,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对于这种品格、操守的向往,“闻风坐相悦”。

▲ 明 仇英画兰图页(局部)

但是你要注意,这里面就出现了人物,“林栖者”,他和下面出现的人物,“何求美人折”的“美人”,是同一类人、同一群人吗?


“林栖者”是对于兰叶、葳蕤有着向往、爱慕之心的高林隐士。但是“美人”呢?也是像“林栖者”一样的高洁之士呢,还是象喻了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呢?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个“谁知”就是一个反问,没想到,就有一种非常惊叹的口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种”何求”又是一种语气的加强。这里面想凸显的,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也就是说,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样子,来生长的,来开放、盛开的。这就有一个“有待于内”还是“有待于外”的差异了——我们究竟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欣赏,(以)活成别人心目中的理想的样子来塑造自己,还是说我就是如此的,我有着自己一个坚定的目标呢?


我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往往就是因为动了情,就希望有一种占有。比如说,我们爱慕一种花草,就希望把它采摘下来,或者戴在鬓发之间,或者带到家里,插在花瓶里,养在花盆里。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也就是说草木它本来的这种美好的模样,是因为有了美人把它采摘下来,戴在鬓发之间,或者插在花瓶里,养在自己家的花盆里,才实现它的价值呢,还是说它本然就是如此,它在这种“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的时候,绽放出来的,展现出来的这种美好的状态,更值得期许呢?


古人讲“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如果有这样的“兰叶”,这样的“桂华”,它自始自终就没有遇到“林栖者”的知赏、爱慕,没有被一个“美人”采摘,它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吗?


也就是说,这个价值的定义,是需要一个外界的肯定才有意义吗?比如我们喜欢一个工作,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但如果没有得到上司老板的重视或者认可,那我的这个付出和努力就毫无意义和价值了吗?


这个我觉得值得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思考一下,究竟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在哪里?获得他人的认可,赢得外界的掌声,才是所谓的成功呢?还是说只要守住了自己的道,只要完成了我期待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即使没有人知道,我也能做到这样吗?

▲ 清 吴世贤 《兰花图》




03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


这种品质,其实我们的古典诗歌里也不断在书写,比如屈原在《离骚》里说: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葵藿”就是像太阳花、向日葵这一类的植物,它的本性就是要追着太阳,太阳不停地运转,我也追着太阳光不断地在改变。“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我所释放出来的这种品格,是我的天性使然,并不是我一定要追求什么。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姜夔写过一首很短小的诗,叫《灯词》:



《灯词》

宋 姜夔

灯已阑珊月色寒,

舞儿往往夜深还。

只因不尽婆娑意,

更向街心弄影看。



这首诗很短,但它的画面感很强,就像给了我们一个镜头、一个画面。


说有一个舞者,她的工作常常是下班很晚,深夜才回家。“灯已阑珊月色寒”,要注意这个“阑珊”是表明很晚了,“寒”是表明应该是秋冬的季节。


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下了晚自习,肯定想着步履匆匆,赶快回到寝室去休息,尤其是还在很冷的夜晚。


但是这个舞女与众不同,“只因不尽婆娑意”,只是因为她没有跳够,没有跳尽兴,所以“更向街心弄影看”,就在她回家的路上,本来大家都是步履匆匆,想着赶快回去,但是她“更向街心弄影看”,她还在借助昏黄的月光翩翩起舞。


也就是说,她完全进入了一个自我沉浸、陶醉的状态,我们想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他的那些粉丝的喝彩,已经没有了这些鲜花和掌声,甚至考核她的公司的老板也不在身边,也没有谁为她付薪水,她只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不尽婆娑意”,没有跳够,没有跳尽兴,所以还沉浸在自己的舞蹈艺术之中。


我想起我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叫作《海马歌舞厅》,当时有一个故事我一直没大看明白,是讲有一个舞蹈演员,来到这个歌舞厅,跟歌舞厅的老板讲,希望晚上能够来演出。


歌舞厅的老板说,好吧,一天给你10块钱。这个人就说OK,于是就每天来。后来有一天,老板跟老板娘说,我发现她要打的回去,她打的回去就得15块钱。


也就是说,她每天晚上挣这10块钱,还不够她来回的路费,但她也要来这里跳舞,为什么?也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倒贴钱都愿意干的这种精神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沉醉,自我的欣赏。也就是当你在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计较得失,计较什么世俗的、功利的评判了。

▲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04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


如果要举一个古圣先贤的例子,我想最典型的还是苏轼。大家知道,苏轼这一生很了不起,如果他是一种有待于外的完成和实现,那么,我们可以说苏轼其实跟我们理想的那种成功人士不一样。


但是,我们却把苏轼放在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苏轼20岁出头第一次去参加科举考试,就一举成名,而且差一点考了第一名,因为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非常的赞叹,本来给他第一名,后来一想,这么好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学生曾巩才写得出来,如果让曾巩当了第一名,也许别人会认为我们有裙带关系,所以欧阳修就没有给他第一名。结果发榜出来才知道,写这个文章的人并非曾巩,而是苏轼。

▲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轼。来源:纪录片《苏东坡》

苏轼,你看他少年得志,因为我们都了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古代的科举选拔制度中,如果你30岁参加明经科的考试,那个主要是考记诵帖括之学,主要考记忆力,所以你30岁才考上明经科,已经算同榜里面年龄比较大的了。


但是“五十少进士”,如果你50岁考进了进士科,那么你在同榜提名里面还算是比较年轻的。而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20岁出头就差一点考了第一名,足见他的才华。


而且我们也知道,苏轼他不仅有才华,而且也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他无论在旧党执政的时候,还是在新党执政的时候,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原则,而不是为这些党派服务。所以苏轼曾经说:


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

——苏轼


说我们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来为民造福。


在新党执政的时候,苏轼说你们新党这儿有问题,那儿不合适,所以被外放了。等到旧党执政的时候,我们说苏轼的春天应该到了,他曾经在几个月内连升七级,如此靠近了中央政权,但是苏轼回到朝廷里以后,却不断地跟旧党的人说,我们不能把新党一棒子全部打死,它有合理的地方,还是要保留。所以,他总是不合时宜,看似不合时宜,其实是他有为国计民生思考的自己的原则。


所以苏轼曾经跟朋友敞开自己的心扉,说:


古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

——苏轼


说以前在新党执政的时候,大家都去对王安石溜须拍马,现在还是这批人,他们溜须拍马的对象变成了司马温公。


他们看着好像逢迎的对象有了变化,其实他们逢迎的这种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他说,我本来与温(司马光)相知甚深,但我不能因为我们私交好,就影响了我对他的一些执政理念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要坚持提出来。所以,在旧党执政的时候,苏轼也不受欢迎,又被外放出去了。

▲ “乌台诗案”后苏轼入狱。来源:纪录片《苏东坡》

所以,如果用所谓的成功与否,是不是做到了宰相,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的钱财,来衡量的话,我们似乎觉得苏轼有很好的机遇,也有很好的才华,但是他没有实现。但是,为什么千百年之后,他还活在我们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就是因为苏轼他完成了他自己。


他的完成是在哪里体现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首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终于迎来了天下大赦,所以得以再次回到大陆,这时他所写的一首诗: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大家想想看,如果是我们,我们坚守自己的底线、自己做人的原则,而且曾经那么有理想,那么有情怀,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而且坚信自己是对的,但是在官场上却不断地被贬谪,不断地被打压,甚至还遭遇了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


当我们被流放到了海南岛,再次能够回到大陆的时候,我们会是一种什么心态?我们会抱怨吗?我们会牢骚吗?我们会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吗?其实这一切的情绪都是正常的。


但是,苏轼之所以是苏轼,是因为在他接到天下大赦的旨令,能够回归大陆的时候,还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们读这首诗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苏轼当时一时的感慨,它也充满了象喻性。说“参横斗转”,天上星河转,往往就预示四季的流转、人世的变迁。“参横斗转欲三更”,也就是任何事情都是变化的,都是在变化之中的。


“苦雨终风也解晴”,再大的风雨它终会过去,早晚也会有云散日出的那一刻。“云散月明谁点缀”,云散了之后,自然我们就看到了月明的状态,“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说我本来就是如此的,我不需要外在的点缀。


就好像一个人你有着美好的质素、美好的品节,就不需要一定要背一个很奢华的包包,或者用上一些奢侈品,好像才提升了我的品位,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的美好,本身就是如此的自信,不需要任何品牌的装点来衬托了。我们的品节,我们的修养,这些是比我们外在的容颜、服饰更重要的,所以“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说我来到海南岛其实也是我的一次非常难能可贵的人生阅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恰恰是因为这一次被贬海南,让我的人生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遇,去体会到海南的风土人情。


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一些挫折,其实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充实,一种丰富。当我们的历练越多,经历越丰富,可能对于事物的认知,包括我们自己的思想,才会越深刻,越成熟。


苏轼在一次次的贬谪中,他没有倒下,所以他最终实现了自己。也就是说,在命运的任何安排中,他都尽力地做到了,无论把他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他就在那个位置上尽量做最好的自己。


比如说,在杭州时,他兴建了隔离的传染病医院;到了广东,到了海南,都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了过去,等等。


也就是说,无论境遇把我们安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都不躺平,我们都不放弃,我们想要成就的就是“有待于内”的自我的实现,通过我这一生的历练之后,我变得更澄澈,更晶莹,我的境界不断地在提升,在加持,这相比官爵的加持、财富的积累,可能都是一个更重要的追求。

▲ 刘旦宅笔下爱的苏轼局部




05

“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另外,谈到“有待于内”实现的定位问题,我还想到了王国维,王国维也写过一首类似于宫怨的小词《虞美人》:



《虞美人》

王国维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我们也许看过一些宫斗剧,我们也知道,无论一个女子长在深宫之中面临的复杂环境,还是一位男士,在他的仕途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都有着一种近似性。


就是说,并非你容颜姣好就会得到皇帝的宠幸,并非你特别有才华就一定会得到赏识、提拔、重用。我们在人生中如果遇到这样的境遇,该怎么办呢,又该何以自处呢?


王国维这里就讲,“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什么意思?如果我没有才华,如果我容颜不美好,就不会被选入深宫了,就不会走仕途的道路了。


但是我选了这个道路之后,才会发现很多时候“碧苔深锁长门路”,是身不由己的,是不由你的努力与否,而能够决定最后的结果的。所以这个时候我该如何来面对这个事情呢?如果皇帝一辈子都不来宠幸我,我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又该如何体现呢?


所以,“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我这美好的容颜、美好的青春,我这一生的价值,都这样白白落空了吗?不是的。王国维讲“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我们前面讲到了,诗词声音上的特点是最直接的、能够直入人心的地方。当我们诵读这几句的时候,“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你是不是感觉这个声音渐渐地由开口慢慢变成嘬口?像是一种咬牙切齿的赌咒发誓一样。


“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是一种非常决绝、坚定的口吻,也就是说,如果一辈子皇帝都不来宠幸我,我这一辈子就毫无意义、价值的投入了吗?所以即使没有人欣赏我,即使没有人肯定我,我依然要“簪花照镜”,而且我要“坐赏镜中人”,自我欣赏。


所以,这也是被看作我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这是我的工作,我的努力,我的才华,并不是说一定要靠外在的肯定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只要我努力的目标是对的,是好的,是我愿意投注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认可,自我的加持,自我的实现,才是最重要的动力。


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很多诗词里面谈到人生定位的问题,一种是“有待于外”的肯定,一种是“有待于内”的完成与实现。我不知道同学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定位究竟在哪里?是渴望着外在的功名利禄,还是渴望着我们内心修养、内心境界的不断提升和加持呢?我们一起来思考,更需要一起来践行。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END -





▲ 点击图片 即可下单
《给孩子的古诗词》


【此念】赠书福利


  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叶嘉莹

《给孩子的古诗词》

(讲诵版)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3月2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


此念近期直播活动预告

1

 

嘉 宾

沈家宏

沈家宏心理创始人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沈家宏

家长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孩子网络成瘾?

2024.2.26(19:30)



长按扫码加客服咨询

报名连麦沈家宏




2

 

嘉 宾

黄  翔

 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治医师


黄翔

 如何使孩子成为学习高手?

2024.3.1(19:30)




3

 

嘉 宾

赖念华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

心理咨商系荣休教授


赖念华

为人生下半场预备——退休生涯

2024.3.6(19:30)



4


赖念华

主动面对角色、健康、人际的失落

2024.3.13(19:30)




5


赖念华

面对老化人生——饶了自己放过他人

2024.3.20(19:30)




6


赖念华

面对死亡——好好说再见

2024.3.27(19:30)



7

 

嘉 宾

胡赳赳

作家、文化研究者

 著作《碧岩录今释》


赳赳说事

 提问的能力你有吗?

2024.2.28(12:00)



扫码加入胡赳赳老师粉丝群





《生命·成长》第四季 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李松蔚:不要逼着自己在计划里死磕


35岁的女程序员,不想再当工具人


以30岁的状态,活到150岁  | 《少生病的老年》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