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时间交还给不定,重新成为“未名河”。

是一也是之一 象外 2023-11-22
关注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庭院  “未名河”展览喷绘



“未名河”媒体预览那天三月的北京下起了雪,突如其来的春雪扑扑簌簌地落下,一下子就将三影堂的院子都裹上了银霜。

“未名河”的展厅里很静,只有作品《鳞片闪烁,像树略过火》中,光线从树林的缝隙间穿过、闪烁,也隐隐绰绰地传来一些细碎的风声、鸟叫。


唐潮,《鳞片闪烁,像树略过火》(截帧),2019

4频同步有声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偶有一些冷的、充满历史感的播报女声穿插其中——它们来自另一件作品《半日世界》,在这件作品里,艺术家用影像建造了一个异世界,用以描绘一场对她来说只存在于描绘和想象中的大洪水。



汪嘉欣,《半日世界》(截帧),2019

彩色数码单屏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似乎被这些作品唤起了一种很熟悉又很微妙的体验感,就好像当你回忆往事或者梦境,越留心观察自己的意识,越会发现它其实是混沌的、穿插的、多维的——这才是真实的,而那些你好像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想什么的时刻事后看起来却常常像是幻境一般。


玻璃门外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落,我一边出神一边心想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望着雪花出神?是不是因为飘洒的雪花和正在波光粼粼闪着光的河面一样,会自然而然地提醒人们“未名河”中反复提及的——一种弥散的、绵延的时间的存在?



邵文欢,《奥菲莉娅的河》之二,2021

摄影,感光乳剂在亚麻上,综合艺术手段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时间是什么?

是一条“逝者如斯乎”的河吗?

 影像是什么?

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的一帧帧切片吗?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圣拉扎尔车站后景》



如果你对摄影史有过一些了解,应该会熟悉上面这幅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的照片,它被誉为“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1952年在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决定性瞬间”后来成了摄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深刻影响了现实主义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

但真的就是这样吗?历史或者时间中真的存在一个“决定性瞬间”只等着摄影人将其捕获吗?

策展人蒋斐然并不这么认为,所以她策划了“未名河”的展览,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发问和重新显影。




未名河
Unnamed River

 策展人 

蒋斐然

(2021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得主)


艺术家 

蔡东东、陈维、陈萧伊、胡佳艺、康凯雯、李舜、邵文欢、唐潮、尤达任、于航、汪嘉欣

展期:2022.03.19 - 04.30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如题,“未名”的意思是“未被命名”,“河”则是一条“无岸之河”。

“无岸之河”的隐喻出自艺术家夏加尔,他下面这幅作品的名字便叫做《时间是一条无岸之河》,画中,画家与妻子栖息在岸边,无岸的天与河成为一色,携带着时钟的鱼飞上了天,演奏起了悠扬的小提琴。

当我们常常说时间像一条长河时,似乎时间是线性的,以“过去-现在-未来”的姿态不断向前流逝,而当夏加尔将天空引入,时间像一条无岸的将一切包裹的河的隐喻引入时,时间不再是线性的了,它成了一种混沌、流动而又当下、整体的存在。



夏加尔《时间是一条无岸之河》



蒋斐然试图用“未名河”这样一个新的隐喻松动人们以往的对影像时间观的盖棺定论。为今天均质而单一的社会时间和以瞬间为导向的影像观念提供反思和诘问的空间。

她通过三个章节,从“未名河”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影像史上的三件著名作品,并在每个章节佐以一组新的当代艺术作品加以阐述。



“未名河”展览现场



展厅被设计成了“未名河”河面,一条红色水平激光线横穿整个展厅,均质地投射于展厅中的地面(河面)上。这条覆盖全场的基准线可以被视作当代社会中以时钟刻度为代表的线性时间,它无差别地影响所有人的步履,投射在进入展厅的每一位观众脚下。河面上则漂浮着三面不规则的墙体,有如搁浅于主流叙事之中的历史残余物。这三面沉浮于河中的展墙区分了展览的三个章节,对应着策展人关于影像时间的三个问题和立场:

“圣拉扎尔车站后景”中的非决定性瞬间的绵延时间;
“爱森斯坦的阶梯”上被打碎、错位和重组的时间;
“迈布里奇的马”循环往复的动作中的共时性时间。



“未名河”展览现场



展览试图通过艺术家们对影像本体的种种实验来打捞沉埋于“未名河”深处的暗流涌动的历史剩余物,用镜头和目光重新对准这些被遮蔽的事物,重新发掘其势能与潜能,以此追问那些看似已确凿无疑而仍未彻底展开的问题。

“想象一条非线性的时间之河,在这条河中,所有被历史叙述所折叠的无名者和有名者都返回‘未名‘状态,拥有被再次打开的可能。

‘未名河‘所要呈现的,很大程度上是对由无数决定性瞬间垒砌起的时间经验的抵抗和对被命名者的解放。在展览中,作为时间隐喻的河流,不再是一条‘逝者如斯夫‘式的线性长河,而是一条无岸之河。影像作为时间驻留的场域,不再是横切时间长河的切片,而是对无名者的一次次重新打捞,在不断的再显影中让尘封者和盖棺定论者松动,重新释放活力与能量。影像行动是以在顽固的时间轴上开凿出压缩、凝聚的时间,或弥散、多向的时间,或异轨、另类的时间。”


蒋斐然照片



蒋斐然是艺术家也是策展人,2011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影系MFA后,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攻读博士。也是2021年首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的得主。


关于该奖项可见:

一切都在被影像化,我们需要影像艺术的思想者|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得主揭晓


这是国内首个面向中国籍招募的影像策展培育项目,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CHANEL 联合发起,旨在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虽然现在针对当代艺术家或者摄影艺术家的奖项越来越多,但是将目光锁定在影像策展人上的却寥寥无几。

在2021年首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上,蒋斐然凭借“未名河”的展览方案脱颖而出,评委团对她的展览方案的评价是:“‘未名河’带领观众理解一种可擦写与可重塑时间的探索,同时伴随着对影像语言的拓展,探索新的展览形式。展览方案体现出策展人及其团队在把握研究性、策展性和空间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因为兼具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双重身份,蒋斐然说过一段关于艺术家与策展人关系的颇有意思的论述:


“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比较像亲密的同道者,或者分属不同战场的战友关系。艺术家有时候像是积极的精神病患,拥有极致的敏感性和在长期的艺术劳作中生长而出的表达能力而将世界的种种症状反映在自己的创作中;而策展人(curator)则像是一个治疗师,通过展览将这些作为现实伤疤的艺术创作纳入到一个可以对世界有积极建设意义的话语网络之内,而不至于让人在绝望中走向虚无。

但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关系并非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病患之间的治与被治的关系,而是治疗师和精神病患携手联合,各自以自己的专业方式共同治疗我们的人类世。因此,展览的功能对于双方是基本一致的,它也超越了诊所的意义,而是更为主动的知识生产的先行场,社会美育的前线。”


针对展览的意义,当代艺术关注的是什么,以及将会如何影响观众,我们与蒋斐然聊了聊。


电话采访安排在了下午1点,2点的时候她有另一个导览工作。中间有段收音似乎有些不良,我问是不是信号不好,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刚刚去上了个厕所——我们就在这样被钟表时间追着走的间隙,完成了这次采访。




Q&A
象外 x 蒋斐然
〇象外
▷ 蒋斐然

〇 开幕那天刚好下雪,挺妙的。


▷ 对,冬天下雪不奇怪,可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春天的时间在下冬雪。前几天还挺热,最热还有20多度,突然到零下三度又下了一场可能是北京今年最大的雪,你会觉得很奇怪,有种不同时空的时间叠加的感觉“。



〇 这次布展的时候顺利吗?


▷ 反正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但是基本上还好,属于虽然料不到,但是也还是凭我们的能力和努力能解决的,所以每天基本上都在解决各种出来的问题和危机,但是也都解决了,所以就还好。



〇 从水雾改成激光,这个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 我们原来有激光也有水雾,是想要激光配合水雾能够打出为未名河河面的效果,但是到了三影堂之后,发现它本身地面是有高高低低不平的,因为高差的关系,有些地方会出现那种隐隐绰绰的像河面一样的波光粼粼的片段,就不需要水雾了,这样子的话对于作品来说可能更加安全,所以就简化了一下。


红色激光打造的河面效果



〇 你之前应该也做艺术,策展算做了多久了?

▷ 我是从19年读研究所开始做策展,也不多,做过一些学校的大项目,也做过一两个独立策展,这次可能算是第四次。



〇 你说过:艺术家其实就有点像一个积极的精神病患,将世界的病症反映在创作里面,然后策展人就像治疗师,将这些创作再纳入到一个可以对世界产生积极建设意义的话语网络。据你所知,这一次的展览的作品,他们有各自针对怎么样的社会症状创作的吗?


▷ 这个社会症状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个社会症状,而不是直接是内容性的。你去看过现场应该知道,整个展览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从影像本体出发去做文章,不是直接用影像去做社会介入议题等具体内容指向的作品。那么在影像本体的实验上,我们怎么去改变世界?


这个展览它反映的是一种对线性时间的反思,这些影像也都在跟这样观念对话。而我们整个社会其实基本上都在被一种以线性时间为主导的时间观或者价值观所统摄运行的。那么这样的一些影像作品,它从自己的创作手法出发,去给影像也好,给我们的时间观念也好,带来一点点新的开口,打开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就已经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了我想说的改变世界的意义。


如果大家看了这样的一些作品之后,知道说影像并不只是在那个点上要拍决定性的瞬间点,它也可以表达反映绵延的时间,也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去带出错乱的、多维的、发散的时间线,也可以表达对于共时性的一种想象。如果观众能够感觉到这个的话,TA以后在看待事情或者看待世界的眼光上,可能会慢慢受这样的观念影响,然后打开自己的一些新的视角。这样子其实我觉得就是艺术作品所能拥有的这种启迪人心的意义了,可以撕开一个口子,让大家洞悉世界另一个面的可能性。



“未名河”展览现场



〇 怎么理解共时性?


▷ 共时性的就是麦布里奇的马那个章节,他其实是拍了10幅12帧马的图像,他的实验你应该有所了解,他是通过在一条赛道上等距离地架设照相机,所以马奔跑的时候,它的腿部的各个形态就被拍摄下来了。从它原始的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是对一条时间线的均分刻度的丈量,其实还是在线性的时间逻辑上的。



“运动中的马”

迈布里奇的“运动中的马”(1878)是摄影和电影史上的重要实验。它通过等距拍摄捕捉了到了马匹奔跑时腿部的分解运动形态,可以视为一种对线性时间的分刻度丈量。在“未名河”中,这匹马被重新打捞:12帧并置的图像将被视为量子式潜影的共时性存在。



那么在未名河当中,我们其实就是做了一个策展性的创作,或者说是创造性的去理解这12张图像,把它视为是12帧共同存在的潜影,而不是说就是马的奔跑形态它就是那样的,而是这12帧都是有可能的,只是在你按下快门的瞬间被显影成了现实。这有点像薛定鳄的猫的理论一样,打开盒子的时候,你才能看到猫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其实快门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并不是它被显影出来了,现实就应该是那样的,而是它背后还拥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大概是想往这样的一个方向去思考。


就像我们的现实一样的,不是说我们的现实版本是这样的,现实就只能是这样的,它其实背后还有无数种其他现实的可能性,这个就是我们去改变未来走向的一个起点。就像历史并不是过去了,因为历史现在被人书写了,好像就有一个版本在那了,其实它背后还有很多被遮蔽的,然后还有很多潜影是没有被挖掘到的,所以说是我们想要重新回到历史当中,重新看这些图像能不能给它一种新的解释。



蔡东东,《障碍》,2019

明胶卤化银照片,绳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三个章节倡导一种共时性的时间观,其实也是为了反映当下对于当代的理解。


当我们谈当代艺术当中的影像的时候,会谈到说当代艺术不分媒介,影像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只是从表象上谈,如果说真正从当代艺术的本质上去理解当代性这个概念的话,当代其实指的是一种各种临时的、变动不居的东西的共存并存,因为contemporary,con的意思就是一个共存的意思,就是一个共时性存在的意思,然后他temporary永远指的是一个临时的、变化不定的东西,所以它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我们必须要活生生地面对当下的问题,去反映、去回馈,用艺术作品去回应到这些临时性的问题,而不给它一个定论,这样子的做法才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的理念。


所以是说不是从“古代-现代-近代-再到当代”这么一个线性的时间观,并不是说当下的艺术就是当代艺术,也并不是说当代艺术是一种玩法,或者说是一种跨媒界的、不分材料的、不限媒介、不限介质、或者说是以观念为导向的一种玩法,no,这个不是当代艺术,这个是当代艺术出现的一些表象,是从表面大家能get到的一些特点而已。



李舜,《花和叉叉-霍乱时期的爱情》,2021

书籍页面上油彩,氧化铝板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为什么有这些特点?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回应到当下的、临时的、各种不断的在发生、永远变动不居的状况,所以当代艺术才会有这样的面貌。


大家往往会说当代艺术中的摄影和电影好像只是当代艺术当中的一种材料、一种文件,但这个都是从表象上谈的,是因为这些影像它能够真正的回应到“当代性”这个概念,当代性就是一种共时性的,然后各种临时的东西共存的,永远不被定性的,永远为“未名”状态的这样一个状况的才叫当代,才叫当下。所以我们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的一个问题,出发去重新认识影像和摄影在今天应该有的创作面貌的,所以才会有一个更高的、更大的、对于时间性的反思。


倒不是说我为了反思时间性而去谈时间性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影像艺术在当代的整个语境里面就应该要展现出这样的一种超越线性,超越单一时间观的这种时间意识,它就应该是多维的,就应该是共时的,就应该是拥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的,就应该不不仅仅是指“决定性瞬间”那一个点的,就应该拥有这种绵延的特质,或者是拥有超越单一线性的,拥有发散的、异轨的这种特质,或者是拥有各种共时可能并存的这样一个特质,它才能够回应我们当下这个时代。



康凯雯,《图像纪念碑》(截帧),2020

3频同步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这里多说一句,上述作品是我在这个展览上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艺术家用三屏影像的形式将网络上的模糊不清已经失去传播意义的“坏图像”重新拼贴在了正常像素的影像上,仿佛为它们建造了一个“纪念碑”,所以你会看到一个糊了的“碰碰车上的小女孩”呆立在游乐园正在启动的碰碰车中,一个俯面朝下的Low-Fi的男人身影漂浮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它的确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我们这个时代才会有的对“图像的消逝”的伤感。



当代说白了是一个持续性的概念,19世纪的人处在他们当下时代的时候,也觉得那是当代。比如说毕加索或者高更那个时候的艺术,他们回应了他们当时的一些问题,所以他们的创作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但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中,那些东西已经似乎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当下有新的问题,所以当代艺术是活生生的,回应当下的问题的艺术。


所以是从这样一个更高屋建瓴的问题出发再重新回到一个微观的“影像当中的时间意识”的小问题上来的。


我们现在当下的问题,就是时间观太单一了,在今天的世界,以钟表为刻度的资本主义时间观无差别地笼罩全球,大家都是往前赶时间的,一分一秒的催着自己走的。这个东西太强大了,成为我们当代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回应这样的一个问题。以这个展览来说就是以影像为切口,当代艺术必须去回应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他们怎么回应?


为什么影像特别适合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影像本身就是一个time based art,它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媒介,所以它去谈时间性的问题会非常贴切,所以我在前言的最后一句说的,其实“未名河”是一次从影像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于什么是当代性这个问题的一次追问。是从这样一个大背景的社会问题出发,再到从艺术的微观的角度,我们能够为这个世界面貌的改变带来一点点什么样的贡献。



胡佳艺,《晒海》,2013–2021

摄影,微喷打印,阳光,铝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〇 我挺好奇你自己的时间观念,比如你从小到大你的时间观念是发生过怎么样的转变?当你有了新的对于时间的反思之后,又会如何影响到你对世界的感知?


▷ 我觉得儿童的时候,大家对于世界的认知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比如说你玩具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时间特别短,然后你可能练钢琴或者做什么训练的时候会觉得时间特别长,那一种是主观的时间意识,就时间这个东西本身是一团不定的东西,它就是在变化的,它拥有特别多的可能性,它跟我们的生理时钟是相连的,比如一个人疼痛的时候会觉得时间特别地漫长。


但是长大之后,特别是进入到高密度的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之中之后,你就会觉得节奏特别快,那个时候对你来说只有钟表时间,这个东西就成了唯一的标准,慢慢导致当代人的焦虑症,就是你会感觉停不下来,停下来人会慌,闲不住。可能也是因为所有这些当代人拥有的社会症状都反映在了我个人身上,我感觉到不对之后才会去反思这个东西,才会意识到其实时间本来就不是这样子,只是我们人为发明了这样一种钟表工具,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加方便一些,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对话基础,这是辅助社会运行的一种工具,但是当这种工具强大到了它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之后,你就会觉得好像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了,像一张网一样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罩住了——你的晚上会变得越来越短,白天会越来越长,一直在工作,这个时候你的生理时钟也会被社会始终给调节了,你不再拥有自己的节奏了,每个人的节奏都变成了统一的社会节奏。这个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感觉世界在丧失其他的可能性,在丧失多样化,大家慢慢变得对时间的认知就只剩下了钟表时间。


其实时间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没有那么深的思考,但是因为这个问题它无孔不入地渗透了我们所有的人,我深刻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问题,才会去读更多的书——学术的、物理上的对于时间的讨论,读完就震惊了,发现根本不是那样,只是现在这个钟表工具太发达太强大了,以至于它罩住了所有人,大家觉得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说过去,其实没有过去,过去当中也藏着现在和未来。历史并不是说已经过去了,永远就不存在于当下,其实历史的影子一直回荡在当下,一直没有过去,我们一直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历史也附在我们身上,当下其实就隐隐含着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已经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但这个说给一般人听大家都很难理解,因为大家只理解钟表时间,所以这个影像的展览其实也是想要去给观众打开一下对于时间的认识。


一般摄影的人受到布列松影响都很严重,就觉得要去抓最具画面最具张力的那一帧,就觉得要去拍构图上最惊心动魄的,最高潮的一幕,那叫决定性瞬间,然后你拍下了那个事件,那个事件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决定性事件,就好像是事件导致了历史的转向那种感觉。其实并不是的。历史的整个动向的作用因素是非常多的,并没有一件事情促成某个事情绝对的一个转折和发展,那样的因果链条是不对的。微观到我们的摄影或电影创作领域的话,艺术家TA如果一直在那样一个线性的时间上去做的话,TA的思路也会非常的局限,TA如果不把影像本体认识成拥有开放的、多元的时间解读的可能性的载体的话,思路会非常局限。


所以这三个章节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本体上尝试能够突破一下,让观众看到时间的更多可能性。


就比如说尤达任的作品,给你看了就肯定不是一个什么决定性瞬间,你就感觉这个时间就是绵延的,它是混沌的,感觉是指向某种记忆或者梦境之类的。



尤达任,《混沌系列-雨夜》,2016

摄影,收藏级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维的作品看起来是拍静物摆拍的一个东西,但他的东西你就感觉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无时代感。你可以看很久,同时他的静物里头还能折射出更多的联想,结合观众的自身的知识背景或者个人经历,大家可能都能解读出不同的东西。所以很简单的一张照片,它不一定就是拍摄某一个事件的某一个点,影像拥有的可能性是特别多的。



陈维,《新漆》,2017

摄影,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铝塑板,硬化亚克力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〇 看完展览我发现你的策展其实非常有逻辑,非常理性。


▷ 对,但是作品是非常感性的。我没有选任何比如说像论文电影或者说是内容上的在讲一些道理的作品。我觉得策展思路一定要理性,一定要非常清晰,但是作品一定要有感染力,要有感性的直接的力量,比如说像蔡东东的作品都很感性的,基本上不需要你有什么理论基础就能理解。然后像于航的《追太阳》或者唐潮的作品,观众往那一站就能感受到他的作品的整个气质,他要讲的所有东西,他背后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理论,也没有大的故事背景要去铺垫的,基本上观众站那就能看懂。


于航,《追太阳2.0》(截帧),2022

影像装置

后视镜、银球、四频影像、摄影图像

尺寸可变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〇 最后一个问题,面对一个看完我们的报道,觉得自己可能还是看不懂整个展览,但是又有一些兴趣的观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文字总是抽象的,文字上再怎么谈都是纸面上谈,但是展场是一种空间体验,是一种身体经验,我们在谈时间不能够回归到我们个人的、多元化的生理时钟上来,如果大家每个人进入到展场去走一走的话,可能自身就会感觉在时间的无岸之河当中趟水,然后再去打捞一些东西,也许这个展厅当中的作品能够帮助TA更好的去理解和打捞这些东西。








象外近期文章

我们在三里屯办了一个关于“人”的展
一本书,68位书画家,187件作品,让你掌握2300年传统中国书画的真功夫
她,力气不多,只能画画
赵舒燕 :面与相
大志:我想做英雄
白杉:停止许愿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小马的猫儿叼走了一颗糖
李元素。
我喜欢女性,她们就是银河系里的繁星,守护着我这颗孤独的星球
既然来都来了,总得说点什么,干点什么
象外特辑:2021年我们写过的艺术家
致敬巴尔蒂斯。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Artha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原创不易 请将我们分享给更多人(*^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