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评论

文化

讲座资讯丨岛村恭则:重读折口信夫:连接“现代”与“古典”的民俗学理论

公开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日本评论,立足区域,放眼全球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讲座资讯|葛兆光:為什麼「從亞洲出發思考」—從明治到平成:日本中國學的一個面相

講座題目:為什麼「從亞洲出發思考」—從明治到平成:日本中國學的一個面相講座時間:12月3日上午9:30會議鏈接:https://voovmeeting.com/dm/N5Ujo9L7XVCB會議號碼:254-099-360葛兆光: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葛兆光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葛兆光: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2022年6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为大家讲授《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皇权与革命”、“郡县与封建”、“王权与神佛”。课程的开始,葛教授回忆起2020年在东京访学时与学者渡边浩的闲谈,渡边浩教授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明治维新表面上是追求西方化和现代化,实际上也是走向中国化和古代化。这引发了葛教授有关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的问题意识。第一,明治以前日本传统的政治文化和中国不一样,古代中国是皇帝一人独大的专制体制,加上朝廷直接控制的郡县制。而日本中世以后是中央权力(天皇与幕府)双重结构,和(天皇、将军、大名)重层体制,即封建制。故有学者将明治维新戏称为“中国化”。第二,既然中国化是明治日本“走向近(现)代”的制度基础,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制度下,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原来就有这种制度,却不能顺利完成现代化转型?第三,原来所谓“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在传统政治文化上和中国并不一样,那么其差异究竟在何处,是结构性的还是根本性的差异?上篇“皇权与革命”聚焦中日两国最高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中国自汤武革命之后,便经常改朝换代,日本则是万世一系。中国古代虽然强调皇帝的地位,但偏偏画蛇添足,认为皇位应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失德就可以造反。其理论基础来自《孟子》。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是皇权的神圣重要,还是有德者居之更重要?中国古代君臣之间,对此有过不少争论。但这个观念并未在日本生根,天皇并不需要以德配天。在这个问题上,中日之间主要有三个差异,第一是皇帝或天皇的合法性来源。中国皇帝号称“天子”,虽然也讲“天授神权”,但必须是政治权力、宗教神圣、知识真理集于一身的。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其合法性的来源是血缘、神话、神器。日本学习了中国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继承稳定且神圣的。试图废掉天皇的人会被严厉惩罚。表面上看,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并无不同,中国皇帝颁布诏书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日本天皇颁布诏书自称“明神御宇天皇”,但实际上有相当大的区别。《平家物语》中记载承久之乱中后鸟羽上皇“御谋反”,随后镰仓幕府成立,日本进入公家与武家对立的年代。虽然武家掌握了所有的实权,对天皇依然尊敬。这造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在时代发生变换之时:谁才是真的神?从幕末到明治之间的种种都表明,权力可以在天皇与将军之间移动,某一极出现问题,另一极可以及时替补。这造成了丸山真男在《超国家主義の論理と心理》中提到的“无责任体系”的现象。差异二是忠诚观的不同。丸山真男在《忠诚与反叛》中指出,日本的忠诚观是多样的,其叛逆观也是复杂的,《忠臣藏》的故事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对君主与父亲的忠诚是绝对的。对皇帝和父亲不可背叛,皇权是绝对的、唯一的、单线的,所以中国有正统与异端之争,有忠孝之争,还有遗民的现象出现。这些内容在日本都不是绝对的,而日本人的忠诚观在中国人看来是在纠结小是小非。如西乡隆盛,在中国难以得到很高的历史评价,在日本却依然可被视作英雄人物。差异之三是对革命与改良的选择不同。中国皇帝的权力远大于日本天皇,是“绝对性的集权”,君主即是朝廷,朝廷即是国家。若要变革,必须改朝换代,大多改朝换代也伴随着腥风血雨。将政治合法性放在一家一姓上,决定了求变必须改朝换代。清朝晚期被看作是在“保大清不保中国”,故而中国可以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其中存在着汤武革命的历史基因。日本没有绝对的权力,故而没有革命的必要。日本王权的所谓“双重体制(朝廷与幕府)”或“重层结构(天皇、将军、大名)“使得无人可以绝对和全面垄断权力。因此,权力可以并存及移动,“公武”可以“并立”,也可以“合体”,王政可以“复古”或“归还”。也正是如此,“虚君共和”的蓝图在战后的日本得以实现。“黑船事件”直到明治维新的历史过程,也是天皇、幕府与大名之间的平衡与博弈。在尊王与攘夷之间,政治文化的复杂取向得以展现出来。到江户时代,日本的学者开始关注汤武革命的意义。他们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第一,日本能不能彻底改朝换代,进行易姓革命,不再万世一系?第二,幕府将军能不能废除天皇,自己当真正的“日本国王”或“日本皇帝”?第三,废除或取代天皇,会不会涉及政治伦理上的“忠诚”或“叛逆”,历史将如何评价?第四,若有人取代天皇,日本的贵族与地方豪强能够容忍和接受吗?这在日本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中篇“郡县与封建”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探讨中日的不同。葛教授再次举了“忠臣藏”的例子,说明了日本的藩主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牢靠的,在日本的政治结构中,地方的权力非常大。自大化改新之后,学界普遍认为日本引进了唐朝的律令制,但实际上,日本形成了政治上的双重体制与重层结构。所谓“双重体制”,即自从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之时,天皇就不是可以垄断全部神圣性与绝对性的“普遍王权”(universal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本文系作者2015年6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因篇幅限制,文章有删减。本文转自:凤凰网读书)“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一个很普通的题目——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略微有一点特别的是,我把‘中国的’这三个字加了引号,因为我主要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一、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先向大家“从实招来”。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可是说实话,你听完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不符合一个历史学者的习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得具体一点,就是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第二,我也有我的担忧。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义”,等等。可是,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首先会把它“窄化”。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可是有人却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然后又窄化为汉族里面的儒家文化,然后再窄化为他认为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这样就使得我们对什么是中国文化产生误解。第三,我现在非常担心的是,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些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在所谓“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其实,文化是一种现象、一种特征,文化无高低,民族无贵贱。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够和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态度。二、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我今天希望能够讲清楚的是,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什么在中国有,外国没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但是,我这里还要作一个界定,下面讲的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说法,这就是最基本的汉字单位“初文”。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这些字不够,就加上会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在圈里面,就是“牢”。会意还是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基础的汉字主要是这三类,当然六书有六种,但主要的是这三类。大家可以看到这三类,基础都是形。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但语法相对简单的特点。象形文字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对于“文”和“字”,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和联想。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这个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庆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人的嘴巴朝前,又是什么?是哈欠的“欠”。但这个嘴巴如果掉到后面呢?就是既然的“既”,这是吃完了不吃了,所以是“既”,即已经结束了的意思。汉字都非常有意思,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很多特点。简单地说,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达、诗歌声律的发展,比如对偶、平仄等,这些都是单音节的汉字才有的。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这是非常有影响的。我上课的时候,尤其是给外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出一个题,这个题就是,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叫什么?外国人总搞不清楚,他们说sister,我说,没那么简单,用中国话来说,是表姐、表妹,但是,还是没那么简单。严格说,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妹,史湘云隔了两代了,更远的表妹。为什么中国称谓这么复杂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简单地说,这里其实就是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也就是说,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党,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在古代中国,是分得很清楚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上下有序”,必须讲清楚上下,伯仲叔季,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乱。这两个原则,在丧服制度上表现得最明显。一个人死了之后,在这个人的丧礼上穿什么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关系远近如何,一方面通过丧服,把一个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体联结起来。而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阴阳不说了,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圆的,像斗笠一样,地像围棋棋盘一样。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想象在北极。古人夜观天象,视觉里天在转,地不转,因此“天道左旋”,当你面朝北的时候,天是朝左转的,你会感觉有一个地方始终不动,这就是北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极点。古人认为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洛阳最了不起,特别是,到了夏至那天,“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这就是大地的形状,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两边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这么方方的。五服图但是,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中国很早形成了“华夷观念”,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这个想象和观念逐渐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民族志、地理志里面的文化观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贡体系”。这五个方面如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中国是五方杂糅形成的,就连汉族本身,也是五方杂糅的。从秦汉到隋唐,其实不断有外族进来,汉族也是逐渐吸纳、融合、杂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我一直在讲,中国文化是复数的文化,不是单数的文化。如果你没有这个观念,可能成为盲目的文化自大。三、不同以往的文化转型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总是“在传统内变”,主流文化始终还是在汉族文化传统系统里面作调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佛教、三夷教、伊斯兰教,还是明清天主教,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个汉族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不得不越出传统,文化就面临危机。从1895年到1919年,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你会看到很多变化,比如说皇帝变成了总统,满清帝国变成了五族共和的民国,传统帝国不得不变成现代国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开设议会,建立政党;剪去辫子,穿上洋装;不再叩拜,改成握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解开束缚,走出家庭。以前所谓的“三纲五常”变了,变得很彻底很厉害。面对西洋和东洋列强,中国人处于一种焦虑和紧张的心态中。以前那种很自信、很安定的样子已经很难看到了,优雅、宽宏和从容,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相应地,刚刚我们讲的汉族中国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现了变化。首先,虽然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在用汉字,但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姜克实:一名旅日历史学者的学思历程

编者按:他是现在日本国内唯一的担任日本近代史教育的外国人,又是篆刻、吟诗、品酒、滑雪的"品味人"。他经历过文革十年下乡当兵从工的知青岁月,却也惜时如金、寒窗苦读拿到了中国人在早稻田大学的第一个文科博士。他提倡方法、立场的越境,擅长史料阅读、考证,主张实事求是、不说空话。他更倡导国与国、民族间放眼未来,尘封过去的怨恨,让感情自然风化。爱思想学人小组有幸采访到日本冈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姜克实老师,了解这位治学严肃和生活儒雅的学人背后,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人生历程、真知灼见。2012年59岁的姜老师夫妇在花甲纪念会(左一为姜克实老师)
2022年9月3日
其他

葛兆光 : “五四”之前有关“主权”问题的日本刺激与中国反应

原载于《文史哲》2019年第3期作者简介一、“保全”还是“割裂”:从浮田和民《中国之将来》说起五四运动的前六年即1913年,袁世凯当政。这一年,《东方杂志》和《独立周报》两大刊物同时用几期的篇幅,连载分别由吴涛和逐微翻译的浮田和民著《中国之将来》。在《中国之将来》中,这个在近代中国影响很大的日本学者,对中华民国的未来充满怀疑,觉得袁世凯政府不仅不是共和制度,而且也没有“中等社会”的制约,所以,对这个独裁君主式的人物有没有能力统治好中国本部十八省,尚存有疑问,更不要说“保全十八省以外之属地”。
2022年6月2日
其他

家暴不分男女,日本男性被家暴数量激增

根据日本警察厅公布,去年全国遭受来自另一半的暴力对待而求助的个案,达到了历年之最。8万多起案例中,竟然有四分之一的求助者来自男性,该比例也前所未有。但这些数字仅能反映一小部分,因为还有更多仍在隐忍的丈夫,以及寻求支援,却被拒门外的男士。长期研究日本婚恋现象专家「荒川和久」指出,男性遭受家暴的情况,在日本早已出现征兆,他引述了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葛兆光:从曲折变迁中回顾“中国”的形成过程

许倬云先生的《华夏论述》一书重新追溯上下几千年,取不同维度对“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论证。他并不从现存中国来逆向追溯“中国”的合法性,而是从曲折变迁中回顾“中国”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的。什么是“华夏”?或者,什么是“中国”?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时候,“历史”就开始像双刃剑,“论述”的分寸显得相当微妙,关键在于史家以什么立场、取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自我矛盾的名称’。”(《自序》)“中国”是一个传统帝国,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还是文化?它的历史是同一共同体的连续,还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为了解答“华夏
2022年2月4日
其他

葛兆光:羽田正先生《全球化与世界史》导读

Citizen这个词,羽田正仍然觉得不足以表达超越国家、民族和地域的意味,特别是在日语中,与citizen对应的“市民”仍有其微妙的差异,所以,他宁愿接受美国学者的建议,把它称为residents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葛兆光:《東京劄記2020》出版

作者:葛兆光出版社:允晨文化出版時間:2021-11頁數:342裝幀:平裝定價:NT$380元ISBN:9786269509416
2022年1月4日
其他

新書 | 葛兆光:《完本 中国再考:領域・民族・文化》

論――文化的伝統は資源に過ぎず、文化資源については理性的選択と現代的解釈が必要である終章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学人风采|葛兆光: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 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把亚洲看成一个历史世界,中国是这个历史世界里的一部分。第二,它把中国变成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放置在亚洲的背景下。第三,它要了解中国和周边,包括中亚、南亚和西亚,以及跟日本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大大
2021年9月14日
其他

工具网站 |古籍文獻資料庫

本資料庫是一個由中、日、台三方古籍研究專家研製之超大型中日古籍全文檢索資料庫。內建分庫有:「中國地方志」、「六府文藏」、「日本古典書籍」、「清代史料」、「四部備要」、「四部叢刊」,收錄古籍多達
2021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