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

其他

夏令营营员招募 | 走进曲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十一届大学生夏令营营员招募通知(第一轮)

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各项活动,营员应遵守我所有关规定和夏令营统一安排,否则将被取消营员资格,且不能享受营员待遇。4.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兔年漫谈

“兔圆圆”与“安徽模鼠兔”的相遇2022年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它的身上集结着大众的喜爱和偏好、也有我国生肖兔美好的寓意,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身上还蕴含着科学家们上下求索的精神。兔年吉祥物—兔圆圆的特点(图自央视新闻)你一定很好奇,一个春晚的吉祥物怎么还跟科学家精神扯上了关系。原来,“兔圆圆”身上非常典型的四颗上门齿的特点正是取自距今6200万年前的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科研速报】古脊椎所在中国首次发现真钱伯兽化石

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出版的纪录片《与怪物同行》中,水龙兽被一种叫真钱伯兽(Euchambersia)的兽头类用毒杀死。这种远古动物,头长仅有10厘米。遗憾的是,从第一件标本被发现至今已近百年,在南非仅发现了两个头骨。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刘俊研究员与合作者阿卜杜拉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科研速报】古基因组揭示陕北地区石峁文化有关人群母系遗传结构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称“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
2022年6月7日
其他

【科研速报】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历程(盖志琨提供,史爱娟绘)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早在1822年的时候,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2022年5月29日
其他

【科研速报】古DNA研究揭示五千年来新疆人群演化历史

古DNA研究揭示五千年来新疆人群演化历史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高海拔吉尔赞喀勒墓地俯瞰图(闫旭光供图)2022年4月1日,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称“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针对新疆地区古代人群开展的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该研究被选为Science亮点论文,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古基因组研究。通过合作,付巧妹团队从新疆不同区域(主要是西部、中部、北部和南部)的遗址中,成功获得201例新疆古代人类的基因组,通过遗传学手段系统地还原了新疆五千年以来古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历史,同时也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亚欧大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并存之地。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是联结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公元前2世纪末,丝绸之路途经新疆,新疆成为了亚欧大陆东西部文化传播、经济贸易以及人群交流的桥梁。然而,不同族群和文化在新疆的融合交流却更为久远。这些在新疆交融的文化吸引了广大考古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极大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关于新疆地区早期人群来源和交流的假说。鉴于新疆考古学证据的复杂性,人群演化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些迫切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青铜时代人群是新疆早期的古代人类遗存。为了深入研究这些新疆早期人群的来源以及新疆不同时期人群的遗传演化、交流互动的历史动态等科学问题,付巧妹团队从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昌吉、巴音郭楞、喀什、和田等地区的39个遗址中,成功捕获、测序了201例新疆古代人类(矫正年代测定为距今5043-515年)的基因组。一、新疆青铜时代西北部早期人群此前研究提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青铜时代早期人群主要携带距今25,000年的北亚人群成分(ANE)和古东亚成分。关于他们是否对新疆其他地区和后期人群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不清楚。付巧妹团队发现,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人群与亚欧草原西部文化有关的人群及中亚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区(BMAC)相关人群具有相似的遗传成分。此外,他们还与新疆本地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有着广泛的交流融合。因此,新疆青铜时代早期人群既含有塔里木盆地本地人群成分,也和周边的人群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如阿凡纳谢沃(Afanasievo)人群、草原西部人群(Steppe)、含有BMAC人群成分的切木尔切克(Chemurchek)人群、以及具有古东亚和北亚混合成分的人群(Shamanka)(图二)。研究还显示在新疆北部发现了几乎只含有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成分(92%)的个体,说明在这个时期,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可能已经在新疆广泛流动了。从以上结果来看,当时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亚欧草原人群、BMAC人群和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进入新疆地区,与当地的塔里木盆地本地居民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古代人群(图二)。在青铜时代后期,新疆西北部人群的遗传成分发生了变化:青铜时代中晚期安德罗诺沃(Andronovo)有关人群的西方草原人群成分流入,而古东亚人群成分也出现增长。至于BMAC相关人群成分的扩散,可能是因为早期切木尔切克(Chemurchek)人群在天山以北地区的扩散,也和这个时期中亚人群与新疆人群在内亚山地走廊地带(Inner
2022年4月1日
其他

【科研速报】云南曲靖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的鸭吻鱼类

作者:盖志琨供图:盖志琨本文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dxc@ivpp.ac.cn点击
2021年2月25日
其他

【建所90周年庆】我与古脊椎所的20年

中科院古脊椎所(英文简称“IVPP”)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此平台旨在分享学术前沿最新进展,传播古生物学知识。
2019年10月11日
其他

龟何以为龟?||“有希望的怪物”并不怪

龟类演化的早期阶段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化石代表稀少,尤其缺乏甲壳形成和牙齿消失的化石证据。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工作者纷纷致力于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但是成果有限,只能各说各话。
2018年8月23日
其他

张弥曼|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

中科院古脊椎所(英文简称“IVPP”)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此平台旨在分享学术前沿最新进展,传播古生物学知识。
2018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