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东北行记

曹大雨 大雨食事处 2022-08-24

这个暑假我去了东北。虽然以前也去过东北,但从来没有像这次那样,走到森林、田野、古迹、城市、工厂、矿区里面去,了解真正的东北故事。感谢Monslog的汉洋、轶轩、JT、Tim、小宇组织起了这次东北之旅,你们的付出,正在给东北增添光彩。

在去东北之前,我对东北是很有些刻板印象的。每个人大概都有几个来自东北的朋友,这些逃离了东北的人,多少都会为这些刻板印象贡献几样素材。逃离者的视角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总需要为自己的逃离找一些理由,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正当性的辩护,要么是东北的人不好,要么是地儿不好,要么是事儿不体面。而这些逃离者也会给我留下一些负面的印象,总说自己家乡不好的人,大概都有些薄情寡义吧。从儒家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角度来看,连自己都家乡都不爱的人,能为别人的家乡做什么好事呢?

但这次的东北之旅,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也大大颠覆了我对东北的刻板印象。这回脚踏实地在东北走了一圈,东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这么大的地方,出点幺蛾子太正常了!东北在南方人的印象中可能只是遥远的边疆,但如果站在宽阔的松花江边,抬头看看辽阔的天际,这里又何尝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这次的旅程从哈尔滨开始,依次到齐齐哈尔、伊春、鹤岗、横道河子、绥芬河、延吉、最后在长春结束。见过了齐齐哈尔-大庆附近的湿地,走过了哈尔滨-长春一线的松嫩平原以及鹤岗南面盛产稻米的三江平原,穿过了小兴安岭山脉和长白山脉。旅程接近3000公里,实在是大,太大了。

田野很大,上面种满了玉米、大豆、水稻。《松花江上》歌里唱的高粱没有见到,但东北的田野和南方很不一样,没有阡陌纵横的田埂,都是整片的机器耕作土地。图中的“沃尔德电缆”本身已经是一座大得失当的建筑了,但在这么一片玉米田中,倒显得小了。有对比方知大小。
一眼看不到边的森林很大,有红松、榆树、白桦这些高大的落叶乔木,漫步林中随时可见青绿的松塔,很精致漂亮,像一盏盏小吊灯。东北的森林有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里那种阴郁庞然的气势。
虽然同行者对于东北森林里的蚊子诟病良多,但我却觉得小兴安岭中的这趟旅行是本次东北之旅的高光时刻。当驱车进入林区的时候,道路紧靠着一条林中小溪,雨中的溪水上升起霭霭雾气,黄昏的光线透过树林照进森林,带着一丝神秘感,又有林与水相映静谧的美好。
在林场住宿也是我此生第一次睡炕,也许是林场主人过于热情,竟然在盛夏时节为我们烧了热炕!由于炕是热的,而天气又不够凉(相比全国其他地方已经是相当凉快了,是我矫情了),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蜷缩到了炕尾处,看来是被动触发了‘找凉快’技能。炕是砖垒成的,相比于木床是很硬的,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硌得骨头疼。不过瑕不掩瑜,林场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松花江是平静而宽广的,就像一个大湖,站在江边看对岸,好像在看一个遥远的岛屿。灯火都显得有些不真实起来。松花江蜿蜒流过东北两大平原,实实在在滋养了东北大部分的耕地。
鹤岗的广场很大,聚集了很多人,媒体报道里那个被抛弃了的资源型小城,其实还有那么多人在努力生活着。从另一角度来说,鹤岗的低房价其实才是中国众多小城市的真实面貌,也是更贴近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状态的。鹤岗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并不差,只是由于人口流失和资源耗竭,就业机会可能确实比较少。
伪满国都的规划很大,长春的街道处处透露着当年”兴亚“的野心,即使历经沧桑,即使伪满是一个充满着虚伪和不正统的傀儡政权,但留下的那些宏大建筑却是真实而充满压制感的。
这种压制感也许是当年日本殖民者有意为之的,日本相较于东北太小了,以至于需要用这种单体巨大的建筑物来展现自己的威势。但这种“需要展示”,本身也是自卑的体现,真正强大的帝国反而不必要展现压制感。
东北菜很大,我在南方很少见到那么长的葱、那么大的淡水鱼、以及那些并不好吃,但巨大的鹅蛋。
东北菜的大,是全方位的大。食物本身受到的大地阳光雨露滋养的时间长,长得比较大。然后是份量的大,东北菜装菜的盘子比关内至少大一圈,装酱料的碗跟南方的汤碗差不多尺寸。虽然东北菜的食材大多并不高级,但份量一大起来,整体的气势就上来了。不过东北菜有点贪多不求质,大多数菜除了咸鲜口基本尝不到什么变化。再就是主料其实挺省,用一堆洋葱大蒜青椒之类的配菜来充份量。
本文所使用之图片均来自同行旅伴,特此致谢。
原创散文,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