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世界的荔湾”美育课程 | 一场教学的设计与即兴

知艺美育 知艺文化
2024-09-03

“荔湾艺境:寻找世界的荔湾”纪录片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慢出效果、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人文美育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我们不奢望一个七天的研学课程能为孩子们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我们相信这样的经历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抹美好记忆。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突然浮现,或让孩子回味,或成为照亮他们内心困顿的一束光



——刘晓华

“寻找世界的荔湾”课程设计者






“荔湾艺境”是根植于荔湾本土的艺术项目,立足于荔湾的传统和当代价值交融,着重以多样的艺术活动表达荔湾于传统当中蕴含的活力。作为2022年“荔湾艺境”的主题项目,“寻找世界的荔湾”文化研学活动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荔湾文联”)主办、知艺文化策划承办,联合荔湾区沙面小学、荔湾区詹天佑小学,招募了25名10-12岁儿童,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研学课程和为期两周的展览。


“寻找世界的荔湾”文化研学活动通过“博物馆课+历史街区探索+非遗体验+图书馆查阅+艺术创作”等多维立体的学习方式,将荔湾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等串联起来,带领孩子触摸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脉搏,了解荔湾在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联接的全球纽带。让孩子感受岭南海洋文化中灵活开放、包容并蓄的基因,找到自身与荔湾、广州、世界的关系。


秉持着“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我们希望藉由此次对“寻找世界的荔湾”文化研学活动的梳理,打开更多的思考和问题,探索未来的人文美育工作应该怎样推进,怎样前行。



👇“荔湾艺境:寻找世界的荔湾”系列推文链接:


荔湾艺境 | “寻找世界的荔湾”儿童暑期文化研学

荔湾艺境 | “寻找世界的荔湾:暑期文化研学营”课程回顾及作品展览预告

童眼看荔湾,看见“荔”史




“寻找世界的荔湾”暑期文化研学活动的设计蓝本,是知艺文化教研团队自主学习和研发的“艺游海丝”主题课程。从2021年底,研课小组就开始了对这个课题的深度学习。我们深度走访了市内各个博物馆和相关的历史遗迹,拜访了多位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我们泡在图书馆里翻查资料,还购买了大批书籍自行阅读和学习。这个过程很花时间也漫长,但能够给教研团队带来底气和动力。一个线索连着另一个线索,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直到我们慢慢帮自己搭建起一个知识网络。


在成为教育者之前,自己必须先是一个学习者。那些新鲜热辣的“如何学”的经历,为接下来的“如何教”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同时,成长和生活在广州的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知史”对于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举世闻名的东方大港,广州曾经如此繁盛和辉煌,让我们每一位导师心中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不断增强,为后面的教学铺垫了情感基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深厚的基础,教研团队才能获得荔湾文联的委托,策划承办“寻找世界的荔湾”暑期文化研学活动。


👇2022年“艺游海丝”相关课程推文连接:


出发!美术馆 | 七海扬帆:探唐宋海丝的“威水史”

出发!美术馆 | 丝路光华:从时光深处穿越而来的瑰宝

出发!美术馆 | 探寻广州“发家史”

出发!美术馆 | 300多件镇馆之宝的大展,怎么逛更有收获?

出发!美术馆 | 课程招募:艺游海丝系列博物馆研学课


研课小组走访各博物馆、街区和城市,进行考察学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随着教研团队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受到这个课程的“人文气质”。它不像校园学科一样有清晰的知识体系或标准答案,也不像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那样注重普遍规律和知识累积。它看起来“无用”,然而它的面向很广,每一个面向都可以串联出更多层面的内容,涉及的学科横跨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它应该是一门“人文美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贯通性,重视通才,更注重智慧和创造性的培养。它需要学习者融入许多自己的思考,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需要对个人的独创性留出宽广的空间,提供多样的表达方式。


“寻找世界的荔湾”研学活动中

孩子们在学习点茶、广彩绘画和通草画的知识


一个暑假里短期的人文美育课程,如果只有历史知识,或只有博物馆导览,又或是只有艺术体验,都会显得过于狭隘和单薄。“寻找世界的荔湾”应该要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通过一个逻辑串联起来,让孩子在其中有“感”有“知”、有“学”有“思”、有“输入”有“输出”,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进程。


基于此,课程中的设计思维显得尤为关键,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能力、基础和背景等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性编排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提出有趣的、开放的、能引发思考的问题,由问题引发学习。


另一方面,人文美育的价值使命是涵养广阔的胸怀和细腻敏感的内心。它需要强调孩子主导、尊重个性,致思的方向不是要达至普遍化,而是对每个人内心的关照和探问,从而达至心灵的富足。因此,课程中的即兴同样重要。它需要关注差异性,珍视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东西,建立孩子与历史、人文和艺术的联结关系,生发属于孩子自己的情感和意义。设计与即兴,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课程手账本:部分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从教育学的视角,做一个课程主要是关注“教什么”(所谓的教材,curriculum),“怎么教”(教学法,pedagogy)和“用什么方法评估”(校园学科学习中的测评,assessment)。设计与即兴在这三个板块中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教什么?


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虽然只聚焦荔湾,但由于它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会关联到体量非常大的知识内容。荔湾曾经是连接全球商贸的纽带,是陶瓷、茶叶、丝绸、香料等环球贸易的集散地,其中关联到的从明清至近代时期的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等内容就相当庞杂了。


我们面向的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要挑选什么合适的内容放进课程里?在内容组织的过程中,教研团队做得最多的工作其实是减法需要减掉大量不适龄的知识点。过多的事实性知识、枯燥的史料等过度的信息传递只会造成过载,让课堂乏味而无趣,让孩子产生抗拒和逃避。


知识永远是海量的,教给孩子学习的能力远比交给他们信息更重要。什么样的内容会被选进课程?答案是故事性强的和容易被共情的,也就是距离孩子最近的,和孩子生活相关的内容。


“寻找世界的荔湾”研学活动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怎么教?


怎么教其实更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愿不愿意学、怎么学和会不会继续学下去。怎样引起孩子的兴趣?怎样带出海丝的话题?怎样激励孩子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索?单靠导师单向输入式的授课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通过小剧场的方式,用虚构的两位19世纪英美商人的形象带孩子进入课程,让孩子跟随商人的足迹,开启寻找世界的荔湾之旅。虽然商人的形象是虚构的,但他们就如同课程向导,贯穿课程始末,让孩子的学习和想象有了着眼点。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学习人文历史的方式更生动、更鲜活,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课程中的小剧场:导师扮演19世纪英美商人和公爵夫人


除此之外,课程也非常看重学习过程中来自学习伙伴的影响和力量。各种预先设计好的小组任务推动着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交流与互助。孩子是天生的玩家,最爱闯关答疑解谜,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教学设计把原本散落的知识串联起来,历史和本土文化在一个个活动和任务之后不再抽象和遥远,而是一点点变得清晰和具体了。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沟通协作、交流互助



 用什么方法评估?


用什么方法评估?当然不需要设置测验或考试。于学科学习而言,评估的意义并非考核或选拔,而应该是服务于推动下一步学习的检查手段。对于人文美育课程来说,评估没有一个标准化的体系,而是更注重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内化和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所学所思有自己的表达。


在看似厚重的人文历史课程中,艺术表达就像调和剂,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包容、宽松、多样、灵活的空间,是一个把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思想外化的过程。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本真的方式,把他们对荔湾历史的理解、思考和感悟抒写出来。在艺术表达这部分,设计退位,即兴上场。过度的设计只会制造条条框框,限制创意,这里需要给到孩子的是更多的留白和更多的创作自由。


“寻找世界的荔湾”活动中,孩子们在进行自由创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在许多关于未来教育的讨论中,教育者的角色是热议的话题。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化学习场景里,教育工作者不再被看作是讲台处高高在上的施授者,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教育者的角色将转变为学习者的支持者、向导,甚至是与学习者共同进步的共学者。


在“寻找世界的荔湾”研学课程中,导师的角色更多可以理解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营造者”。“环境”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包括真实的教学场景,比如课室的布置、课堂活动的氛围建设,也包括每位导师的言谈举止和言传身教。


孩子们与导师共学


我们为每个活动小组都配备一位“共学导师”,与孩子一起学习和经历。导师如同“即兴的艺术家”,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和适时调整,也需要在与个别孩子的互动中特别关照个体的需求。我们以一种更接近于“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与孩子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教学相长,导师把自己刚刚新鲜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孩子,同时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东西,导师与孩子共建这个课程的学习进程。


人文美育课程没有一套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套用,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只能是边做、边试、边改进。在这样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既需要保持谦逊和不断学习的心态,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敏锐的触觉和勤于反思的素养,能够根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做出及时调整和推动。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最合适的教学。


孩子们与导师共学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慢出效果、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人文美育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我们不奢望一个七天的研学课程能为孩子们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我们相信这样的经历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抹美好记忆。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突然浮现,或让孩子回味,或成为照亮他们内心困顿的一束光。


导师与孩子们在粤海关博物馆前合影





荔湾艺境:寻找世界的荔湾

暑期文化研学


研学阶段



研学时间

2022.7.11-2022.7.17


研学安排


展览阶段


展览时间

2022.7.22-2022.8.5


展览地点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展厅


研学&展览学生

邓语希、冯朗、傅泳淇、侯耀鹏、黄昭茵、纪焯越、雷蕙铭、李焯承、李昊洋、李一心、李盈、梁峻琳、梁峻威、骆怡、马诗桦、倪子轩、潘襄咏、施雅恩、王誉衡、武思彤、许芷悦、叶炬城、尤焯弘、曾颖童、张语芯


研学指导老师

刘晓华 宋颖 李姗姗 黄子君 吴昕 张俊贤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


主办 

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州市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协办

荔湾区沙面小学

荔湾区詹天佑小学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粤海关博物馆

广州西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一炉传说投资有限公司


策划承办

知艺文化


纪录片制作

启人忧天(广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教师团队



刘晓华


硕士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学专业和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市场营销专业。


2002-2013年曾服务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英国文化协会)十一年,负责中英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带领团队策划并举办超过20个大型中英艺术项目,包括“余震”当代艺术展、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戏剧巡演、“UK Now艺术英国”、“英国摇滚五十年”摄影巡展、中英音乐家驻地交流项目、爱丁堡戏剧展演、艺术管理人培训计划等等。目前主要任职负责知艺文化的文化研究、艺术项目和艺术教育工作。


2021年至今,作为知艺文化教研团队主要核心负责人参与了其博物馆、美术馆、“海上丝绸之路”系列课程及“寻找世界的荔湾”文化研学课程的研发和实践。




宋颖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在读,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学士(双学位)。


儿童书店创始成员、家庭教育指导师。曾在国际慈善机构、本土公益基金会任职。曾接受过儿童故事会、教育戏剧、奥尔夫音乐教学等相关培训,并获得日本NEAL自然体验活动指导者认证。曾作为儿童阅读教育机构核心骨干,开发并执教3-11岁儿童的主题课程,并先后担任广州少年宫“开FUN课”《移情莎士比亚》、《“益”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课程导师。




李姗姗


本科及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视觉人类学专业。2008至2019年任职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2020年担任顺德和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艺术公共教育高级经理。目前任职参与知艺文化的艺术项目和艺术教育工作。


李姗姗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以艺术为方法,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并长期致力于提高公众的艺术参与性。她策划的艺术公共教育活动近百场,持续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向大众普及艺术知识,大力推进美术馆与外界教育机构、艺术机构、社会资源的合作,并对观众进行调研定位和分析,根据美术馆藏品策划主题课程和家庭参观指南吸引观众。




黄子君


艺术家,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全国博物馆人才培训专员,广东省宣传部美术人才培养对象,广东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阳江油画水彩画院画家。从事美术教育工作20年,于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任教12年,多次参与广东美术馆少儿美术展览策划与执行。教学严谨负责,经验丰富,善于引导。教学过程中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张俊贤


广州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热爱设计并一直朝着此方向深耕。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多年的助教经验,目前于广美工业设计学院社会文化创新中心学习,擅长体验类、社会创新类、产品类设计信息挖掘。曾参加社会创新村庄改造任务,期间负责带队以及村民的访谈沟通等工作。在校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社交能力与社交知识层面。




吴昕


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曾参加广州市荔湾区"寻找世界的荔湾"暑期艺术研学工作,善于运用设计思维并将其与美育、文化工作相结合,擅长带领团队进行用户调研、思维引导的工作,希望可以在艺术实践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关于“艺游海丝”


“艺游海丝”主题研学是知艺文化教研团队耗时近一年打造的深度学习课程。为了给孩子全方位呈现海丝的魅力,教研组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广州市内相关的各类博物馆和城市遗址,形成了丰富和深入的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从每个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开始,剖析海上丝绸之路在饮食、语言、服装、科学、建筑、城市空间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为现代的我们带来的改变,进而体会和觉知这种文化基因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识。


因荔湾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艺游海丝”便成为本次“寻找世界的荔湾”文化研学课程设计的蓝本。课程包括知识输入、体验+思考和艺术输出三大板块。




策划机构


知艺文化的前身是杨青工作室,成立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挖掘和建立艺术与城市、公众的关系,注重呈现和表达艺术的公共性、社区性和在地性,积极探索艺术与人链接的各种可能。知艺文化关注文化规划顶层设计的机制建立和体系构成,擅长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平台搭建、文化艺术活动组织、艺术传播和教育,聚焦于在地文化研究、艺术展览与综合项目、艺术教育等工作面向。创建团队来自艺术界、文化界与媒体界等领域的资深人士,与相关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专业网络合作关系。


知艺美育作为知艺文化的儿童教育板块,以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基础,以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为中心,以当代艺术为表达方式,塑造孩子的身份认同,形成多元包容的价值观。




下划粗线标题


撰文执笔 | 刘晓华

         审校 | 刘晓华   

   编辑排版 | 王若梦   

       终审 | 杨青    


往期回顾



荔湾艺境 | “寻找世界的荔湾”儿童暑期文化研学


荔湾艺境 | “寻找世界的荔湾:暑期文化研学营”课程回顾及作品展览预告”



童眼看荔湾,看见“荔”史


将知艺设为“星标” 或 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让知艺陪你艺起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艺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