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回声 | 文化的流传如《藤》缠绕,传统与现代生生不息

知艺文化 知艺文化
2024-09-03


《藤》永庆坊演出预告片

视频来源:永庆坊



“未来回声”现代舞表演日程


作品名称

 《藤》 


表演时段

2022/6/18

16:00-17:00


表演时长

35-45分钟


最佳观看地

永庆坊瞻云精选酒店门口滨水长廊


艺术家

侯莹


作曲

汪圆清


演出团体

侯莹舞蹈剧场



永庆坊首届表演艺术月「未来回声」于2022年6月开启,囊括以“现代舞”、“粤剧”、“戏剧”为主的三个板块,超过30组艺术家团队登场。其中,由杨青策划的现代舞板块,邀请三组著名现代舞表演艺术团体——璇念空间&广东现代舞团、侯莹舞蹈剧场、二高表演-南方舞馆,在永庆坊的公共街区当中,以其各具思想哲学的作品体现个体生命与万物状态。激发观众追寻自我内在精神,思考本土文化身份。


整体活动安排请戳👇

未来回声 | 以城市空间为创作舞台,首届永庆坊表演艺术月启幕

重磅丨永庆首个表演艺术月官宣!30+艺术团队探索「未来回声」





艺术家 | 侯莹 

对话 | 杨青 


现代艺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必须建立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可以做的贡献之一,就是它可以很好的与生活和当下连接。如果不依赖现代艺术,传统无法更好的传承,也无法发扬光大。


我这次在永庆坊表演的作品叫《藤》,是我最近在广州看通草画展览得到启发而创作的。“藤”这个作品名字很传统很具象,很有家乡感,但是作品却很现代。从通草画到现在的作品,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创作需要一个转化,对艺术家来说是考验。


《藤》排练现场

摄影:邓中方


形式很重要,形式就是一切。我们南方的文化传统就是根太深,但是现代的表达出不来。我觉得最厉害的方式,就是一看作品很现代,但再看根源又是来自于传统的东西。


怎样把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成现代表达呢?我发现很多中国艺术家并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思考。这种转化要么是在一个很小的局部进行的,要么是转化出来的东西太具象,要么是艺术表现力太弱,要么仅仅是把从传统中挖掘出来的东西简单陈列,这些方式都会导致现代艺术的语言出不来,创造力不足。另一方面,做现代艺术的,对传统和民族的东西又扎不进去。所以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转化是有难度的。


现在从政府到民间,都很重视传统文化,无论是非遗还是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传统,我们一定要重视现代艺术家,TA们可以从传统中抽丝剥茧。传统的价值不能用传统本身来表达,必须用现代的。


《藤》排练现场

摄影:邓中方




《藤》排练现场

摄影:邓中方


作品《藤》有感于广州近代“一口通商”时期盛行的通草画。文明的延续,文化的遗产,艺术的传承,工艺的流传,世世代代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文化和艺术犹如人的基因,无论怎样不断演变的分裂,都会不断复制循环。广东文化的保留和文明印记传承,需要像树一样深深扎下根,才可以看到枝繁叶茂。


人类踏着被困住的脚,但还是在慢慢的前行,彼此间生命不可分割。无论从哪里开始,最终都会汇集到一体。文化的流传就像大地和根的关系,彼此缠绕,在深处交融、依赖。所有走过的足迹都将是历史长河里的足迹,让我们的文化血液向更深处流淌。






侯莹


侯莹,中国著名旅美编舞家和舞蹈家、跨界艺术实践者、侯莹舞蹈剧场艺术总监、HYDT国际舞蹈教育中心总监。她打破中国舞蹈传统模式,探索后现代舞蹈艺术,重视来自东方的身体能量与西方后现代肢体解构技术的结合,其作品气质抽象、荒诞,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侯氏身体运动技巧”,被誉为“舞蹈界的卡夫卡”。


侯莹同时致力推动艺术教育,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编、教、演与实践一体化,带领舞团进入国际百所大学文化交流。长期担任纽约大学、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客席教授。先后受邀请讲学于纽约李蒙大学、密西根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台湾国立大学 、台湾台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


近十年, 侯莹以客席艺术家身份先后受邀于美国舞蹈节(ADF)、美国纽约大学(NYU)、美国加州Pomona学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Cal State Long Beach)、加州艺术学院(Cal Arts)及国内各大高校进行授课和讲座。



主要履历:


1996年,侯莹凭借处女座《夜叉》荣获第七届白俄罗斯创作金奖,国家“五一”工程精品奖;

2001年获亚洲文化基金赴美留学;

2002年加入纽约沈伟舞蹈团(Shen Wei Dance Arts),并成为该舞团的灵魂人物;

曾三度登上《纽约时报》,2004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卓越舞者”;

2006年于纽约成立“视野舞蹈剧场” ;

2007年以唯一的舞蹈编导身份参加纽约亚洲艺术节,演出作品《地平线》;

2008年随沈伟回国参与奥运会开幕式“画卷”舞蹈编创;

2009年受广东现代舞团之邀回国创作《涂图》;

2011年在北京成立侯莹舞蹈剧场;

2013年在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节发布独舞作品《冉》;同年10月作品《迁移》参加葡萄牙阿尔马达艺术节(世界首演);12月作品《冉》在台湾演出;

2014年7月,侯莹舞蹈剧场参加圣彼得堡 Open Look艺术节并首演了《涂图》;随后受中国文化部邀请参加中俄文化节,在莫斯科普希金大剧院演出《涂图》。




 重要参演及创作



《春之祭》

2001年,侯莹赴美留学,开始与华裔舞蹈家沈伟合作。而因为出演沈伟作品《春之祭》,侯莹也被《纽约时报》选为“年度卓越舞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涂图》

《涂图》曾作为2014中俄文化年首推演出、2014圣彼得堡Open Look艺术节开幕演出,并受邀演出于纽约、北京、上海、广州、长春、南京等,其西方身体技巧与东方哲学气韵的极致舞动,颠覆了东西方对中国现代舞的认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消失》

人类的本能之一是对“赢”的渴望,对生存的渴求与对死亡的抗拒。人类竭尽全力是为了更好地存在,也为了更好地消失。《消失》诞生于此刻世界上的现状,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下的人们都来不及反应的被忽然夺去正常的生活,让如今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五味杂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色线》

《色线》通过影像、舞美、肢体语言试图探寻个人与社会、需求与获得、膨胀的欲望与真实中的虚幻,层层感知错综复杂的关系,以生命之力回应万千色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冉》

《冉》灵感源自当代艺术家谭平的绘画作品。侯莹打破过往连贯的、有序的舞蹈肢体运动,尝试一种意识流的、不明晰的、没有结果的表达方式。每一个动作都是独立的,它的开始便是它的结束之时,一起一落便结束。像存在于记忆中的一些片断,一次梦境的复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坠入内在》

《坠入内在》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摄影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的特邀项目。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彻底融入内在”的可能性,同时也拥抱了构建现实逻辑的颠覆性力量。侯莹舞团的舞者们带领观众穿过展厅,纵身进入内外一体的世界之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云走》

现代舞剧场作品《云走》,颠覆了美术馆常规展览方式与舞蹈表演方式,打破公众观看艺术的传统模式,同时也是是宁波首次在非剧场类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表演现代艺术。




媒体评价

侯莹,当今舞蹈世界中一位非常有内在感受和悟性的舞蹈家。


——美籍华人舞蹈家 沈伟



这是一部极其独特的作品,以其崭新的艺术构思,引导观众去破译画布上的天才谜题。


——俄罗斯《戏剧海报》评《涂图》



侯莹——中国的皮娜鲍什,以其完美的艺术才华震撼了莫斯科观众。


——俄罗斯《我的地区报》



将西方现代舞的技巧融入了卓越精神性的中国文化,展现出一种不平凡的凝聚力和说服力。


——Daily Bruin



侯莹的作品强调即兴,即兴并非是让舞者为所欲为,必须是忠实的寻找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在哪里?可以做什么?如何突破自己?从身体到精神,侯莹对舞蹈语言的探索,真的非常当代。 


——《第一财经日报》 



 演出团体 


侯莹舞蹈剧场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侯莹于2006年在纽约创建的视野舞蹈剧场。2008年,侯莹回国参与奥运会开幕式“画卷”舞蹈编创。2009年,侯莹将舞蹈创作重心移至北京,在中国大力推动现代舞的即兴创作及教育。


侯莹舞蹈剧场以艺术总监侯莹为灵魂人物,她曾学习过中国舞、民间舞、芭蕾舞、戏曲及太极,旅美期间继续深入研习何塞·李蒙、莫斯·坎宁汉、崔莎·布朗等现代舞蹈大师的技术技巧及西方戏剧舞台表演艺术。长期以来,侯莹致力于探索东方的自然身体能量转换与西方后现代肢体解构技巧的结合,形成独特的、高辨识度的“侯莹身体运动技巧”——意识带动思维,思维带动身体,身体体现思想。





 策划人 



杨青


杨青于媒体界和艺术界深入工作近二十年,始终致力于建立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与连接,不断拓宽公众对艺术感知的边界。其艺术策展、文化研究和评论写作亦围绕艺术与城市、社区、公众关系的建立,关注艺术在地化实践、公共艺术探索、区域和族群文化的地方独特性等议题。


杨青近年在北京、广州、香港分别参与组织不同的城市艺术公共平台,对南北艺术生态均有深入参与和观察。其中,杨青在当代表演艺术方面开展过多个重要策划项目,具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其积极将表演艺术和各当代艺术领域连接,推动表演艺术走入公共生活和城市空间。




 执行机构 


知艺文化是一家聚焦于艺术公共推广、传播与美育的专业机构,其工作方式从研究出发,关注艺术与城市和公众的共生关系。以艺术策展、文化研究、艺术鉴赏、儿童美育四个方向,作为艺术传播和对话方式,强调突出艺术的公共性、参与性和在地性,探索艺术与人链接的各种可能。





下划粗线标题


    采访 | 杨青 

 编辑整理 | 青洛    

编辑审校 | 青洛   

排版设计 | 王羽弦


往期回顾



荔湾艺境 |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演出预告



荔湾艺境 | 有嘢讲—荔湾寻声记创作对谈



未来回声 | 以城市空间为创作舞台,首届永庆坊表演艺术月启幕



知艺精选 | 5月:交叉的宣叙调



出发!美术馆 | 六月活动合集


将知艺设为“星标” 或 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让知艺陪你艺起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艺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