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唐潮杂志
2024-09-14

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一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2023年6月8日上午8点40分,第十四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上午场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17室举行。本场会议由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董淑琦同学主持。西北大学徐文轩、吉林大学薄佳林、西北大学卫浩然、兰州大学缑宇航等四位同学分别汇报了自己的文章,本场的评议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红亮老师和田秋棉老师。

第一位汇报人是来自西北大学的徐文轩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再生产:先秦秦汉文本公共性的文献生成透视》。他首先介绍了文本公共性的三个体现方式,即公共主题、公共框架与公共片段。紧接着,他围绕“从牍到简”“从简到简”“先贤名士言行录”等几个方面讨论创作者如何采用“公共文本”,分析文本的获取与理解。随后,他从热点问题、文本典型化等方面对文本的反思及创作展开说明。最后,他对如何规避文献对比研究中的“大而空”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从出土文献的考释与研究入手,将其与相应的传世文献进行对读、比较与分析。

薄佳林同学认为徐同学的文章非常有新见,让他想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观点。文章层层剖析文本的现象以寻找本质及共性,使人耳目一新。同时,薄同学也提出他的两点思考。一是反思后世所叠加、所赋予文献的东西是否一定是虚假或无价值的。二是在“简”和“牍”的讨论中所用的史料《论衡·超奇》等,或还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红亮老师推荐了刘娇《言公与剿说——从出土简帛古籍看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一书。老师首先肯定了徐同学的选题,建议在前续学者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按照文献和时代对比来发现逻辑脉络。关于标题,王老师建议需在在行文中对“再生产”有所解释。文章内容方面,对“牍”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进一步分析。另外,对于文章的小标题尚需考虑,内部逻辑有些紊乱,尚需考虑。

第二位汇报人是来自吉林大学的薄佳林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楚令尹屈昜為考》。他首先从名、氏、字方面考释屈昜為其人。其次,薄同学结合出土史料对屈昜為活动时期的楚王纪年、“莫敖”“令尹”称谓共存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之后,他对屈昜為史事年表的编联进行说明,认为该人物应作为划分简王时期史事之重要标志。同时,对《包山简》及《上博简》所示与屈昜為有关之史事展开说明。

徐文轩同学认为薄同学文章的问题意识很好,同时,文章用了大量简牍,古文字基础扎实。另外,徐同学也提出一些看法,例如,关于“屈昜為”的讨论已有一定成果,如何梳理学术史和回应已有学者的观点,仍有讨论的空间。而在对“郚公子春”的讨论中,所举理由可能不是十分得当。此外,对“莫敖”官职的讨论可以进一步加强,如通过屈昜為“莫敖”“令尹”官职并称的现象再深入讨论。等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田秋棉老师认为薄同学的文章写得非常扎实,同时,田老师也肯定了文章的选题,结构比较完整,基本逻辑清晰,语言凝练。此外,田老师也提出了部分建议。例如,题目中“令尹屈昜為”的说法尚需考量。同时,文章中间涉及纪年问题相关讨论已较多,对近年来新的体系化成果也需有所关注。另外,部分重要史料如《左传·哀公十五年》等还缺乏关照,行文上似有所疏漏。王红亮老师也分享了《魏文始侯年代辨证》(《魏文始侯年代辨证》,《文史》2023年第2期)一文。同时,王老师指出,文章在考虑“昜為”和“令尹子春”是否为同一人时,所举的上博简例证可能不够充分。另外,对于一人同时担任“莫敖”“令尹”二职,王老师指出可能尚需商榷。

第三位汇报人是来自西北大学的卫浩然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鬼方、周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西土》。他首先对晋陕高原的考古学脉络进行梳理,重点说明了李家崖遗址及寨沟遗址。紧接着,他对卜辞及传世文献所示“鬼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周人与鬼方之间的关系。其后,他讨论了商王朝的西土与商对西土的经略,对西土的形势变化、商王朝的制衡战略等进行分析。最后,他结合多篇铭文具体阐说了西周对鬼方的因应表现。

缑宇航同学认为卫同学文章对考古资料的重视、出土文献的关注值得学习,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比较合理严密的解释。同时,缑同学也提出了部分疑惑和看法。例如,小盂鼎的文字记载或许仍需斟酌。另外,晚商时期,周和鬼方的关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存在一定差异,文章对这部分的解释或还需加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红亮老师指出,文章的标题可以再考虑,如当前文章大标题可以加个副标题等。同时,文字表述可以再清晰,文章第四部分标题中的“因应”,表述不很明确。史料运用方面,文章引用《尚书·康王之诰》等文献时仍需小心,需要进一步阐说、佐证。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秋棉老师认为,字形问题可以稍微留意。文章第二部分涉及到“鬼”的两种字形,需要有一定的说明。同时,对于文章所涉的先周文化方面,田老师补充推荐了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一书。

第四位汇报人是来自兰州大学的缑宇航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从“盟”到“约”——先秦秦汉时期“约”的社会史考察》。他指出,文章受到了增渊龙夫先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一书的启发。他首先介绍了西周春秋时期“盟”“誓”的含义、“盟誓”程序及其意涵、“盟誓”性质及特征等内容。其次,他对战国秦汉时期的“约”进行讨论,围绕“约”与政治秩序的维系、民间社会中的“约”、对外交往中的“约”等方面阐说。最后,他结合贵族政治与平民社会、神明信仰与功利精神、传统人际结合关系与新型人际关系几组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动,阐释了从“盟誓”到“约”的语词转变之背景。

卫浩然同学认为缑同学的文章选题很新,结构清晰。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特别是文章还提到了侯马盟书。总体看来,行文比较严谨,层次分明,视角独特。同时,对于“誓”的解释,卫同学指出,文章还可以补充白川静等学者的看法。另外,文章所涉铭文较少,对于先秦时期“盟”“誓”的考察可以结合铭文再深入讨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田秋棉老师认为,缑同学的文章选题有意义,涉及时段较长。文章特点突出,论文结构及排布清晰,史料运用比较丰富。同时,田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文章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史料方面,文章所涉春秋之前的材料运用较少、不够典型,文章重点或可放在强调周秦之交的变化方面。内容方面,田老师建议或许可以从法律史的角度考虑惩罚可能具有一定的诅咒性质,关注诅咒及神明(祖先神或自然神)的关系,从而对文章部分史料进行调整和补充。另外,第三部分涉及血缘、地缘关系方面,田老师指出二者在先秦时期可能并非是单线性化的状态。同时,“盟”“誓”的演变问题可能并非一刀切,先秦时期“盟”“誓”所具有的含义在两汉时期未必完全消失。行文方面,文章的脚注、标点、引文文字等细节还可以再完善。



往期推荐:


《唐潮》第63期征稿启事

第十四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入选论文名单公布

第十四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日程安排

西岳史著 || 马驰《李光弼:落寞的名将》全新再版

西岳史著 || 张寅《西戎:东周时代戎族史迹的考古学探索》出版


图文来源/董淑琦、孙琳然

责任编辑/杨洪金

审核/冯立君、胡耀飞、王子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