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下午场纪要

唐潮杂志
2024-09-13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三分会场下午场纪要


本场评议老师:赵虎老师(西北大学)

黄正林老师(陕西师范大学)

本场主持人:马彤(陕西师范大学)

本场参会同学:兰州大学李昀洮同学、肇庆学院黄思聪同学、

陕西师范大学郭正元同学、山东大学陈洋同学、

泰山学院王一同同学

隋代兰州大学李昀洮同学

首先由兰州大学李昀洮同学报告《清同治年间甘肃团练变乱研究:以“刚字营”和“黑头勇”为例》一文。

李同学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各学者对于太平天国和捻军兴起的社会动荡大背景下,再现团练勃兴与作用,以及中央政府与各省督抚、州县官员及地方绅士之间围绕团练之乱的博弈。李同学则以“刚字营”和“黑头勇”为例研究清同治年间甘肃团练变乱。其次,李同学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介绍,其一,主要起源于汉回之争,两方势力为刚字营与黑头勇;其二是对“官逼团反”的介绍;其三,他主要介绍了地方势力之间的角逐,群体间的认同与区分;最后,谈到中央与地方交锋的最终胜利者情况。在报告的结尾,李同学谈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反思。比如,何为甘肃,是否存在所谓的甘肃模式或西北模式,甘肃的自然经济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等。

来自肇庆学院的黄思聪认为,李同学的文章有两个闪光点,其一是对学术史回顾全面。其二,黄同学谈到文章引入了人类学与社会学对甘肃团练群体的进行研究。最后,黄同学认为文章中两股团练行为模式,怎么突出甘肃多民族地区团练特殊性问题。

西北大学赵虎老师首先谈到,作为兰州大学学生有义务研究甘肃近代史。其次,该文章学术史梳理详细,结构合理。同时也提出了文章中一些不太严谨的问题,比如不能用今天的概念指称当时的情况、对于回民起义还是变乱方面用词乱,容易引起歧义,赵虎老师建议可以用中性词概括。最后,赵虎老师还认为文章有些部分在论证上还需要斟酌补充,取题要贴切、平实,认为本文章在史料发掘方面仍有拓展空间。

接下来由肇庆学院黄思聪同学报告《1920-1922年香港关余讼案之探析》一文。

黄同学主要从前人研究、问题提出、史料来源、文章概览、结论五方面介绍论文。黄同学介绍他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国南北政权围绕香港关余讼案如何互动、用政府态度如何、社什么因素始终影响香港关余讼案走向。其次,史料来源主要有档案、报刊杂志、文集、英国内阁档案等。在文章第一部分介绍香港关余讼案爆发,梳理关余问题、西南军政府因应关余讼案的早期行动、广东关余讼案情形。第二部分介绍英国对于关余讼案的态度。第三部分介绍了北京政府对讼案的因应。第四部分谈到探究香港关余讼案结束,控辩双方协商后由原告主动接案,对张绍曾内阁撒谎作出分析,对控辩双方接触原因作出了分析。

陈洋同学认为文章研究视角新颖,逻辑意识较强,采用大量史料介绍了关余讼案从爆发到结束的过程。其次,陈同学提到了三点问题,文章香港关余讼案结束时间,第三部分论述重点转换不自然,文章交代人物身份背景人物关系改进。

西北大学赵虎老师认为本文章优点明显,行文流畅,黄同学报告的也很好。但是书面表达上仍有待加强。其次,赵老师认为这类事件性文章谈到了人的活动,应加强对各人物态度的关注。赵老师也提到该文章推论的可能性较大,应该补充论证一些问题。最后,对于史料运用还有待加强,在深挖史料基础上还可以继续扩充。

随后由陕西师范大学郭正元同学报告《国民党早期地方党权与军权冲突探析——以谭曙卿〈海报〉案为例》一文

郭同学首先提到了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谈到国民党党权军权冲突是一个老问题。郭同学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研究现状,认为以往研究偏重高层,郭同学把谭曙卿事件作为对该问题的补充。郭同学主要采用公共报刊、政府公报等史料。其次,郭同学主要从东海县、县党部与谭曙卿,《海报案》经过与舆论狂潮,东海县的复杂政局等方面介绍文章主要内容。最后,郭同学得出三个结论,谭曙卿案是各方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东海县党权尚存、人事与制度问题。

王一同认为本文有三个创新点:新材料,使用了大量报刊、档案,建立在坚实材料基础;新观点:反映了坐大的军权,以党治国被以军治国取代,党权整体低落,点出了党权与地方势力、地方之间的矛盾,东海县个人之争、势力之争;新方法:没有局限在海报案,投射出了地方矛盾问题。最后,王一同同学也提出了可以改进的问题,如论文应明确指出训政时期的时间段。

陕西师范大学黄正林老师认为王一同同学做了很好的点评,明确提到了两个优点:视角和资料。其次,黄正林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论文结构从写作角度来讲有待提升;文章存在部分逻辑不通问题,表述不一致问题,如海报案还是谭曙卿案;论文写作要连贯,环环相扣;史学论文时间观念一定要强,近现代史文章对于时间的表述要清晰;针对此案是否为党权、军权斗争在地方的折射还需斟酌。最后,黄正林老师谈到构思一篇文章,需要先把史实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提升。

随即由山东大学陈洋同学报告《北平高教界与“华北自治运动”》一文。

陈同学依次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背景、史料内容,陈同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文章内容:11月19日午宴前华北局势;北京各高校学者、教授,午宴引起舆论对弈;从辟谣报道至高教界两宣言,形成反对华北自治高潮;高教界不赞成学生运动原因。其次,陈同学分享了他的看法,北平高教界不是以政府官员身份参与,是以学生身份参与,舆论在当时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陈同学也提到自己的不足:认为对冲突动因与转变分析不足,史料发掘不够深入,文章表述语言有待加强。

李昀洮同学认为该文章是一篇优秀论文,不同于以往集中于政治界的研究视角,陈同学将研究重点放在教育界,是一大亮点。 其次,李同学谈到本文史料运用出色、适当。最后,李同学也提出问题,文章平铺直叙力求还原事实,问题意识还不够明确。

陕西师范大学黄正林老师主要对文章提出一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可将题目修改为北平高教界领袖与自治运动;问题意识不足,,应对一些问题做出分析,如为什么办午宴?参加午宴人怎么选出?最后,黄正林老师认为文章还应提及中国共产党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问题。

最后由泰山学院王一同同学报告《行宪选举与国民党在山东地区的统治困境——1947年山东地区国民大会选举研究》一文。

王同学首先谈到问题缘起,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其次主要介绍山东地区行宪国大选举准备、选举经过、选举结果、对于选举结果的观察。从而得出当时山东地区选举十分混乱,各地投票率差距悬殊,多位自由参选的当选代表被迫放弃当选资格等。

郭正元同学认为本文最独特的地方是使用了大量表格,呈现了选民地区、人数等情况。但表格数据不完全是一手史料,应该多运用档案资料。

陕西师范大学黄正林老师首先提到该文章研究的问题在陕西地区也有相似情况,

对郭同学所谈到优点表示赞同。其次,黄正林老师谈到文章的一些问题,其一,主题没有表达清楚,是国大选举还是是国民党在山东地区统治困境;其二,对选民人数问题、民众参与度、民众反应、政府官员反应等问题分析不足;其三,有些数据需要斟酌,部分数据没有出处;其四,对于国民党在山东地区如何进行控制的历史考察不够清晰。




往期推荐:


征稿︱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征稿启事

回顾 | 第五分会场纪要(上)——中国近现代史场(二)

回顾 | 第三分会场纪要(上)——中国近现代史场(一)

第十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纪要

第三分会场纪要(下)


文字来源/马彤

责任编辑/王子烨

审核/胡耀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