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进畅想和设计本质:大湾区建筑师的淡定、生猛和务实

方小诗 澎湃市政厅 2023-01-07

在近年全球疫情背景下,世界经济活动被按下暂停键,2020年,深圳在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被赋予先行示范区的新历史使命。在2020年和2021年,以深圳为主场的粤港澳城市群几乎成了全世界唯一的建设热土,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化的前沿现场。这里频繁举行大型国际设计竞赛,聚集了全世界优秀的建筑师同台竞技,不间断生产着最具雄心的城市理想和最疯狂的建筑概念,在时代激流裹挟中,泥沙俱下。


与此同时,珠三角大湾区本土的设计力量,也开始涌现和聚集,发出自己的声音。


2021年末,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英文缩写"GBA Lab")正式成立。实验室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珩博士创建并主持,作为研究和设计机构,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城市化前沿问题,通过跨界跨学科的合作以及设计导向的研究,结合实验性设计实践、教学、展览、出版和学术论坛等形式,探索回应前沿问题和空间创新。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作者与相关项目建筑师。


实验室成立之际,刘珩教授策划召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角四方”青年建筑师马拉松论坛。“三角四方”即珠三角四个主要城市,论坛邀请来自深圳、广州、香港和澳门的27位青年建筑师,分别以各自的在地研究和实践出发,回应若干当下城市面临的问题,共同预言和想象未来的人居环境。


实验室的成立,代表着粤港澳建筑师、城市学者深入理解珠三角城市现象的决心和远见。刘珩教授在访谈中谈到,“跨界、整合和创新”是大湾区实验室的关键词和特色,“淡定、生猛和务实”是平台的态度和个性。反观今天珠三角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跨界、整合和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淡定、生猛和务实”恰是城市奇观背后的人文气质风貌的最好概括,也是穿透一切充斥着刻板印象的意象后,深圳乃至大湾区最耐人寻味的精神内核。


2013年,深圳前海。澎湃新闻 资料图


四十年前在深圳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特许政策之下,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生猛”,扳动了价值的“道岔”,释放出无穷能量。至今仍影响着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以四十年时间,深圳走过了一座城市从肇建、发展到鼎盛所需要的上百年。这种“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的生猛,今天仍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只是,拨开“速生城市”“大干快上”“大跃进”的表象,当下的“生猛”,意味着更快地感知生产方式的改变、科技的进步、规则的转换,迅速做出反应,将其化为己用。


支撑并为这种“生猛”源源不断注入能量,同时还能有效抑制激进意识形态产生不着边际幻觉的,是现代岭南精神中的“淡定”和“务实”。当代岭南文化是一种市民意识的崛起和社会高度商业化的结合,这其中暗合了“现代性”必备的观念: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市场经济。岭南文化观念较早摒弃了中原文化“耻言利”的意识,强调功利和务实,“重利而不图虚名,求实而不务空华,夸富而不计尊卑”。这种市民性和商业性的结合正是影响人们生存状况以及塑造城市面貌最深层次的因素。


“三角四方”建筑师马拉松论坛上的30位青年建筑师,从自己的实践出发,为我们揭开了珠三角现代城市奇观的一角。他们的设计观念和立场,无不呈现出“淡定、生猛和务实”气质的杂糅并蓄。


来自香港的建筑师萧博思,分享了一种参与内地设计项目时富有颠覆性、甚至“反建筑学“的思考维度。


萧博思曾接受某香港基金会的委托,在5年的设计时间、7年的建造周期内,在全中国建造200所3万方以上、可容纳2000人的乡村扶贫寄宿学校,以解决乡镇学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5年200所学校,意味着一年要建成30至40所,待建的学校场地分布在中国各地,地域发展差异极大。很多地块周边没有任何规划,也没有文脉联系,已知的条件仅仅是三年后,这个学校的所在地,将有30至50万人口从周围农村迁来。


推进这种设计,是对如何进行建筑设计想象的极大颠覆。如果像做精品建筑一样,慢条斯理设计推敲,拉长建成时间,将无法满足孩子的入学需求。团队采用了科技领域的经验,通过迭代设计和原型设计的方法,最终实现了项目的“野蛮生长”。在21个省市建成了200所学校,提供了50万孩子的学位,10年解决了500万孩子对校园的需求。


萧博思所做的校园建设项目,校园建成前两年,周边城市环境。


 萧博思所做的校园建设项目,校园建成后两年,周边城市环境。


萧博思谈到这个项目的感受:“现今城市化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大湾区又有上亿人口在其中流动。高度不确定性、超速发展,一些经典建筑学观点和思考方式,例如在地性、独特性等不再适用。以过去的经验来推测对未来的设计,成为当下众多建筑师面临的问题。参与这样的项目,首先要抛开所有的思维定式,不断地回到建筑的原点,追问自己建筑的本质是什么,从而精准定位社会的诉求和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大化建筑解决问题的属性,服务于社会的中长期利益。”


来自深圳的建筑师程博,分享了几个在深圳的轻量小尺度改造项目。过去四十年高歌猛进的建设中,深圳大约1000平方公里可建的用地面积,已建成了90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设进入“深圳速度”转向“深圳质量“的下半赛程,城市的构建和更新几乎同时进行,仔细回看似已建成的环境,会发现有太多可细化或重新审视的空缺。扎根深圳以及珠三角地区的独立、年轻的事务所,将更多承担这部分工作。


程博的事务所近年完成的数个项目,位于深圳福田中心从莲花山到市民广场中轴线周边。其中包括了对市民广场绿地与其下城市公共街道和商业空间的垂直电梯系统改造,为宏大、纪念碑性的广场空间补充了近人尺度的功能界面,同时也赋予其恰如其分的独特身份形象。


  


离电梯项目不远的增量美术馆,也是程博团队的作品。这是一个使用周期为两年的街头美术馆。以一个半开放的、介于一到两层之间,需要人稍微弯腰进入的临时艺术装置,为城市基础建设完成后的留白空间增添了生动的表情,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间。


  

在大鹏的滨海栈桥的栏杆改造项目中,程博团队接到的任务是,把业主不太满意的一些栏杆做得好看一点。团队采用了两种不同材料——切割的不锈钢和混凝土,通过算法完成建造单元优化,将标准模块化的护栏适配到复杂的场地几何条件内。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的项目,背后面对的问题,也是如何在宏大层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后,回到人的尺度,为独特的场所环境注入丰富的情感体验。


   

来自广州的建筑师靳远,分享了在顺德北滘镇黄龙村乡村集市广场的低预算改造。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看到岭南、珠三角,亦或大湾区,除了都会“龙头景象”之外的广阔纵深和基础。建筑师靳远将其描述成,“廉价、拥挤、暴晒、无意识、无序的、小商贩、小资本的、乱糟糟的、底层的”,一种由“铁皮与瓷砖”构成的生猛现实生活。建筑师在设计搭建广场市集时,通过梳理街道关系,回应了地域性、岭南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寻常巷陌市井生活带来更多使用和互动的可能性。


  

广州、深圳市区的大面积的城中村、大城市内以及周边蔓延区域的产业腾退后空置厂房、亟待整治更新的村邑古墟、粤北山区的空心村落,这些大湾区光鲜亮丽的B面,都是粤港澳青年建筑师关注的课题。


建筑师尹毓俊通过几个未能实现的项目,探讨了低收入社区和城市个体居住权问题,以及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平衡者,如何规划城市空间,平衡开发商、弱势群体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为城中村提供一种新的更新机制。


  

建筑师谢菁通过一个与深圳南山区城管启动的 “共建屋顶花园”城中村社区营造项目,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引领公共观念。


除此之外,嘉宾分享的观点还包括了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产业用地升级、老年友好设计、预制化设计、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信息和科技革命下虚拟空间对个体空间认知的影响等。


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日新月异的科技以及不断翻新的流行文化,如同被不断加热的坩埚。大湾区的城市,当下更是各种元素激烈碰撞的前沿,在人性欲望、理想主义、公共利益和商业价值的拉扯博弈下,面对成功、失败、机遇、陷阱,不断加速、转向、迭代、更新,在巨大不确定性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正如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主持人刘珩教授所言,这个时代需要建筑师以近乎激进的畅想(radical imagination)持续努力,去面临未来的挑战。而对建筑师们更加重要的,是在跨界后仍能回归建筑师的本职,回到实践领域去设计、建造。


(作者方小诗系深圳建筑师)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