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家们的出路,大概只有这两条

阿改 象外 2024-02-05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尚扬,册页-26,布面综合材料,89cm×166cm,2012,局部






阿改的编者按:


抱歉啊,本应更早推荐《绘画的力量》这个展,今天补上。


除了展览本身的力度——喜欢绘画的朋友们,会从这里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国内外老中青代表艺术家们的作品,作品数量、尺幅、风格多样性,都够诚意;从展览的三个单元来看,逻辑也串得起来(搞过展览的人就知道做拼盘式的绘画展有多难);但就我个人而言,展览的标题本身就足以让我推荐了:


绘画的力量——在观念与信念之间


“观念”,“信念”,我想来想去,今天(中国)的“当代绘画”,如果说有点走到穷途末路的危机,如果说有点沦为商品的尴尬(杜曦云前两天刚发了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失魂落魄的“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从业者们要么缺乏观念,要么缺乏信念。


扎实的训练(和素人般出自本心的反训练),对形式和技巧的考究与琢磨,在主题和内容上的系统性、延续性、一贯性,我认为都是重要的,甚至是题中之义,就像是谈论新闻报道,甭管写的故事是什么,但怎么写,怎么挖掘,怎么呈现,其实业内是有共识的,不需要另行强调。


但抛开这些,没有观念,所有的技巧就只是技巧,所有的形式也容易单薄。当然,我不是唯观念论,就像我反对唯创新论,因为我们也很容易看到那些单单或过度强调观念的作品的名不副实。然而,如果没有观念的求索和突破,绘画很容易就进入艺术史设定的那些路径,甚至在迷宫似的小径中打转转。


同样,在今天的语境下,如果没有艺术的信念,绘画恐怕也难以为继,因为信念是自证和证人的证物,有了信念,有时候其他条件差一点,最后也能走下去。说到底,绘画这条“窄路”,有时候没有捷径,没有必成的道理,只能一头扎进去,走到天黑,直到看见属于自己的曦光


至于画家自身的天分,感受是否敏锐,对世情人心洞察多少,有多少想要表达的动力和通过绘画表达的技巧,这些都是第二层的。第一层要义,如果说今天的绘画已经遇到大的危机,而又必须(瞎操心地)给这个危机指出一条解决之道,那么答案就横亘在这个标题里:在观念与信念之间。


以下内容,我引用了同行朋友张宗希的一段文字作为展览的补充介绍,单元解说则摘编自策展人言,图片说明,我会择机做一点观展的感受。另外,带水印和高清的图片来自展览方,其他则是我手机拍摄的,可能会有偏色,请谅解。


展览馆离北京有点远,但仍然是值得一去的。去不了的朋友,欢迎“机”上逛展。




绘画的力量 :在观念与信念之间


新绎美术馆


总策划 :张子康

策展人 :韩昆哲、孙天艺


展期 :2023年9月29日 - 2024年1月28日

(开放时间10am - 6pm,周一闭馆)

地点 :河北省廊坊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新绎美术馆西展厅7


参展艺术家


埃特尔·阿德南【美】、安东尼·葛姆雷【英】、安尼施·卡普尔【英】、博纳德·弗瑞兹【法】、卜镝、陈文骥、陈英、丁乙、恩里科·巴赫【德】、方力钧、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德】、汉斯·哈同【法】、何多苓、贾蔼力、吉莲·艾尔斯【英】、江上越【日】、康海涛、克里斯多夫·勒·布伦【英】、冷广敏、李宝荀、李昌龙、李然、刘聪、刘讴睿、刘商英、刘韡、刘晓辉、马轲、马琳·杜马斯【南非】、玛莎·琼沃斯 【奥地利】、米里亚姆·卡恩【瑞士】、庞茂琨、切尼·汤普森【美】、邱瑞祥、尚扬、苏新平、孙一钿、谭平、谭天、瓦尔·肖基【埃及】、汪建伟、王光乐、王海洋、王焕青、王家增、王迈、王郁洋、吴思林、吴啸海、席洛·汉兹曼 【德】、徐累、亚历桑德罗·吉安尼【意】、闫冰、杨茂源、杨扬,尹朝阳、约尔格·伊门多夫【德】、约翰·麦克林 【英】、张恩利、张晓刚、张子飘、赵半狄、赵洋、周松









绘画已死,绘画活着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洞穴里的原始岩画开始,绘画就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之中。


绘画既可作为了解历史、社会、文化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有它自己的发展脉络。


特别是到了现代艺术之后,更多的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存在:


塞尚曾说: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


阿利卡说:画画不是画我们看到的东西,而是使东西被看到。


图伊曼斯说:有些感觉只有绘画能表达。


……


在各地网红展、打卡展不断的情况下,作为新绎美术馆的开馆展之一,“绘画的力量:在观念和信念之间”无疑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呈现。没有多媒体、新媒体展的酷炫,也不是对古典绘画大师的一味膜拜,而是“从中西方艺术的比较视野出发,讨论绘画自现代主义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形式和图像上不断的自我革新”。


在传承与革新上,就像阿甘本借用克利绘画和丢勒版画中的天使形象谈到的那样,“历史天使不再能够理解的过去到艺术天使的面前重现了形状;但该形状是一种异化的图像,过去在这里只能通过否定真理才能发现其真理,而有关新事物的知识只能通过旧事物的非真理性才会变得可能。”


也就是说,“通过破坏过去的可传递性,审美以否定的方式使过去复活”,所以我们可以说过往不同阶段的绘画已死,当然也可以说绘画仍然活着,在今天,以及未来。


“绘画的力量”分三个单元,分别从媒介感知图像三个角度进入,通过包括伊门多夫、杜马斯、卡普尔、葛姆雷、张恩利、方力钧、王光乐、闫冰等在内的6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的作品,力图从绘画的角度重现架上艺术观念与信念的力量。


正如展览前言里提到,“绘画的力量”并不是一次对“绘画已死”这种古老观点的辩驳,因为绘画在不同时代都在以不同面貌“活着”,而且始终保持开放与自觉,在其自身的逻辑里保持着恒久弥新的力量。


——by张宗希








第一单元:“媒介复归”


1980 年代以来,绘画创作有从观念艺术回归的趋势,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家在多种媒介的环境之中,一直持续进行艺术绘画创作,另一方面体现在从其他媒介方式回到绘画创作本身的现象。




【英】克里斯多夫·勒·布伦 Christopher Le Brun,⽆题-2018年5月25日,布⾯油画,220.5×170×4.5cm,2018
致谢:里森画廊


【英】克里斯多夫·勒·布伦 Christopher Le Brun,一笔一画,布面油画,160×280cm(整体),2019
致谢:里森画廊


上图左联的局部,能看到那种涂抹与剐蹭的笔触。




【法】汉斯·哈同 Hans Hartung,T1980-H37,布面丙烯,154×250cm,1980
致谢:艺术家和贝浩登画廊
如果你知道这位艺术家常常用喷枪、扫帚和当地的树枝来作画,再看这张画是不是感觉不一样?




【英】约翰·麦克林 John Mclean,追逐,布面丙烯,170x109cm,1983
致谢:偏锋画廊
作品名为《追逐》,笔触也像是在相互追逐一样。




【英】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混沌,布面油画,213×274×5cm,2020
致谢:里森画廊
跟卡普尔红色粉末和泥浆般的那几个系列作品呼应,颜料似乎成为一种画布上的建筑材料。
我们写过:安尼施 · 卡普尔 :一千个谜语。



【英】吉莲·艾尔斯 Gillian Ayres,在海滩中流浪的土耳其蓝和祖母绿,布面油画,244x396cm,1996
致谢:偏锋画廊



丁乙,十示2022-26,椴木上丙烯木刻,240×240cm,2021
看他持续几十年画十字,最后有点被他说服了。



张恩利,刮痧,布上油画,170×150cm,2017
跟比较多见的水管相比,张恩利这张刮痧表面上仍是曲线的回旋环绕,但暴烈很多。



苏新平,三匹站着的马,布面油画,160x200cm,2023



王光乐,无题221120,布面丙烯,230x160cm,2022
致谢:北京公社
通过色阶变化形成空间错觉,这个方法好些人在用,不过这张,联系到绘画的时间,红色和黑色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看局部




【奥地利】玛莎·琼沃斯 Martha Jungwirth,无题,布面、纸本、油画,221×146×4cm,2019
致谢:Thaddaeus Ropac画廊
这种看上去“乱七八糟”的画,看现场就能体会到颜料本身的力量,以及它们相互叠加碰撞时的奇妙。



【英】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无题,经水散开的随机线条颜料和纸面碳素,21x30cm,2000

致谢:胡若辉先生惠允

我们写过:英国最重要的当代雕塑家来中国办个展了,你就说去不去看吧




谭平,无题,布面丙烯,300x400cm,2023

致谢:里森画廊

一如既往的谭平,不过似乎更加多姿多彩了。幸亏黑色压得住。




尚扬,册页-25&26,布面综合材料,89cm×166cm,2012
尚扬是令人尊重的艺术家,早年成名,中年变法,老年仍是老辣。这个册页系列,既当代又古典,看原作,温润如羔。有人说他走基弗的路子,其实不是,或者说,走不走谁的路子根本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程度,以及一个艺术家沿着自己的路径可以走得多深入,多久远。


尚扬,册页-25,布面综合材料,89cm×166cm,2012



尚扬,册页局部。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发在上一个就职的公司的公众号上,欢迎看:
尚扬:对艺术可以不老实,但对人生要老实 | 62°灰



王焕青,神迹,油彩与丙烯、德国纸,560×115cm×3幅,2023
有点被震到了。这类作品,适合挂到教堂、寺庙或者殿堂里去。



王焕青,神迹,稍微侧一个角度,感觉它的轻盈、平面但同时的沉重。




王家增,手工纸、木板、墨、丙烯,40×50cm×6幅,2021




陈文骥,半/橙黄,铝塑板上油画,58cm×43.8cm,2017


陈文骥,上中下/橙黄,铝塑板上油画,136.5cm×80cm,2017


陈文骥,剩/橙黄,铝塑板上油画,98.5cm×18cm,2017
画背后似乎有灯?或者是铝塑板背后有颜色,所以反射到墙上,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背光”。佛造像有背光,天主和神子头上有圆圈圣光,看来艺术品也是要有光的。



刘韡,大竹4,布面油画,180x220cm,2023
电脑程序艺术的生成逻辑?



【德】席洛·汉兹曼 Thilo Heinzmann,无题系列,布面油画颜料、玻璃与透明亚克力罩,尺寸不一,2021

致谢:艺术家和贝浩登画廊



看现场,会发现这个质感很光滑,亚克力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单元:“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通过绘画跟随艺术家进入日常、历史和自然之境,展示现代主义之后,绘画之于自身绵延不绝、孜孜求索的表达之力。将对实在物和环境的体验感、剧场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绵延的在场”,转换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在场性”凝结于画面。




【瑞士】米里亚姆·卡恩 Miriam Cahn,今日的感觉,木板油画,30x20cm,2019
致谢:胡若辉先生惠允


米里亚姆·卡恩的作品我最偏爱,其实这张小小的,尤其是在其他“大作”的对比下。但她的人物所透露出的丰富性、深刻性,却是有着不可比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以前发过一则图集:
虽然对她一点也不了解,但我几乎爱她的每一件作品



【德】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 Friedrich Einhoff,科夫,丙烯、碳粉、泥土、帆布、木板,30x40cm,2011

致谢:胡若辉先生惠允

埃因霍夫的作品有类似的功效,我们也写过:

埃因霍夫:人是个谜。




【南非】马琳·杜马斯 Marlene Dumas,苍白的脸,纸本水彩,66.5×50.3cm,1994
致谢:胡若辉先生惠允
杜马斯,一度是中国水墨领域的画家们的“救命稻草”……




王海洋,沉睡者,布面丙烯,45.2x35.6cm,2020



王海洋,无题,布面丙烯,40x50cm,2021

连同上一张,都是迷人的作品,或者说,抓人眼球。欲望是通过怪异的变装来泄露和呈现的,精致而又简洁。




张晓刚,关于睡眠6号,布面油画,200×260cm,2023

当年的“F4”,张晓刚是最值得人共鸣的,除了作品本身,可能是因为他至今保留着一种浪漫和忧郁吧。在《No Art》杂志上写过他的故事,被别的公众号广泛转载,虽然排版都很一般。杂志是看不到了,绝版了(幸好家里还有一套)。

张晓刚:我靠画家庭出名,但我的家庭却有很多残缺




方力钧,自画像系列,纸本水墨,46x46cm,2020

同样是时间问题,考虑到是疫情期间画的,对比他以前的肖像,便觉得颇为不同——今天还是泼皮的,但多了一些重量。




赵半狄,不想来到这个世界的零零后女生,亚麻布油画,120x80cm,2023
近年来“重拾”绘画的赵半狄,不容易,但也许是人家对绘画这事儿看透了呢?




何多苓,人在春山外,布面油画,200x300cm,2023




刘商英,天山19号&27号&31号,布面油画,尺寸不一,2022,及创作视频

看刘商英的画不能只看表面,最好连着视频一起看,才知道他的方法,以及这种将绘画放在天地之间的方法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吴啸海,沙滩+怀柔的栗子毛+老王砌的石块路,布面丙烯,100x80cm,2022



贾蔼力,空中的几何,纸上综合材料,190x150cm,2021




杨扬,具有形状记忆的欲望3,布面综合材料,145x200cm,2022
致谢:没顶画廊




尹朝阳,山水,布面油画,160x250cm,2021




磅礴生猛的颜料,山的体积感同时也是颜料的体积感。




刘讴睿,森林之果(热寂),布面丙烯、色粉、油彩,200x150cm,2021-2022
致谢:新氧艺O2art艺术空间
非常热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灼热的温度。



闫冰,蘑菇13号,布面油画,200x150cm,2019

试图在蘑菇身上画出神性——搞神秘学的一些朋友会说,蘑菇的确是有神性的。




邱瑞祥,叠,布面油画,230x160cm,2021-2022
致谢: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酱油色的绘画。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不是往黑里画,画面就会自然多了一些“深入”感?



李昌龙,旗袍,布面油画,250x150cm,2022




张子飘,玫瑰花蕾,布面油画,230x190cm,2021




杨茂源,摩登时代2022 No.2,布面油画,140x180cm,2022
致谢:HdM画廊






第三单元:“图像再造”


关注信息科技和全球化时代对于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影响,以图像为线索展示绘画回应现实和科技的生生不息的创新之力。




【意大利】亚历桑德罗·吉安尼 Alessandro Gianni,母性,布面油画,390x210cm,2015
致谢: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相当喜欢这张作品的视角,上中下三段都有值得琢磨的地方,历史资源的借用和发挥都很好,既有建构,也有解构,在大不敬中又有一种悲悯,挺有意思的反差。



庞茂琨,副本No.8&9,布面油画,尺寸不一,2019



比庞老师画仕女们要好,后者看多了的确会腻歪。



【美国】切尼·汤普森 Cheyney Thompson,错位(41616,14),布面油画和丙烯,288x288x2.5cm,2022
致谢:里森画廊



【德国】恩里科·巴赫 Enrico Bach,布面油画,240x300cm,2014
致谢:偏锋画廊
屏幕化/像素化或动画化的经典重现。源头应该是伦勃朗的: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c. 1632)



王郁洋,氧化物,布面油画,295x291cm,2023




刘聪,地平线NO.3\4\5,布面油画,100x90cmx3,2021
致谢:回声空间




赵洋,最后的人AB,布面油彩丙烯,300x200cm,2023

致谢:回声空间

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和资源总是一件屡试不爽、有利于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源头与此相关: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雾海上的旅人》(1818年)。




汪建伟,总是,不是全部No.28,布面油画,200x150cm,2020
致谢:没顶画廊
汪建伟是艺术家里最喜欢哲学的,至少是最喜欢谈论哲学又不允许观众希望他通俗解释自己哲学的艺术家。对于汪老师的这一立场(他认为通俗化叙事或解释作品背后的哲学是一种大众的暴政),我的态度可以用那句被误认为是伏尔泰自己说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以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以及关键是我首先不懂他的哲学,很惭愧。



马轲,凝视,布面油画,173x239cm,2022
致谢:偏锋画廊
马轲“西游记”题材的画作,有很多粉红色,这是值得好奇的问题。




刘晓辉,无题-书写系列,纸板和木板坦培拉,尺寸不一,2021


小作品,又是坦培拉,好看的。



徐累,月牙定理,绢本,183x276cm,2023

徐累喜欢文学,写作也好,他的画能看出画与话的互文,但有的尝试很成功,有的则相反。他喜欢“回头看”,但感觉回头看的东西不是那么坚固。我以前也写过:

徐累:道统的骄傲 | 62°灰




孙一钿,金刚鹦鹉,布面丙烯,200x130cm,2018
致谢:BANK画廊
孙一钿从毕业画到现在的“平滑性”,我一开始不感冒,后来觉得理解,再后来一想:比如摄影界的大牛马丁·帕尔他们几个也喜欢拍这种单薄又光滑的物体,我看了还是着迷的,毕竟,我们社会就是充斥着类似这样的物品。但要让人从中领悟出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主旨,我看还差点意思。



卜镝,格律No.4-Bylsma花园,丙烯、铅笔、布面,180x130cmx2,2022
致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吴思林,旱地行舟,布面丙烯、密度板,131x226cm,2022



李然,带着情绪思考,布面油画,120x90cm,2022



王迈,直播之沉香No.1,布面油画,220x169cm,2023


这张现场看的时候非常喜欢,构图、笔触,奶油感和乳胶感,边缘的互斥和融合,的确是跟“主播”这个主题高度相关的。算了,其实跟主题无关,就是喜欢。




谭天,20222002004/3,布面丙烯、时钟,200x200cm,2022
致谢:马刺画廊


最后以谭天这件作品收尾吧:
时间到了。或,时间停止了。
接下来,画家们该怎么办呢?









前几天发的,阅读量挺高
但就是没人买书是为什么


👇

一个日本人,1020天,20万张中国照片




《早春的中国》


【日】久保田博二/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2023年9月版

1/8开本,精装690页





象外近期文章


上海,跑断腿的两大艺博会,无差别图集
王建华:所幸没指望以卖画为生还在摇篮时,ta就露出闪亮獠牙——而今夜走河桥,身周已无一人嘉德艺术周,随手拍的好东西。
象外读者摄影投稿。
窗外树枝摇曳;补遗集续的最后一页:“她们在赶往太阳”
侯孝贤。
1200页,重达9斤,中文版首次引进,今年最“重”磅的书来了!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画家们的出路,大概只有这两条

阿改 象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