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时候摒弃黑暗森林式思维了,从瓦格纳反叛开始说

老李 琢磨事 2023-11-06

    

     如果从未来回看,瓦格纳反叛雇主的事可能连历史的尘埃都算不上。但不管是不是有人策划还是单纯的有某种利益诉求,这事又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让人开始考虑未来俄罗斯会怎么样,毕竟如果回到2022年俄乌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更关键的是这场几乎是从细节到决策都被直播给我们的战争特别魔幻现实主义,惨烈又非常的儿戏。普京从自信满满到骑虎难下,瓦格纳从普京厨子到雇佣军负责人然后反叛,那个桥段我们在春秋战国的故事里找不到原型。如果过了几千年人类还是这么个倒腾法,真的可能造出戴森球么?

瓦格纳类反叛未来还会有么?

    当俄乌战争持续,各方想尽各种方法进行对抗时,答案就是百分百还会有。

    现在这场战争已经陷入僵持。僵持的时候各种力量都会向战场倾斜,而这种力量的反噬就会导致内部要面对伤亡带来的悲痛、经济衰退带来的供给不足等,进而酝酿一种普遍的情绪,形成火药桶。

    在这种普遍情绪上,此前并未得到空间的反对派逐渐都会出现,并可能发展壮大,一茬又一茬。

    这可以用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情况进行类比(此处可以用AI):

    如果把这种改天换地的方式总结成一种范式,那这种范式还可以追溯到秦汉(这次是我自己写的)。

    秦的高压已经普遍的埋下了不满的种子,但始皇帝还在的时候,秦的整个体制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它的连续运转镇压住了所有这些反对力量。一旦始皇帝趋势,这种镇压的力量开始衰落,刘邦项羽这些反对力量就开始壮大,最后把它干翻然后改朝换代了。

    很多人会从控制力的视角来解读这类反叛,这是不怎么合适的,至少是老套的。

    当你虚弱的时候各类疾病注定发生,固然发烧的时候要吃药,但本质上还是需要强身健体,而要避免持续被放血而变得更加虚弱。

    那除了这些表面的已经被数千年历史重复了也被历史学家总结了无数次的套路之外(利益、权谋等),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

    黑暗森林式思维是各种问题的原因的原因,并且日渐成为一种发展的束缚。

    为什么大家对黑暗森林法则如此共鸣?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以及现实中,我们确实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的。当我强大的时候我抹杀你未必和你有关,我要确保你不要妨碍我成为我扩张的障碍。而所有帝王将相的传记反过来又用成王败寇在强化这种思维模式。在某个界限内,这是合理的,但当科技把人类力量强化到能按各种层次毁灭自己、成就自己的程度后,实际上这种思维就会变成一种让文明逆向旋转的力量。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低层次文明伴生的思维模式。这么搞人类肯定造不出来戴森球。(这部分AI肯定写不出来,捍卫人类的尊严)

    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就会更清楚的看到这种思维模式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是如何变得非常荒谬的。

    估计没人会反对俄乌战争本身才是瓦格纳反叛的动因,那为什么有俄乌战争呢?我们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有俄乌战争?

    俄乌战争到底为什么发生现在并无定论,但从各种分析来看更像是安全、空间的综合诉求导致了这场战争。

    安全需要更大的战略空间,再加上某些主观诉求,比如让乌克兰重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等成为了战争背后的力量。在新闻报道中,普京确实越来越强调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构成了无法容忍的威胁。

    那一战的原因是什么?

    学者们对一战研究更充分一些,比如:费舍尔认为德国内部存在一种把内部矛盾转嫁到外交上转移注意力,相当于把国内问题出口。弗格森则认为是德国领导人认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围大国的竞赛,所以需要发动战争。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在一战之前很长时间中加强或刺激了有关国家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氛围,造就了一种更强的国家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的心理状态,这为一战发生提供重要的心理铺垫。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次战争的起因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彼此不相容的假设下,认为应该通过战争来解决对手,达成自己安全、功业上的诉求(内部支持率等)。

    这不是就关于俄乌、一战,非常多的战争底层思维也是类似的,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苏秉琦先生出版过一本叫《满天星斗》的书,里面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夏商周之前的文明是多点发生,在夏存在的时候春秋五霸里面的古“晋”也是同步存在的,类似的文明有无数多个,所以才有满天星斗的一说。在食物采集阶段因为能量密度不够,所以确实只能这里一堆,那里一块,变成一个个小的部落,这样一来所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儿就都会有文明的散点发生。合理性再加上一系列考古证据(三星堆等越挖越多),让人对此只能深信不疑。

    那传说中的诸侯为什么越来越少,到秦始皇的时候基本就剩6个了?

    这和上面说的一战、俄乌的成因是相通的:每个人的基础判断都建立在彼此不想容的假设上,也都认为我消灭你和你无关,不消灭你万一那天你消灭我怎么办。这时候肯定会导致持续的战争、消灭和归并。对于胜利者安全得到巩固,雄图伟业得以实现。

    在低生产力水平下这也是成立的,破灭再建设和新生,会迎来新的发展,至少不会打坏环境。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破坏力量和建设力量的同步放大,这越来越不成立了。

    一战时的德国政治家们解决了问题了么?俄罗斯按照自己的设想解决了问题了么?除非把自己倒腾没也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否则只能说结果更差了。是真正的事与愿违。科技的进展让非均衡态也能变成持久对抗,这种对抗让整体持续失血。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一组数字:一战的时候全球的GDP是2.7万亿美元,当时觉得财富分的不太行,不安全,所以就干起来了。一定程度上一战是二战的导火索,到2战结束的1945年全球GDP变成了4000多亿美金。到现在2022年全球GDP是101万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当年争的那个部分似乎也不是很关键,很像争了半天酱骨架然后发现做出很多5星米其林餐厅也不是很难。

    这就是为什么说黑暗森林思维是一种低级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只可能导致更差的结果。

为什么黑暗森林很容易引起共鸣?

    黑暗森林、零和博弈、社会达尔文主义底层其实是一种底色。

    我们如果只有一只羊,需要十个人吃,那不够吃,在生存为第一性的前提下,那就只能看谁把谁干掉。

    但假如只有一只羊,然后如果十个人合力就可以养出10只羊或更多,这时候再彼此先研究把另外的干掉,而不研究怎么一起养羊,最终就可能干来干区就剩下一个残疾人,然后羊还跑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傻子才干的事,但实际上人类作为整体就真这么干,并且我们很多人还认为这种思想很高级。

    这种思维模式的根源如果要深层追溯估计要回到工业革命本身。我们有一种思维模式叫整体是部分之和,早期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体确实都是如此。

    对一部手机、汽车而言,它们总是可以拆卸成各个部分,各个部分又可以装成一个整机。衍生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有一个针对这产品的“上帝”,否则合不起来。

    在到现在为止的历史上大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这对于自然资源,比如土地等也是对的。在《三体》里刘慈欣把这个故事化了,加入了一个宇宙物质重量恒定的假设,再加上一个猜疑链就变成了黑暗森林。实际上这很可能考虑的根本不是宇宙,而只是我们在漫长时间里处于文明初级状态的思维惯性。

    这类思维模式其实是缺少关键变量的,所以才会有一战、二战中大家使劲硬磕的,从50年后看不过是个财富的一个零头的现象。

    这个关键的变量就是大家的合作共生到底能创造多大的新价值。还是可以用黑暗森林的假设,但缩小点范围,回到地球:

    1.  地球的资源物质是恒定的。

    2.  地球的人口潜在是增加的。

    3.  我们不知道对面某个国家是善意还是恶意的。但更可能是利益优先。

    如果只在这三个前提下思考,那下面就肯定是黑暗森林式的思维,越想越合理。

    现在我们我们加入第四、五个前提。

    4.  对资源物质的使用效能倍数是变化的,依赖于人的创造和协同程度。

    5.  科技发展后,最终对抗没有赢家,极小的投入也可以造成极大的伤害。

    这时候就会发现,按照前三个预设,不要说走向宇宙,走出太阳系都是问题,还没等做点什么自己就先把自己打成火星了。越强化这种思维内部的冲突就越来越大,然后随着武器越来越发达,这就会变成一种自毁的思维模式。一种会开启自毁模式的思维方式还不是低级文明的特征么?

    历史如果是一种螺旋,那黑暗森林的思维模式会导致这个螺旋到达一定程度后就逆转,所以不会放大文明整体,而是会导致到某个程度就缩小回来。

    那我们更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呢?

    我们其实需要更多的共生思维,这种思维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基础。

    如果说机械体遵循的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那生命体基本上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一牧民个人最多可以养10只羊,一个工程师只能养1只还不一定养活,一个VC投资人可能一只也养不活,那这三个人加起来理论上最多养12只。实际上则不是,他们加起来有可能养十万只。

    这就是加入协同变量后的效果。

    (陈春花老师经常讲到这点,但企业竞争之下怀疑者甚多,实际上意义深远程度远超一般的方法论。)

    很不幸现在还是这种黑暗森林式思维在主导很多的事,表现就是大家都解决不了对方,然后干耗着。让世界陷入巨大的荒谬之中,催生越来越多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这种思维模式也不是就影响战争,也还影响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

   

经济上的奇怪现实

    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问题不是过去那种粮食产量不够所以大家要挨饿而是产能过剩。

    与此同时,很多人的需求都没得到满足。

    这不是奇怪的事么?

    抛开经济学家的复杂理论来看,产能不是问题,需求不是问题,但经济有问题。

    2021年3月31日,丰田汽车公司的全球员工总数约为386,000人。其中,约有216,000人在日本境内工作。在这个规模下丰田的每年产能大约是在1000万量。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发展下去,保持同样规模生产效率再提升10倍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一个公司可以把现在地球人全部的需求都满足了。

    如果产能会越来越过剩的同时,经济越来越有问题,那意味着是人类的上层建筑与经济现实拧巴了。

    我们只说其中一个小点,中美贸易战显然是这种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

    中美贸易战就起于零和博弈的思维。

    很多人都认为老大和老二之间竞争除了战争没好下场。美国人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中国的崛起是威胁,所以用贸易争端开始进行打压。这和俄罗斯人觉得乌克兰离北约太近,然后俄乌战争,背后的思维方式不都是黑暗森林式的么?

    真的摆脱它也没那么容易,这确实是历史给我们的负担:

    一定程度上,过去所有的传记、兵法教的都是零和博弈下的方法。所以本质上是不可用的。成王败寇等在那个时间点都有着合理性,但不面向未来。越是胸有山川之险越是难以构建共生思维。

    共生思维低外向的,需要有规则,但要需要彼此的信任。零和博弈是内敛的,所以才会催生曹操型的人。

小结

所以是时候少谈点黑暗森林,多考虑考虑协同共生了。

正向解读创造价值

科技道权

历史的螺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