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驻留的中间地带 | 《典藏》专访瑞士文化基金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典藏Artcoco Author 嘱累


相关微信:艺术家驻留项目揭秘 | 《艺术界》对话瑞士文化基金会

相关微信:名单出炉!2019年瑞士驻留项目获选中国艺术家人选公布

相关微信:2019年艺术家驻留项目申请崭新启动!

相关微信:我们的驻留体验独一无二!| 来自2017年中国驻留艺术家的声音

相关微信:2014至2016年中国驻留艺术家感言



站在驻留的中间地带 | 《典藏》专访瑞士文化基金会

采访 / 嘱累,图片提供 /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2018年7月25日,选自《典藏·今艺术》7月刊


5月末,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Pro Helvetia Shanghai, Swiss Arts Council)宣布中国艺术家陈海舒、陈维、何其沃(二高)、胡子成为他们2019年艺术家驻留项目的新成员。在不久的将来,这四位艺术家将会和过去六年间参与过此驻留项目的中国艺术家们一样,在瑞士开始驻留地的创作与交流。而在上海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都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准备,因为2020年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即将在2018年底启动,并需要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开展持续的推广。


▲ 张如怡,《Occupied》,Villa Sträuli展览现场,2018


这个旨在促进瑞士与中国等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算得上是中国地区颇为典型的由国家文化基金会主导的艺术驻留项目之一。自2014年开始以来,它便以每年三四名中国参与者的进度推动着中瑞两地的艺术交流。它的参与者们来自视觉艺术、设计、互动媒体、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艺术领域,皆是当下中国艺术领域的中坚与新锐。同时,它也活跃于中国众多的艺术项目、展览之中,积极推广着参与过他们驻留项目的艺术家,并不断为瑞士艺术家寻找着合适的中国驻留项目进行合作。瑞士文化基金会如同一位“中间人”一样,站在了中国与瑞士、艺术家与驻留项目的中间地带,不停地推动着两者间的交流与合作。


▲ 叶甫纳,《乒乓流》,伯尔尼文化生产中心现场,2018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艺术家驻留项目的运作,我们与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展开了一场对谈,试图与他们谈谈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又是如何选择合作的驻留项目、艺术家,又会为参与者提供哪些帮助,等等。在一系列的接触中,他们言及的“艺术家与驻留目的地的匹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始终回荡在沟通的字里行间。


驻留项目参与者的诞生


典:(典藏以下简称“典”)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在中国地区已经开展了哪几项驻留项目?针对中国艺术家的有哪几项?中国艺术家、国际艺术家一般通过何种方式来瑞士文化基金会申请驻留计划?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以下简称“瑞”)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针对中国艺术家开展的驻留项目分为两种驻留形式:为期三个月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和不超过四周的考察驻留项目。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对于艺术家驻留项目采用公开选拔(open call)的方式进行甄选,报名方式是通过www.myprohelvetia.ch官方网站进行,艺术家需要在该网站进行注册,根据提示依次完善个人信息、提交驻留动机、项目方案、个人作品集等其他资料。


▲ 陈海舒,《Zona Rossa:一份关于维苏威火山的报告,在上一次爆发之后和下一次爆发之前》,摄影,2012-2016


典:瑞士文化基金会在筛选驻留项目、艺术家的流程、周期与参考标准是怎样的?谁来负责挑选驻留艺术家?可否列举一例说明项目的运作周期及最终选定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注点?


瑞:通常情况下,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当年可提交一次艺术家驻留项目申请,仅接受中、瑞两国艺术家个人申请(其他国籍艺术家不予考虑)。而考察驻留项目与后期项目实施挂钩,一般我们接受中国的主办艺术机构,而非艺术家的申请。来自视觉艺术、设计、互动媒体、音乐、戏剧、舞蹈等领域的艺术家均可申请。最终甄选结果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和瑞士总部共同评选产生,基金会在瑞士有不同的专家部门,比如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他们也会参与筛选申请。近两年我们也尝试了在甄选过程中结合权威艺术媒体伙伴的意见,入选2019年驻留项目的中国艺术家就是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结合了《艺术界》杂志团队的专业意见,然后与瑞士总部专家部门共同协商得出的甄选结果。


▲ 曹澍,《公园一角的西西弗斯》,Atelier Mondial展览现场,电脑动画装置,双屏影像,2017


在2016年的评选过程中,曹澍的申请以其构思完整性、技术方案可操作性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曹澍于2017年赴巴塞尔Atelier Mondial驻留,在驻留期间他尝试以梦境、记忆和日常闪回为创作素材以对艺术语言进行探索。他在巴塞尔的媒体中心(HeK)参与了同期驻留艺术家的群展,展示了双屏影像装置《西西弗斯》、投影装置《HI》,并对《公园一角》进行了方案展示,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他还与两位瑞士当地艺术家Philip Gasser、Robin Michel在驻留机构举办了工作坊,进行数码技术的深层交流。回到杭州后,曹澍就驻留项目在自己任教的中国美院也进行了展示和报告会,《公园一角》这个作品现已被完善成一个五通道的电脑动画装置,并将于2018年6月23日在OCAT深圳馆的“小说艺术”展览中展出。我们欣喜地看到他的驻留经历颇有成果,既高度还原了拟定的作品方案,又在咨询顾问(coach)的协助下融入瑞士的当代艺术大环境,与多个城市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建立了初步联系。我们非常欢迎艺术家在回国后有后续项目可以落实,形式可以多样,我们也有可能为成熟的后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成中、瑞两国艺术家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


▲ 曹澍,《公园一角 | 序》,OCAT深圳馆“小说艺术”展览现场,2018


典:参与瑞士文化基金会驻留项目的中国艺术家都有哪些?每年是否有固定的名额?如果有,大概是每年几位?这些艺术家的年龄段和学科背景大概是什么?


瑞:艺术家驻留项目起步于2014年,已参与的中国艺术家名单为:邱黯雄、李晓川、尹昉、刘畑、黄芳翎、蒋竹韵、梁玥、汪文伟、司徒嘉伟、赵可、陈航峰、aaajiao、nunu kong、曹澍、黎薇、赵川、张如怡、叶甫纳、雎安奇、班磊。每年约有三四位中国艺术家前往瑞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瑞士文化基金会自驻留项目开展以来,就致力于扶持和培养艺术圈新生力量,例如2018年赴瑞士的中国艺术家为张如怡(视觉艺术)、班磊(音乐)、叶甫纳(视觉艺术)、雎安奇(视觉艺术)(艺术家按照驻留时间排序),上述脱颖而出的艺术家多为艺术界的后起之秀,也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家比例居多。部分原因是近年来基金会各个办公室接收到的驻留项目申请中,视觉艺术家的比例相对于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从业者而言会更高,实践下来高质量的驻留项目也多是源于视觉艺术领域,但我们鼓励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踊跃报名。



▲ nunu kong,《倒置于空中的喇叭》,2016(继瑞士表演之后的中国版本,民生现代美术馆“他者的舞台”剧场活动)


站在艺术家与驻留项目的中间地带


典:每届驻留艺术家名单公布后,瑞士文化基金会会否和艺术家提前做一些关于驻留的沟通?和艺术家的沟通中,基金会是否有累积一些沟通经验?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下沟通的侧重点?


瑞:驻留艺术家名单公布后,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会有专员及时征询艺术家个人意见,探讨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和驻留时间段,结合项目情况、艺术家的专业背景和个人意愿选择最终的驻留目的地。艺术家与驻留目的地的匹配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会推荐艺术家去最适合其项目发展的机构,同时也会尊重瑞士驻留机构的决定。瑞士驻留机构同时面向瑞士文化基金会全球各个联络办公室选出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瑞士机构一般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如果艺术家最心仪的机构和时间段名额已满,我们会建议艺术家换个时间段或推荐其他合适的机构。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会建议艺术家在出发前对机构、调研对象、想要结识的相关艺术从业者有初步的认识,对如何落实方案有详细的计划。同时,我们也会尽早协助艺术家落实机票、签证和住宿,提供当地生活配套情况的相关资料,给艺术家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行艺术创作。通常瑞士的合作机构本身都能提供工作室给中国艺术家。


▲ 陈维,《许愿池》,装置、雕塑,尺寸可变,2017


典:除了在资金、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还会对参与驻留项目的艺术家提供怎样的支持?不同艺术领域方面的支持有哪些?是否有关于创作和技术方面的帮助?在瑞士的驻留空间大致情况是怎样的?


瑞:基金会有一小笔预算能够为他们请一位咨询顾问,通常会由当地艺术家或瑞士驻留机构工作人员担任。咨询顾问会就当地艺术圈的情况和一般交流为艺术家提供指导,有助艺术家更快地融入当地艺术圈氛围。在了解艺术家的需求后,我们可以与瑞士总部专家部门或驻留机构在艺术家落地前落实最合适的咨询顾问。除了基本生活津贴,我们还会提供1000瑞士法郎的材料费。这笔费用不一定要做展览才能使用,最大程度鼓励艺术家进行创作。瑞士艺术节集中的时间段多为8—10月,音乐节主要集中在4—8月,视觉艺术活动于春、秋两季更为频繁,因此我们尽量会为艺术家争取预定这几个时间段的驻留。苏黎世的Rote Fabrik的强项在表演领域,可能比较适合表演艺术家。他们能够提供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可以进行舞蹈和戏剧排练,对于需要做大型作品的视觉艺术家来说也比较理想。机构地址在苏黎世市中心临湖的地方,环境也很好。赵川和梁玥都在那里驻留过。


▲  赵川协作制作的表演《关于丁玉磊》,苏黎世艺术节(Theater Spektakel)现场,2017

Villa Sträuli位于温特图尔,那里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很多,尤其在摄影方面专业性很强,因此比较适合关注影像和视觉的艺术家。我们的首个驻留项目就是由邱黯雄在那里进行的。机构位于一栋独立小楼中,很安静,城市离苏黎世也很近。工作室50平方米左右。


巴塞尔在新媒体艺术方面较强,那里的Atelier Mondial是一个老牌驻留机构,对于多媒体艺术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大一些的工作室达60平方米左右,展厅非常宽敞,有300多平方米。伯尔尼的文化生产中心(PROGR)以前是一所院校的大楼,楼下有一个爵士俱乐部;同时,伯尔尼也聚集了很多爵士音乐家,比较适合爵士音乐家去做驻留,我们至今为止合作的音乐人也都是去那里。著名音乐人Coco赵可、汪文伟都在那里驻留过。排练室20平方米左右,演出厅40平方米左右。


日内瓦的Embassy of Foreign Artists(EoFA)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机构的主理人是两位专注于表演和视觉艺术的艺术家,也能为驻留者提供很多人际方面的帮助。考虑到法语区的表演艺术本身就发展得比较成熟,表演和跨媒体艺术家都可以到日内瓦驻留。工作室30平方米左右,展厅约150平方米。


▲ 班磊,与瑞士驻留艺术家POL在MoCA表演DryHope x 敦煌图现场配乐,2016


典: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艺术家驻留项目有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长?大概在什么时间阈值内?较为短期的驻留项目会否带来一些弊端和问题?如有,据您观察大概会有哪些?


瑞:驻留时间一般为三个月,考虑到艺术家需要时间适应环境并有充分时间进行创作,这是最理想的时长。驻留需要大量的前期规划和实际精力投入,尤其对于舞蹈和表演艺术来说,时间太短的话很难达到预想效果。如果艺术家在驻留结尾有实际产出,我们愿意和瑞士驻地机构一起促成小型成果展示的机会。


▲ 黎薇,《道听途说》,Villa Sträuli展览现场,2017


典:艺术家驻留完成之后,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将如何处理?


瑞:在艺术家作品保存方面,完全由艺术家与驻留机构自行协商,无论艺术家将作品在当地展示或是用于其他当地艺术活动。如果艺术家决定自行带回,运输费用由艺术家承担,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没有设额外预算支持艺术家运回作品。


典:从基金会的角度来看,举办驻留项目的开展带来了哪些益处?同时,有哪些有关驻留计划组织、管理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分享?是否也有借鉴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工作模式?


瑞:驻留是一项需要大量经验和知识的工作,最理想的是艺术家在落地之前就对驻留计划有所规划。我们希冀艺术家可以尽快融入当地生活习惯,短期内适应中、瑞两国的文化差异,在性格上能开朗地与当地艺术从业者进行沟通。对于艺术家,良好的英语能力是保证驻留项目质量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因此对于英语口语能力欠佳的艺术家,我们不推荐其来申请驻留。


由于中国的专业驻留机构很少,我们目前借鉴的还是瑞士驻留机构积累的经验,也已把这些经验运用到驻留项目里。瑞士文化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驻留机构的发展,推动中、瑞艺术家直接交流对话和合作,促进中国艺术家与瑞士艺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中国艺术家对瑞士当代艺术的认知,为开展后续项目打下基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