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机场边上的“社区遗产”

值班编辑刘雨沛 Local本地
2024-09-07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虹桥机场新村,靠近市中心及虹桥机场,地理位置优越,社区居民众多,常年来沉淀了颇具特色的航空社区文化。去年 6 月份,策展人朱丹和她的团队接到这个策划社区博物馆的项目,起初是想做以航空为主题的展览,但在跟社区居民的接触中发现,这里几代的“机场人”身上有着更加丰富的历史和故事。朱丹觉得,社区博物馆不应该做成面子工程,而是真正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他们应该被包含进来,甚至参与进来。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首先应该是社区里的一个公共场所,然后才是有着展览性质的公共场所。虽然最后建成的这个博物馆并没有什么“镇馆之宝”,但却留存了许多家庭的宝贵记忆遗产。关于一座机场及其周边村落的宏大叙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个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所构成的。


朱丹和她的跨界策展团队

Local本地:介绍一下上海虹桥机场新村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吧。


朱丹:先说说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吧。社区参与式博物馆,我认为,顾名思义,首先它是社区里的一个公共场所,然后它是有着展览性质的公共场所。它具备博物馆的属性,然后又因为策划、布展以及后续运营都是社区参与的方式,所以它可以被加上“参与式”这样一个定义。


拆解来讲,“社区”应该指它所服务的“社区成员”,而不只是“社区居民”。虹桥机场新村是一个大的居民区,又是少见的家属大院形式的居住区,这个小区里不仅有居住区,还有商业街、幼儿园、小公园,我们会说这个小区里面有很多除了常住居民以外的其它的成员,比如来这里工作或者兼职的租客、居委会成员、物业成员等等,他们长期居住在这里。




很多人虽然不是业主,但是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以上。我们这个博物馆不只是服务业主,它是服务这个社区里面的每一个成员的。


Local本地: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博物馆呢?


朱丹:我们最初是在去年 6 月份接触这个项目,最初接到的要求是建设“航空主题文化社区”,这个地方做这个主题是有天然优势的。另外,我们在做采访时发现这里居住的居民有很多是一代、二代、三代的机场人,在这里的人大部分都与机场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我们就发现,做这个“航空主题文化社区”不应该是一个面子工程,而是真正考虑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需求。已经退休的生活闲适的机场一代、现在在忙碌工作的年轻人、在这里生活的租客(这里的租客比例是 42%),这些有着不同作息时间的人,都应该被包含进来。



Local本地:关于这个博物馆,最初的愿景是什么?


朱丹:开始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参与式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人会吐槽社区管理里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大家作为“机场人”还是都很自豪,还有很多人现在也还在机场工作,大家有共同的故事、共同的经历和希冀。尤其是年轻人们,他们会特别在意我国现代民航事业、飞机制造工业的产业发展,大家都很有情怀。



我们发现,应该有一个“精神”可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当大家有一个共识类似于“我们都是机场人”的时候,就算是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会很容易解决。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一些事情参与到社区的议事过程中来,共同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我们建造的博物馆可以帮助大家达成这个愿望。



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愿景”是,希望考虑到带孩子的老人、小孩子、年轻人等各年龄段群体的需求,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年龄友好”的空间,让大家都有兴趣来使用它。这里首先是一个公共空间,然后才是一个展览空间。比如考虑到小朋友们的安全,如果小孩子要来这个空间,那周围的安全条件就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博物馆门口划了一片区域,禁止停车以及严格限制机动车车速,成年人们在这个区域内要控制自己的速度慢到极致,来保障小朋友们的安全。



Local本地: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朱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在最初提出“社区参与式博物馆”这个概念时,受到一些质疑,比如我们没有“镇馆之宝”,就不能叫做博物馆。


其实我认为,在博物馆界当下面临的改革中、在博物馆 2.0 的时代,博物馆已经由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机构变成了一个参与大众生活的机构,公众参与的内容本身也会变成馆藏的一部分。现在的社区博物馆,甚至可以成为“现代祠堂”,这里可以是议事厅,或者保管所。


我们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居民真的愿意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出来,成为我们的收藏和展品的一部分。打个比方,居住在这里的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收藏飞机模型,大家把这件事当成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可以从自己的“收藏”里拿出一件自己觉得不错的小飞机,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收藏。



这样的一个博物馆,其实收藏的就是这个社区的“社区遗产”。一般来讲,社区的物件和记录是由居委会来负责收藏和管理的,但是居委会的工作量也有限,基本上十年左右需要清理一次档案,有些活动记录、一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这个清理的过程中会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社区的发展和存在来说,这些都是应该被记录下来、被收藏起来的。



比如说社区里一位老人过 90 岁大寿,当时可能有拍一些照片,那么如果这些照片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并且可以有一些相关的口述史记录,那就是很不一样且有意义的收藏了。社区这个整体的记忆是可以通过个人的角度来记录的。我们的博物馆应该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收集这一类物件和记忆。



我们在小区里的一个小白屋里面进行工作,也经常去社区里做采访,久而久之,就惊动了很多居民,到后来大家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直接推门进来。我们的品牌设计、视觉设计、色彩设计甚至都有小朋友们来参与,这个博物馆的建设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社区遗产”,是一段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把我们在做的所有事情和关于未来的计划都暴露在大家面前,让居民们知道,慢慢的,我们发现居民们开始自动愿意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工作的小白屋,这个地点也开始变得很有名,成为了大家活动的“据点”。



不仅居民们都知道这里,因为这里常常很热闹,它甚至成为承担“问路”功能的“第三空间”。大家也是需要这样一个“第三空间”来承担一些沟通交流的功能的。



Local本地:“机场新村”作为博物馆的发生地点,有什么特殊之处?


朱丹:我们现在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原来是一个机房,曾经想的就是在这建一个“展览厅”,讲一讲“民航史”之类的历史变迁。



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在机场新村建设这样一个主题空间,无异于“关公门前耍大刀”,我们无法比居住在这里的一代、二代、三代机场人更了解这里的变迁发展史。并且后来居民告诉我们,其实已经有了一个专门的机场文化展览馆,我们好像更实在没有必要在社区里这样一个“Local”的地点再建设这样宏大叙事的内容。今年刚好是虹桥机场建成的 100 周年,我们一致同意关于虹桥机场的大的历史叙事,其实就是一个个生活在这里的机场人的经历和故事共同铸就的,他们就是那一桩桩历史事件、重要节点的见证者。我们想让机场新村的居民们、机场变迁的见证者们知道,即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他们的奉献、感受和故事也应该被关注到。


我们在了解社区空间的时候,接触到一批已经退休的曾经在机场工作的机车师、技师工人,感受到老机场人有一种被历史的车轮抛下的怅然若失的感觉,可其实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是这机场的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和抹去。为机场做出奉献的人们,都是人而不是工具,他们的感受和经历需要被注意到,他们与机场有关的情感依旧需要寄托和出口。我们的展览开幕之后,这一批居民在展览中找到了自己的故事,会激动地讲给亲友自己当年的经历,我们觉得我们完成了为大家找寻“出口”的目的,我们就是想建造这样一个空间。



Local本地:“我们都是机场人”这个首展的主题怎么确定的?


朱丹:我们其实是先有了这句 Slogan(口号),然后才有了别的内容,因为这就是我们想传达的。我们想让大家觉得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他们而建的,不是一个政绩,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建筑物。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一件事是,过年的时候大家会有亲戚来串门,有的居民就会带亲戚客人来到展馆里,介绍说,“这里挂的是我家的照片!”。在展览中参与工作越多的居民,尤其是一些“社区能人”,在展览完成之后就更有自豪感。大家有一种“这是我们自己家的展览”的感觉,这让我们觉得设想的目标达到了。



我们很希望这里是居民日常经过、使用的场景,“日常使用”这个功能很重要。这个小白屋一共有 5 个空间,划分出了 16 个墙面,它们都可以用做不同的功能。我们的首展其实只是使用了二楼 88 平方米的面积,计划展览时间是 3 个月左右,4 月份可能就会开始新展览的策划了。



我想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我们的“社区声音计划”。我们邀请了一位声音艺术家,以参观者的身份来到机场新村,在不同位置采集了不同的声音。这个过程中发现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小区的居民因为工作性质导致大家工作时间不一致,小区里 24 小时都人来人往,比如凌晨空姐出发去工作的脚步声。我们选择了一些声音作为展览内容展出,也会想把这个计划继续进行下去。



Local本地:你前面提到了“社区能人”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呢?


朱丹:我非常关注“用户体验”这个概念,其中有一个“用户增长理论”,把用户的参与度来做分级。用在这个项目中,可以这样划分:


第一级是路过小白屋时会来看看的社区居民。第二级是愿意分享物品和记忆的居民,比如家里的全家福、小孩子画的画,还有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电子图片给我们作为展览资源的。第三级的参与方式是愿意成为策展团队里的核心力量,愿意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想法,甚至去组织一个工作坊,这时 TA 就是一个“社区能人”的角色了。再多一层,就是愿意担任总策展人,或者是总召集人的角色。居民们都很愿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我们都是机场人”的各种事务中。



Local本地:这个博物馆建成了,最让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朱丹:首先是社区居民带给我的自豪感。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老人,进来都说感觉很好、很漂亮、很时尚,说“想不到我们的社区里还会有这么洋气的东西呐”。



小朋友们看我们来了,都很开心很积极地参与到我们做的事情中,甚至有的小朋友们都来当志愿者。我曾经跟一个居民从头到尾详细地解释了我们的想法和目标,他认真听完了,并且说,“我从来没想到我住的社区会有这样充满新意和人情味的空间,你们都如此付出辛苦地为我们做工作,那我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小区做点什么呢?”。



这一刻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起作用了。还有一些商店老板,不仅表示他们愿意参与我们的讨论,还帮助我们召开了一些讨论会。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努力,并且愿意去理解和认可我们的工作、我们在做的事情,我真的感到非常开心。



第二个让我自豪的是,做一次策展人的愿望实现了。我收获的最宝贵的经验是,把“参与式”三个字认认真真地贯彻到底,做社区博物馆这件事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Local本地: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朱丹:我们接下来会做“社区策展人工具包”这个项目,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让更多社区也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对我们的展览内容或者形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一起来策展。

之后机场新村小白屋这个空间可能不是由我们负责运营,所以我们会做一个“使用手册”。使用中应该注意和把握的原则是:这个区域首先作为公共空间,然后作为展览空间。这一点,需要被注意到。



*本文内容来源于受访者,部分图片来源:“大鱼营造”微信公众号。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重要提示

最近有朋友留言说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其实我们每周都有更新,更新速度甚至还有了些许进步。

是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对于没有“星标”Local本地、没有对我们的文章点“在看”、没有与我们留言互动的朋友,系统默认大家不想看到我们的内容,也就不再第一时间进行推送。错过了我们一些内容的朋友,可以翻翻历史记录。

如果想如往常一样看到我们的内容,需要给Local本地“星标”,在文章后点一下“在看”,经常给我们留言。往后的推送就会一直出现在订阅列表里。

希望朋友不要走丢。

↓Local本地小商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Local本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