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座城市的二十年

许培武 Local本地
2024-09-07

早在 19 世纪末,尤金·阿杰就带着沉重的大画幅相机游走在巴黎街头,拍下那时的街道、建筑、橱窗、花园等城市景观。受器材和拍摄方式所限,他的照片大都暗角严重,但那些照片却在无意间成为一座城市社会文化舞台的无声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阿杰所拍摄的巴黎城市景观逐渐消失,这些照片经受住岁月和时光的考验,成为巴黎一个时代的最好注脚。


在当代的城市生活中,影像已经成为最大众化的媒介之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因此加强。我们每天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分享最新的照片和视频,却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心观察自己所处的空间和城市。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摄影师如同百年前的尤金·阿杰一般,以自己的视角,用一种看似笨拙的方式记录某个地方的鲜活日常。


影像中的城市

Local本地城市影像记录系列



1999 年 5 月,渔民新村废墟夕阳下的女孩。

将近三十年前,还是青年的许培武将自己所拍摄的风光照片,拿给一位摄影前辈请教。前辈说,风光照片固然令人愉悦,但若能用相机记录城市改造发展变迁,将会更有价值。从此以后,许培武进入媒体,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开始拍摄广州城市影像系列。他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记录了广州珠江新城从一履平地到高楼耸立,绘出了一个中国郊区城市的模型。有人说城市是一张可以无止境重复书写的羊皮纸,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被不断修筑、改建、拆除、保存、复兴、更新,而许培武所做的,是用影像的方式在民间留下另一页隐藏的历史。

许培武
媒体人

我接触摄影,最初是祖父从国外带回一台相机。1984、1985 年,我两度从广东乘专列赴新疆库尔勒,沿途用这台相机拍摄渭河烟雨,大漠落日,天山雪峰,这可以说是我日后摄影之路的自我启蒙。真正像那么回事的拍照是 1993 年,从云南昆明到了大理、丽江、中甸,20个胶卷全部都拍完。这些风景、风情照片,现在看很有意思的。

1997 年冬,在新城西边一栋楼宇顶层,许培武拍摄下开发前的新城原貌。

1998 年 9 月,新城早年农田地原貌,远处是隐隐约约可见的冼村。

1998 年 8 月,老渔民黄有的孙子正在逗猴子玩耍,隔江对岸就是今天的广州塔。

从云南回来后,拿了这批照片到一家报社自荐,就这样进入摄影记者行列。刚当记者,除了完成报社拍摄工作,我把城市摄影作为一个选题展开。1997 年的秋天,我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广州未来城市中心———珠江新城准备启动”。当年冬天,我走到这片当时广州最大的城乡结合部,被这里的原始、凌乱、荒诞所吸引,于是决定拍摄这片神奇土地的今生来世,也预计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98 年夏天,我与两位在新城打工的湖南人同在屋檐下避雨。

1998 年 9 月,渔⺠新村 93 岁的⾼寿长者邓伯划船带我出江拍摄。

1999 年夏天,新城开发前由南到北的原貌,木栅、果园、菜地。这里是现在的新中轴线,博物馆、大剧院、西塔、东塔等地标坐落在图⽚的东⻄两侧。

1998,“给我们在能看到高楼的地方拍张照吧”,两位外乡人说:“我们曾经在广州生活。”

1998 到 1999 年,我每周必须到此一行,如同上班,拍摄主体是人物,通过不同人物身份了解背后故事。最早拍的是来自江西抚州的菜农,他们住在珠江新城的西北侧,租当地村民的菜地种菜,然后供应给附近的市场。他们住的这个地方没有电,也缺水。随着新城即将改造,我给他们拍照时,他们只能种几个月了,所以我选择了给他们照了一组照片,最后拍了一张合影,给他们留作纪念。

1998 年初夏,江西菜农大合影。这张照片拍摄完仅仅半年,他们离开了这片种菜数年的土地,迁移至广州城郊。

拍完菜农这个群体后,我继续在珠江新城的城中村拍照。为了把人群身份拍得多元化,我还拍了许多不同岗位的外来工。我拍的从四川巴东来的工人,他们是在完成广东台山的一个工程后来到珠江新城的。照片中的地方便是如今的华夏路,这原本是一个菜地,可是拆迁的速度之快,不一会儿它就变成废墟了。另一张照片的主人公是也是四川人,姓李,他来到珠江边捕捞红虫,可以看到他身后的房子已经开始拆了,这便是如今的海心沙。

1999 年 4 月,华夏路上两个修路工的背影。

1998 年 10 月,从四川自贡来这里捕捞红虫的汉子,划着一艘漏水的木船,远处的孤岛是现在的海心沙公园。

我拍摄的人物后面都会有一些建筑,特别是现在看到的黄埔大道双子塔,很多时候成为我照片里的标志建筑物。因为一个特定场景要有参照物,否则就很难说这个场景是在珠江新城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我都是尽量把城市中的标志性东西留在照片里。

1998 年,织网的渔民李叔。

1999 年 9 月,新城东边邻近赛马场地块开始拆旧屋、盖新楼。

1999 年 6 月,搬家中的四川养猪户。难以想像,二⼗年前的猪圈、积⽔潭上建成今天的大剧院。

珠江新城南端渔民新村的土著民是我集中拍摄的第二个群体。我当时的想法是跟踪拍摄,持续记录他们上岸前后的生活。渔村里,一位独居的许姨让我印象深刻,对于即将的搬迁,她没有说半句“我们这个地方破破烂烂”之类抱怨的话,也没有为将来的生活而忧虑,我尊重这种生活态度。一张我迄今不会忘怀的照片也是 1999 年 3 月在这里拍的。照片上那条从渔村碾过的土路是现在的临江大道。照片中女子的右侧是花城广场中轴线,左侧是标志建筑“广州塔”。当时,一黑衣女子迎面走来,不一会消失在土路末端。照片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味道———为什么这么早会有一个人从雾里面走过来,这个城市未来又将如何?

珠江河上渔民新村原貌。1958年,漂泊在珠江的水上人家,在这里组建了渔业合作社。40年后,随着新城的开发,渔⺠们离船上岸,结束了水上生涯。

1998 年 8 月,珠江河⾯渔民新村吊脚楼。

1998 年 9 月,为渔民新村的许姨在阁楼留影。

1999 年 3 月,有雾的早晨,一位黑衣女子迎面走来,这里是现在的临江大道。

1999 年 4 月,渔民新村拆得只剩一座“土城堡”,山羊旁边的空旷草地如今是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1999 年端午节,渔民新村的龙舟队从河涌划向珠江河,远处的高楼是广州地标中信广场。

1999 年 9 月,国庆五十周年文艺晚会彩排夜,新城里的外乡人上树观看演出,让人回忆起观看露天电影的时光。

1999 年 11 月,十万民众聚集海风路刮彩票。

仅仅两年,整个珠江新城从人口密集的聚居地成了一片废墟。我于是把原来的黑白照片带到原地,放在画架上,跟后面的有标志性建筑的场景做对比,采用了自然光、汽车灯光、闪光灯拍摄。我把这个影像实验命题为“双重影像”。以上是我拍珠江新城系列的第一个阶段。总体来说,就是以早期的拆迁场景、人群生存状态为主体。珠江新城的开发在 2000 年开始就停滞,2003 年对城市规划做重新的调整,我也随规划变化逐渐从拍人过渡到新中轴线、歌剧院、博物馆、广州塔等标志性建筑的拍摄。

1999 年 11 月,新旧地址——双重影像。

新中轴线的拍摄,开始是无意识的。1999 年秋天,我在黄埔大道正对中轴线的一栋大厦 19 楼窗口拍下中轴线最初场景,两年后,我进驻这里,可以长期注视“后窗风景”变化。2003 年夏天,一场台风来临前,拍了这个场景的第二幅照片,照片看到,四年里这里只新盖了一栋楼。2005 年,新城将从一座荒城重新破荒而出,广州塔、西塔(国际金融中心)、歌剧院、博物馆横空出世,从那时起,我基本是每隔一个月就在窗口按下快门。时至今日,就有了中轴线从一片荒草地到花城广场高楼林立的全记录。

1999 年 11 月,新城中轴线最初面貌。

2003 年 6 月,中轴线椭圆形轮廓形成,中央出现第一座建筑。

2005 年 11 月,中轴线东侧建筑封顶,西侧开建楼宇。

2006 年 10 月,中轴线破土开建地下广场。

2007 年 7 月,广州塔出现在地平线。

2008 年 4 月,大雾湮没广州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露现。

2008 年 5 月,西塔、广州塔施工进程过半。

2009 年 10 月,西塔封顶。

2010 年 4 月,广州塔建达最高高度,中轴线北面开始建楼。

2011 年 8 月,中轴线花城广场及两侧道路即将竣工。

2012 年 6 月,东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出现在视线里。

2013 年 6 月,东西塔高度持平,与江对岸广州塔三塔鼎立。

2014 年 10 月,东塔封顶。

2017 年 4 月,三塔鼎立。

到 2010 年,亚运会结束以后,我对珠江新城的拍摄基本上也就告一段落了。现在的珠江新城,跟别的城市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花城广场,现在成了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地方。过去的珠江新城水道纵横,现在的珠江新城,就剩下一条猎德涌,它的韵味和灵气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也没有什么好拍的了。

2007 年 9 月,一位外乡人在三轮车上睡得酣畅。围挡的工地现在是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2012 年端午节,广州塔下,珠江河上划⻰舟。


2017 年是我⾛进新城的第 20 年,秋日登高,我站在广州塔高台俯视新城,拍摄下这曾经广州最⼤的城中村,今⽇的⼴州 CBD。

现在这些照片都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老照片了。但 1997 年到现在,不过 20 年前,时间并不长远,重要的是它在某个时间段记录了一座城市的过渡时期,记录了它的改变,记录了它从最原始的城市村、渔村、果园,还有太多太多其他东西,在两年之内“哗”地一声全部消失了。到了亚运会之前,高楼大厦又再次疯狂地林立起来。照片的价值就在这里,它是记录变化的文献,为这座城市的这个地方留下了这样一段回忆。

*本文文字内容来源于作者自述《许培武:我为什么不再拍摄广州?》一文,图片翻拍自《一座新城的肖像》,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重要提示

最近有朋友留言说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其实我们每周都有更新,更新速度甚至还有了些许进步。

是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对于没有“星标”Local本地、没有对我们的文章点“在看”、没有与我们留言互动的朋友,系统默认大家不想看到我们的内容,也就不再第一时间进行推送。错过了我们一些内容的朋友,可以翻翻历史记录。

如果想如往常一样看到我们的内容,需要给Local本地“星标”,在文章后点一下“在看”,经常给我们留言。往后的推送就会一直出现在订阅列表里。

希望朋友不要走丢。

↓Local本地小商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Local本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