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会在地下发生

值班编辑妍叔 Local本地
2024-08-30


小书店好在哪儿

Local本地书店采访系列


小时候窝在书柜角落看一天连环画的书店都不大,没有奢华且巨大的书墙,却装满快乐。大与小,本来是相对的概念,加上信息量和入眼的选项之后,可能,后者更容易“对付”。更少的选项,并不意味着没有合适的答案,而是更容易做出一个选择。没有一本书籍可以提出人生疑难解决方案,那只是一个个店主人做出的选择结果,陈列在小隔间里,期待着与自由者相遇。


鲸屿
地下书房主理人



Local本地:去过地下书房的人都知道,其实它不在地下,那它在哪里?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店名?


鲸屿:地下书房一开始是开在小区车库里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算是在地下室。因为车库的光线有点暗,而黄色给人的感觉比较明亮,所以决定把车库大门刷成黄色。黄色大门完工后,让我想起很喜欢的地下丝绒乐队的经典唱片封面「黄色大香蕉」,口中开始哼摇滚乐的调调,正好我想要车库能呈现出地下、音乐、书和复古几种元素相结合的调性,从那时起就决定叫地下(丝绒)书房啦。但那时候没想到会那么快搬到新场地集盒广场里(6月份),而书店的名字却这么一直沿用至今。


Local本地:为什么选择「思想会在地下发生」这句 Slogan?

鲸屿:这句 Slogan 是今年十一月某天家属突然想到和我说的,他说“我们的 Slogan 叫「思想会在地下发生」怎么样?”,我听后觉得“就是这句了!”这是极少数我和他想法出乎意料一致的时候,早先我们也有想过很多 Slogan,但都不算太满意。我觉得这句或许是书店自身成长的产物吧。


Local本地:由老旧车棚改造而成的地下书房,仅 6 平方米,空间虽小,五脏俱全,选书不含糊,有态度;收集来的旧物和老旧家具,颇具怀旧和复古感;读者可入内或挑书或阅读或独处,虽小却温馨。是一处集结了书、老物件和人三位一体的有趣空间。可以说下如何看待书、老物件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鲸屿:我家车棚是 90 年代最常见的车棚样式,用来存放自行车和杂物。车棚中的冰箱、电视柜都是自我小学时就从家中留下来的,后来我在装修、装饰书店空间时又捡回、淘回来一些老旧物件。想到现在的商品房早没了车棚,就感觉地下书房所在的车棚变成了上世纪的产物。最开始我是觉得车棚被荒废着用来放杂物未免有点可惜,于是就把它改造成一个小书房,一开始是为了取悦自己,后来这个场所被一小部分人知道喜爱,渐渐地成为了有温度和人情味的小书房,这种感觉很奇妙,看着那些老物件、旧书,都是回忆呐!

将错就错少了一撇一捺的“营業中”

Local本地:最开始,地下书房的书都来自哪里,有什么选书标准吗?

鲸屿:那时候都是自己的藏书,还有一些家属的藏书,后来才开始进货和选书。在确定了地下书房会以人文、社科和诗歌为主的方向后,选书就按这个标准在进行。


Local本地:你本人就是爱书之人,跟自己的家属相识于一场读书分享会,可以说说阅读和书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吗?

鲸屿:2013 年理想国出版了摇滚女诗人 Patti Smith 的 《只是孩子》,准确来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帕蒂送给灵魂伴侣罗伯特的一份礼物,也是一个追梦的故事书。帕蒂花了 21 年才践履对一生挚爱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诺言,罗伯特 42 岁临死前嘱托她向世人说出他们的故事:“你一定要写,只有你能写”。

我在自己的豆瓣标记写到:看到一个艺术家追寻梦想的轨迹和对艺术的执着。他们以孩子般的真诚去探索未知,苦中作乐。那个时候的他们靠着希望和梦想支撑,每天为物质的匮乏而挣扎。想去美术馆看展都付不起两个人的票钱,只能一个在外面等,出来再汇报给另外一个听。罗伯特站在惠特尼博物馆前独自抽烟,等帕蒂看完展出来后,对她说:“未来的的某一天,我们俩都能进去这个博物馆,而且里面展出的,会是我们的作品。“ 他们做到了。

他们就像彼此的镜像,互相成长,化身涅槃重生。《只是孩子》那种纯真的质感,他们的爱情聚合分离但仍爱得坦诚,那种面对生死命题的冷静沉稳。这本书像一座灯塔一样照亮了我,指引着我前行。

很神奇的是我和家属是通过理想国的微信群认识的,之后成为好友,和他一起参加过好几次读书和读诗活动,觉得投缘,成为恋人再到夫妻,或许这就是书带给我的宝贵礼物吧。开书店以后,我希望这份礼物也能成为大家的礼物,去做一些读诗读书的活动,把这份情感传递下去。


Local本地:地下书房是否有读者微信群?这个群是怎么诞生的?现在这个群又在如何运营?

鲸屿:我在开起地下书房后组建了书店群,就觉得书店日常运作需要建群吧。群主是我,管理员是家属,通常我们会在群里面分享与书相关的推文还有书店的活动。群里面会有几个较活跃的成员,他们会自主发链接推文,有时我潜水看着他们互相交流,从聊天记录中也能学到很多,就慢慢形成一种阅读氛围了。

Local本地:大家对于地下书房一店的评价如何?有在这里发生过什么趣事,或者接待过什么有意思的人吗?

鲸屿:听到的评价有「比想象中小很多,照片上看起来大很多」。抱着太大期望来到这里,可能会有一种被图片欺骗的感觉吧,因为书房实在有点小。

有一天一个象山的男孩来到地下书房,当时我和朋友外出吃饭,象山男孩没有我的微信,但书店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有写我的手机号码,他看到后给我打了电话。我从外面赶回车棚后,他说刚才在等我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在四周逛了一圈,发现了我挂在外面的鸟笼还有诗集种子,觉得很有趣。

原来他是听广播知道地下书房的,说来也巧,平时不怎么听广播的他那天偶然间听到我在宁波 986 音乐广播的 Live 直播,就跑来宁波了。他一直叫我鲸鱼姐姐,几个月中他每周来一次书店,每次都会带一本书回去。


Local本地:地下书房似乎跟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某种不解之缘,书房推出的第一款周边就是陀氏的手稿帆布包(上面的法语是地下书房的法文翻译 Librairie cachée「隐秘的书房」),占据书房 C 位的《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转折点的一本著作。你本人喜欢看他的书吗?为什么会选择他的手稿作为第一款帆布袋的图案?

鲸屿:目前只看过陀翁的《地下室手记》和《白夜》,之后有时间一定会看其他作品。当时一直想做一款地下书房的周边,但没有什么头绪。但在看到陀翁的自画像之后,我的心瞬间被击中,在想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啊。仿佛是陀翁托梦于我,我盯着他看,通过他的眼我看到了光,法文的翻译 Librairie cachée 是请我的读者戴老师帮忙翻译的。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被许多人称为是其所有作品中最恶毒的一部。“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让我想到 Radiohead Creep 中的歌词:“I'M A CREEP, I'M A WEIRDO, I DON'T BELONG HERE"。“我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已经足以成为文学史上最为妖异的开篇。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地下》时间是“现在”,1860 年代,“地下人”是名年纪约 40 岁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在他的自言自语中,围绕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直接应战“先生们”的理性体系,就像一篇形式自由的论文。第二部分《雨雪霏霏(或译关于湿漉漉的雪)》,“地下人”开始叙述大约 15 年前,即 1840 年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三件事:碰撞事件、同学聚会以及丽莎之爱,这一部分里,“地下人”进一步吐露自己的苦闷,继续评判“先生们”的理论。“地下人”和之后许多带有陀氏标签的形象虽然并非文学史上的首创,但在陀氏手中变得更加彻底和癫狂。(可以在微店上搜索「地下书房」,就能搜到链接购买哦!)


Local本地:2020 年 6 月 6 日,地下书房开进了距离车棚店不远处集盒广场的黑匣子咖啡店里,为什么会选择把地下书房的二店在开在集盒广场?还是在一家胶片咖啡店里?

鲸屿:当时得知咖啡店老板在寻找合适的业态进行复合经营,跟书店合作算是他们待选项中的一个,双方见面谈了以后,觉得挺合拍。而我则是为了书店的长远发展,觉得可以试着把书店开在离家较近的集盒广场里,这样大家就可以不需要预约也能好好逛书店了。


Local本地:二店跟一店相比,有何不同?现在的经营中心似乎已经转移到集盒店了?

鲸屿形态上车库店更像是我自己的一个小书房,因为只有六七平方,而集盒店是一个 Plus 版的书房,书店空间占了有四五十平方。车库店是完全按照自己想法打造的,集盒店所在的空间,因为是咖啡馆老板装修的,所以我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去规划和布置书店的部分。集盒店里的书慢慢变得多起来了,从原来的几百册到几千册,相信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书吧。而搬到集盒以后,我一种给自己打工的感觉了,因为现在我在集盒店有个工位,自己在里面办公,就可以把地下书房当作是一份事业去好好经营。


Local本地:地下书房虽然很年轻,却能不间断地推出新的主题活动或选书。譬如诗歌展览、love read books < 爱读书计划 >、诗歌之夜“辛波丝卡读诗会”,还有最近圣诞节临近推出的限量双诞(旦)福袋—— [诗・想・节]。能感受到你为了书店能持久经营,永远有新的想法在诞生,也敢于和乐于尝试新东西。平日里都是如何运营各种活动或者分享会的呢?

鲸屿自己其实一个重度拖延症者,活动多数是家属逼我才做出来的,他说书店要常做活动才「聚气」。书店刚开的时候我经常不务正业地参加一些市集摆摊的活动,导致诗歌之夜的活动拖延到 7 月份才举办。之后我和家属决定书店每个月都要搞一期读诗(书)主题活动,一期一会延续至今。阅读计划中,从 11 月起,我会不定期找一个人推荐一期书单,目前已经写了 4 期了。


而 [诗・想・节]也是我临时起意的一个活动,在做了“平静小书”和“思想会在地下发生”的帆布包后,想着干脆做一次福袋吧。


Local本地:作为一家小书店的店主人,你随时可以跟读者面对面沟通,这相较于一些其他(大型或连锁)书店,书店主人并不常在店内(或者书店老板委派一个专门来打理这家书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鲸屿在店的时候能直接接触到顾客,倾听他们的建议,观察他们在书店停留的时间,努力记下每一张见过的面孔,和他们的选书口味,这对书店还有我都很受用,因为让书店、书和顾客有了连接。有些读者顾客通过加我微信,渐渐成为了朋友。如果自己在店内,就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碰巧不在店的时候读者们其实可以自主挑书和选书,因为有时候我可能会因为要出门办事或者回家吃饭,所以无法一直呆在店里。而书店和咖啡店是连在一起的,虽然我不在,但其实顾客可以自主选书和购买。


Local本地:推文中好几次都提到了《信睿周报》,可以为我们介绍下这份报纸吗?

鲸屿“只为思想者服务”,《信睿周报》试图以思想和艺术重构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关注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议题,以访谈、学术随笔、书评、纸上展览等形式介绍国内外思想界和艺术界的前沿观念,试图打破学科界限,重构一个严肃、优雅、充满理性讨论的精神世界。纸刊及电子报逢双周周二出版发行。

《睿信周报》所试图构建的精神世界,跟书店的理念十分契合,于是就进了一些放在店内贩售,销售量还很不错。


Local本地:在几次采访中你都提到,几年前逛高雄三余书店时自己受到的启发和你对三余的喜爱,可以说下三余书店迷人之处在哪里嘛?

鲸屿:这在之前我有看过侯季然导演拍摄的记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得知高雄有家三余书店。2017 年 6 月单位组织去台湾旅游,在高雄的时候发现住的地方离三余书店很近,就走路过去逛书店了。记得那时候在三余书店的地下一层,投影正在播放一组与旅行相关的摄影作品,很大的黑板上写着:「寻人启事」远方多远,自己多近?

阴翳的空间光影,诗人的片段絮语倒影在墙上,瞬间被打动。后来发现三余书店里有个「他们在岛屿写作」的展台,在售卖书籍、CD。我在三余书店挑选了一张巴奈的唱片《美丽的稻穗》和鲸向海的诗集《犄角》,结账时店员还帮我包了书皮。每次回想起来,觉得那一晚的书店之行真是太美好,而三余书店也是我在台湾旅游时逛过的唯一一家独立书店。

今年 8 月,我去上海逛了几家独立书店。去了开闭开书店,书店大概只有七八个平方,有一种在夹缝中生存的既视感。店内好书不少,有许多绝版书和非卖品。犀牛书店则开在一个小区的一层,大概也只有二三十平方,以卖旧书、古籍为主。我觉得其实每家书店都拥有不同的形态,台湾的书店感觉上服务这块做得更好,店员帮我给书包书皮这点让我印象深刻。



Local本地:最后想问一个你曾在深夜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的问题——开书店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经过了半年时间,不知道是否有了答案。

鲸屿安溥在歌词中写到「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对于开书店这件事,我何其幸运。

*本文内容来自编辑妍叔及受访者,版权归提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重要提示

最近有朋友留言说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其实我们每周都有更新,更新速度甚至还有了些许进步。

是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对于没有“星标”Local本地、没有对我们的文章点“在看”、没有与我们留言互动的朋友,系统默认大家不想看到我们的内容,也就不再第一时间进行推送。错过了我们一些内容的朋友,可以翻翻历史记录。

如果想如往常一样看到我们的内容,需要给Local本地“星标”,在文章后点一下“在看”,经常给我们留言。往后的推送就会一直出现在订阅列表里。

希望朋友不要走丢。

↓Local本地小商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Local本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