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隐藏在字体中

值班编辑小丁 Local本地 2020-11-10

“字体的作用是隐秘而强大的。人们通过语言文字传达思想,而文字设计决定了其面貌。”从 2007 年开始,一个看似松散的组织决定在中文范畴内对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大众提供关于文字设计和相关领域的崭新视角和故事。这个名叫 The Type(Type is Beautiful) 的组织在建立之初只有两位作者,而十年之后的今天,团队的成员、作者和译者遍布世界。这群背景各异、才华漫溢的写作者们,正在逐渐成为中文世界推进文字设计文化的领先力量。

Mira Ying
平面设计师、译者、The Type 责任编辑

Local本地: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米拉:我是 Mira,被朋友们称呼为米拉,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译者、编辑和写作者。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 The Type 的编辑和运营。

Local本地:The Type 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团队构成是怎样的?

米拉:The Type 是关注文字设计与视觉文化的一个独立媒体计划。我们通过研究写作、播客、翻译、出版、主题旅行、线下活动等综合性的实践,推动公众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和讨论,或者说也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一种方式。

The Type 的核心编辑团队有五个人,不同的项目则延展出不同的撰稿人和合作伙伴。我们的编辑们分布在上海、伦敦、东京、西雅图等地点,平时都是远程工作,线下活动则较多集中于上海。许多人看到我们的产出,觉得我们像一支齐备的媒体团队,但其实大家多数是设计师,也都有各自独立的身份,比如有本职或自己的工作室等。

2017 年十周年沙龙 - Mono 摄

Local本地:为什么以字体为切入点加强公众对于设计和视觉文化的认知?

米拉:字体不仅是构成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们在阅读文字、处理信息、选择消费、享受公共服务、形成文化身份认知等大大小小社会活动中的催化剂。人们通过语言文字传达思想,而文字设计决定了其面貌,它的作用是隐秘而强大的。

主编 Rex 在 2007 年创立我们的网站时(当时叫 Type is Beautiful),国内对文字设计、字体排印的讨论非常匮乏,字体行业的活力也不如现在,还有字体侵权的问题等。于是我们从整理介绍西方既成体系的字体排印知识开始,逐渐拓展为对更广泛的平面设计的关注,也综合观察技术、艺术、公共社会等领域。过去十几年来,不管是在字体版权意识方面,还是公众对字体设计的兴趣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可以说就是「字体热」形成的时期。这不可能都归功于 The Type,但它在行业带动的讨论和联结是非常关键的。

《隐字上海》内页字体,设计:应永会

Local本地:《隐字上海》这样的字体「考现」项目是怎么开展的?除此以外,还做过哪些城市观察与实践?

米拉:城市字体考现这个事,可能得从我们的老成员厉致谦组织 TypeTour 开始说。他从 2016 年起为 The Type 策划了多次文字设计主题旅行,大家去东京、台北、柏林、港澳深等城市造访设计工作室、印刷坊等,也在街头「字体漫步」,收获非常多。用文字设计去观察一个城市,会发现它作为旅游目的地之外的另一层肌理。此后老厉还做了城市招牌设计的考现(当时正值上海北京等地统一招牌格式、清理天际线等行动),还有「上海印迹」行走,考察上海二十世纪初的报业和印刷业旧址等。他以这些项目影响和结识了许多人,《隐字上海》他虽然没有参与内容,但三位摄影师都是通过他牵线搭桥的。

《隐字上海》字体考现项目

「隐字」是摄影师们在多年拍摄城市的经历中浮现出的一个对象,即市容更新过程中,被拆除的结构背后露出了几十年前的老招牌,或者是还藏在城市角落里、未被数码打印取代的手写文字。这种收集工作只能靠时间沉淀,有时是偶遇,有时是看准拆迁地块主动去寻觅拍摄,有时是听到朋友介绍后赶过去补拍等。《隐字上海》的三位作者平时拍摄的主题其实都有所不同,但隐字是他们的交集,也是一个值得玩味、各人有不同解读的话题,当然本身也十分珍贵。所以我们就把它们整理起来做成独立的作品。

隐字上海系列:新华路 格里董摄

隐字上海系列:海宁路西藏北路天桥附近 施佳宇摄

隐字上海系列:杨浦 沈健文摄

隐字上海系列:合肥路近顺昌路 格里董摄

隐字上海系列:同嘉路海伦路口 格里董摄

Local本地:以《上海活字》为例,百年间的中文文字和字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米拉: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报业、出版业、印刷铸字业的中心。中国人虽然发明了活字的理念,但直到晚清都主要在用雕版印刷。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将金属活字印刷术带入中国,完成了从雕版到活字排印的技术改造。到了二十世纪初,本土的印刷商、出版商等民族资本进入行业,开始摈弃西方人的中文铅字,转为自己设计铸造。同时期的日本也因为传教士的进入而在金属活字设计方面发展迅速,和中文设计之间也有交流影响。上海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商务印书馆等都先后推动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建国后,国内的铸字厂经历了公私合营,很多技术标准亟待统一;另一方面因推行简体字,需要设计新的中文字体。于是在文化部和出版局的推动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下设字体研究室,召集刻字、书法、美术字人才去设计新的中文铅字字体。这些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间设计出的字体,成为了后来激光照排、数字字体设计的蓝本。即便今天的中文字体设计已有各种数字工具的辅助,创意字体更是层出不穷,但宋、黑、仿、楷这些正文字体,在设计理念和骨架上并没有脱离半个多世纪前的基础。

上海活字 - 华丰铸字所中文铅字样本 - 1935

Local本地:这几本作品的选题和确定是怎样的过程?为什么做了目前这些书?

米拉:最初做《中文文字设计研究选集》是为了提供入门知识资料给 ATypI 国际字体大会上的国外设计师,对他们来说,中文总是与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遗产形象联系在一起,却缺乏一些精简扼要的基础知识。我们希望通过这套轻量友好、兼具专业性的小手册,把中文设计放到全球化的视角中去探讨。一开始这本册子只做了很少的英语版,因为感觉中文内容我们已经零零碎碎地分享了很多,但后来发觉国内设计师也很需要一个高度概括汇总的合集,于是就重新修订成了现在的双语版。


《中文文字设计研究选集》

《隐字上海》、《白石龙:禁停!》的素材也是由作者积累了多年后,由我们来做梳理编辑。T 2020 则是我们两年来 24 期会员刊物的精选,也是积累的结果。与其说是选择了这些题目,不如说是水到渠成吧。我们其实经常会畅想哪些选题可以做出版类的项目,想做的永远比能做的多,但由于制作要在实地推动,所以往往是由我来主导选题、启动项目。确定这几个选题都挺快的,因为想法和素材都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比起我们在会刊选题例会上经常枪毙几十个题目,那可是干脆多了。

《白石龙:禁停!》

Local本地:除了艺术书,还做过哪些实践?可以讲讲《字谈字畅》的播客节目吗?

米拉:我们很早就做了许多字体排印入门书籍的翻译或监修,比如《西文字体》、《西文字体 2》、《西文书法的艺术》、《西文排版》、《编辑设计》、《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等等。前面提到的有上海活字研究、TypeTour 主题旅行。我们的编辑 Eric 则在做「孔雀计划」,是一个重建中文排版思路的项目,他也是《字谈字畅》播客的主播和制作人。

The Type 翻译的出版物 - Mono 摄

TypeTour Tokyo 寄席文字工作坊 - 2016

TypeTour Germany 柏林地铁字体漫游 - 2017

《字谈字畅》已经做了五年,它是「全球首家用华语制作的字体排印主题播客」,每隔周二播出从不跳票,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期节目。与我们目前的其他产出相比,它更专注于字体排印本身,Eric 和争予两位主播会谈各种字体排印知识、全球字体新闻、技术规范等,也经常邀请业内嘉宾和我们几个编辑来做客,每期都能聊一两个小时。字体排印这门看似狭窄的领域,其实牵连到历史政治语言文化技术等各方面,能做到真正的纵深、广泛、专业和持续,目前除了《字谈字畅》找不到第二家。(替主播们膨胀一下!

《字谈字畅》的两位主播 - Mono 摄

Local本地:和其他字体设计机构一起联合做过什么事情吗?

米拉:我们会去协办一些国内外字体公司举办的活动,例如翻译和主持工作坊、策划讲座展览、做客字体课程等;字体厂商也会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组织的读者听众沙龙、设计纪录片的观影会和讲座、上海活字的档案展等,都得到了方正、汉仪、文鼎、蒙纳等公司的大力支持;厉致谦现在自己也创立了三言(3type)字体工作室。其实相比起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的群体其实还是比较小,合作互通也非常频繁。

Graphic Means 纪录片放映会 - 2019

厉致谦 - 城市字体考现学讲座 - 上海衡山和集 - 2018

Local本地:中西字体有过什么成功的互相借鉴的案例?

米拉:也许不是某个字体,而是某类字体更能体现这种借鉴。比如中文设计现在最活跃的黑体,最初是从日本引入,而日本又是受西方无衬线体的影响。中文的美术字,在二三十年代也受西方装饰风格等美学的影响,有许多几何化、图案化的精彩设计。虽然美术字严格来说不算字体(字库),但对于汉字形态的大胆探索,能给我们今天的设计带来很多启发。西方反过来在西文中借鉴中文字体的,似乎一时间想不到,对所谓中国元素的「挪用」是有的,个体作品也是有的,但反响都比较有限。

不过,即便在时间顺序上有先后,也不能绝对地说是谁影响了谁,或者东方借鉴西方之类的。例如汉字的篆书,其实就包含着大量抽象化、几何化的处理,中文美术字在具体笔画上的斟酌,常常都能看到篆书的影子。许多图形符号和美学语言,都具有文化上的共通性和历史上的交错性。

纽约华人设计师廖恬敏的「双语标准字」项目

Local本地:这些年的字体研究与实践,有没有某一次推动了中文字体设计或者排版的实际应用?

米拉:在中文排版方面,很多问题不仅来自于设计师的知识、行业经验的断层,也来自于数字软件对设计思路的影响。主流设计软件都是以拉丁文字为中心来设计的,Adobe 对中文排版的支持参照的还是日文排版标准,从术语的本地化,到标点调整的计算设置,都有很多问题。设计师若不了解中文排版传统,就只能依赖软件,而不能真正运用它去实现自己的要求。Eric 的「孔雀计划」一方面帮助设计师填补中文排版知识的空缺(🦚谐音梗),一方面他也一直在与 Adobe 团队沟通解决软件方面的问题。现在 Adobe InDesign 最新版已经改正了一些翻译细节,但还有很多工作仍在进行。同时作为万维网联盟 W3C《中文排版需求》的特邀专家,Eric 也在帮助改善网页中文排版的规范。这种层面的推动不会一蹴而就,但它的影响面无疑是非常广的。

Local本地:会员期刊 T 中如何选择资讯?为什么会做 T 2020 ?纸质的 T 2020 和电子会员期刊的延续性是怎样的?

米拉:会刊 T 平时有三个栏目:时讯评论、播客拓展、深度阅读,偶尔其中一篇写深了会变成特稿。播客部分就是对应着节目来拓展图文资料。时讯栏目一般总会有一篇近期新发布字体的专业评论,其他则是针对时事的设计批评,话题牵涉品牌、消费、交互、艺术、技术、公共等各方面。这部分的写作我们会鼓励和保留作者的鲜明观点,所以不会选那种「创意分享」类、或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设计快讯,而是会选择能突出某些现象、问题、趋势或社会意义的话题。深度阅读栏目则会评论引介书籍、杂志、展览、文献、影像、艺术项目等多媒介资源,这部分主题非常宽泛,有些与设计直接相关,有些可能只沾一点边,凡是对我们有启发的都能吸纳进来。我认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设计师,阅读的范围还是太狭窄,这个栏目就是为丰富创作者的认知体系而存在的。

电子会刊 T 封面

至于为何做 T 2020,其实是两年来不少会员一直在撺掇我们把每月会刊都做成纸质的。但对我们来说,除了成本问题以外,电子刊物本身就是有意对数字作品做的尝试,整个艺术指导也是为数字阅读体验去打造的,还能方便许多海外的中文读者、留学生等。所以一直就觉得,假如要做纸质版,那肯定得是精选,而且要为纸媒量身设计。这样能方便一些想补订往期会刊、又不知如何选择的读者,对老会员来说也仍有收藏价值。在延续性上,会刊依然每个月在做,精选集只是过去第 1–24 期的浓缩,会不会继续做第二本精选集,可能要下一个两年后再说?哈哈哈。

感觉两年这个积累的时间段也正好,很多看似时效性的话题并没有过时,反而回旋式地出现,相互映照,在 2020 这特殊的一年更是集中地展现和连通了很多问题。这个时间点去做一个梳理,有点像是给时代留个快照。

T 2020

Local本地:哪些事情会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未来有什么新的计划?

米拉:我们目前有很多独立或正式的出版、翻译项目在筹划和进行中,毕竟以研究为主的内容,最终的产出都会是书籍、展览、讲座等「泛出版」的方式。我想不管是什么形式,我们都会把研究、思考和批评的态度坚持下去。另外,我们的产出从单纯的网络图文,到播客,到旅行,到艺术书,每个项目形态都很不同。这种对媒介的尝试,也是我们希望持续探索的。

*本文文字和图片来自受访者,版权归提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P.S.

《中文文字设计研究选集》

《隐字上海》

《白石龙:禁停!》

T 2020

均已上架,欢迎翻阅、带走

地址:西安市科技路西安大都荟 Localand D28 本地书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在Local本地网店购买




重要提示

最近有朋友留言说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其实我们每周都有更新,更新速度甚至还有了些许进步。

是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对于没有“星标”Local本地、没有对我们的文章点“在看”、没有与我们留言互动的朋友,系统默认大家不想看到我们的内容,也就不再第一时间进行推送。错过了我们一些内容的朋友,可以翻翻历史记录。

如果想如往常一样看到我们的内容,需要给Local本地“星标”,在文章后点一下“在看”,经常给我们留言。往后的推送就会一直出现在订阅列表里。

希望朋友不要走丢。

↓Local本地小商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