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废社会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院刊 2021-06-17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科学》2019年第5期

来源:刘晓龙,姜玲玲,葛琴,呼和涛力,陈瑛,崔磊磊,李彬,杜祥琬.“无废社会”构建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5):144-150.


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为600亿至700亿吨,年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如此巨大的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和年产生量,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国际社会没有“无废社会”的公认概念。国内学者认为“无废社会”不是全社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零,而是固体废物高度资源化利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社会发展模式”。


“无废社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无废、高效、智能、和谐。


无废——“无废社会”不是指全社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零,而是指固体废物高度资源化利用,代表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等发展理念的有机继承与集成创新。


高效——“无废社会”目标下的创新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并降低固体废物的排放。


智能——“无废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带来固体废物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创造,进而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和生活的智能化管理,使得整个社会达到智能化的境界。


和谐——“无废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及完善,政府、企业和民众各尽其责,促进全社会做好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分类资源化利用。打造政府、企业和民众利益共同体,实现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从“邻避”走向“邻利”,逐步解决“垃圾围城”和“垃圾困村”问题。


“无废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民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应遵循“需求导向、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全民参与”的方针。

☝ “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的总体思路

建设和实现“无废社会”是落实“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素。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把建设“无废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全面奔小康“补短板”的内容之一,列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要以解决“部门墙”制约为重点,合理配置不同部门的管理责权,形成分工明确、充分协作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加强各类固体废物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以及无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利用与处置经营活动。强化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筑垃圾处置的督导检查。持续打击非法收集、拆解废铅酸蓄电池、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违法行为。


改进社会治理模式,加强人的管理,提高国民素质,加大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宣传教育。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公众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紧迫性的认识,普及资源循环理念知识,倡导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活理念,让“无废”理念植入到每人心中。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无废社会”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强在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协调和互动。


此外,我国建设“无废社会”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在全面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还要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维护全球环境安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丨郭鹏远

点击图片阅读丨垃圾分类为了啥?厨余垃圾有话说

中国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类

科技开创未来

微信公众号ID :CAE-Engineer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