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策计划2022|从乌有之处,将各自的世界纷沓邮寄

烟囱PSA
2024-08-30

“青策计划2022 群策群力!”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2年。


目前,“青策计划2022 群策群力!”正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7楼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3月19日。迈入创立九周年的“青策计划”邀请世界各地的历届获选策展人重新集结,以该项目秉持的不设限制、鼓励冒险的原则“群策群力”,梳理创立至今的各种工作。17位获选策展人自由组队,以小型展览群的方式共同呈现当下感兴趣、想讨论的主题,以及近期实践和研究的成果。


“烟囱PSA”将通过各组策展人的策展手记带领观众深入展览,本期手记由“青策计划2022 群策群力!”第六组展览“塔与案”的策展团队轴艺术项目带来。他们将围绕展览中从世界各地邮寄而来的包裹展开分享,从作品的媒介切入,探讨物的流动、人的行动,以及各位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回应与共情。



策展手记

文字/轴艺术项目


关于塔与案


“塔与案Double Reality”展览结构,由“塔”和“案”两个部分组成,尝试通过营造一个剧场,以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提案,激发观众结合自身经验,寻找到理解世界和当下现实的路径。“塔”是空间的表征,建造与倒塌在现实里不断重复。由建筑废墟的边角料和工厂生产线的标准板材所临时搭建的两座碑体,描绘、拼凑着残躯,复活带有无数罅隙的“渊薮”。而“案”关乎时间性,擦除与续写在交流中运思差异。它以“桌面剧场”的名义串联,邀请11位艺术家在展期内以每周一位的频率更新桌面上的方案。


在人的移动被搁置的境况下,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被身处不同地方的艺术家装载进纸箱,再经由物流来到“塔与案”的现场。它们代替了艺术家,完成了流动和到场。这些包裹又如曾经的信件,带着寄件人的生活见闻纷沓而来,当如今外部的媒介环境似乎越来越像信息茧房,我们是如何观察世界,与身边的人连接?



我们向13位艺术家提出了3个问题,分别从作品内容、包裹的形态和运输路程、艺术家近年的出行经历和交往方式切入,通过回答整理出这份通信简报,将每位艺术家打包好的世界重新展开。



参展艺术家自述




参展艺术家简介


陈逸飞,出生于福建漳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居无定所,夹山改梁的发起人之一,《刺纸》主编之一。


何昆霖(1992)是旅居美国旧金山与硅谷的中国艺术家,2016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2018年学习于 Skowhegan 绘画与雕塑学院。他的创作与写作关注于东亚文化的知识与理论的生产:移民文学,华语语系研究,现代主义研究,前现代知识遗产,历史批评与技术批评之间的关系。其作品多从绘画与文学的语言出发,设法去触及上述问题。他在 2018年获得纽约Drawing Center奖学金,2019年入选SFMOMA SECA奖终决,2020年获 Pollock-Karsner基金会奖,2021年参展亚洲艺术双年展并在2022获Meta的委任为其在硅谷总部设计AR公共艺术作品。他的文章发表于《Yishu:中国当代艺术》与《纽约客》。


喜鹊,一个见缝插针的艺术小组,成立于2016年。


蒋竹韵,现生活工作于杭州。以问题机制为导向,其创作涉足多种媒介及形态。现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参与编程,声音等教学工作。


孙大肆,2011年开始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进行创作,2013年开始跨界尝试,2015年开始剧场实践。2020年,创立艺术实践小组“神炁现形”。“神炁现形”是一个上海的艺术小组,成立于2020年7月。在公共卫生危机持续影响的几年,“神炁现形”持续在街头探索,并致力于将可传达的“成果”带回公共空间之中。


王雨萱,2000年出生在河北保定,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作品形式多以录像、行为、装置为主。工作通常对已有的日常体系进行介入,对规则、常识等进行回应,在作品中呈现一个具有个人趣味的世界。


犀子,西班牙语翻译,也写小说和诗。在多年的翻译和创作中,始终尝试扩展用中文来理解和描述世界的可能性,不对写作设限,任文字狂放而恣意地生长的同时,牢牢抓住古典精神、激进趣味和现实议题。


杨健,1982年生于福建。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并于2010年获得荷兰Stichting Niemeijer基金会赞助支持。2015年获得第三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近期的展览包括:三个屋子,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8);在不可能相遇的时间和利维坦的注视下,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8);Edge of Now,白南准艺术中心,首尔,韩国;杨健:建造废墟,泰康空间,北京,中国(2017);社会情绪,Cc基金会&艺术中心,上海,中(2017);无穷的开始,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6);转向: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杨健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南京。


杨洋,1993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现生活工作于广州。杨洋的创作围绕自身在社会与生活中的审视、消解及转换、无用地“劳作”、自然生态与个体的关联和工艺美术。所使用媒介涉及到绘画、 影像和工艺材料 。杨洋将创作的过程视为自己与作品的相处沉淀,延展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


杨子敏,199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居杭州。杨的创作试图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调查,并结合装置、影像、文本等手段对自我进行拷问,通过先拆解再重建的方式落实生产工作。


子杰,是一个漫画家、写作者和行动者。长期以来从事漫画创作,现在主要关注城市化和空间正义等方面的问题。他是复印info的参与者。


朱湘(B.1991) 出生于粤西的海滨小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和工作于广东。近年她对“家庭历史”追溯,开始从真实存在的“无名者”们看向历史割裂、空白、错漏之处,探寻具体细微的着落点。朱湘的创作关注历史缺失的信息和权力关系,她从遗忘和忽视的地景出行考察,挖掘那些因重大历史时刻而被遮蔽的记忆和情感。在历史/情感/空间的触发下,她进行写作、影像、雕塑、绘画等“转译”的工作。


周蓬岸,数字媒体研究者,“网页里的电脑博物馆”站长。周蓬岸曾经活跃于早期移动互联网社群的开发,曾经在加拿大从事多年软件开发工作。从2016年起,他开始探索技术文化社群,特别是复古计算(Retrocomputing)和演示场景(Demoscene)中的文化现象,并尝试探索这些文化现象与当代艺术的交互影响,他的创作擅长于将老式电子媒介和现代编程工具进行组合,创造出“视旧如新”的独特体验。




更多策展手记

毛晨雨、印帅:“苏麻离青”

陈子澂、张瀞尹:“物换星移”

张营营、吴月:“一阵春风”



相关展览

青策计划2022

群策群力!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22

Teamwork!

时间:2022年12月17日–2023年3月19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楼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免费


在迈入创立九周年之际,2022年的“青策计划”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历届获选策展人再出发,以该项目秉持的不设限制、鼓励冒险的原则“群策群力”,通过一次重新集结来梳理创立至今的各种工作。作为项目的先发板块,共有17位获选策展人通过自由组队,自2022年12月17日起,以PSA7楼展厅的小型展览群,共同呈现当下感兴趣、想讨论的主题,以及近期实践和研究的成果。


// 关于“青年策展人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是国内目前独树一帜的青年策展人发展与研究项目。作为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品牌,“青策计划”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四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十八场实体展览和两场线上展览。“青策计划”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不论背景、鼓励冒险,八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策展人的重要平台。通过展览的实践,从这里出发的年轻策展人积累了经验,获得了行业的关注;诞生于这里的一些策划方案正在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和展示项目。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 当前入馆预约方式

观众进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皆需提前预约,包括已购票、持会员卡以及其他各类票种的观众。含未成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军人、残障人士、医护人员等免票群体。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微信服务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入馆预约”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可至微信服务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预约凭证”中获取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烟囱PS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