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狂人之丘”线上对谈 | 无常为常 2/4(周六)

烟囱PSA
2024-09-07

“手艺再兴”

“狂人之丘”线上对谈(三)

2023年2月4日(周六)10:00-12:00

无常为常

嘉宾:崔斐、邵译农、扎西罗布、刘玥拉姆

主持:

冯立星、吴有

参与方式:

1)点击下方预约按钮,关注并进入微信视频号收看;

2)关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Bilibili官方账号,进行回看。




关于讲座


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和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手艺再兴”现正于PSA2楼展厅以双展形式展出。其中,“狂人之丘”展览回到东西方哲学的源头,强调手艺作为一种认知和“看见”的能力,通过记录艺术家“日常劳作”的过程,观察他们如何用“手艺”将身体与物质世界连接,最终却呈现出一种高强度的、反效率的、质朴的“疯狂”。


“无常为常”引自佛经中“无常”的观念,即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本次讲座以“无常”为出发点,探讨与之相对的“日常”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艺术实践不再是灵光乍现般的从天而降,而是通过身体和时间两个维度的连接,以细微的方式渗透到生活日常之中。


作为“狂人之丘”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两位新文化制作人冯立星和吴有邀请到分别工作和生活在纽约、北京和西藏的四位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背景切入,解读他们作品中的日常修行和时间形状。这将是一场开放式的对谈,四位嘉宾将讨论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和无我,意义和无意义,以及他们是如何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回应“时间”这个话题。


崔斐,《溯源之八》,2022年,沙,180×240cm。艺术家惠允。


崔斐,《自然的手稿之五_F.W.X》,2016年,藤枝,86×146cm。Fu Art Foundation惠允。


邵译农,《如如之心》,2018年,木梁,474×35×37cm。艺术家惠允。


邵译农,《木本心》,2009-2021年,阴沉木,油漆,120×30×30cm。艺术家惠允。




关于嘉宾



 

崔斐

出生于山东济南,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93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1年毕业于滨州印地安那大学, 获美术硕士学位,现在在纽约工作和生活。


 

邵译农

邵译农是一位很具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跨度较大,涵盖了不同媒介和观念。他早期从事绘画,后来转向摄影,近来则专注雕塑与装置。邵译农早期的绘画带有“时效”特点。后来他(与慕辰合作)的摄影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绝对客观的图像,又传递出对其蕴涵的历史意义的解读。近来,邵译农转向了雕塑和装置的创作,他通过用黑丝绒作为媒介对昔日殖民时代繁冗的日常器物的模仿,暗喻了人们对虚幻的奢华的想像。尤其是最近的作品则转向了对中国传统美学挖掘和利用,并以此重新界定了物、自然、空间与人的关系。


 

扎西罗布

硕士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国家二级美术师、西藏美术家协会理事,工作于在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参加《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宋庄美术馆),并策划实施展览《放风筝的季节——西藏风筝文化创意展》,编撰策划书籍有《西藏少儿美术作品集》、《萌萌藏文》,《藏式建筑装饰》等。他的作品以西藏的哲学语言与视觉特征的角度出发,探讨日常、无常、身体与时间在广阔语境下的可能。


 

刘玥拉姆

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藏当代艺术“日目Remu” 计划发起人, 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纯艺硕士,本科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专业。策展经历包括《珠穆朗玛的回响》、《圆缺的村落》等,致力于为边地当代艺术推进展开一系列学术活动。作品曾在刘海粟美术馆、OCAT北京等地展出,曾为T中文版、WSJ等杂志撰稿。翻译书籍《一部文化史:数学与艺术》即将出版。刘玥拉姆关注 “他者”这一文化语汇的定义来源及当代发酵,涉及对⺠族文化及历史政治的探寻,观察弥留于现代 社会中的精神性,及后殖⺠时代下的文化表现。以跨学科思考方式进行当代艺术实践的挖掘与研究。曾主导发起过多种形式的文化项目,近期方向以艺术人类学为主,关注人类学议题中⺠族、文化的承载与边界在艺术中的表达。




关于主持



 

冯立星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她曾主持设计2018深圳双年展VR项目《虚拟实境》,并担任2021年展览《非此即彼似是而非》的策展顾问。2019年,她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教授《原初模型》儿童设计工坊。作为建筑师,她曾就职于纽约SOM事务所和上海如恩设计研究室。


 

吴有

设计师和策展人。他的作品专注于身体与科技,文字与图像的相互关系。他曾就读于UCLA,并获取艾玛凯利奖学金。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取了最高荣誉安德伍兹毕业设计奖,他也是法国枫丹白露音乐及艺术学院的建筑基金获奖人。




相关展览


“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手艺再兴”

展期: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二楼

主办机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奈儿文化基金

票价:免费

狂人之丘

策展人:冯立星、吴有

参展艺术家:崔斐、付小桐、李钢、林芳璐、刘建华、陆斌、倪有鱼、邵帆、邵译农、王克震、袁旃


“狂人之丘”回到东西方哲学的源头,强调手艺作为一种认知和“看见”的能力。冯立星、吴有以展览记录下11位艺术家“日常劳作”的过程,观察他们如何用“手艺”将身体与物质世界连接,最终却呈现出一种高强度的、反效率的、质朴的“疯狂”。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关于香奈儿文化基金


香奈儿文化基金是一个全球性项目,通过独特的倡议与伙伴关系,支持文化领域的创新者,深化发展其突破性理念,使之在文化与社会层面得以更好展示。基金亦致力于艺术领域的平等表达,为敢于突破的创作者提供舞台。艺术是不可或缺的灵感之源,让我们以全新视角看待世界。

基于品牌百年艺术赞助的传承,香奈儿文化基金与数家全球领军文化机构签署了一系列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新合作项目,支持创意与文化思维中的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聚焦被忽视的议题,促进跨界合作,推动发展对社会与文化有益的变革性理念。


关于“新文化制作人”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是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两年计划。该项目旨在为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共同勾勒中国设计的未来面相,共同挖掘中国建筑的文化内力。作为“新文化制作人”的第一季,“手艺再兴”既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首个合作项目,也是双方同举艺术之力应对全球复杂环境的首次尝试。第二季主题为“活性建筑”,将在明年夏季正式与公众见面。


当前入馆预约方式


根据最新《上海市美术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观众进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皆需提前预约,包括已购票、持会员卡以及其他各类票种的观众。含未成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军人、残障人士、医护人员等免票群体。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微信服务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入馆预约”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可至微信服务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预约凭证”中获取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烟囱PS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