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P公教|对话艺术家萨哈·弗雷尔:艺术能为海洋生态保护做些什么?

浦东美术馆MAP 浦东美术馆MAP 2024-04-11



目前,浦东美术馆因疫情处于闭馆状态,在此期间,仍有观众持续购买美术馆通票(全年有效,线上持续有售)。在此,MAP特别为支持和厚爱我们的热情观众们准备了小小心意!


购票送礼活动



自2022年3月10日起,

在本次临时闭馆期间

购买美术馆通票的订单,

均有精美好礼相送!



观众们可于开馆后前往美术馆文创商店凭订单兑换相应礼品!


具体活动及礼品详情,请戳以下链接查看:

文创线上购不停,

买票更有好礼送!






“破坏海洋的同时,人类也破坏了自己的灵魂。”


——艺术家 萨哈·弗雷尔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地球表面约有70%是海洋,但是过度捕捞、过度开采、水污染等生态问题的存在,使得海洋生态危机随之而来。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人类长久以来面临的挑战,那么艺术又将如何为此发声?


展览“水之域”中也暗含着一条重要的讨论线索: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水的景观制造”到“水与日常生活”再至“液体想象”贯穿至多个章节。





从第一展厅过渡到第二展厅的缓步空间,有一件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它坐落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与不远处的东方明珠塔交相呼应,自开展以来无数观众都对此作品十分感兴趣,它就是出自西班牙艺术家萨哈·弗雷尔(Sara Ferrer)之手的《垂钓灵魂》。


萨哈·弗雷尔 (b.1979年,西班牙)

《垂钓灵魂》,2016年

钓鱼竿,鱼线,木制框架,莱卡织物

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姚建良 摄


通过该作品,萨哈·弗雷尔对大规模过度捕捞提出直接批评。走近作品我们会发现,尖锐的鱼钩将墙面上白色的画布钩起,与支撑在地面的鱼竿形成强大的张力。看似简单的作品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产生极强的视觉震撼,引人长久驻足,反复观察与思考。


事实上,艺术家在早年有过难忘的水肺潜水经历,使她产生了关于身体、心理和生态的一些感悟,于是启发她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水和海洋的作品。


为了探究作品背后更多的创作灵感与理念,MAP邀请到了艺术家萨哈·弗雷尔本人进行深度访谈,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更加立体地了解这件艺术装置作品。



关于艺术家


萨哈·弗雷尔(Sara Ferrer),1979年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自2012年以来工作生活于柏林。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第七届“当代人才奖”获得者。作品聚焦水下世界、物种观察、海洋生态等主题,善于运用不同的介质与材料来探究个人与海洋、人类社会与多样物种之间的关系。



Q = 浦东美术馆MAP

A = 萨哈 · 弗雷尔



Q1

请问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与您的潜水经历有着怎样的关联?


A:我小时候是在海边长大的,所以自然而然很亲近水,我把海洋当成我的朋友。第一次在海里潜水时,我看到水下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像是来到了一个海底图书馆,让我感到兴奋和亲切。但是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万一哪天它们突然都消失不见了怎么办?这也促使我后来不断思考着海洋生态问题。


艺术家在潜水

图片致谢: 萨哈 · 弗雷尔



Q2

那么,通过这件作品您想表达什么?


A:《垂钓灵魂》这件作品暗喻了人类对海洋的过度开采和捕捞,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画布随时可能会被鱼钩撕扯开裂,海洋生态也可能随时被人为破坏,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这件装置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Q3

作品细节上有哪些巧思?为什么选择整块纯白色画布?


A:纯白色的画布视觉上会给人一种“空”的感觉,就像大海从表面上看是被水覆盖的宁静,但是看不见的内部却丰富多彩。白色的画布也会增加作品内在的想象空间。鱼竿是通过展台下面的螺旋底座拧紧固定的,视觉上更凸显张力。再补充一点关于鱼钩,我选择用一种隐匿的方式藏在画布里面,而非直接从表面露出钩起,是希望观者能够有意识地探身再次回看。


《垂钓灵魂》作品细节

©️浦东美术馆



Q4

您如何看待作品与东方明珠恰好同框这样的展陈设计?是否带给您一些新的艺术想法?


A:非常感谢策展人以及浦东美术馆团队的精心布置,对我来说是个惊喜。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也转发了照片。远处的东方明珠塔给人一种敦实稳固之感,相比我作品呈现出的纤细脆弱,形成了很奇妙的呼应。


《垂钓灵魂》与东方明珠塔

©️浦东美术馆



Q5

实际上,《垂钓灵魂》这件作品已经推出了一个2.0的新版本,您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新作品吗?


A:在2021年,这件作品又“进化”了,衍生出了新的版本。我在画布上加入了影像投射,增添了水面的波动感,更贴近海洋的样子。画布也变换了方向,从挂在墙面变成了静置在地。目前没有加入声音元素,但也不排除3.0版本可能会加入水的声音。


新版《垂钓灵魂》,2021年

动图致谢:萨哈 · 弗雷尔



Q6

“水”对您而语言意味着什么?您的作品试图用怎样的方式呈现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A:水就像人一样,毕竟人体的大部分也都是水组成的,只是偶尔我们会忽略掉这一点。之前我也提到过,我认为水就像朋友,那人类当然要善待自己的朋友,照顾好这位朋友。我的作品更多是从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与海洋产生亲密关联,我热爱海洋,正如作品名字一样,我认为水是有灵魂的,破坏海洋的同时,人类也破坏了自己的灵魂。说到生态保护,我更建议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身边非常基础的小事上,从家里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与水产生更多的关联,从情感而非物质意义上去体会水的重要性。



Q7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关注生态环境等公共议题,您认为艺术是如何为此发声的?


A:艺术家并非科学家,不会直接给出实践步骤,为大众科普如何保护环境。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感性的呈现,通过艺术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然后引起共鸣。很多时候,大家走进美术馆观看一场展览,也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非“革命式”的变化。甚至,这也是个时间问题,有些人不会在当下立刻就感悟到什么,而也许是在未来的某一刻,才突然有所感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会帮助人们打开眼界,变得更加包容,以一种关怀的角度看待世界。



Q8

最后,可以推荐一部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或者一本书吗?


A:推荐阅读:The Sea Around Us(作者:Rachel Carson),推荐纪录片 Blue Planet, Chasing Coral, Seaspiracy...



了解更多艺术家的作品

www.saraferrer.com


艺术家个人社交媒体

IG: @studiosaraferrer





补充知识点

“水之域”展览中另有两件作品也关系到了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分别是智利艺术家古斯塔夫·米隆(Gustavo Millon)的摄影作品《D/H》以及法国艺术家保罗·苏维隆(Paul Souviron)的装置作品《托举海洋》。



01

《D/H》


古斯塔夫 · 米隆 (b.1983年,智利)

《D/H》,2013年

60幅康颂纸摄影

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浦东美术馆


《D/H》这件作品由60幅摄影组成,展示了蓝色色调的渐变。除了其极简主义和精致的美学风格之外,它实际上是过去十年间影响智利水资源短缺的见证。国家受到了罕见干旱的打击,尤其是中部农业地区,缺水就意味着产量和营业额的下降。


对该地区的居民来说,这种气候变化的迹象则体现在了天空色调的变化上。因此,眼前的蓝色不仅是天空的颜色,也是缺水的颜色。蓝色被冲刷,逐渐消失,而关于雨水和云层滋养这片遥远土地时期的记忆也同样随之消散。



02

《托举海洋》


保罗 · 苏维隆 (b.1979年,法国)

《托举海洋》,2016年

竹子,绳子,聚丙烯(有机玻璃),印花棉质沙滩巾

弗朗索瓦 · 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托举海洋》是一件依据艺术家想象的作品,尝试托起大海纤薄的表面。艺术家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十分考究,最上层的透明有机玻璃表现了海水颤动时的精细和脆弱,看起来极似真实的水面。作品热成型的有机玻璃作为石油的衍生材料,也会令人联想到海洋中的石油泄漏……





结语




希望展览“水之域”可以更进一步启发观众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水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艺术展览除了提供基本的美育,也更加肩负起了社会责任感,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议题发声。艺术也是生活,是更加细腻的感受。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选购通票(全年有效,线上持续有售)。


【单次通票购票二维码】





正在展出↓



购票预约详情请戳 ↓

【单次通票】


【指定日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