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油头粉面(之三)

沙漏 千山老余 2023-12-26


离了它,河南人简直过不下去


◉ 有身份的面
       一个河南人,连着十天半月没捞着烩面吃,是什么感受?
       你可能想象不到 —— 猫爪挠心。
       性急的早嚷嚷了,还让不让人过了?
       有人也许会怀疑,啧啧,至于吗,不就是面吗?
       这说明他没碰到地道的河南人。
       烩面一碗,糖蒜几瓣,就是河南人的味觉天堂。“好友少不了挂念,好吃躲不过烩面。”

合记烩面馆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合记饭店
       烩面的身份还真不一般,在河南饮食中属于扛把子的角色,位居中国“十大面条”、河南“三大名吃”之列,谈吃谈喝是跨不过去的。这名头,也不像别的东东,封不出来,吹不出来,靠的是实打实的实力。老百姓相信的是自己的舌头,不是别人的一张嘴。

合记烩面
       经过生生不息的繁衍,烩面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端的是香火兴旺。从地域讲,有郑州号、南阳号、开封号、许昌号原阳号等;从主料讲,有羊肉的、牛肉的、驴肉的、鸡肉的、菌菇的、素菜的;从口味讲,有三鲜、五鲜、臭烩面等;从汤汁讲,有浓汤的、清汤的;从功能讲,还有滋补烩面。七七八八这么多,正合吃货们的意,一样样换着来

创立于1986年的萧记烩面馆
       正如兰州是牛肉面城,西安是泡馍城,郑州则是烩面城,据说带烩面二字的餐馆大大小小有四千六百多家。走在街上,不时有烩面的浓香扑面而来,伸出温柔的小手挠你的胃壁,“来嘛来嘛,还等啥”,让你忍不住想和它温存一番。

萧记烩面
       烩面队伍中,有老字号、有新生代,有重量级、有小字辈,它们携手扛起烩面大旗。鼻祖级的合记,大佬级的萧记,中坚级的裕丰源、惠丰源,走老情怀的醉仙、四厂、76人、八一八,另类的耀军,诡异的“杀人馆”,还有实力派的黎记、景祥、西三、石磨、老铁、孬蛋、宴区、张老炝、谷雨春、巴老三 …… 这些名字,如一颗颗星辰闪耀在烩面的天空。

裕丰源烩面
       烩面千百家,个个有绝活。合记的招牌是羊肉烩面,萧记主打三鲜烩面,裕丰源擅长滋补烩面,76人和八一八专注老烩面,醉仙和四厂剑走偏锋做咖喱烩面。都知道没两招拿手戏,站不住,走不远,食客的胃口不像女人,哄不过去。

76人老烩面,郑州人的故事
       郑州烩面首屈一指,其它地方的烩面也不是吃素的。如南阳方城烩面,融入回族风味;开封尉氏烩面,加独味麻酱;浚县老烩面,用的秘制炒卤;叶县烩面,以炝锅羊肉为特色;荥阳烩面,追求汤酽味浓;新乡烩面,则以“臭”著称。你口味再挑剔,也能找到情投意合的一款。

看面相就不错
       烩面身价几何呢?应该说照顾到了各个阶层,从草根平民到庙堂高士,都能吃到与自己腰包相匹配的烩面。低的十元出头,往上二十左右,优质的三四十,直至豪华版如辽参烩面近两百。只要不是太讲排场,非名店不去,包括点凉菜,人均二三十元可以搞定。

“好饭吃遍,不如方城烩面”
◉ 来头扑朔迷离
       说到美食,人们往往好奇它的来历,想知道它的祖先是何方神圣。
       烩面咋来的呢?
       有的说跟李世民有瓜葛。嗬,这来头不小。说李世民在一次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农家收留,宰家养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将至,草草把和好的面拉扯下锅,他吃了很受用,寒疾很快痊愈。李世民即位后,对那碗面千思万想,派人寻访报恩带学艺,做出了“麒麟面”,后用山羊肉代替麋鹿肉,逐渐演变成烩面。皇上都馋的能差到哪儿去!

开封尉氏烩面
       有的说是一个好琢磨的豫籍京官厨子捣鼓出来的。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面馆,常有混混敲诈勒索,憋屈得不行,他的同乡、翰林杨佩璋为保护他,聘他到府上做厨子。惹不起躲得起嘛。一次杨翰林偶感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些中草药炖汤后煮面,想让他暖暖胃,补一补,没想到杨翰林吃后惊为美味,从此成为杨府家膳,后传到民间。

闻一闻口水直淌
       有的说是鬼子飞机轰炸炸出来的。抗战时期,鬼子烧杀抢掠,天上地下大施淫威,郑州经常躲空袭,饭店的厨师有时刚端起饭碗就要逃命。因当时粮食紧缺,长垣籍厨师赵荣光(后成为合记创始人之一)舍不得扔掉剩饭,空袭结束后,就加汤烩烩再吃,无意中发现烩过的面别具风味。于是他脑洞大开,用加了各种原料的羊肉汤煮面,再辅以木耳等配菜,烩面就这样诞生了。

叶县瘸子烩面
       此外,还有朱元璋儿子朱模发现说、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郑州老坟岗诞生说,有的与大禹治水、安史之乱有关,反正说法很多。

看多了受不了
       哪个才是正解呢?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河南饮食文化学者张海林认为,这些传说基本不靠谱,烩面应该是古时哺饦技法的演变和再现。贾思勰《齐民要术》有段描述:“哺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对照一下,烩面是不是和这种做法很像,只是那时称煮,今日说烩。
       一个有年头的事物,难免与这个那个发生某种关系。多一些云遮雾绕的传说也好,吃了面,也吃了故事,物质精神都享受了,多划算。

别眨眼,来一曲面条舞
◉ 做起来是门艺术
       樱桃好吃树难栽,烩面美味熬出来。
       一碗内容丰富、味道鲜美的烩面是怎么做的呢?这里以老烩面为例,略述一二。(无偿分享哦,有意者可大胆尝试)
       先准备家伙什,备料摆场子。主料:羊骨头、羊腿肉、高筋面或麦芯面,配料:黄花菜、粉条、香菜、千张、海带、鹌鹑蛋,调料:草果、大料、茴香、花椒、香叶、香油、精盐。有人一看这,可能就头皮发麻,我的乖乖,光材料得寻摸半天呢。

好面需好“面”
       接下来是高精尖的活,熬煮高汤。烩面的灵魂就在汤上。羊肉切大块,羊肉羊骨清水浸泡四小时,入锅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放入大料、香叶、草果、茴香等做的调料袋,加水小火慢炖五小时,至肉烂汤醇呈奶白色,捞出调料袋,加盐调味。郑州有“常香玉的腔,烩面的汤”之说,讲的就是功夫。

汤乃面之魂
       现在该干点力气活了,制作面坯。用淡盐水将面粉揉成面团,蒙保鲜膜醒二十分钟,再揉十分钟,再盖膜醒二十分钟。将面团搓成粗长条,分成剂子,擀成厚约一厘米的长方形面片,抹色拉油,再盖膜醒二十分钟。总共三揉四醒,这样面就格外筋道。

面之筋道可见一斑
       细活也跑不了,配料加工。粉丝、木耳、黄花菜泡软;香菜切段、千张切丝;海带泡发切丝;鹌鹑蛋煮熟剥壳;羊肉切片。有荦有素,有干有鲜,光看这阵势也让人期待不已。

配料也让人垂涎
       最后发起总攻,临门一脚。羊汤入锅煮开,依次放羊肉片、黄花菜、木耳、海带、千张丝。再次开锅后,将面片一拉、二摔、三扯、四撕,抻成宽约两厘米的面条,下锅。锅开后下粉丝,加盐调味。面条煮至没有白心即可出锅,放鹌鹑蛋,撒香菜。

抻面是个技术活
       好了,请慢用。别忘了就糖蒜哦,不过别放酱油、醋,否则原汤的鲜味就糟蹋了。

一口汤打通任督二脉
◉ 唏唏呼呼的舒坦
       河南人对烩面有着老鼠爱大米般的挚爱。像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湖北热干面、四川担担面这些,虽然各有其妙,但比起烩面,对不起,都得往边上靠靠。“大河南的烩面独一份!”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来得理直气壮。

醉仙去晚了只有等的份了

       一到饭点,河南的烩面馆常常人满为患,一座难求。食客们捧着老碗,吸溜得山呼海啸。有的等座等不及,干脆自力更生,在路边支桌子马扎,捊起袖子开吃。就是到烩面馆之外的饭店用餐,酒菜前场戏过后,也想都不想就叫:“下烩面!”吃罢烩面,这顿饭才算正儿八经吃了。

四厂烩面声名远播
       著名作家李佩甫获茅盾文学奖时,有人问他怎么庆祝的,他答道:“多抽了两根烟,中午吃了一碗烩面。”那感觉,在别人看来,喝碗面汤倒像喝了一顿茅台。当然老爷子这是一种淡然,只是去吃了常吃的面而已。不过话说回来,除了庆奖,庆寿、庆功、庆升、庆居 …… 真没有什么烩面干不了的。

“杀人馆”飘忽着诡异传说
       人人都有自己钟爱的面馆,认的就是那个味,是它们温暖了自己的口腹,也是它们培养了自己的味蕾价值观。有的几十年如一日吃一家或几家的烩面,就是不腻,就是有瘾。有的面馆东搬西搬,老食客像寻亲到处去找,找到了如宝物复得,一往情深再续前缘。烩面滋养了吃家子,吃家子也成就了烩面。

西三烩面馆等座也考功夫
       除了到面馆吃现成的,许多人特别是老一辈还喜欢在家做,虽然比较费事,但享受的就是那个过程。从备料到上桌,主妇或主夫忙活半天,像打了一场激烈的战役,但看着家人吃得呼呼拉拉,格外开心,格外满足,“使劲吃,不够咱再下”。

家常烩面是妈妈的味道
       “让不吃面的人爱上吃面,让讨厌羊肉的人爱上羊肉”。烩面牛就牛在这。外地人到河南旅游、出差,打卡一碗烩面是必须的,正宗的没找到,也要找个不正宗的过把瘾,不能白来啊。想想都心潮澎湃,脚踏中原大地,鲸吞海碗烩面,口舌生香七窍通畅,还有什么不中的?“得劲得很!”

河南娃从小吃到大
       对离豫在外的河南人来说,烩面是一碗乡愁。那份思念从未中断,如一根飘飘悠悠的风筝线,连着遥远的家乡。一有机会回乡,就迫不急待扎进面馆,早已寡淡的嘴像挖斗戳到碗里,恨不得把多年的损失找补回来。可是终究还得离开,这碗面带不走,带走的只有不舍和牵挂。

老外也好这一口





近期杂货

挂羊头卖狗肉
我的油头粉面(之二)
我的油头粉面(之一)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十四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