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后评 | 五星出东方:想象穿越千年 舞蹈熠熠生辉

北京评协 北京文艺评论 2023-09-22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摩舞剧《五星出东方》。“观后评”栏目第三十三期选取徐秋、项筱刚、杨涵教、崔一非、章佩芷、卢曦的短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剧感受。


舞剧《五星出东方》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图源:北京演艺集团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古丝绸之路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该剧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守望相助的美好

令人沉醉的舞蹈

徐秋(北京评协副主席、《杂技与魔术》主编)

观看舞剧《五星出东方》是一次慕名之旅,之前已于媒体看到一些片段,也听闻它两度获得大奖的美誉,于是便放心地进入它的世界。让我感激的是这部戏在这样的高期待下没有让人失望,无论其吉祥的寓意、美妙的色彩,还是舞之韵味、演之自如,都当得上足够好三个字,使我获得了新的艺术滋养。


首先它赞美了人性之善。这部剧的主要情节是写一组敌对的将士偶然间进入一个“天真之国”,那些收走双方武器的“不设防”,那些孩子气的“一定要友好”的要求,那些没心没肺的“嗨舞”欢乐,使惯于争斗的将士们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慢慢的他们被这种生活所打动,并且最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捍卫这样的生活。作为观众我们也像那些将士一样,认同了一幅幅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美好场景,坚定了守护祖国和平安宁的决心。
其二,赞颂了中华文明之伟。整部戏从国宝级文物织锦护臂的发现为切入口展开讲述,这个物件不仅展示了二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而且它出现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地区,说明了在那么早的年代,中原文明的影响已经传播到西域。剧作下半段,汉人奉向精绝人春君、北人建特讲述家乡生活,舞台上呈现了恢弘壮丽的汉代社会生活场景:天上人间共辉的元宵灯节,清新质朴的田间劳作和收获,典雅庄重的宫廷纺织、礼仪和歌舞,祖国物资生产之丰和文化创造之美,令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
其三,美的舞蹈艺术令人沉醉。舞剧是舞蹈的汇聚,舞蹈是长于表现美的艺术。由于时间的久远,今天的我们已看不到真正的古代舞蹈,今天的古代之舞都是创作者根据史料、调动所有舞蹈语汇创造出来的,《五星出东方》以卓越的创造力为我们打开了一座丰富的舞蹈宝库,一舞到底,高潮不断。无论是西域灯舞、汉代宫廷舞等抒情舞,还是宴会舞、集市舞、修城舞等叙事舞,其符合今人心中古代之美的形体、造型、动态、动律,总是我们双眼追随的焦点。我还特别注意到一些重心完全出离身体的舞姿表现,比如“锦绣舞”中上身后仰到不可能状态的站姿、跪姿,体会到其特有的年代美以及演员控制身体的高难技巧。
其四,剧作的亲民姿态令人莞尔。没想到《五星出东方》还包含了许多轻松诙谐打趣的成分,如洗澡、献花、蛇咬等无厘头情节,甚至还有一些有意打破第四堵墙、直接和观众交流的地方,如僧人手中多次打出点评剧情的标语等,每演至此,台上台下便亲切会意,心意相通。
总之,《五星出东方》是一部至情至性、让人赏心悦目的好戏,我以为它适合最广大的人群观看,也经得起最长久的时间淘洗。



女一号优异

“锦绣舞”动人

项筱刚(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

舞剧《五星出东方》之舞蹈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女一号古丽米娜的“轻”“柔”“软”“弹”之二度创作,是该剧熠熠生辉的一个重要保障。无论是该剧的新疆题材,还是其得天独厚的母语文化背景,决定了古丽米娜是舞剧《五星出东方》女一号的不二人选。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其“轻”“柔”“软”“弹”的独特诠释,使得其他角色的扮演者顿显逊色,虽然其他演员对该剧的贡献亦居功至伟。
二是第三幕时空穿越至长安宫廷时翩翩起舞的“锦绣舞”。因为今人无人当面领略过汉唐宫廷舞的风采,故在一定程度上编导的创作空间堪称一望无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此而言,“锦绣舞”已然成功站在汉唐宫廷舞诠释的制高点。在近年来笔者观看过的舞剧(蹈)之“群舞”中,参与其中的诸舞蹈演员能够做到动作整齐划一似一人的实属罕见,而“锦绣舞”却几乎达到了这个要求。
无论是《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此次的《五星出东方》,均于细节之处彰显出作曲家杨帆长于旋律写作的可贵才能。君不见,在当下活跃的中、青年作曲家中,能够以“旋律的如歌”见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既有“旋律的如歌”之才华,又有“管弦乐思维”的作曲家,更是少之甚少。无疑,杨帆就属于此二者兼具的青年作曲家。尽管《五星出东方》的音乐创作基本延续了之前《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笔风——“没有完全局限于MIDI制作,也熔常规乐队演奏与MIDI制作于一炉”,然“MIDI制作+少许特色乐器音色(琵琶、萧/笛、二胡、大提琴等)”的个性设计还是令全剧音乐增色。



舞蹈形式多样

道效设计新颖

杨涵教(北京舞蹈学院教师)

20232月,舞剧《五星出东方》再次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经典呈现,屡看不厌。


首先,剧作立意高远。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源于一件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这部舞剧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以织锦护臂为构想之源,生发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舞剧通过艺术真实的典型化实现历史真实的活化,使观众接受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旨。
其次,舞蹈形式丰富。在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各式各样的舞段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婀娜妩媚的“灯舞”、端庄大气的“锦绣舞”、激情奔放的“蹦迪舞”……既可以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又仿佛能看见街舞和踢踏舞的交融;既有舞蹈的专业严肃,也有生活的诙谐幽默,其似近又远、亦虚亦实的处理方式给观众一种超越时空的亢奋感。
第三,道效设计新颖。剧中上元节万家灯火点亮夜空,大街上人们丽服研妆,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盏盏流萤似的灯笼与诙谐的“面具舞”衬托出长安城的富裕祥和。在精绝国的集市上,一边是惊若天人的杂技表演,另一边是吹笛抖蛇的蛇舞表演,更有人操控机械道具模拟集市鸡飞狗跳的热闹场景,各种神技奇舞竞相欢跳,热闹非凡,令观众目不暇接,实在是一场视听盛宴。



以文化互鉴的历史想象

搭建穿越时空的对话

崔一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编辑)

近两年,舞台演出联合央视春晚、bilibili综艺等大众传媒中的频频亮相,舞剧《五星出东方》业已家喻户晓,在网上网下被交口称赞。其成功三昧,与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该舞剧用浪漫瑰丽的当代舞蹈美学激活边疆考古文物背后的文化基因,进而生发出民族融合、文化互鉴的历史想象,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源头活水。


汉代是一个尤为信奉天人感应的朝代,观星象以预知祥瑞或灾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铭文原是早有记载的一段卜辞,意在描述一种大吉的天象。这块象征祥瑞的织锦作为礼物从中原来到西域,并随精绝王室随葬物存世,正是汉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良好物证。舞剧从这块汉代织锦及尼雅木简上的文字取材,拨开几千年的历史尘雾,将“幸毋相忘”等承载着千钧情思的文字寓于剧情之中,仿佛打开了被风沙掩埋的精绝古城,更揭开了汉代中原与西域友好交流往来的历史图卷。
“对话”是该舞剧的关键词。舞剧以巧妙构思完成了一系列中原与边疆、历史与当下话语穿越时空的对话: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民间舞与宫廷舞在反差和融合中各尽其妍、异曲同工。精绝少女春君从西域想象中原、从汉代眺望未来;而剧中考古工作者则带动在场观众从北京想象边疆、从当下回望历史。目光交汇之处、视域融合之时,历史与当下的层层壁垒、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仿佛被顿时拆解,古老的织锦护臂倏然恢复昔日之光彩,高贵的西域公主登时化作邻家少女,民族交流的佳话从历史纵深处流传到当下,从学术研究课题走进寻常百姓家。
汉家子弟赴西域,祥瑞五星出东方。昔日汉代中原王朝与西域精绝国交流互鉴谱写文化华章,如今北京与新疆两地舞团联合演出续写历史佳话。以《五星出东方》为代表的文艺创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不断生长出新的时代内涵。



走入历史深处

细处仍需打磨

章佩芷(北京艺博天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舞剧《五星出东方》,讲述一个始于边境风沙、走向民族团结的故事。从发现历史到走入历史,人们不断感受中原与西域人民的深情厚谊,探索东方文明延续千年的脉络。


第一,舞蹈语汇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第二幕中,在精绝古城里出现的《心之愿》《集市狂想曲》两段群舞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前者是将古典舞身韵和壁画中的民族元素融合,形成神秘优雅的西域龟兹乐舞,后者则以舞蹈的律动作为叙述语言,引导观众“沉浸式”体验精绝古城百姓生活的祥和与欢乐,在诙谐愉悦的集市场景中,追寻大漠深处的美好。
第二,剧情叙事逻辑明确,但仍需细致打磨。该剧讲述戍边将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等人经过相处和变故,各有顾虑的双方最终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其中奉贴身佩戴的织锦护臂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见证着饱含友爱、情意、热血的故事,也寄托着深厚的家国情。剧中部分情节衔接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第四幕奉守城战死的转折太过突然,像是将剧情控制在时长内划上句号,观众积累的情感忽然被打散了,剧情和情感之间缺少再进一步铺垫,处理得有些太过简单。
第三,媒体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打造舞台立体感。第三幕中,奉的讲述给春君和建特等人带去无尽遐想。借助媒体影像的变化,他们仿佛一同走入繁华的长安城,又穿行在乡间农田,最后伴随遥远的钟声回到精绝古城,串联起意趣十足的场景。最精彩的是《锦绣》舞段的演绎,舞台背景呈现汉都城中无数盏飘向夜空的明灯,配合舞者错落有致的站立起伏,恢弘典雅的人文盛景扑面而来。       五星出东方,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基因。大漠驼铃声消散,当人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再塑精绝古城失落的风貌,这曾掩于沙丘下的奇迹,也被赋予着对西域最极致的想象。各部族人民始终心手相连,命运与共,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始终闪耀东方,风雨兼程。时光流转,那高悬于夜空的星汉灿烂,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愿和向往。



现代化审美

多样化表达

卢曦(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干部)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出土的一条汉代蜀锦护臂构想出这样一个故事:汉朝戍边将领奉、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在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的帮助下,逐渐由剑拔弩张到深深认同,一同守护家园,歌颂了民族团结精神。


该剧的几点创新值得思考。
一是另类新奇的叙事表达,一幕幕舞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生动演绎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历史演进的历程。舞剧以穿越的形式,让考古队来到了千年之前,目睹了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剧中以现代化审美,将民族纷争、战争与和平这样较为严肃的话题,用轻松通俗、幽默搞笑的叙事手法与舞台呈现,传递出一个既有民族大义又有小儿女情长的温暖美好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二是抒情与叙事双双在线,拓展了舞剧的表现形式。该剧以极大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丰富多彩的舞蹈样式,让观众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有序地欣赏到了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等多种舞蹈。其中“集市舞”的欢快场面,生动灵活,充满美感;展现大汉恢宏气势的“锦绣舞”,舞者身着汉服、一颦一笑威仪庄重,让人惊艳不已。还有民族特色浓郁的春君独舞等,都让人目不暇接,意犹未尽。看似风格多样的舞蹈,最终指向“民族团结”主题,从各民族间互通、互联、互融的抒情中,充分调动起台下观众的五感,引发共鸣。
三是善于抓住创作重点。用舞剧的形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在舞台上呈现国家一级文物汉朝织锦护臂的传奇故事,让观众通过这个舞剧了解历史传奇,激发了人们深入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爱好,让文物遗产走进当代大众生活,可以说完美实现了“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