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建花园分享会回顾 | 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系列分享会01

TJLA 同济风景园林 2023-09-07



缘起

为了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师在社区”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倡议,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协同全国风景园林院校和《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杂志社联合举办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的活动。


9月9号起,2021年首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启动预报名,全国共计362位学生(包括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居民、在职设计师等完成了预报名。9月18号下午,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带领同学们和在地居民实地考察了选址,并进行了生动有趣的现场教学。

9月23号晚,所有成团的小组与导师们进行了首次线上见面会,大家分享了各组选址的初步情况以及本次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的初衷。线上见面会后,组办方帮助未成团的参赛成员进一步完成了组队。

目前,共计44个小组成团并初步确认了选址,各小组进入设计阶段。从居民自治到竞赛团队的自治,主办方根据参赛成员的意愿成立了一个竞赛的自治小组。结合学生的自主提议和组委会的统筹安排,本次竞赛将定期举办共建花园分享会,邀请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的前辈为参赛者在调研、设计、营建和运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惑。


第一期共建花园分享会我们邀请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杨光炤老师给学员们分享,并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张凯迪为大家主持。

系列分享会——01


时间:10月1号 19:00-21:00

分享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光炤

主持人:中国美术学院 张凯迪

大家好,我是今天会议的主持人张凯迪,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很多人可能会有问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为何会参与到社区花园营造的活动中,在这里我想借用一段我们高院长的话来解释这其中的缘由。“古人在舟车劳顿中辗转逶迤,由此亦于漫漫长途中得到机会,或息徒兰圃,聆听鸟鸣虫窸,或秣马华山,壮观天下滔滔。古人感物兴怀,神与物游,穷情写物,所以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画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摇荡性情。在中国人的山水世界中,一物一景自可以感怀兴致,世界与我的共在关系由此情兴激荡而出。”如果不以诗性的飘逸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美学和社会哲学道理,更为浅显一点的理解是他在告诉我们一种更为直接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方式——我们中国山水美学最本质的是一种观物之道,即我们切身体会周边事物,由此生发出各种联想,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得以显现,人的生活创造发生,“世界与我,我与世界”的格局定格在每一个个体心中。正是如此,造“花园”这件事在我看来便不再是单纯的造景,它可以成为欣赏美、创造美这件事在地传播的触媒,来逐步接轨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普及,也可以作为一次深度的人文思考,让我去探寻这背后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



本期我们分享会邀请到的老师是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杨光炤老师。杨老师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京都艺术大学,期间受日本建筑大师横内敏人和景观大师佐佐木叶二先生指点,目前主攻方向为城市更新设计与风景区规划设计,选择在西安解放门街道当一名社区规划师来作为理论研究的实践。在负责该地的多个改造项目中,他以深度的调研和多样的视角挖掘城市社区在更新进程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以尊重在地意见为前提,不断解构社区脉络,重组具象空间与抽象人文之间的联系,逐步达成在地社区的空间功能提升与群体认同。本次分享会他将以西安老藤虎子的案例为大家讲解社区营造过程当中的个人行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社区规划师作为第三方在社区规划当中的立场和位置。值得一讲的是,杨老师也是本次竞赛的导师,为此特地从西安赶到上海进行调研,与上海街道居民开展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也与大赛组委会接洽有关竞赛相关事宜,分享会的最后将以开放式论坛的形式同大家分享这其中的一些个人理解。下面有请杨老师为大家带来今天分享会的主题“虎子涅槃记——社区共空间,有你、有我,有大家”。

“尚俭路上一株长了30多年的爬山虎郁郁葱葱,是街区的一景,它见证了街区发展的点点滴滴,承载了周边居民的温情记忆,用顽强的生命力感染者每一个人,在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中,“虎子”成了焦点,在一个深夜毁于偏执者之手。”



小区一楼李宝明和潘瑛夫妇在小区里开了间配钥匙店,神奇的是它又是社区里的调节间、修理间、爬墙虎种植移栽指导处、爱心饮水提供处……在夫妇俩的精心照顾下,老藤生长了近三十年,从一楼攀爬而上,成为了覆盖楼层的大块绿地。在政府老旧社区改造的政策中,提出要对老旧建筑进行外保温加固施工,需求和指导意见的出现引起在地实行不同程度上的矛盾。老藤所在的小区,楼上居民希望通过外保温工程来解决居住的舒适度问题,这样一来,老藤势必要被拆除。这引起了养护老藤夫妇的担忧,毕竟跟着“虎子”一路走来,像是照顾自己孩子一样,还有俩人互相扶助的三十年。在现场协调过程中我发现,与老藤山墙没有关联的住户也想去除老藤,老藤的问题,最后演变为楼上和楼下人乃至小区内部的矛盾,甚至有人用极端比较极端的方式破坏老藤。


李宝明和潘瑛夫妇和老藤


处理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我决心不能以牺牲一部分群众的利益作为代价来实现目标,因而首先希望从施工技术手段上寻求更多解决的方法——例如可否通过把外保温变成内保温;或者把保温的材料通过其他的材料代替,既能达到保温的目的,又能尽可能把老藤保留下来。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还是有很多的制约,很遗憾老藤最后还是被清除了。虽然老藤被清除掉了,但这个事情作为一名社区规划师这个事情在我心中并未结束。空间不足是老旧小区最显著的弊病,在社区里基本没有绿化,作为城市的第五绿化,老藤形成大面积的绿色覆盖,对于小区本身来说是很大的财富。我们希望把老藤作为城市街道的一个特色挖掘出来,并且得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认可。紧接着我开始与居民积极接洽,希望通过海报的方式来尝试去跟这个社区居民进行这样的一个沟通和调和。由单一的个人行为,个人种一个老藤,把它变成公众共同受益的这样的一个事件,去寻求相互之间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的实现一种社区邻里关系的调解。


我将老藤所在的位置抽象成社区里一个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包含着什么?第一个是邻里关系,也就是我第一张海报所展现的“邻里是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小区中的人,社区是一个有你、有我、有他的集合体,需要共同的努力来构筑我们美好的生活。



在这基础上我引入了第二张海报,来向居民们解释社区生活是什么。其实社区生活最根本就是我先前提到的“我们”。社区中有着多样的活动和空间,于是社区中的居民得以联结,我们邂逅相聚。



第三张海报中我想诠释这片山墙的绿色资源为小区共有。从现行的绿色法规资源来看,老藤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然、舒适、健康、宜居的建筑环境标准,它所覆盖的绿意是为整个小区所服务的,往来的人都能从中带走一份有关自然的念想。



最后才是步入到城市记忆这样的一个概念。公众城市的记忆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生活的场景,岁月的痕迹”,在这中间有你、有我、有大家。



在拿出规划后,我和我的工作组在各方之间寻求和解,最后协商结果为,社区居民同意把老藤的组织保留下来,把分支去除,在施工结束后,让老藤重新生长。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又征求了各方意见,对花坛进行梳理,增加树池篦子,在满足老藤生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同时在其周边增加休憩交流空间,争取将其打造为公众的财富。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社区规划师的我们面对状况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谁对谁错的纷争。居民希望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进行更新和改善,但是老夫妇培育老藤,也是像亲生孩子一样呵护,使老藤长满整面墙,并且老藤用不到一平米的占地面积,为城市提供了一整面墙的绿量,它对城市的贡献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它所承载的不仅是街道的历史与人文,还有西安这座城市筚路蓝缕走来的三十年,它可以成为居民们物理上和精神上共同的家园。在社区规划过程中,我们设计师更多的是像一个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造价问题,作出改动,把耐候钢换成砖头,因而适时转变身份,灵活处置现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刘老师的组织下,第一期东明路规划师为本次竞赛打下良好基础,居民对活动非常期待,希望参与到当中,由此萌生了社区工作从“我”到“我们”到“他们”的一个过程。居民又或者说是社区中的个体,最初都会从自己的直观感受出发去表述个人立场。如何引导从“我”到“我们”再到“他们”,这不是一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花园的介入,能够让大家意识到我们在参与到社区营建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引导个体居民从大家的利益出发,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共同参与,形成新的富有凝聚力的社区文化。


杨老师在三林苑小区调研


我在这里分享一个个人观点,即当下性与理想化。社区营建当中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方案前卫,但是社区居民不理解,方案落地性会存在质疑,方案滞后,引发的则是居民对我们专业性的考量。三林苑,是1995年浦东开发回迁的一个小区。由同济大学和新加坡团队共同设计,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在社会上得到很多肯定,实地走访中不难发现它对空间使用上的设计,提出很多设想,具有前瞻性,希望这些公共空间能更好承担交流共享的职能,但是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架空层私占,内庭花园荒废等。希望这一次通过这次竞赛与后续的一系列活动,让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实现前辈所说的理念,建成老人儿童共享的空间,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愿景。因而权衡当下性和理想性成为社区营造相当重要的内容,对于居民来讲,更容易接受的一种路径是在过程中尝试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在做花园建设时,可以做分段目标,讲求步骤和方法,逐渐由静态到动态转变。

一、由“花园”到“机制”,随着花园营造事件的推进,居民们在参与过程中开始逐步理解我们的整体规划,如果由居民自发提出来规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因而我们要充分关注到社区居民的“凝与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社区营建过程当中,有很多人持观望的态度,希望通过社区花园的营建把居民带入到活动中,为下一个阶段社区文化营造创造良好的契机,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共同目标。同时我们要关注到,这次活动,不仅仅是花园本身的设计,除了花园本身的设计,更多的是背后机制的设计,我们强调可持续性,就要在规划期间做到精细化,为后期可持续预留可拓展的接口,为未来的逐步完善和深化留出可能性。


二、由“形势”到“形式”,在“花园”建设成为风靡社区内部的一个大形势状况下,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有关花园本身价值所在的问题。我们的花园竞赛实际上是希望以良好的形式吸引大众参与公共空间的营造。呼吁他们对身边的环境加以关注,从这个层面上讲,形式不重要,只要能形成机制,什么形式都可以。但同时,一个好的形式设计又非常重要。它往往能迅速吸引到大众的关注,为整件事提速。在参与社区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这两点。


三、由“问题”到“目的”,其实在现场调研中我们会发现,每块场地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不同,深入了解后我们会理解到其中更为深层的以空间利用为导向的问题,在处理花园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挖掘问题的关键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要完成“好用”的条件,在好用的基础上进行“好看”提升,同时兼具故事性,有了故事性,花园与人、人与社区之间就有了更多可拓展可延展的可能性,我们的目的、大赛的目的、居民的目的也就达成了统一。因而希望相邻的场地携手同行,借助竞赛这个触媒,在满足花园周边居民使用的基础上,形成社区之间不同地块之间的到访,循序渐进地形成文化氛围。也希望通过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把社区营建的理念带回到每个城市,让这件事情成为播散在中国大地上的种子。


杨老师和他的团队为花园竞赛做的初步设计

王仲谷先生先生在谈到上海三林苑小区规划设计时,就提出愿“试点之花”常开,让生活更加美好。从哲学角度来讲,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而我们在步入社区规划的实践中也不要过于着急。老藤的故事,带给我们一种失而复得才变得弥足珍贵的体会,同时“老藤”向上的精神,象征着我们共同关注美好生活的期许,期待在这次花园竞赛中我们能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感谢大家!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分享战术种植

和社区花园的实操与进阶的相关内容!

快来加入我们吧~


撰文:吕慧如、张凯迪

校勘:尹科娈、戴斯竹

版式:戴斯竹






- End -


指导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 

共同协办《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以上排序根据学校首字母拼音,共创ing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四叶草堂

赞助单位:DDON笛东

联系人:戴女士

联系方式(微信同号)18721991390

(添加时备注: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姓名,工作时间联系 9:00-17: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