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1)丨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探索:国际经验与前沿技术

王敏,宋昊洋 园林杂志 2024-04-20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探索:国际经验与前沿技术

An Exploration on Adaptive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Neutrality: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Frontier Technologies

王敏*    宋昊洋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Eco-SMART LAB)联合创始人,研究方向为蓝绿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绿地与生态规划设计、韧性景观与城市可持续


宋昊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3-01期P10-15.

·全文引文格式王敏,宋昊洋.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探索:国际经验与前沿技术[J].园林,2023,40(01):10-15.

摘要: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城市空间减排增汇,对城市绿地空间类规划提出了复杂挑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视角下,梳理全球11个国家的30项相关规划行动,重点对绿地适应性规划的国际经验进行归纳,包括多效益协同、多层级传导、全周期覆盖等三个方面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将国际经验与国内国土空间规划现况相结合,构建碳中和背景下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目标—策略—指标”的总体技术框架,提出面向城市绿地“市域—城区—街区—地块”四级管控层级,差异化制定碳中和目标,明确相适应的多尺度精准增效规划策略和多层级评估管控指标,应用定量化“碳”核算、多情景“碳”模拟和智慧化“碳”监测三大关键技术体系,为城市绿地规划实践的适应性转型探索提供专业支撑。

关键词:碳中和;城市绿地规划;适应性规划;国际经验;技术支撑


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生态安全。建立更加有效的气候治理体系、实现碳中和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共识。截至2022年10月底,已有139个国家/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在城市区域展开相关减碳排、增碳汇行动[1]。然而,相关研究多从碳源角度出发,轻视了城市绿地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大潜力。国内城市绿地规划尚以宏观指导性政策为主,难以将减碳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上。因此,要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视角下进行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城市绿地空间规划[2]:在价值理性导向下识别城市绿地碳中和需求,寻求生态与生产、生活碳利益的平衡点;在工具理性导向下重视减碳逻辑,提出系统性、全局性、动态化的规划策略。


1 相关国际经验审视

研究梳理了全球11个国家的30项相关规划行动,从相关绿地空间类规划实践中提炼总结其碳中和目标下规划体系、行动策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图1)。

图1  碳中和目标下适应性规划的国际实践


1.1 多效益协同,依托绿地系统规划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在将碳中和纳入城市发展目标时,许多城市强调发挥城市绿地直接增碳汇、间接减碳排的生态效益,并协同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等多目标的共赢[3]


1.2 多层级传导,差异化构建“目标—策略—指标”的规划框架

面向碳中和目标,多层级空间规划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被纳入整体路线图,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国家、州和地方多尺度下的政策计划体系,整合差异化的适应目标、措施和技术工具资源。


1.3 全周期覆盖,数智技术赋能助力规划监测和动态修正

为在规划中准确、有效地减排增汇,各城市结合本土的碳排放结构,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规划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反馈,推进精细化治理。


1.4 经验启示

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应深度融合低碳、绿色、韧性等价值取向,推动多生态效益的协同增效,搭建“目标—策略—指标”的总体规划框架,确保多层级规划的稳步推进(图2)。同时,探索新技术手段应用,建设碳汇碳排评估及监测体系,开展规划方案的多情景模拟与优化。

图2  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的国际经验启示


   2 总体技术框架设想    

基于国际经验启示,本研究探讨了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的实践逻辑,明确目标建构、策略制定、指标管控等内容(图3)。

图3  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的总体框架


2.1 目标建构——差异化分区定标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的总体框架,应基于生态本底和发展需求,差异化制定不同层级和类型绿地建设的碳中和总体目标。目标制定要基于现状能源、交通、建筑和生态环境分析,并根据后续实施反馈结果,及时对总体目标进行调整。


2.2 策略制定——多尺度精准增效

要在“市域—城区—街区—地块”四级明确城市绿地增汇减排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效衔接相关规划管理环节及技术手段。分解碳中和目标后,结合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特征,明确各空间层级城市绿地建设的侧重点。


2.3 指标管控——多层级评估监测

城市绿地的减排增汇效益受复杂城市环境影响。因此,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应制定详细的空间约束指标,并基于碳中和指标评价对多层级规划建设方案进行碳中和效益的精准评估和动态监测,支撑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的战略决策和持续优化。


   3  前沿技术支撑    

3.1 定量化“碳”核算

随着多源数据的应用,以土地调查数据、行业统计数据为测算基础的碳排放、碳汇测算,为实现碳全生命周期管控提供坚实依据。要对城市空间各维度碳汇、碳排量进行细致分析和综合评估,定量明确碳结构。研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实例,综合运用模型计算、地表温度反演等技术,量化评价城市绿地碳中和效益(图4),对量化碳中和效益进行一定探索[4]

图4  上海市黄浦区城市绿地的碳中和效益评价


3.2 多情景“碳”模拟

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复杂空间发展情景下的碳中和效益及演化机制,对规划方向做出综合研判。“碳”模拟应通过多目标—多情景的规划场景模拟,对不同规划策略减排增汇的贡献率、成本效益和对社会、经济等维度的正负面影响进行模拟预测,有效支撑规划决策和项目优选。


3.3 智慧化“碳”监测

碳评估要面向规划治理目标,评估规划实施结果与碳中和目标的偏离程度,以便及时反馈和纠偏。在国土空间背景下,城市系统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助力空间规划的成果质检和管理,做到直观可视、有“数”可依[5]


4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应向多效益协同、多层级传导、全周期覆盖转型,综合平衡生态、经济等多种效益,在市域、城区、街区和地块层级下联动编制、实施、监测等环节,为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专业支撑。同时,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多源数据应用的兴起为空间规划带来了理论探索与方法革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ECIU. Energy&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Net Zero Tracker[EB/OL].2022[2022-10-28].https://zerotracker.net.

[2] 王敏, 叶沁妍, 托马斯·赫尔德. 行为主体互动下的水系空间管理与生态服务优化: 基于德国埃姆舍河发展演变的实证研究[J]. 风景园林, 2017(1): 52-59.

[3] 石晓冬, 赵丹, 曹祺文.“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响应路径[J]. 科技导报, 2022, 40(6): 20-29.

[4] 王敏, 朱雯. 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 园林, 2021, 38(10): 11-18.

[5] 潘浩之, 施睿, 杨天人. 人工智能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治理中的应用[J/OL] .  国际城市规划:1-23[2022-11-24]. 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11.5583.TU.20220822.1431.001.html.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编辑校对丨舒婷婷              微信排版丨戴嘉旻              文章审核丨钱秀苇   戴嘉旻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1)丨风景园林碳汇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1)丨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园林》学刊·卷首语(2022.12)丨谈自然保护地与城市景观有机更新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2.12)丨自然保护地理论与实践 丨景观治理与有机更新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2)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的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区划解决策略《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2)丨基于适宜性分析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以云南普洱为例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2)丨城乡融合治理下基于有机更新的上海奉贤新城绿环规划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2.11)丨为城市市井生活设计小微公共空间《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2.11)丨城市更新与小微公共空间设计治理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1+N+∞”的北京老城微花园绿色微更新途径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基于小微公共空间的社区生活圈治理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可持续导向下的城市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初心田园为例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探析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咸阳市小西湖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认知与游憩偏好研究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信箱:LA899@vip.163.com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