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情绪成瘾吗?

法嘉LAWPLUS
2024-09-05

爽文短剧成了暴利快消品,沉迷短时快乐该怎么办?


大部分人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从内部改变自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从本能的冲动,寻求感觉上的解脱。而真正的快乐与任何能让你产生快感的事物无关,对高强度刺激物所致快感的依赖,只能让我们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还有一些人并不会孜孜以求将自己的感受埋起来,相反,他们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我是谁?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要去向何方?我汲汲营营,所为何来?什么是上帝?百年之后,我会去向何处?人生还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情吗?幸福是什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什么是爱?我爱自己吗?我爱他人吗?而灵魂正在苏醒……


这些问题开始占据我们的意识,因为透过错觉和怀疑,我们发现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让自己快乐。有些人终于认识到,环境中没有什么能够与我们的感觉“契合”。我们还认识到,将自我形象投射到外在世界需要耗掉多么巨大的能量,让意识和身体一刻不停地忙碌是一件多么让人筋疲力尽的事情。最后,我们还看到,我们之所以妄图保持那个他人眼中的理想自我,其实是一种策略,目的是确保那种一直在逃避的紧迫感永远追不到我们。


这就像是玩杂耍球一样,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崩溃,我们能让这么多球同时在空中停留多久呢?


这是一个人的生命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刻。灵魂正在醒来,敦促自己说出真相,说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谎言结束了。


 1 

改变与关系:挣脱束缚


我们大部分关系都建立在与他人的共同之处上。想象一下:你遇到了一个人,很快你们俩开始比较彼此的经历,似乎正在检查两人是否有一致的神经网络和情绪记忆。你会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我知道那些‘人’,我从那个‘地方’来,我在人生的不同‘时间’生活在这些地方。我去了这所学校,学了这个专业。我有这些‘东西’,做了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我有这些‘经历’。”


然后,另一个人回应说:“我知道那些‘人’,我在那些‘时间’生活在那些‘地方’。我也做了那些‘事情’,我有那些同样的‘经历’。”


因此,你们可以拉上关系了。然后一段关系就基于神经化学存在状态建立了,因为,如果你们有相同的经历,就会有同样的情绪。


我们不妨把情绪当作“活动的能量”。如果你们有共同的情绪,就拥有同样的能量。就像两个氧原子那样——为了结合在一起形成氧气,它们超越时空共享一个无形的能量场,你和生活中所有的事物、人及地方都在一个无形的能量场中结合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牢固的,因为情绪拥有最强大的能量。只要双方都不改变,一切就都恰到好处。情绪纽带如图所示。


▎如果我们有相同的经历,就拥有同样的情绪和能量。就像两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呼吸需要的氧气,一个无形的能量场(超越空间与时间)用情绪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所以,在上一部分提到的那个真实生活案例中,当朋友向你坦白她真实的感受时,事情会朝着让人不舒服的方向发展。如果她的友情是建立在抱怨的基础上,那么,将她和别人绑在一段关系中的能量就是受害者情绪。假如在某个时刻她恍然大悟了,决定打破自己的存在习惯,不再以那个所有人熟悉的面目出现。可是,她生活中的人同样需要利用她来提醒他们自己是谁。所以,她的家人和朋友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你今天怎么了?你伤害我的感情!”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我认为我们之前过得挺好,我用你来肯定自己的情绪成瘾,这样我就能想起心目中以“某人”身份存在的自己。我更喜欢之前的那个你。


涉及改变的时候,我们的能量正和体验过的一切外在事物连接在一起。当我们摆脱对那些熟悉情绪的成瘾性,或者说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时,需要消耗真正的能量。正如要分开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氧原子需要花费不少能量一样,断开和生活中其他人之间的纽带也需要能量。


 2 

在人生的终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如果你需要外在环境来提醒你自己是“谁”,那么,当死亡来临或者环境发生动荡、消失时,会发生什么呢?你知道随之一起消失的是什么吗?是认同生活中所有已知、可知的元素,并对环境上瘾的那个“某人”,那个身份,那个形象,那个人格(上面的那只手)。你可能是最成功、最有名或最美丽的人;可能拥有所有你需要的财富……但是,当你的生命终止,外在现实瓦解,所有外在事物将不再能够定义你。一切烟消云散。


留给你的,是那个“内在自我”(下面那只手),而不是外在自我。当人生走到终点,已经无法再依赖外在世界来定义自己,这个世界最后留给你的,就是那些你从未正视过的真实感受。终此一生,你的内心从未进化过。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50年前有过某种让你觉得不安全、觉得自己软弱无能的经历,而且从此以后就再也没能从那种感觉中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说,从50年前开始,你就已经在情绪上停止了成长。当那种感觉把你的意识和身体锚定在过往事件里,你就永远无法挣脱过去、走向未来。如果某个相似的经历出现在你当前的生活中,它就会在你身上激发同样的情绪,让你现在的反应和50年前一模一样。


所以,你的内心会说:注意!我想让你知道,没有什么能带给你喜悦。我忠告你,如果你继续玩这样的把戏,我将不再试图唤起你的注意,你将再次陷入沉睡。那你就要等到生命的终点才能再见到我了……


 3 

对致瘾物的需求总是越来越多


大多数不知该如何改变的人会这样想:我要怎样才能让这种感觉消失?如果不断增加的新鲜事物所带来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并且不再管用,这些人会怎么做呢?他们会把目光投向更大的目标,在眼前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他们的回避策略会变成各种成瘾性:如果我多喝点酒,就一定会让这种感觉消失。外在事物会让内在化学状态发生改变,让我感到美妙无比。我要买很多很多东西,因为购物——就算没那么多钱——能让那种空虚感消失。我要玩电子游戏……要去赌博……要暴饮暴食……成瘾的表现如下图所示。


▎当生活中只有同样的人和物创造出同样的情绪,我们一直试图逃避的感觉不再发生任何改变,我们就会寻找新的人和物,或者去往新的地方,试图改变自己情绪上的感受。如果这样做没有任何效果,我们就会奔向下一个层次——成瘾。


不管对什么成瘾,人们依然寄希望于某个外在事物能带走那种内在的感觉。记住:我们有一种很自然的倾向,就是将某种使那种感觉消失的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内在化学改变联系起来。如果这个外在事物让我们感觉不错,我们就会喜欢它。所以,我们会远离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好或痛苦的东西,靠近那些让自己感觉舒服或愉悦的东西。


当人们从致瘾物那里得来的兴奋感持续地刺激大脑的快乐中枢,他们就从这种刺激体验中得到了潮涌一般的化学物质。问题在于,每次他们去赌博、胡吃海塞或熬夜玩网络游戏的时候,都需要比上一次做得更进一步才能得到同样的满足。


为什么一般人对毒品、购物或艳遇的需要总是越来越大呢?这是因为,这些行为导致的化学冲动激活了细胞外的受体部位,将细胞“启动”了。但是,如果受体部位持续受到刺激,它们就会脱敏并关闭。所以,它们需要更强烈的信号,更大量的刺激,才能再次打开自己——也就是说,要达到与前面同样的效果,就需要更多的化学物质。


所以,从前你赌的是10000块钱,现在至少得赌25000块,否则就不足以让你兴奋;一旦花掉5000块钱的购物不能让你产生快感,你就会刷爆两张信用卡去重新体验那种冲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那种令你想起“内在自我”的感觉消失。所有能让你得到相同快感的事情,强度都会不断增加。更多毒品、更多美酒、更多性、更多赌博、更多“血拼”、更多视频……你心里清楚都有些什么。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逐渐沉迷于某样东西,就为了缓解每日都折磨着自己的痛苦、焦虑或者抑郁。这样做有错吗?也不完全是。大部分人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从内部改变自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从本能的冲动,寻求感觉上的解脱,而且,他们无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救赎来自于外界。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利用外在世界来改变内在世界只能让情形越来越糟,只能让外在自我与内在自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


关键是,真正的快乐与任何能让你产生快感的事物无关,对高强度刺激物所致快感的依赖,只能让我们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


 4 

更大的鸿沟:情绪成瘾


在这里,我把对毒品、酒精、性、赌博、疯狂消费等的迷恋泛指为物质成瘾,对于这些物质成瘾所造成的伤害,我完全没有轻视的意思。这些问题给不计其数的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既包括被成瘾性折磨的直接受害者,也包括那些成瘾者的亲人和同事。虽然很多有上述经历或其他成瘾性的人可以用本书中的方法来战胜自己的问题——因为它们也是“三元”的一部分,但关于如何克服这些成瘾性的具体方法,则不属于本书的讨论范围。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每一种成瘾性后面,都有某种存储下来的情绪在驱动着这些行为。


在面对这条鸿沟时,你可能会这样对自己说:好吧,我当然对别人隐藏了自己的恐惧、不安全感、软弱以及阴暗面。如果让这些东西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完全暴露于人前,那我可能就别想得到他人的关心和重视了,更别提对自己的关心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确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要冲破藩篱,就意味着必须面对真实的自我,并把人格中的那些阴暗部分拿出来见见光



我希望大家忘掉那些往事,因为正是它们,让那些被你存储下来且已变成人格组成部分的情绪理直气壮地登堂入室。当你还陷在过往情绪的纠缠中难以脱身时,如果一味地去分析自己当前的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回顾或再现那些当初导致问题的经历和事件只会让往日的情绪卷土重来,让你找到一个再次重温它的理由。是你的意识创造了生活,当你试图在同一个意识中去搞清楚这个生活时,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分析过去,然后心安理得地不思改变。大家千万不要这样做,相反,我们应该将那些束手束脚的情绪从记忆中删除。不带情绪电荷的记忆被称为“智慧”。然后,我们就可以客观地、不经情绪过滤地审视那些往事,看看当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刻意地将情绪忘记(或者尽最大努力将其彻底消除),我们就能从那种感觉的限制或约束中解放出来,自由地生活、思考和行动。


弥合乃至消除“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鸿沟,可能是我们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的最大挑战。不管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什么——是“真正地生活”也好,是“战胜自我”也好,是“让他人接纳真实的自己”也好,它都是大多数人渴望的。改变——弥合鸿沟——必须从内在开始。


本文转载自 领教工坊

作者:乔·迪斯派尼兹

来源:《改变的历程:告别旧我与创造新我的28天冥想训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法嘉LAWPLUS立场,插图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课程


【招生简章】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招生简章

【火热招募中】法务必修的争议解决实务工作坊火热招募中!

企业VIP法商内训定制服务

资质认证 | IAPP隐私保护人员认证培训



热门文章


OpenAI“政变”又反转,有没有可能是 AGI 自编的一场大戏?

“习拜会”后中美达成了哪些共识?

民企和外企的法律合规部有多大差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法嘉LAW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